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与探索
2023-12-09尚舵李渊源何慧虹刘晓舟宋紫嫣高宇阳
尚舵 李渊源 何慧虹 刘晓舟 宋紫嫣 高宇阳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北京 1001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加速流动、各类市场主体加速融合,帮助市场主体重构组织模式,构建新发展格局,抢抓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发展制高点,推动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1]。因此,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关键战略,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石化化工行业作为典型的传统制造行业,其产业结构中依赖劳动力、环境资源等传统要素的占比较高。然而,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行业发展进入瓶颈期,难以单纯依靠劳动力、资源环境等传统要素投入实现发展,其发展特征由“量的合理增长”向“质的有效提升”转变,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已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数据要素价值的释放成为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本文立足石化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从行业转型背景与基础出发,分析探索当前行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和难题,通过对工业和信息化部遴选的20 余家石化化工行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开展调研,总结提炼出石化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参考路径,展示数字化转型路径全景,为石化化工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益借鉴。
一、石化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现状
(一)顶层规划不断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石化行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 年,信息化和工业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业各领域加速渗透,范围显著扩展、程度持续深化、质量大幅提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明显加快,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105。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8%,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达45%。《“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提出,促进产业供给高端化、结构合理化、发展绿色化、转型数字化、体系安全化,加速产业转型数字化,加快制造过程智能化,推动工业互联网赋能,夯实数字化支撑基础。《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新技术新模式协同创新应用,推进示范引领,强化工业互联网赋能。
(二)工业互联网发展成效显著
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模式和工业生态,通过对人、机、物、系统等的全面连接,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新制造和服务体系,为工业乃至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实现途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2]。
工业互联网包含了网络、平台、数据、安全四大体系,既是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基础设施,也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应用模式,通过重塑企业形态、供应链和产业链形成新业态、新产业。2017 年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网络、平台、数据、安全四大体系稳步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加快发展,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创新模式不断涌现。
网络方面,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建设在顶层规划、技术创新、生态融合、标准化活动等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实现从0 到1 的突破,企业内网改造加快推进,高质量外网基本实现地市全覆盖,工业互联网网络发展局面良好[3]。
平台方面,我国“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不断完善。《2022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具有一定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平台数量超过240 家,截至2022 年12 月,32 家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连接总数为8049.60 万台,工业模型数量合计85.16 万个,工业APP 数量29.33 万个,共服务企业765.96 万家。我国已成为全球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最活跃的国家。当前,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支撑众多石化化工企业的智能工厂建设实践,成为国内流程工业加快向产业中高端升级的新型赋能平台[4]。
数据方面,目前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已形成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体系化布局,汇聚约29 亿条工业互联网数据,覆盖约703 万家企业,基本建成全国一盘棋的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
安全方面,我国工业互联网安全顶层设计不断完善,通过政策牵引、机制保障、专项带动、供给创新等多种方式,我国工业互联网安全体系初步建成,威胁监测和信息通报处置不断强化,企业安全主体责任意识显著增强,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与行业融合创新
当前,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在石化化工行业得到初步发展和应用,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行业领先企业抢抓机遇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智能工厂建设主要围绕生产管控、安全生产、节能减碳、设备管理、供应链、营销管理等领域,通过新技术融合应用提升各业务的感知、分析、决策和协同能力,推动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5]。
企业层面,石化盈科公司深耕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领域,通过发布石油化工工业互联网平台ProMACE3.0,实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机理、业务拓展、管理决策等层面与石化行业的深度融合。中国石油目前正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以面向石油石化行业的开发环境为基础,通过大数据接入、整合、存储及分析,沉淀行业知识、专家经验、生产工艺,实现仿真设计、工艺优化、设备运行优化等专业领域应用。中国海油也正加快通过工业互联网保持公司核心竞争力并提高盈利能力,积极打造油田无人平台、岸电电源、智慧零售等“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的发展模式。
地方层面,山东省将“工业化数字化深度融合”作为先行先试主要方向,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通过组建专家库,研究制定出细分行业和化工园区“10+1”诊断评估指标体系,并在全国率先编制智能化水平评估规范团体标准,为83 家代表性园区和企业出具了“一园一策”“一企一策”“一业一策”评估报告;依托全国首个省级智慧化工综合管理平台,各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能化诊断评估,《山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2022—2025 年)》总体要求指出,推动超过2 万家规模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率达到70%,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率达到80%左右。
二、石化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问题
目前,石化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普遍缺乏明确路线指引,仍有部分企业存在数字化转型认识不到位、人才储备不足、顶层规划不完善、数字化基础不扎实、转型阵痛期长等问题,导致企业迟迟难以下决心实施转型[6]。
(一)产业认识及人才建设滞后
1.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信息化建设,而是企业的战略转型
随着ICT 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应用不断涌现,各类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催生,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数字化转型根本目的是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让企业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本质上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下的一场业务、管理和商业模式的深度变革重构。转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但仍有部分企业管理层对数字化的认识不到位、不同步,认为数字化转型仅仅是业务信息化,没有考虑业务和技术的深度融合。数字化工厂的内涵外延还在不断拓展,短期难以形成统一结论,关于数字化工厂建设的指导性规范和文件也正在孵化中,企业普遍对数字化工厂存在认识模糊、建设内容和目标期望不清晰等问题。
2.生产企业人才储备难以支撑企业转型
数字化转型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同时掌握ICT和OT 两种技术,还需要掌握两种技术之间的渗透、衍生、转化、交互作用的复合型人才。通过调研走访重点企业,并结合《工业互联网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20—2021 年版)》等报告,可以发现当前石化化工行业企业普遍存在员工专业技能单一、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
在大部分生产企业中,相关从业人员主要聚集在信息化、数字化、机电仪管理等部门,人员数量占企业总人数的10%~15%,且以传统的仪表及部分信息化管理人员为主,对工艺了解较少;数字化转型领先的企业通过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方式,不断提升工业互联网能力,培育孵化形成工业互联网子企业,如石化盈科、昆仑数智等,其从业人员以ICT 为主,预计占企业总人数的80%;在面向行业的工业互联网企业中,如蓝卓(中控)、安元等,凭借已形成的DCS 系统、云服务能力、大数据计算能力等,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多样性的服务,其从业人员以ICT 为主,占企业总人数的60%以上。总体来看,生产企业工业互联网人才占比严重不足,难以支撑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据心连心公司反馈,目前企业数字化项目经理、项目主管培养周期分别约2 年、5 年,数字化总监等高级管理职位均为外部选聘。
此外,石化化工行业属于传统制造行业,企业重视生产、调度、设备等,经常将信息化部门作为生产辅助对待,地位、薪资体系与行政管理部门相似,导致企业自主培养的数字化人才队伍更替频繁。
(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尚未显现明显优势
石化化工行业作为流程工业,具有良好的自动化基础,自动化、信息化程度走在工业行业前列,但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尚未显现明显优势。截至2023 年9 月,世界经济论坛和麦肯锡遴选的“灯塔工厂”共132 家,中国的“灯塔工厂”有42 家,大部分集中在家用电器、电子元件、汽车等行业,石化化工行业的“灯塔工厂”仅上海华谊1 家。与其他行业相比,石化化工行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程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原因如下。
1.数据化基础设施赋能潜力尚未释放
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通过集成传感器、数据采集设备和网络连接等技术,将设备与数字化系统连接,实现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分析。数据化基础设施可提供实时的设备运行状态信息,支持生产监控、故障诊断、预测性维护等应用,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和设备可靠性。
行业企业普遍上线PLC、DCS 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自动化基础,生产现场实时产生大量数据,能够真实反映现场的运行状态,对其进行有效挖掘和利用,对企业的生产优化和管理运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约30%的企业DCS 数据尚未充分采集,对数据未能给予高度重视;部分物理化学过程中的数据难以直接采集,尤其是两相甚至三相工艺过程中的组分、杂质等,生产过程中无法直接采集到,只能间接估算这些数据;工控设备厂商的标准、规范不统一,进一步增加了数据统一采集的难度。此外,部分设备处于极端环境中,条件恶劣,设备运行状态相关数据无法被及时采集。上述情况导致企业内数据流难以全部贯通、信息出现断层,数据量虽然多但关联分析难度大,数据价值仍需进一步挖掘。
2.“know-how”模型研发精准度仍不理想
ICT 企业通常把算法模型分为规则模型和机理模型:规则模型是将各类管理制度进行软件化封装,典型如安全和环保等,确保业务流程符合相关要求,亦称白箱模型;机理模型是基于对象、生产过程的内部机制或者物质流的传递机理建立起来的精确数学模型,石化化工行业典型特征“三传一反”,涉及质量平衡方程、能量平衡方程、动量平衡方程、相平衡方程以及化学反应定律、电路基本定律等。因此,机理研究极为复杂,有些机理甚至仍然属于“不可知论”。大数据为机理研究开辟了新道路,这个过程还需要大量的行业知识和基础数据积累,然而生产企业并未深度参与模型搭建工作,往往由ICT 企业以一己之力研发,导致机理模型搭建工作不尽如人意。因此,石化企业虽然时刻都在产生海量的数据,但由于算法模型精准度不高,导致这些宝贵的数据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3.转型规划引领作用尚在起步阶段
据《全球数字化工调查》数据,有50%以上的石化企业仍缺乏数字化战略和转型路线图,行业企业在工艺控制、设备故障诊断、安全生产及绿色能耗管理方面都上线了相关业务系统。但由于前期缺乏数字化战略和转型路线图,不同供应商、不同时期上线的控制系统、监视系统、制造执行系统以及辅助业务系统等往往相互独立,数据不能有效地交换和共享,“数据孤岛”林立,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全面,企业投入产出不明显,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热情。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数字化转型规划引领作用,从理念宣贯、组织保障、顶层设计、评估诊断等方面先行着手,梳理统一目标,以工业互联网理念统一转型路线[7]。
三、石化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参考路径
(一)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数字化转型参考路径
1.企业数字化转型参考体系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本质上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业务、管理和商业模式的深度变革、逻辑重构和模式创新,从而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培育新业态。企业数字化转型参考体系是一个多阶段螺旋式递进、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每个阶段通过推进数字化基础设施、生产制造数字化、运营管理数字化能力建设,不断孵化培育形成新能力、新模式和新业态[8]。
数字化基础设施以建设数据采集、汇聚、有序流动等数据驱动能力为基础,推动在不同范围、层级建设数据驱动的感知、分析、决策、控制的优化迭代闭环能力,为上层数字化转型做好技术准备和数据积累,如图1 所示。
图1 数字化转型参考体系
生产制造数字化能力建设是逐步从点到线、面、体的过程,从单点设备试点开始,逐渐扩展到生产线、车间和工厂,以数字化基础设施为支撑,实现数据的实时流动和共享。这个过程还包括将数字和物理要素紧密结合,建立起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实时映射和双向互动。这样可以提升要素的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加速生产管理质量和效益的优化。
运营管理数字化能力建设在数据驱动下,加快传统设计、研发、生产、运营、管理、商业等信息化技术的变革升级,加速各个环节的整合与联动,推动资产数字化、运营数字化、劳动力数字化,提升运营效率。
新能力、新模式和新业态是数字化转型阶段的发展成果,也是下一个阶段启动的支点。在不断打通、贯通、整合、融合全要素、全价值链的过程中孵化出新型数字化能力,并以此带动新的技术应用场景和新模式的涌现,推动形成新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
2.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数字化转型参考实施路径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全新工业生态、关键基础设施和新型应用模式,通过人、机、物的全面互联,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构建形成全新的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是数字化转型的实现途径。因此,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数字化转型参考实施路径是一个伴随着组织变革的能力建设、资源整合、融合创新的过程,如图2 所示。
图2 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数字化转型参考实现路径
在能力建设阶段,企业通过机房搭建和扩容对IT 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提升企业数字化计算能力,同时积极引入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分析等技术建设计算分析平台,通过架设物联网、5G 等推进内外网改造,配合信息安全防护的保障,完成了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此外,数字化基础能力的建设也提升了工艺数控化、设备装置等联网化水平,推进了人、机、物全面连接,增强了数据采集、汇聚、流动的集成能力,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9]。
在资源整合阶段,依托数字化基础设施,构建“数据+平台+模型+应用”的工业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通过数据驱动不断突破整合企业已有业务软件。例如,以MES 为核心整合APC先进控制、LIMS等软件,构建生产运行平台,以ERP 为核心整合供应链管理、客户管理等软件,构建经营管理平台。在推进软件整合过程中不断对流程进行解耦、重构和连接,通过流程协同在平台上产生和沉淀工业机理模型微服务组件,孵化形成软件定义能力,进一步支持数据的实时处理、分析、洞察和驱动业务自我学习构建数字孪生体,推动业务运营的智能化,形成闭环并持续优化改进。
融合创新阶段是资源整合过程中不断探索、积累形成的,本质上是企业生产、运营、商业模式的重构,主要包括新能力、新模式和新业态。通过推进数字化转型,企业逐步积累设备、产品、质量全生命周期、全过程数字化管理的新型能力,延伸形成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应用场景和模式,催生了以供应链生态和公共服务为代表的平台经济新业态。
(二)石化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参考路径全景
石化化工行业以流程工业为主,进行批量、连续生产,以工艺优化等智能生产、生产计划调度等运营为核心需求,但不同细分行业的工艺流程、核心装置大不相同,数字化转型的实施重点应有所区别。在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数字化转型参考路径的指引下,本文以石化化工行业的转型需求为牵引,形成了石化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典型落地场景,如图3 所示,涵盖了石化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的11 个重要方面、18 个典型落地场景。
图3 石化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典型落地场景
石化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组织保障是一切的前提,数字化设计、安全管理、能耗管理等为通用场景。生产制造追求一体化优化,每个细分行业则侧重不同。炼化等流程行业以APC 先进控制、RTO 实时优化等应用追求“安稳长满优”;轮胎等兼具流程和离散特点的行业应用智能化装备以贯通各生产环节。在运营管理方面,不同细分行业对新模式、新业态的探索呈现多样化特征,炼化等上下游关联广泛的行业侧重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建设,以提升整体链式竞争力;轮胎等终端产品行业侧重服务化转型;化肥等行业侧重贯通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10]。
由表1 可见,本文从炼化、轮胎和化肥等细分行业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企业中提炼数字化基础设施、生产制造数字化能力、运营管理数字化能力等不同建设阶段共计46 项数字化转型路径具体措施。其中,“路径转型节点”表明当前企业所处数字化转型阶段,“着力点”是指在所处阶段下数字化转型建议落地实施的场景,“发力点”是指实施过程中的抓手,“具体举措”是指实施过程中的关键任务,“培育新能力/新模式/新业态”是指通过行业观察和总结,伴随实施完成相应的落地场景,企业获得新型生产/经营能力、开启新的生产/业务模式和创新产业链的新型业务形态。
表1 石化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参考路径全景
四、建议及结论
石化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是产业顺应第四次信息科技革命的必然趋势。因此,需要不断深化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融合应用,盘活并发挥炼化、煤化工、化肥等行业多年来所沉淀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打造基于数据要素驱动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催生炼化及煤化工等智能化制造、轮胎等网络化协同、特种化学品等个性化定制、化工新材料等平台化设计、化肥及涂料等服务化延伸等发展新模式,推动产业加速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释放数字化对行业发展的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
(一)面向石化化工企业的实施建议
1.注重组织保障
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释放数据要素价值,驱动业务、管理和商业模式等系统性、全局性组织变革,需要构建新的愿景、新的文化、新的组织制度等,转型过程涉及规划、计划、生产、销售等多个条线,需要优化体制机制和组织方式,以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因此,组织保障是数字化转型的前提。只有一把手下定决心来推动才能成功,甚至一把手要引领、要以身作则,亲自领导组织变革,才能确保转型顺利落地。
2.注重分类推进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多层级的复杂系统工程,而石化化工行业细分领域众多,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IT 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系统应用不尽相同。转型过程中企业需要把握自身应用特点和基础条件,对标同类型企业开展评估诊断、顶层规划,坚持问题导向,明确阶段性关键环节和落地场景,实现循序渐进分类推进。
3.注重人才培养
石化化工行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深挖数字要素价值需要通过基于“三传一反”等机理和大数据分析的算法模型不断释放,相较于其他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为急迫。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等需要联合发力,探索新型人才培育体系,编制适合企业场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教材、课程等,开展数字化转型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活动,夯实企业转型发展的人才基础。
4.注重长期坚持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新旧模式长期共存的过程,从技术驾驭到业务创新、从数字化能力建设到系统人才培养等,都需要长期持续投入资源,在总结、继承和掌握已经取得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实践、深入探索,努力创造新的经验,总结新的规律,不断取得新的成效,要坚持长期主义以实现量变到质变。
(二)面向政府的政策建议
1.强化示范引领
试点示范是调动地方、行业和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积极性的关键举措。建议在不同细分行业选择基础条件好、示范效应强、影响范围广的重点企业积极开展试点示范,推动生产制造全过程、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快速感知、实时监控、智能分析和精准决策,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升级。探索数字化转型的集成应用创新实践,需要基于石化化工行业产业链条长的特点,围绕炼化、精细化工等上下游融合紧密的集聚产业,实施区域级融合试点示范项目,形成区域级扩散效应,将易推广、可复制的模式经验“带出去”,为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和客户提供经验参考和成功案例,推动形成因地制宜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新格局。
2.强化供应商培育
当前,数字化转型供应商已从单纯的产品或服务供应商转变为“综合性解决方案”供应商。建议通过重大专项、建设联盟等,重点培育一批行业市场份额大、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数字化转型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龙头企业,探索建立供应商推荐机制,形成“通用型+专业型+特色型”的供应商格局,引导促进供应商良性发展。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事务共商、人才共育、发展共促的“六共”工作思路,组建数字化转型联盟等组织,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3.强化政策保障
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改造过程中需要承受较大的风险。建议相关部门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建立国家数字化转型投资基金和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加大数字化转型力度,重点支持数字化转型基础能力提升、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新技术应用研究、标准体系建设和标准规范研制等。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协调各类国家研究计划,围绕石化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传感系统、平台建设、工业软件等重大关键技术,从基础与前沿研究、技术研发、产品研制到推广应用各类项目的投入与资助进行一体化部署,降低企业创新与转型风险。
4.强化公共服务
由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第三方组织牵头建设数字化转型行业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制定行业数字化转型相关标准规范,建设平台化的“数字化转型诊断咨询工具”,建立包含战略、规划、路径、方法等在内的理论体系,营造数字化转型的良好社会环境,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从自动化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纵深推进。同时,要充分发挥第三方服务平台的公信力,引导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专业服务商提供开发工具、知识组件、算法组件,形成第三方可调用的工具集,构建开放共享、资源富集、创新活跃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生态体系,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同时,要推动行业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组织行业对数字化转型中涉及的工业知识、工艺流程、机理模型等关键共性技术进行梳理、研究和联合攻关,实现工业技术、经验、知识的模块化、标准化、工具化。不仅如此,还应推动国家级大数据中心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实现对多源数据的汇聚、管理、处理、分析,形成算法库、模型库、知识库等微服务,为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服务商、企业进行赋能。
5.强化人才培养
针对石化化工企业和ICT 企业跨界合作不足、技术交流不畅的情况,需要持续强化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建立鼓励人才自主创新、协同创新的激励体系,完善人才梯队。同时,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等资源优势,协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此外,要加强产业上下游交流与国际合作,拓宽国际视野,进一步提升石化化工行业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