APP下载

在小村庄里写出大中国
——讲好乡村振兴故事的吉林探索

2023-12-10孙翠翠

中国记者 2023年9期
关键词:黑土地吉林切口

□ 孙翠翠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讲好乡村振兴故事,既要有深厚的政治素养,把握时代脉搏,又要深入调查研究,走进田间、深入群众,摸准小切口,叙事群众化。同时,推动媒体大融合,以鲜活的故事承载时代价值,在小村庄里写出大中国,让世界看到乡村振兴的中国方案。

一、摸准小切口,在小村庄里写出大中国

小切口、故事性是吸引多元化受众,增强传播力的有效途径。在信息超载、注意力稀缺的当下,从小人物身上捕捉大时代,在小村庄里写出大中国,考验着记者的认知和能力。

记者只有苦练内功,培养过硬的政治素养,及时准确掌握国家大政方针,才能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摸准最能反映时代主题的小切口。而要挖掘新鲜而丰满的故事,则需要记者用好传统法宝调查研究,沉下身子,走到最基层、第一线,在田间、在地头、在农户的牛圈旁、火炕上、饭桌上摸清乡村的真实现状、农民的真实想法、乡村振兴的症结所在,然后在众多调查素材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2018年7月22日,《吉林日报》头版刊发的《荒漠上,与草共生的英雄》就是一篇以治沙人万晓白的日记为小切口,呈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深入人心的通讯报道。该通讯获得第29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万晓白是个老典型,对她的新闻报道铺天盖地。为了写出不一样的故事,我驱车五个小时赶到吉林省通榆县同发乡新合屯,决定进行一场深入的参与性实地调研。

挖坑、浇水、补栏网、夜间巡察……我从一名记者变身一名普通志愿者,体验着治沙志愿者的日常工作。我们边干活边聊天,把严肃的采访,变成了一场朋友间看似漫无目的的闲聊。5天时间,我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同吃同住同劳动,不仅了解了万晓白团队的故事,对全国治理荒漠化工作的政策、成果、进程以及困难都了然于心。在情感上,也有种呼之欲出,不写不快的冲动。

深入的参与性实地调研,让我们找到了大量的鲜活故事,接下来,便是如何构建一篇有传播力、有深度的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万晓白父女两代人治沙路上的一系列改变以及最后取得的成果,受益于党的政策方针,受益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中国大地上深入人心的现实。成稿时,我在大量素材中选择万晓白的工作日记为切口,串起了两代人的治沙故事。以吉林一隅,折射了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中国人民利用生态资源优势走向富裕的道路。

二、视角群众化,用鲜活故事承载时代价值

讲好乡村振兴的中国故事,必须了解农村、农民现状,把握乡村发展的症结所在,要与农民、致富带头人、村镇干部等扎根基层的人成为相互信赖的朋友。在调研、采访、写作过程中,从穿着到访谈语言再到写作叙事始终保持群众化思维,时刻把农村农业发展、农民致富放在心头。只有真正融入乡村振兴的洪流,才能准确地看到乡村发展的症结,感知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才能真正用心、用力、用情讲好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乡村振兴故事。

报道主体群众化是与用户产生共情的有效方式。从普通人的故事里,找到较广泛的时代意义,是大报、大记者、大编辑的一种本事。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吉林日报推出系列重头报道。其中,通讯《一个农民的“牛”经济》受到关注,并被很多新闻院校用作新闻写作范例。通讯以养牛户老马为报道主体,具体、真实又十分生动地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当地政策之变、经济之变、市场之变以及人们思想之变,用老马鲜活的个案,折射出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

采访姿态群众化是挖掘深度故事的重要手段。记者要始终抱着向人民学习,为人民解决问题,书写人民情怀的态度,俯下身、沉下心。特别是在采访农民时,要能说农民话,能唠农村嗑儿,真正融入农民圈,让农民感到亲切,产生信任。养牛户老马是个不善言谈的人,记者朴素的着装,自然的农村嗑儿,让他毫无顾忌地打开话匣子,事无巨细讲了半个下午。当纷杂的信息里突然闪现“马上要从牛圈搬到牧业小区”时,记者立刻揪住搬家的话题穷追不舍。老马一共搬了三次家,每次搬家都是一次产业飞跃。记者以搬家为线,不断深挖搬家前后的政策变化、社会变化、周边人们生活的变化,找出了老马搬家与时代发展的契合点。最后,老马的小故事成了传播时代主旋律的载体。

叙事群众化是提高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新闻从诞生那天起,就离不开受众。新时代下,我们的传播方式和受众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刻板地、生硬地宣传意义,不再能吸引注意力。想做出承载时代价值的新闻产品,必须找到受众喜闻乐见的群众化的语言和形式。

2023年,吉林日报彩练新闻客户端开设了“翠花走千村”视频栏目。栏目去记者化、去媒体化,以最具东北特点的“翠花”身份,走村访屯,以群众化视角、群众化叙事方式,呈现乡村振兴的成果和经验,收到前所未有的传播效果。随后,吉林日报社又在抖音、快手等更多平台开设“翠花,来了!”“乡村振兴看吉林”等视角群众化的栏目,以传媒矩阵传播乡村振兴好故事。

三、推动大融合,让世界看到中国方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意义重大,更是平常百姓的美好梦想。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生动鲜活的好故事。如何让承载时代价值的好故事,借势媒体深度融合的东风,传播得更远,更入心入脑?主流媒体应该勇担重任,打破广播、电视、报纸、网站、手机端的界限,推动主流媒体大融合,实现真正意义的全媒体互动。

2023年,吉林日报社与新华社吉林分社打破单位壁垒,由两家媒体的“一把手”带队,抽调骨干记者,组成“三农”调研组,大胆探索推动媒体大融合模式,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为时间节点,深入田间村屯,走访“三农”一线工作者、农民,采写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并连续三天,相同日期、相同版面、相同位置在《新华每日电讯》《吉林日报》头版重要位置刊发《潮起正是奋进时——吉林开年建设农业强省一线观察之一》《大国粮仓勇担当——吉林开年建设农业强省一线观察之二》《和美乡村绘新卷——吉林开年建设农业强省一线观察之三》,学习强国、新华网、彩练新闻客户端等平台同时刊发新媒体产品,形成规模化的主流媒体宣传矩阵。

在与新华社吉林分社合作之前,吉林日报社已经对推动媒体大融合进行了初步探索。2021年12月,吉林日报在报纸、彩练新闻客户端分别刊发《一位留学生的黑土地观察笔记》的通讯、H5、短视频等系列新闻产品,同时联合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中国日报等众多国内、国外媒体平台同时推出与平台相适应的相关新闻产品,该通讯还被翻译成四种语言在韩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知名媒体刊发,总点击量超过9000万,互动气氛热烈。

《一位留学生的黑土地观察笔记》以“公主岭市迎新村的玉米获得国际美味奖,出口额达到1亿元人民币”为切口,引出巴基斯坦籍留学生阿巴斯的黑土地观察笔记,并以这本笔记为小切口,以一名普通留学生的视角,写出“中国人像对待国宝一样珍惜黑土地”“中国人崇尚绿色农业,这是他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之道,这样的文化让我敬佩”“在中国肥沃的黑土地上长出的农产品,既好吃又安全……”的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故事,通过去中心化、去平台化的媒体大融合让中国故事走向世界,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看见保护黑土地以及乡村振兴的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黑土地吉林切口
保护黑土地刻不容缓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吉林卷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吉林卷
黑土地上稻花香
初中历史“小切口”的教学实践
自制小切口拉钩在腹腔镜手术戳孔切口缝合中的应用
阿荣旗保护黑土地的做法
吉林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