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外部引进自主创新异质性增长研究

2023-12-09李刚

新型工业化 2023年12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异质性

李刚

(哈尔滨剑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69)

一、研究概述

(一)经济增长的技术创新方式

提高经济增长效率的根本途径在于技术进步,表现为投入产出率、经济增长率、集约化水平的提高[1]。技术引进也是开放条件下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实现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技术进步传递的方向和强度受制于技术适配度,并呈现出门槛效应特征。其中,技术适配度决定了某些国家的技术模仿和应用的程度,只有技术适配度高于某一临界值时,引入的前沿技术才能优化某些国家的要素投入结构,提高技术应用空间和生产率[2]。技术引进作为某些国家推进自主创新、实现技术进步的重要渠道,受本土吸收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作用较为复杂[3]。技术引进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促进作用在异质吸收能力影响下呈现出区域差异[4]。

但是,技术引进是增强了本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是导致对发达国家产生技术依赖,不同的学者表达了不同的观点[5]。若技术引进如果对本国企业原有技术产生互补效应,则技术引进对该企业影响为正;若新引进技术与原有技术形成替代效应,则影响为负。虽然都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影响,但受制于影响程度不同,对最终的创新绩效与经济增长也会形成不同的示范路径。

自主研发投资形成的研发资本存量和对外技术并购获取的技术知识从两方面对其并购后的创新效率产生混合作用。自主研发对外来创新能量的内化和吸收速度、改善和提升内部研发投资效率比外部引进对生产创新带来的影响显著,但作用不一[6]。技术自研对企业生产创新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外部引进却会抑制企业生产创新。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方式比较

目前,技术引进、快速投产、实现利润是缩短产品进入市场周期、快速增加利润的有效途径。但是从长远角度看,技术引进抑制了本土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受关键核心技术的影响,企业利润从长期来看处于下降趋势。受制于关键核心技术,外国企业对中国制造业的关键技术进行技术垄断,技术“卡脖子”状态已初步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缓,中国制造企业应在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两方面统筹协调考虑[7]。

从模仿式创新向自主式创新转型的阶段,独立研发与合作研发都对创新有积极影响,但两者同时进行时却对创新具有消极影响。知识产权机制有利于促进独立、合作研发对创新的积极影响,削弱同时开展两种研发时对创新的消极影响[8]。

本文在梳理不同研究学者学术观点的基础上,针对两类观点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本土企业从引进模仿到自主研发的战略转变,选取不同类型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不同类型公司进行实证研究,验证本文研究假设。

二、研究假设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意味着对传统产业的替代,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加快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技术引进能力与技术自主创新具有相似属性。基于能力择优与相似性择优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路径与传统产业有较大的区别。新兴战略产业由于技术成熟度相对较低,同时有多个企业为了抢占核心技术,进行自主研发或与国外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引进,为了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相互之间不断缩短科技创新研发周期。企业间没有形成相互合作关系,而是直接通过竞争抢占市场空间。技术科技创新速率不断加快,很多新技术并没有足够时间进行检验便投入生产。技术引进方面,在市场没有完全产生新技术时,便转化为产品技术实现输出,导致企业间技术趋同效应日益显著[9]。因此,替代创新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产业技术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创新主体间的替代互动,新技术动态演化周期缩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和高科技企业中,自主替代研发对于投资者的影响更加明显。从替代性技术创新角度看,引进和自研均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路径[10]。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路径,需要创新网络结构、知识替代与替代创新的关系,同时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路径的关键点是掌握产业发展核心技术,建立上下游参研单位产业技术共享机制。参研单位是否选择技术研发共享策略,还是只参与产业技术引进的应用[11],将是本文研究主要的主要假设之一。

研究假设1: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方面,可以先采用技术引进,再根据技术应用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自主研发。

(二)技术外部引进、自主创新效率比较分析

当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将创新路径设定为技术外部引进、自主创新后,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创新效率比较。企业技术进步可以通过自主研发、技术模仿、技术引进等渠道实现。在自主创新方面可以通过模仿创新、改进创新,实现企业技术创新,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不同方式。企业在技术外部引进、自主创新效率比较方面,一般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尝试。在选择自主研发、进行技术引进时,企业会对比两种方式对企业价值的提升。如果自主研发对企业未来价值贡献程度更高,还需要考虑自主研发产生的风险[12]。企业的科技创新并非仅局限于科技创新本身,而是利用科技创新为企业带来未来利润的增长。因此,企业作为主体,进行科技创新,不仅需要从科技创新本身角度进行,权衡利弊,还需要考虑技术外部引进、自主创新对企业吸收融合之间的关系[13]。从效率比较角度看,既需要考虑该项技术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也要从该项技术引入企业到达成投产并产生利润的角度进行效率的比较。综合两方面因素,企业在自主科技研发和技术引进方面的选择,会根据企业不同时期战略目标的要求,选择在该阶段最适合企业的战略路径。大型国有企业实力较强,一般采用自主研发方式,而中小型企业科技人才与技术研发能力较弱,一般采用技术引进,并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引进相关科研人员[14]。

研究假设2: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外部引进、自主创新效率在多因素影响下存在异质性。

(三)技术外部引进、自主创新的绩效提升

技术外部引进、自主创新对企业绩效的提升都有效果。从技术外部引进角度看,直接引进先进技术实现本企业技术赶超并实现经济增长是一个成熟的路线[15]。但在技术外部引进方面与原有技术之间是互补关系还是替代关系、是完全替代还是部分替代、能够互补的程度、对于核心技术产生了多少有益的补充、间接创造价值程度等是很多企业决定是否进行技术引进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为了更大限度提高科技研发创新力度,部分企业采用技术外部引进、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16]。将引进的技术与本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先吸收先进技术,并将原有技术进行改进,然后再将技术对外推广,该模式已成为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示范路径。由于该路径导致技术外溢效应增强,因此很多企业在对外输出技术时只输出成熟技术,该技术将难以上进行创新提高,同时也声明该技术存在专利有效期问题,这会抑制技术外部引进对企业未来绩效的提升空间。在两方面比较权衡下,部分企业又将技术外部引进转为技术人才引进,通过技术人才实现自主科技研发。总体上,以技术与人才的交互助推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17]。

研究假设3: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外部引进、自主创新的最终绩效提升存在异质性,其中技术人才作为中介变量。

三、实证研究

(一)变量指标设计

本文根据近年来的数据构建模型以深入探讨自主科技研发和技术引进的影响因素问题。参照对外商投资选择影响因素的研究,将考察创新成本、创新能力、创新转化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成本、创新技术市场化程度、创新集聚效应、创新替代效应、技术迭代程度等因素对自主科技研发和技术引进的影响,因此建立如下模型:

式(1)中,Y表示每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指数,具体包括创新环境指数、创新投入指数、创新产出指数、创新成效指数;

X1为创新成本,以产业或企业的创新投入总额表示;

X2为创新能力,用各地每年的专利授权量来表示;

X3为创新转化过程,本文选择的是产业或企业的创新过程,尤其指自主科技研发的过程,如研发周期、试错次数;

X4为创新人才培养成本,采用相对劳动工资指标,用各产业的创新型人才工资总额和增加值之比来衡量;

X5为创新技术市场化程度,用技术市场价值(购买价)与全部技术市场价值中所占比重表示;

X6为创新集聚效应,本文考察的是创新投资的集聚效应,衡量指标为上一年的科技创新投资规模;

X7为创新替代效应变量,有替代的产业和地区取1,无替代的产业和地区取0;

X8为创新技术迭代程度,用技术迭代程度表示不同代际创新技术的比重。

β1~β8分别对应8 个变量的回归系数。

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等领域。这些产业均是以技术创新为依赖,在技术外部引进、自主创新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不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异质性特征,根据前文上述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研究采用的数据依据2023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库数据资料,被解释变量Y利用创新指数数据,解释变量X1~X8数据通过整理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库数据资料获得。本文选取2021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库数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数据作为研究数据来源。

2021 年我国创新环境指数值为296.2,比上年增长11.3%,增幅较上年提高5.0 个百分点,增速居4 个分领域之首。

2021 年创新投入指数值为219.0,比上年增长4.4%。该领域的6 个评价指标指数中,除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指数由于2021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恢复性大幅提升而出现下降外,其他5 个指标指数均实现增长。

2021 年创新产出指数值为353.6,比上年增长10.6%,增幅较上年提高2.1 个百分点,指数水平继续稳居4 个分领域之首。该领域5 个评价指标指数均不同程度实现增长。

2021 年创新成效指数值为189.5,比上年增长2.8%。该领域的4 个评价指标指数中,除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货物出口额的比重指数由于2021 年商品出口贸易总额实现强劲复苏而出现下降外,其他3 个指标指数均实现增长。

(二)回归结果分析

由于创新成本、创新能力、创新转化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成本、创新技术市场化程度、创新集聚效应、创新替代效应、技术迭代程度等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为了降低变量间相互影响造成的研究误差,先进行变量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见表1。

引入每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科技研发实际规模作为因变量;将创新成本、创新能力、创新转化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成本、创新技术市场化程度、创新集聚效应、创新替代效应、技术迭代程度等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2。

表2 自主科技研发与技术引进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通过表2 中自主科技研发与技术引进影响因素回归结果发现,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中各变量的相关回归分析系数均能够表明,每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科技研发实际规模与创新成本、创新能力、创新转化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成本、创新技术市场化程度、创新集聚效应、创新替代效应、技术迭代程度等因素存在比较明显的相关关系,而且创新成本、创新能力、创新转化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成本呈现正相关关系,创新技术市场化程度、创新集聚效应、创新替代效应、技术迭代程度等呈现负相关关系,从而可以得出研究假设1: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路径,即先技术引进,根据技术应用情况再决定是否自主研发,得到检验。

(三)假设检验

本文将根据近年来的数据构建模型,深入探讨自主科技研发与技术引进的影响因素。参照对外商投资选择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将考察创新成本、创新能力、创新转化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成本、创新技术市场化程度、创新集聚效应、创新替代效应、技术迭代程度等因素等对自主科技研发与技术引进的影响,将8 个变量划分为两类,分别是技术外部引进、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效率类指标,以及技术外部引进、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绩效提升类指标,最终对应研究假设2。创新成本、创新能力、创新转化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成本归属于技术进步效率类指标,创新技术市场化程度、创新集聚效应、创新替代效应、技术迭代程度、创新创业政策落地等因素属于绩效提升类指标。

自主科技研发与技术引进的来源地以经济发达地区为主,绝大多数省份自主科技研发到位资金规模是技术引进的十倍以上。然而,与技术引进选择的研究相反,自主科技研发的选择问题受到的关注较少,考虑到自主科技研发是公司技术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创新能力已成为自主科技研发企业间竞争的重要力量。因此,通过比较自主科技研发与引进技术研发的效率,识别出自主科技研发效率是否高于引进技术研发成为企业是否选择自主科技研发的主要原因。

依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利用自主科技研发效率作为因变量,即研发产出与研发资金投入的比值,将创新成本、创新能力、创新转化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成本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式中,Y表示每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指数。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自主研发科技研发效率回归结果

根据自主研发科技研发效率回归结果,发现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中各变量的相关回归分析系数。不同模型所得到的回归系数均能够表明,科技研发效率为研发产出与研发资金投入的比值,创新成本、创新能力、创新转化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成本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在提高科技研发效率方法、创新成本投入、创新人才培养成本投入时,均会提高科技研发效率,特别是创新成本投入和创新人才培养成本投入会带来科技研发效率的提高。根据研究结果发现研究假设2:技术外部引进、自主创新带来的技术进步对绩效提升影响程度不同,其中技术人才作为中介变量,得到验证。

自主科技研发和技术引进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技术引进企业的关注点,是企业创新绩效的水平,评价角度为技术引进后从产品投产到获取利润的过程。基于传统技术创新理论和新经济技术创新理论,相关实证研究大多采用平衡面板数据模型的一些处理方法来考察技术引进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因变量选择企业创新绩效,自变量利用创新技术市场化程度、创新集聚效应、创新替代效应、技术迭代程度等。

式中,Y表示每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指数。具体结果,见表4。

表4 自主研发科技研发绩效水平回归结果

根据自主研发科技研发效率回归结果,发现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中各变量的相关回归分析系数。不同模型所得到的回归系数均能够表明企业创新绩效的水平,评价角度为技术引进后产品投产到获取利润的过程。分析创新绩效的水平,发现创新技术市场化程度、创新集聚效应、创新替代效应、技术迭代程度与创新绩效的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

(四)面板模型设计

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外部引进、自主创新异质性增长关系,需要长时间进行跟踪分析,技术外部引进、自主创新均需要一段时间才有显著结果,技术应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是一段时间后显现出成效,因此本文使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构建出面板数据模型的一般形式:

非平衡面板的单因素误差回归模型,可表示为:

i=1,...,n; t=1,...,n;

Yit 表示第i 期,第t 个产业的产值,Xit 表示第i 期,第t 个产业的创新方式选择,βi 表示第i 期的创新系数,βt 表示第t 个产业的创新系数。

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数字经济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工业方面,2019 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4%,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7 个百分点;服务业方面,2019 年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服务业企业营收增速达到12.7%,高于同期规上全国服务业企业总体近3%。截至2019 年底,A 股上市公司中共有1634 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上市公司总体的43.4%,其中,营收规模达到百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51 家。具体产值见表5。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外部引进、自主创新异质性指标选取,创新成本、创新能力、创新转化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成本、创新技术市场化程度、创新集聚效应、创新替代效应、技术迭代程度等因素均有异质性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外部引进、自主创新异质性指标的变动情况,见表6。

表6 2019—2021 年异质性指标

综合两个部分的数据资料和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评价,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外部引进、自主创新异质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回归分析见表7。

表7 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比较不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技术外部引进、自主创新方面的异质性增长状况,发现不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创新成本、创新能力、创新转化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成本、创新技术市场化程度、创新集聚效应、创新替代效应、技术迭代程度方面虽然都表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但也均存在不同的异质性增长状况,在以创新效率为主的创新成本、创新能力、创新转化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成本方面体现出同质化,在以创新绩效为主的创新技术市场化程度、创新集聚效应、创新替代效应、技术迭代程度方面出现了不同的异质性特征。不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同质化层面选择的创新方式可以趋同,选择的创新方式一般以引进技术为主,在异质性指标方面,选择的创新方式一般以自主创新为主。对不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得到表8。

表8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要素异质化程度聚类

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划分为8 个不同的样本群体,数字1~8 分别代表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数字创意产业和相关服务业,并对这些产业在技术外部引进、自主创新方面的异质性增长状况进行聚类分析。第一步聚类分析是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路径划分为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趋于同质化,以技术引进为主。第二步聚类是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目标划分为效率和绩效,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趋于异质化。而以自主创新为主的产业一般追求技术效率,以引进技术为主的产业一般以绩效提升为主要目标。

四、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方面,本研究发现:通过比较创新集聚效应、创新替代效应、技术迭代程度等因素,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的集聚效应和替代效应差别较大。自主研发可以在有限空间内形成集聚效应和替代效应,而技术引进因受到法律约束很少形成外溢效应。然而,引进的创新成果对自主研发创新增长既有互补效应又有替代效应。从创新人才培养成本、创新技术市场化程度、人才培养和技术市场化方面来看,技术引进方面的创新成果替代效应更大,而自主研发方面的互补效应较强。在两种路径选择过程中,战略性新兴企业可以采用先引进、后自研的方式,既保证了技术快速投产使用,也可增强后续自主研发能力。

2.在技术创新效率比较方面,本研究发现:国内自主研发、国外技术引进能够有效促进国内技术含量的提升,并且国外技术引进的创新效率要大于国内自主研发的效率。通过对比创新效率,比较对创新效率产生影响的创新成本、创新能力、创新转化过程等变量,发现技术引进明显超过自主研发。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内技术的消化吸收效率较好,自主研发能够有效带动研发投入,对技术创新的吸收效率要大于引进技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是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现技术追赶与创新增长的重要渠道,但在实际技术创新效率方面却和自主研发无明显差异。

3.在技术创新绩效提升比较方面,本研究发现:国外技术引进对创新产出的贡献要大于自主研发;自主研发绩效总体不高,但有好转的趋势,引进技术与创新绩效产出关联性较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外部引进、自主创新均能通过企业技术进步进一步提高创新绩效,技术外部引进、自主创新的创新绩效提升差别比较明显,技术外部引进的创新绩效提升立竿见影,自主创新的创新绩效提升源远流长。从战略性新兴产业长远发展角度看,企业应该更重视自主创新。

4.综合研究发现得出:技术外部引进、自主创新带来的技术进步对绩效提升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技术人才作为中介变量,使用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在有中介变量介入的情况下,技术外部引进和技术自主创新的效率不同。面对开放的市场,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偏重于选择自主科技研发。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绩效提升方面,技术外部引进和技术自主创新的效果不同,短期绩效为技术引进,长期绩效为自主研发,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偏重于选择长期发展。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角度看,应该更加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二)发展建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路径:先引进技术,根据技术应用情况再决定是否自主研发,如果企业能够将技术引进迅速转化为自主研发能力,可以先引进、后研发,如果短时期没有自主研发能力提升,可以继续选择技术引进。战略性新兴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需要考虑自主科技研发和技术引进的创新效率提升,从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预测,未来两个方面的创新效率提升差别不大,企业可从技术应用和变革周期考虑创新效率,既关注当下也关注长远。

技术外部引进、自主创新带来的技术进步对绩效提升影响程度不同,短期的创新投入势必增加创新费用,也同时增加创新绩效,利润变动可能不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不仅需要关注当前绩效提升,还需要将短期绩效提升进一步延伸为长期绩效发展。其中,技术人才作为中介变量,可以对技术外部引进后的技术应用转化、自主创新形成的创新能力产生关键影响,也是创新效率、创新绩效提升的关键性因素。战略性新兴企业不仅要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还要重视创新技术人才培养。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异质性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再造战略性大单品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现代社区异质性的变迁与启示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1949年前译本的民族性和异质性追考
新兴产业
从EGFR基因突变看肺癌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