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尿常规检验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时的应用价值探讨

2023-12-10邱婷婷董彦金潘宁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20期
关键词:尿常规造影剂视网膜

邱婷婷 董彦金 潘宁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 糖尿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显著升高, 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深入分析后发现,不良的饮食习惯属于诱发糖尿病的主要原因, 其临床可表现为高血糖症状与血脂代谢异常, 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 而且影响了患者的正常工作。糖尿病发病初期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患者通常是接受体检后发现, 研究发现我国糖尿病患者普遍缺少对自身疾病的系统了解, 加上治疗依从性低, 饮食缺少控制,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不容乐观[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属于一种糖尿病微血管常见并发症, 严重危害了患者的健康, 具有较高的发生率, 而多数失明的糖尿病患者中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主要发病原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出血、微动脉瘤、血管闭塞、新生血管等病理特征, 对患者实施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显示患者眼底血管, 能够有效诊断疾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是在糖尿病患者视网膜血管内快速注入荧光素钠, 动态记录荧光素钠在眼底循环中的过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够完整呈现出周边视网膜情况, 不需要散瞳孔、使用接触镜的辅助。但是, 不少学者认为, 糖尿病患者在使用造影剂时会对患者的肾功能造成影响, 导致患者血液流向肾皮质部分, 造成肾髓质血管收缩, 对肾小管产生毒性作用, 在造影期间需要积极开展尿常规检验, 以预测造影剂肾病[2,3]。基于此, 本文选取30 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析尿常规检验的应用价值,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2 年2 月~2023 年2 月本院150 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75 例, 女75 例;年龄22~78 岁, 平均年龄(45.91±11.82)岁;发病位置:左眼50 例, 右侧50 例, 双眼50 例;病程2~6 年, 平均病程(4.10±0.84)年。纳入标准:所选研究对象均通过临床诊断和相关检查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关于疾病临床相关诊断标准。所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所选研究对象均对造影剂过敏者;心脑血管疾病者;肝肾功能不全者;精神障碍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检查前30 min 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 然后开展眼底彩色照相。取肘前静脉, 预注射1%荧光素钠稀释液(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44023401), 患者无过敏反应后再注入20%荧光素钠注射液3 ml, 5 s 内注射完毕。造影中晚期, 使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实施眼底成像, 在眼底出现荧光时立即连续拍摄15~30 min。患者造影图像采集均由同一组操作熟练、经验丰富的技师完成, 若为双眼造影患者, 则实施交替造影。造影图像由2 名眼科中级以上职称医师单独阅片, 给出诊断意见。

采集患者造影前1 d、造影后3 d 空腹静脉血2 ml,低温离心处理, 2000 r/min, 离心10 min, 取上清液, 采用速率法检测, 血肌酐水平。采集患者在非运动、非应激状态下的晨尿用以尿常规检验, 检验方法为免疫透射比浊法, 记录尿微量白蛋白水平。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统计患者造影剂肾病发生率, 造影前后血清肌酐绝对值增加≥44.2 μmol/L 判断为造影剂肾病。②比较患者造影前1 d、造影后3 d尿微量白蛋白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造影剂肾病发生率分析 150 例患者中有10 例发生造影剂肾病, 造影剂肾病发生率为6.67%。

2.2 造影前1 d 及造影后3 d 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比较 150 例患者造影后3 d 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1.32±0.28)mg/L 高于造影前1 d 的(0.99±0.12)mg/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大多数患者无任何症状,在病变发展至中后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4]:①视野区域空白:指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线中可能会出现某区域看不清、出现空白的情况;②视野模糊:视野模糊症状类似于高度近视患者摘掉眼镜之后的感觉, 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可能会出现眼前视线模糊、无法看清物体的情况;③飞蚊症:飞蚊症是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线前可能会出现漂浮物, 这些漂浮物会随着眼球的转动而移动, 类似于飞蚊一样, 包括条状类漂浮物、圆点类漂浮物等;④视力下降: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力相比于之前急速下降, 表现为无法看清物体、视野局限等;⑤失明:对于更严重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可能会出现失明情况, 即患者睁眼无法看到物体。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效影像检查手段之一, 能够清晰辨别患者的视网膜、血管、脉络膜病变情况, 可全面认知、了解患者的眼底周边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临床应用具有视野超广角、检查便捷、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等优势。但有资料均认为, 造影剂会对糖尿病患者的肾功能造成影响, 患者极易发生造影剂肾病, 会对患者术后生活造成影响, 加剧患者的身心负担。医学检查项目“三大常规”的代表就是尿常规, 可以通过尿常规检验结果对身体健康情况作出大概判断。

尿常规检验可鉴别肾脏器官疾病, 如尿路感染、肾病综合征等, 医生可以根据该检查结果判断疾病以及病情大致情况, 根据尿常规指标的变化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治疗。尿常规也可以鉴别非肾脏器官疾病,如溶血性贫血、糖尿病等。尿常规检验不会对患者带来身体不适, 属于体检必不可少的检验项目, 不仅检查操作简单, 而且能快速出结果, 对检查出其他疾病有帮助。对于一些合并疾病或早期疾病, 如合并脑卒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大多会诱发肾脏方面的疾病, 定期进行尿常规检验, 可以对肾脏功能进行有效评估, 达到早期诊治的目的[5]。

造影剂肾病是由于使用含有碘的造影剂造成的急性肾功能损伤[6], 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造影剂肾病的病理过程是由于造影剂对肾小管和肾血管的损伤,导致肾脏缺氧, 肾小管细胞坏死和溶解, 进而损伤肾小球滤过功能, 使肾脏的代谢和排泄功能下降。造影剂肾病的发生机制主要与以下3 个方面相关:①造影剂的渗透压和浓度;②肾血流量的变化;③患者原有肾功能的状态。因此, 对于高龄、糖尿病等患者使用造影剂要慎重, 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利弊, 避免不必要的损伤。造影剂肾病的发生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 而是诸多相关致病因素交互影响而导致的结果[7]。特别是造影剂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后可引起血管舒张收缩平衡障碍, 使得肾脏代谢旺盛, 造成肾脏损伤。本研究结果显示, 150 例患者中有10 例发生造影剂肾病, 造影剂肾病发生率为6.67%。150 例患者造影后3 d 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1.32±0.28)mg/L 高于造影前1 d 的(0.99±0.12)mg/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患者可伴随有造影剂肾病的发生, 因此导致患者尿常规检验异常。

造影剂肾病常见表现如下[8-11]:①肾脏功能异常疾病:造影剂肾病发生后, 因为肾脏受损, 肾功能减退, 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尿素氮、肌酐等指标明显升高, 出现肾功能异常, 严重者甚至会进展为急性肾衰竭;②有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肾脏受损对机体的循环调节产生不良影响, 诱发高血压。造影剂肾病发生血肌酐<2.0 mg/dl 的患者, 其风险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③全身不适:造影剂肾病发生后, 由于肾脏功能异常, 机体内代谢产物不能正常排泄, 导致中毒症状, 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等全身不适;④患者的年龄、性别也是危险因素之一, 高龄患者, 其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管分泌浓缩功能减退, 多数患者年龄≥75 岁也成为其危险因素之一。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有效反映视网膜血管及灌注状况, 能发现传统眼底照相机无法察觉的病变状况, 可为临床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12]。但是部分患者对造影所用荧光剂的耐受较差, 容易出现肾功能异常。而在预防造影剂肾病方面, 避免在过饱、劳累、饥饿等状态不佳时造影, 造影前检查造影剂质量, 造影前后进行尿常规检验。但是本次研究的造影后观察时间较短, 且尿常规检验指标较少, 将在后续研究中进行探讨。造影剂肾病是一种有严重危害的疾病, 需要注意防范和治疗。在接受造影剂检查时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 同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如增加水分摄入量、适当调整用药方案等, 以减少肾脏损伤的风险。

总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时实施尿常规检验, 可有效预测造影剂肾病, 价值显著。

猜你喜欢

尿常规造影剂视网膜
深度学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中的应用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例
高度近视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研究进展
尿常规与尿沉渣对尿液检验的影响及分析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影响检验科尿常规检验的因素及改进管理措施分析
复明片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光凝术后临床观察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