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活动理论开展综合实践教学的研究

2023-12-10黄诗婷

小学生 2023年27期
关键词:活动课程设计

☉黄诗婷

2017 年9 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由此可见,如何安排活动项目,提升学生的活动兴趣,帮助他们在活动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提升能力,这是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重点。由于“活动”是课程设置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基于活动理论设计教学环节。活动理论研究相互作用的多种活动系统,探索它们的相互联系,以求更好地构筑活动系统,提升活动效率[1]。教师要从教学原则、过程、策略入手,将活动理论融入到课程设计中,进行深度优化。

一、指向课程标准,谈综合实践教学的原则

(一)系统性,关注生活问题

活动理论认为学习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要体现出系统性。教师要结合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基于活动理论的要求,确定教学原则。《纲要》提出:“学校要给予学生广阔的探究时空环境,保证学生活动的连续性和长期性。”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教学要呈现出系统性,而且还要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教师要避免单纯设计某种实践课程,可以从关涉生活的角度、其他学科的关系、课程整体延续性这三个角度入手,体现出课程的系统性。以《制作叶的标本》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将活动背景设计成装饰教室、美化居家环境,还可以将采集树叶设计成亲子郊游活动的一个环节,体现出生活性。该课程可以和美术课程、生物课程、语文课程的古诗词诵读等结合起来,构筑整体性课程。在课程延续性上,可以将其和“十字绣、中国结、泥塑的制作”等课程结合在一起,设计成“美化生活环境”系列课程。活动理论认为人的任何动作都是一种特殊的控制系统。所以,课程设计如果能体现出系统性,则有助于构筑最佳的学习类型。

(二)主体性,尊重个性选择

《纲要》提出:“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活动理论也认为人类的学习是主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以获得处理事务的社会经验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活动。故此小学综合实践设计也要体现出主体性。

课程设计的主体性可以体现在组织方式上,学生可以选择单独完成任务,也可以选择分小组活动,并自主选择小组成员。在内容安排上,也要体现出主体性。如可以将“十字绣、中国结”等编织类的课程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在活动设计上,教师可以设计主问题,安排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如同样是学习制作中国结,有的小组选择请教他人,有的小组选择上网搜索视频资料。在活动评价方面,教师要构筑一个自由互评的课堂,让学生畅所欲言。综合实践课程设计要从组织方式、内容安排、活动设计、活动评价等各种角度,都体现出主体性,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

(三)社会性,输出合作行为

《纲要》提出:“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2]故此综合实践课程要体现出社会性,让学生在相互接触、交流中,输出合作行为,提升综合能力。

教师要循序渐进地提升活动的社会性。在初级阶段,可以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试着交流想法,评价他人的观点。这种合作活动方式比较适合“自制笔筒”等单一的制作类实践活动。在中级阶段,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拟真的社会交流,模拟真实的生活。如在“贺卡传真情”中,学生不仅要合作制作贺卡,还要模拟交友过程,将贺卡送给他人。在高级阶段,则可以引导学生走入真正的自然或社会,给他们提供与其他社会人交流的机会。如在完成“商品包装上的标志”探索活动时,他们可以试着请教店员,了解信息。活动理论认为学习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同伴的合作交流上,教师要组织学生构筑学习共同体,给他们提供充足的交流机会。

二、基于认知心理,谈综合实践教学的过程

(一)分析年龄需求,确立活动主题

活动理论认为活动系统本身,既具有心理形式,又具有非心理形式。故此,教师在设计综合实践课程的时候,不仅要考虑知识、技巧等非心理因素,而且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可以在具体变化中抓住本质的东西,但是思维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教师要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活动主题,凸显出具体性。

在设定主题的时候,教师要尽可能选择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主题。如“水果拼盘”这个主题,“水果”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但是“水果拼盘”不那么常见,学生可能在家中招待客人的时候,才偶尔看到,对其印象不深刻。这个主题就属于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教师可以先展示招待客人的图片、视频,让学生观察水果拼盘,说说用其招待客人有什么好处。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了“功能性”,认识到水果拼盘比较美观,有助于展现对客人的尊重。他们理解了它的实用性后,就产生了想要自主设计的冲动。在此基础上设计活动,学生的参与性更强。教师要尽可能选择学生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的事物。这样有助于他们在具体事物的支持下思考,提升认知能力。

(二)捕捉生成资源,调整活动方案

在确定活动主题后,教师要预设活动方案。但是在具体实行的时候,由于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认知心理,所以活动的发展往往会有一些意外。教师要注意利用这些生成资源,将其转化成引发学生思考的契机。

教师可以从三个方向入手,捕捉生成资源,调整活动方案。第一个方向是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教师要反思是否是因为主题设置和他们的日常生活距离较远,故此学生的兴趣不大。如很多学生对物理知识兴趣不大,所以“安全使用电灯”这个主题,就很难吸引他们。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某些小实验,唤醒他们的注意力。第二个方向是当学生感到困惑的时候,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入手完成实践,活动陷入僵局。教师要适当给予支架,指导他们解决问题。如当学生不知道如何研究安全用电时,教师可以给他们推荐网络搜索法、现场实践法等具体方法。第三个方向是当学生彼此观点出现矛盾时,教师可以组织辩论活动,引导他们讨论。如有学生认为:“保险丝烧断后,屋子会停电,很不方便,不如不要用保险丝。”有不少学生反对此观点。教师可以让他们互动辩论。活动理论认为教师要正确处理学习过程的调节问题。教师要积极观察教学环节,解决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挖掘学生的困惑处,把握他们的矛盾观点,适当调节活动方案,优化教学效果。

(三)反思具体细节,深化活动素养

在完成实践活动后,教师还可以组织他们反思具体细节,深化活动素养。学生可以从活动过程、作品呈现、交流过程这几个角度入手反思。教师鼓励他们回忆并提出具体细节,通过场景重现等方式反思,找到提升方向。

在完成“面具制作”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从“活动过程”入手反思,说说是否有陷入僵局的情况,后续如何解决,得到了什么启发。如有一名学生提出在活动过程中,材料突然用光,他感到很被动。在同伴的帮助下,用其他材料代替,解决了问题。由此他认识到要随机应变,灵活应对问题。在“作品呈现”方面,教师鼓励学生欣赏其他小组的作品,对比自己小组,看看有什么提升的地方。如有的小组将京剧脸谱中的图样加入到了面具制作中,显得很有新意,其他小组可以借鉴使用这种方法。在“交流过程”方面,学生可以反思自己和他人的交流互动情况,看看是否存在矛盾,评价自己的沟通能力是否良好。如有一名学生认为自己从头至尾都自己完成制作面具,没有和其他同学沟通,他认为自己以后要多和他人探讨问题。活动理论提出教师要确定教学中的反馈联系的含义,优化反馈环节。如果能安排学生自主反思活动过程,优化下次实践活动,则他们的综合素养会得以提升。

三、聚焦思维能力,谈综合实践教学的策略

(一)组织策略,引导自主探索

在设计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策略的时候,教师也要基于活动理论,力求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组织策略方面,教师要多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自主性的活动项目,提升他们的探索兴趣。

在学习“制作储蓄罐”的时候,教师设计了情境,用多媒体课件展现无处存放零钱,导致零钱丢失的窘态,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该如何解决问题。这提升了他们的自主探索兴趣。有一名学生提出可以制作储蓄罐,存入零钱。此后教师又抛出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制作储蓄罐,怎样才能让储蓄罐既美观又实用。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再一次进入了自主探究的情境。如有一名学生提出,可以在外观上动脑筋,给储蓄罐画上漂亮的图案,还可以将外形制作成动物、植物等造型。还有一名学生关注的重点是功能性,认为储蓄罐的容量要大一些,这样能存放更多零钱。还有一名学生认为要从防水性、安全性的角度入手思考。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参与自主制作,深入探索如何将设计方案变成现实,完成储蓄罐的制作任务。提升组织效率,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活动,这是活动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教师要减少直接灌输知识,转而给学生构筑自主探究的平台。

(二)交互策略,自制材料工具

在设计交互策略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交流材料、工具,并利用聪明才智,自主制作各种工具。这样的交互活动,既能提升他们的交流能力,又能让他们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和提升。

在完成“制作叶画”的时候,教师从两个角度入手,指导学生交流互动。一是在他们缺少材料工具的时候,鼓励他们向其他小组的同伴寻求帮助。学生要思考如何才能有礼貌、有条理地说清楚自己的要求,顺利地借到工具。二是要引导学生在现有材料工具无法满足需求的时候,如何交流互动。学生需要小组讨论,探究怎样自制材料、工具。如在颜料不够的时候,学生可以用某些颜色的树叶粘贴在画纸上,从而解决问题。此外,还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用红色的浆果汁液代替颜料。在加工纸张的时候,学生认为除了绘制平面的叶画以外,还可以将纸张折叠成扇形,制作成漂亮的叶画扇。在缺少粘贴工具的时候,他们想到除了用胶水、浆糊粘贴以外,还可以使用透明胶等其他代替。在讨论中,学生的思路更宽阔了。活动理论提出,人是社会中的人,所以各种学习活动离不开交互协作。故此,教师也要注意优化交互策略,帮助学生解决活动中面临的各种困扰。

(三)管理策略,融入项目模式

在设计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注意优化管理策略,可以将项目教学法融入到活动中,围绕各种主题设计层层递进的项目,这样才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发展。

在完成“包饺子”这个主题活动时,教师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在春节期间,为了让父母好好休息,自己要担负起包饺子的重任。此后,再设置若干任务,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任务一为“包得对”。学生要掌握包饺子的方法,学会在和面的时候调整用水量,控制好菜馅和肉馅的用量。任务二为“包得美”。学生要在完成任务一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包出新意。如有一名学生模仿青团的制作方法,将绿色的菜汁混入面团中,包出了淡绿色的饺子,体现出了新意。任务三为“团圆饺子会”。学生要给家人展示自己的包饺子技巧,并和他们一起品尝饺子。他们可以拍摄下合家团聚的视频,上传到网络上,和其他同学分享。这三个任务强调了“学会、做好、用于生活”这三点,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综合实践课和日常生活的关系,从而提升参与项目活动的兴趣。活动理论强调活动的系统性。如果教师能优化活动项目管理模式,则能有层次地展开各种活动,让学生合理安排活动实践,分配小组人员,合作解决问题,进而提升项目的完成效率。

基于活动理论开展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有助于将学习过程看成一个完整的活动系统,帮助学生更快速地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同时,这也能系统化完善活动方案,给学生提供高效指导,从而提升实践教学的效率。

猜你喜欢

活动课程设计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设计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