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管理研究
2023-12-09郭春兰
郭春兰
(通辽市科尔沁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内蒙古通辽 028000)
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活动涉及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加强内控视角下的管理研究,可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的效率,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效益的最大化。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活动的规范性能够保障公平竞争、防范腐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因此,在内控视角下探索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管理改进策略,对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控视角下的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管理
(一)内控的概念和原理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组织为实现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控制措施和制度,以确保组织运作的合法性、合规性、有效性和经济性,旨在提供可靠的信息,保护资产,确保业务活动的合规性,最终促使组织达成目标。内控包括组织结构与责任分工、业务流程与风险控制、控制活动与控制手段、信息与沟通、监督与评价。其中,组织结构与责任分工指明确划分组织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各个部门和岗位之间的职责分工明确,有助于形成责任制约和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业务流程与风险控制即对组织的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明确各个环节的工作职责和业务规范,识别和评估业务风险,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防止风险的发生和影响;控制活动与控制手段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控制活动和控制手段,包括制定和执行政策和程序、设定和应用内部控制措施、建立和使用内部控制文件和记录等,以确保组织的工作符合规定和要求;信息与沟通是指建立和维护一个有效的信息系统和沟通渠道,确保及时、准确、完整地获取、传递和处理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以便组织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监督与评价是指建立一个独立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对组织的内部控制进行定期的、全面的评估和监督,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改进和提升的意见和建议。通过遵循内控的概念和原理,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有效管理采购活动,提高采购的合规性和效率,防止风险和损失的发生,保护公共财产,实现对资源的安全有效利用。
(二)内控在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中的应用
在行政事业单位采购中,内控的应用非常重要。
1.风险管理。即内控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识别、评估和管理与政府采购相关的各种风险,确保采购程序的透明度和公平性,防止贪污腐败和其他不当行为的发生,保障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效益。
2.流程规范。内控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并规范政府采购的流程和程序,明确采购程序的各个环节、责任人和权限,确保采购活动的合法合规性和透明度。
3.资源管理。内控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合理管理采购资金和其他资源,规定资金使用的审批程序和限额,确保采购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4.供应商管理。内控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供应商管理制度,规定供应商的资质要求和评估标准,确保采购活动中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估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并防止不合格供应商参与采购活动。
5.监督和审计。内控可以规定采购活动的监督程序和原则,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建立监督和审计机制,并对采购活动进行监督和审计,确保政府采购活动的合规性和效益性。可以说,内控在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中的应用,可以保障采购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防止不当行为的发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三)内控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管理的研究意义
对内控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促进政府采购的规范化和透明化。行政事业单位在政府采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内控视角能够为其提供有效的方法和工具,用于规范和监督政府采购活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流程和制度,增强政府采购的规范性和透明度,提升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保障公共利益;另一方面,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识别和评估存在的风险,并提供相应的内控措施和方法,有效地防范和减少风险和不当行为,利用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减少采购中的合同违约、财务犯罪、信息泄露等问题,增强政府采购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内控视角下的政府采购管理研究还有助于提高采购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质量保障,通过内部控制的规范和执行,提高政府采购的信息披露和竞争性,优化采购流程和程序,提高资源使用的透明度和效率,同时为政府采购制度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内控视角下政府采购管理的研究和探索,可以不断优化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推动政府采购管理创新,提升供应链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因此,内控视角下的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管理研究,有助于建立更加规范和透明的政府采购体系,提高政府采购管理的效能和效率,推动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向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二、内控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不完善
1.制度规定不规范。完善的制度建设能够推动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活动的顺利进行。当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的流程不够规范,缺乏明确的操作指南和制度规定,导致采购活动容易出现混乱和不规范的现象,容易引发腐败和滥用权力等问题,如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行政事业单位采购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职能不明确,导致采购活动监督不力,极易因此产生贪污和浪费等问题。
2.采购人员素质不高。行政事业单位采购中,有些采购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对采购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理解不深,操作经验不足,难免出现操作不规范和违法违规行为。另外,在行政事业单位政府的采购中,有些单位因为存在利益输送、关系亲近等问题,导致采购过程中对某些供应商的选择不公平,违背了公开、公平、公正。
3.信息公开透明度不高。有些单位对采购活动的信息不及时公开,或者公开的信息不完整,会导致采购结果不被广泛了解,容易产生猜疑和争议等。
(二)信息不对称
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中,信息不对称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信息获取不平等。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中,供应商和采购人员之间存在信息不平等的情况。采购人员通常拥有更多的信息,包括采购需求、招标条件、评标标准等,而供应商往往只能通过公开的招标文件获取信息,对于未公开的信息了解不足,这种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供应商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影响了公平竞争。
2.信息传递不及时。行政事业单位采购人员在招标过程中存在信息传递不及时的问题,如采购人员延迟发布招标文件、修改招标条件或评标标准,导致供应商无法及时获取相关信息,无法做出准确的投标决策,从而导致供应商在投标中做出错误的判断,影响了投标的公平性。
3.信息不透明。政府采购中有些关键信息被采购人员保留或不公开,如评标委员会的成员名单、评标过程和结果等信息被限制或不公开,使供应商无法了解评标的真实情况,难以判断评标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导致供应商对评标结果产生怀疑,并影响对政府采购的信任。
(三)监管不力
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采购中,监管不力体现在监管职责不明确、监管手段不完善、监管措施不到位、监管资源不足四个方面。具体来说,监管职责不明确,即在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中,部分单位缺乏专门的监管部门,监管职能被稀释,导致对采购活动的监管不到位,监管措施难以落实,监管行为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监管手段不完善,是指监管部门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和资源,无法对采购活动进行全面、深入的监管,如缺乏有效的监测、评估和审计机制,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采购中存在的问题;监管措施不到位,指监管部门对采购活动的监管缺乏全过程、全方位的覆盖,只注重对招标环节的监管,忽视了采购的整个过程,导致在其他环节中出现违规行为和不当操作;监管资源不足,指监管部门人员数量不足、专业素质不高,无法满足对采购活动的监管需求,同时资金、设备等方面的不足,也使得监管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三、内控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管理改进策略
(一)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改进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管理的重要策略。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明确采购活动的流程和程序,规范采购人员的行为和决策,制定包括采购需求确认、招标文件准备、供应商选择、合同签订、履约等各个环节的规定,确保采购过程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其次,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内部控制流程的监督和审计。行政事业单位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监督和审计部门应该对采购活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和审计,检查采购过程是否符合制度规定,是否存在违规行为和不当操作。再次,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风险管理机制。行政事业单位要对采购活动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采购人员要在采购过程中识别和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发生。最后,行政事业单位要强化内部控制意识和培训。行政事业单位要定期组织内部控制培训,提高采购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操作能力,增强他们的内控意识和能力,同时采购人员还要了解和掌握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知晓内部控制的要求和操作流程。
(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管理人员素质
行政事业单位提高采购管理人员的素质,不仅要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操作水平,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内控意识,规范采购活动,还要提高他们的风险识别和处理能力,以便能够合理应对采购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1.加强培训和教育。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对政府采购管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操作能力。其中,培训内容不仅包括采购法律法规、采购流程和操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还包括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2.提供专业支持和指导。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为政府采购管理人员提供专业的支持和指导,聘请法律专家、采购专家等,为采购管理人员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遵守应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采购流程和操作。
3.建立绩效考核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以规范性和透明性为基础,激励和约束采购管理人员的行为、评估采购管理人员的工作成效和遵循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对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奖励,对表现不佳的人员进行督促和纠正。
4.加强团队合作和交流。行政事业单位可以组织定期的经验交流会议和研讨会,鼓励政府采购管理人员加强团队合作和交流,通过与不同单位的管理人员互相学习,共同分享经验和智慧,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
5.强化职业道德和操守。行政事业单位要强化政府采购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操守,促使他们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使他们保持公正、廉洁的态度,不谋私利,坚决抵制腐败和不当行为。
(三)强化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监督审计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监督审计,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采购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提高采购活动的合规性和透明度。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督审计制度,加强监督审计力量建设,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加强对政府采购合同的审计,加强对政府采购风险的识别和控制等措施,实现对政府采购监督审计的进一步强化。建立完善的监督审计制度具体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制定包括监督审计的范围、目标、方法和标准,以及监督审计报告的编制和使用等方面的制度,以此明确监督审计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加强审计监督,行政事业单位要提高审计监督人员的数量和专业能力。审计监督人员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客观地开展监督审计工作,通过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素养和能力。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是指行政事业单位监督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对政府采购活动进行检查,检查采购过程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是否存在违规行为和不当操作。加强对政府采购合同的审计,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审计部门要对政府采购合同的签订、履约和结算等环节进行审计,查验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核实资金的使用情况和效益,确保合同的履约情况和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加强对政府采购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审计监督部门应配合相关部门,对采购活动中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并提出风险防控措施和建议。强化政府采购审计监督,不仅能够促使政府采购管理人员依法行事,规范采购流程和操作,确保采购活动的公平、公正、公开,还能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从而科学解决采购中遇到的各项难题。
(四)规范项目验收流程
规范项目验收流程对保障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有效使用具有重要意义。规范项目验收流程,首先要明确每个阶段的验收步骤和相关责任人,如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规定项目验收的具体流程,并指定专门的验收小组包括项目经理、技术专家、质检人员、监督员等,根据各自的职责依次完成需求确认、交付物验收、质量评估等工作。其次要制定明确的验收标准和评价指标,对交付项目进行客观评估,明确验收时间节点,制定验收程序,包括准备验收文件、现场检查和记录整理等环节,提高验收工作的组织性和高效性。当然,验收还要进行必要的现场检查和样品检验。在设备采购项目中,验收人员可以检查设备的安装、连接、运行情况,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功能和性能测试。需要提供样品的项目要采集样品进行质量检测,确保样品符合实际需求和规范要求,编制详尽的验收报告和记录。验收报告应包括项目的验收标准、验收结果、问题和改进建议等内容,对不合格或存在问题的交付物,需要明确提出整改要求和时限。验收记录应全面、准确地记录项目验收的每个环节和结果,以备后续的结算和评估使用。最后,要建立完善的反馈和追溯机制,如设立验收结果评价会议,对项目验收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建立验收结果档案,作为日后参考和经验总结的依据,以此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管理的效率。
四、结语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如制度建设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监管不力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内控视角出发,对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管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加强内控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管理的改进策略,包括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管理人员素质、强化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监督审计、使用电子采购系统等。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的效率和规范性,推动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管理的持续改进,还能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