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实践与体验中感受音乐

2023-12-10方洁玉

小学生 2023年27期
关键词:乐曲素养音乐

☉方洁玉

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需要全身心展开音乐感受、体验、审美活动,这些都离不开教师在课堂上智慧地设计、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音乐实践和亲身体验活动。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非常重视音乐教学的实践与体验,并分学段将提高审美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创意实践能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了解不同地区、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等目标更清晰地表达出来,强调音乐教学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内容,以不断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体验和审美,从而让学生在兴趣满满中感受音乐,深挖学习力和创造力,灵活地借助音乐表达自我,展示自我,成功自我。

一、实践与体验策略的育人价值

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离不开学生参与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冯巍巍说:“音乐核心素养反映的是音乐本质和音乐审美价值,是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发展性和实践性特征……。在音乐核心素养培养方面,不仅强调了音乐课程的音乐性、人文性与实践性,也突出强调创造力与创新能力,使其教育目标更具技术操作性。”美国当代音乐教育哲学家戴维·埃里奥特说:“音乐素养等同于音乐理解,而音乐素养是多维的有效理解或实践,是指在艺术性的音乐制作和专业的音乐聆听中产生多维的、相关的、连贯的、生产的、开放的和可教育的认识。[1]”

音乐是听觉艺术,要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欣赏能力,并能创造性地运用音乐来感受、体验、表达,获得内心的放松和愉悦,实践是最佳的路径和策略。

二、实践与体验策略的实施路径

新课标中“音乐课程”部分指出:音乐教学要通过“欣赏”“表现”“创造”“联系”这四类艺术实践,将学生带入到音乐实践活动和审美欣赏体验中,增强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情感体验,提升音乐课程的全方位育人价值。

(一)音乐欣赏

在课堂上开展音乐欣赏类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音乐的情绪与情感”“发展音乐听觉与感知能力,丰富音乐审美体验,深化音乐情感体验,提升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这是新课标理念的追求和宗旨[2]。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媒体资源和设备,将课本中的歌曲等内容演绎成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和资料链接中,更好地展开音乐欣赏实践,提高其音乐的理解力和审美力。

(二)表现展示

音乐学习中良好而持久的兴趣培养,乐理等相关知识的积淀以及对音乐表现形式、内涵的理解、思辨、审美和感悟等,都是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所承担的素养发展目标。实现这些目标的路径,离不开学生的亲身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关注乐曲的音调、节奏、节拍、音色、旋律、响度等多种元素,分析声音的高低、长短、力度、速度等形式要素,有意识地对音乐旋律、音乐形象、音乐情感与音乐文化的层层感悟,将这些感受和体验通过演唱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很好地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学生意志,发展学生个性,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形成其特色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

(三)音乐创编

学生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就可以让他们去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在音乐编创、展示分享中,感受学习带来的愉悦感和获得感。由于每位学生的智能都不相同,有的擅长空间智能,有的语言智能突出,还有的拥有音乐智能等。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他们的感悟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多种感官都被调动的情况下,发挥其积极主动性,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内涵,去发现音乐价值,去进行创编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

(四)联系融合

新课标理念的音乐教学,倡导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联,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在真实可感的欣赏、表现和创造实践中融会贯通“开阔文化视野,提升文化理解素养”。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示范唱、学生边看乐谱边听的被动接受式、模仿式学习,而是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充分融入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多媒体资源,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歌唱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生动、丰富的情景氛围中,以高涨的情绪参与到音乐的学习和实践中,从而获得更广阔的认知和多方位的能力素养。

三、实践与体验策略的具体运用

音乐教学的目标,不能仅停留在歌唱技巧的练习上,还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实践和体验活动,让实践与体验的诸多策略在实际教学中得以实施,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音乐审美、音乐鉴赏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协同发展。

(一)以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实践体验

每首歌曲的背后都有着各自的背景故事,个性化的主题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教师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给音乐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和生机,使学生在丰富而多样的材料阅读中,加深对歌曲本身的理解。这样,才能让课程的内容更丰富,教学的形式更多样,学生的视野也在不断拓展中得以开阔。

例如乐曲《单簧管波尔卡》中有三个差异化的乐段,这是一种特殊的乐曲规律,以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理解能力很难掌握。在一首乐曲中占据核心位置的主旋律被称作主题音乐,主题音乐是一首乐曲的灵魂,它能将这首乐曲的内涵完整表露出来。所以要让学生完整理解一首乐曲,首先需要攻克的就是这首乐曲的主题音乐。在进行主题音乐欣赏时,传统的课堂教学会重复播放音乐,学生容易将主题音乐与完整乐曲割裂开来,教师在播放、暂停、重新播放主题音乐的过程中,也难以准确把握主题音乐的节奏,容易影响正常的教学流程及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时教师通过运用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ABC 三段不同的场景所代表的不同乐段,让学生在相同的场景内倾听、感知,逐渐形成对独立乐段的认识。最后再完整播放乐曲,学生就能在整段的乐曲中找到熟悉的ABC 段落,以此来发现乐曲中的回旋曲式的乐曲规律,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再如在进行《赛马》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乐曲的主题音乐匹配契合的图片或视频,这样不仅帮助教师更精准地传达音乐主题内容,也帮助学生将乐曲与内涵建立联系,促进学生理解与掌握乐曲内容。笔者在课堂上就结合《赛马》乐曲中结构紧凑、节奏紧张的特点,利用媒体课件呈现赛马的影像,一时间,课堂上人喧马嘶,灰尘弥漫,骏马飞驰间,骑手们有节奏的上下起伏的身影,与跌宕起伏的旋律相辅相成。这样的画面,将学生情不自禁地带入其中,学生在视觉赛马影像、听觉赛马音乐的双重刺激下,更容易把握音乐作品内涵,理解教学内容,体会音乐作品要传达的情感,整个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也能得到保证。

(二)以趣味性的活动场景促进学生的实践体验

学生虽然接触音乐的机会比较多,听一段通俗的旋律也会跟着哼唱出来,但他们毕竟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对音乐欣赏的能力储备不足,尤其对中外名曲和器乐类演奏曲更加陌生,因此,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比较困难。长期听不懂,也就直接导致学生对音乐欣赏课有畏难情绪,教学效率自然也就不高。这就要求教师要用心设计趣味性的活动场景,将学生认为枯燥深奥的音乐作品变得生动鲜活,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感觉新奇有趣,充满探究下去的兴趣,那么这样的音乐欣赏课就成功了大半。

例如在教学《红星歌》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影片《闪闪的红星》精彩片段,学生在看到影片中一个个精神抖擞、意气风发的儿童团员,听到他们铿锵有力的口号,看到整齐划一的步伐,以及儿童团员们为了保卫家乡、保卫祖国而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行为,学生的爱国情感之弦都被轻轻拨动,让同学们沉浸于感动、振奋之中。同学们带着心中的体会进行演唱时,自然流露出对歌曲的情绪情感的理解。再例如在教学《说唱脸谱》一课时,教师不具备戏曲专业的唱腔、身韵、动作等,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看一看京剧的做与打,听一听京剧的唱与念中,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从而形成想学、愿学、敢学、乐学京剧的课堂氛围。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上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且自发地接受音乐知识,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爱上音乐,爱上音乐课。

演奏欣赏也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不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到各种乐器的真实演奏,也不可能将数千种乐器都带进课堂供学生认识、学习和研究。然而,强大的网络平台却能将这些“不可能”变成可能,例如在课本中提到手风琴这一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乐器,教师就可以从网上搜集关于它的所有资料,展示它的使用方法和音色特征,甚至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一段手风琴演奏曲,或者通过音乐软件来设计真实的乐音,让学生通过模拟按键去感受手风琴演奏出的旋律。那些常见的大型乐器,虽然不便搬入课堂,但是一段演出视频的播放,学生就会迅速融入其中,感受其魅力。

信息化资源和方式的媒体课件,具有形象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绚丽的色彩、简单的文字,这种声像结合、色彩丰富、极具表现力的手法,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因此学生能在有趣的教学情境中,仿佛在音乐的世界内行走,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情绪、节奏、力度等,由学生的积极情感来准确完美实现。

(三)以个性化的活动创编促进学生的实践体验

教师以游戏化的形式开展创意性音乐教学,可以让学生乐在其中,创在其中。在日常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融入一些非常规的乐器的演奏,如劳动过程中人们有节奏地挥动劳动工具的场景,处于思考状态的人们有节奏地敲击桌面、转动手中的笔、伸屈各个手指、脚掌抬起放下等。这样的不断渗透,会给学生带来诸多的音乐创编灵感。

例如在教学《装扮蓝色地球》一课时,老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呈现美丽的地球风景影像,在蝴蝶翻飞、鸟语花香、山峰秀丽、巍峨庄严的自然美景与人文景观中启迪学生的心灵,打开学生感悟音乐传达地球之美的灵感通道。学生的情绪被感染,情感被调动,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歌唱活动的学习中,演唱也能更加合拍,并且不自觉地合着乐曲进行律动创编活动,如围绕桌椅行走,有节奏地抬起、放下胳膊等。以学生喜闻乐见、声画结合的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学生乐于且善于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音乐理解、感悟以及律动创编活动能力。

信息化带来的生动影像也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资源,学生在多媒体中感受音乐风格,把握音乐内涵,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自我的再度创作,学生在二度创作的过程中就是对自身审美和感悟的一种检阅,更是对自身音乐创造力的一种推动。学生在电脑软件的帮助下,自己的想法和创作会比较容易地呈现出来。例如,教师要给一段乐曲编写歌词,这就可以引导学生先仔细聆听乐曲,找到它的主题音乐,明确乐曲的节奏和篇幅,再依据自己的前期经验和思维方式进行自由创编,最后通过电脑进行合成播放。在电脑播放过程中学生可以很直接看出歌词与曲调是否合拍,当学生发现自己竟然能进行填词时,成功的喜悦感扑面而来。如此生动的学习、有趣的创作,能让学生在参与创作的过程中感受到探索的乐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独立创作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在音乐社团活动中,以兴趣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展示和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不断积累音乐表达经验,收获实践成功的喜悦,建立今后更远大的目标追求。

综上所述,音乐实践和体验是新课标目标和策略中一大显著特色,教师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都要积极思考、探索“欣赏”“表现”“创造”“联系”四类艺术实践的开展形式,以最有效的教学活动,将学生带入到音乐实践活动和审美欣赏体验之中,不断发展和提升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乐曲素养音乐
始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音乐
悲伤的乐曲
音乐
练乐曲vs基础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