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镇扬制造业协同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3-12-08刘永彪
刘 丽, 刘永彪
(1.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9;2.金陵科技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9;3.江苏省数字技术与产业经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 南京 211169)
党的二十大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提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坚持产业集聚、产业梯度、产业联动的原则,不断拓展市场发展空间,构建区域内城市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分工体系。南京、镇江、扬州(以下简称“宁镇扬”)自古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文化相通、发展相关,位于长三角西翼重要节点区域,区位优势明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我国重大经济发展战略,宁镇扬一体化发展是江苏省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作出的区域发展决策部署。目前,宁镇扬在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科创圈、生态保护协调机制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制造业协同发展。《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以资源整合、分工协作、链接融合为重点”,为宁镇扬制造业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此,本文根据制造业协同发展机理,从资源禀赋、技术创新水平和市场发展规模三个维度构建制造业协同发展体系,利用子系统有序度模型、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和随机效应Tobit模型,测度宁镇扬制造业协同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期为深入探索制造业协同发展路径奠定基础。
一、文献述评
“协同学”最早由德国物理学家Haken于1969年提出,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系统理论[1]。1983年,Porter首次将协同思想引入经济学领域,并在分析产业竞争力时指出,产业协同发展可以产生协同效应和融合效应[2]。Stieglitz基于产业生命周期和产业集聚发展理论,从微观角度指出企业通过与伙伴相互合作、协同发展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延长生命周期[3]。Veena从管理学视角探索了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提升区域产业升级的路径[4]。Karolin等认为,资源禀赋、中心城市的实力、经济环境、区域文化等因素影响区域协同发展[5]。学者们还从产业分工、产业集群等角度分析了具体产业,如建筑业、教育产业、软件产业的协同发展思路[6-7]。
国内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产业协同发展进行了研究。一是产业协同发展内涵研究,例如,王兴明在总结国内外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应从企业协同、产业协同、主体协同和空间协同四个层面理解产业协同发展的内涵[8]。二是产业协同度测度方法研究,主要是利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灰色关联、区位熵、专业化指数和多样化指数等方法对产业协同度进行评估[9-12]。三是空间协同发展研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13-15]。此外,都市圈内城市的产业分工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关注[16],研究者认为产业结构趋同是阻碍区域协调发展的最大障碍[17],主张废除阻碍经济一体化的相关政策、法律及管理制度,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8]。四是产业间协同发展研究,主要分析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发展,认为协同创新、发挥区位优势、完善产业间耦合机制、构建有差异的政策体系是实施重点[19-20]。
二、制造业协同发展机理及体系构建
(一)制造业协同发展机理
区域制造业协同发展是指,制造业整个系统及各子系统间利用要素资源相互分工、相互协作,从无序生产演进到有序发展的共生过程。制造业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主要体现在资源禀赋、技术创新和市场发展规模三个方面。资源禀赋包含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是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基础;技术创新是制造业协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市场发展规模是制造业协同发展的结果体现。资源在价值链导向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在区域内外循环流动、优化配置,形成资源流、要素流、信息流和技术流,不断拓展区域市场规模,逐步形成产业分工趋势和产业集聚格局。在区域制造业协同发展过程中,产业分工和产业集聚程度决定了要素资源的使用程度和使用效率。区域内城市依托资源禀赋确定自己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和作用,通过完善产业专业化分工体系扩大市场规模。分工的正向网络效应和收益递增效应反过来能够吸引资源、技术的集聚,推动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产业集聚基于利益共享目标促使区域内和区域间快速实现资源共享、知识扩散和产业链价值链供需对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促进产业分工进一步发展。同时,产业集聚便于企业近距离交流互动,通过经验、信息、思想的交融加速技术创新的产生和产业分工的深化,提升区域整体协同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优势(图1)。
图1 宁镇扬制造业协同发展机理
(二)制造业协同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资源禀赋、技术创新水平和市场发展规模三者分工协作,共同推进制造业协同发展。因此,本文从以上三个维度入手,构建多层次指标体系评价宁镇扬制造业协同发展水平(表1)。资源禀赋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三个指标测度,技术创新水平用技术投入和技术产出测度、市场发展规模用行业产值、行业收入和企业数量测度。
三、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1.子系统有序度模型。子系统有序度模型可以衡量各子系统对整体有序度的贡献程度。本文将宁镇扬的制造业协同发展水平看作一个复合系统S
S={S1,S2,S3}
(1)
式(1)中,S1为南京制造业子系统,S2为镇江制造业子系统,S3为扬州制造业子系统。
制造业协同发展过程中各子系统的序参量为ei,计算公式为
ei=(ei1,ei2,…,eij)
(2)
(bij≤eij≤aij)
表1 宁镇扬制造业协同发展指标体系
式(2)中,i为子系统个数,j为序参量个数(j=1,2,…,n),aij、bij为序参量分量eij的阈值。序参量分量eij属性为正时,取值越大,子系统有序度就越高;序参量分量eij属性为负时,取值越大,子系统有序度就越低[21]。
γi(eij)为序参量分量eij的系统有序度,即序参量ei的有序度,计算公式为
(3)
(0≤γi(eij)≤1)
式(3)中,γi(eij)值越大,说明序参量分量eij对子系统序参量ei有序度的贡献越大。
γi(ei)是序参量ei对子系统的总贡献度,通过线性加权所得,计算公式为
(4)
式(4)中,θj为权重;γi(ei)值越大,表示序参量对ei子系统的贡献度越大,反之,对子系统的贡献度越小。
(5)
式(5)中,D∈[-1,1],D值越大且越接近1,说明两地制造业协同度就越高。
(二)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从资源禀赋、技术创新水平和市场发展规模三个方面对宁镇扬制造业的协同发展情况进行测算。宁镇扬一体化设想于2002年提出,2009年南京、镇江和扬州共同签订《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开启三市协同发展格局。因此,本文选取宁镇扬制造业2009—2021年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所观测的原始数据源自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南京统计年鉴》《镇江统计年鉴》《扬州统计年鉴》和EPS数据库。
四、宁镇扬制造业协同发展水平测度及分析
为测度宁镇扬制造业协同的有序度和复合系统协同度,首先利用SPSS软件,运用Z-score方法对8个二级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上下限值分别取最大值和最小值的110%;然后,根据式(4)分别计算宁镇扬三个城市制造业的有序度,各一级和二级指标权重是利用熵权法分别计算三个城市标准数据所得;最后将两城市或整体制造业有序度的相关数据代入式(5),计算两地或整体复合系统协同度。
(一)宁镇扬制造业系统指标权重
由于制造业系统由多级指标构成,因此需要采用熵权法确定宁镇扬各地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
首先,根据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求得第t年份第j项指标值的比重ptj,计算公式为
(6)
式(6)中,etj为各指标值,m为评价年数。
然后,计算信息熵hj,计算公式为
(7)
最后,求得指标权重Wt,计算公式为
(8)
从表2可以看出,在宁镇扬制造业三个一级指标中,资源禀赋的权重最大,说明这个指标对子系统的贡献度最大。从区域值比较来看,南京的资源禀赋权重大于镇江和扬州,具体而言,南京在人力资源禀赋、镇江在自然资源禀赋、扬州在资本资源禀赋上均有显著优势;南京的技术创新水平权重低于镇江和扬州,说明南京的技术创新水平对子系统的贡献度最弱;在市场发展规模上,南京的权重最大,说明南京制造业市场发展规模对子系统的贡献度最强。
表2 2009—2021年宁镇扬制造业指标权重
(二)宁镇扬地区制造业子系统有序度及复合系统协同度分析
表3是根据上文计算方法测算得出的宁镇扬制造业子系统有序度及复合系统协同度结果。可以看出,自推行宁镇扬一体化发展战略以来,南京、镇江和扬州制造业子系统有序度均呈显著上升态势:南京从0.337上升至0.815,镇江从0.296上升至0.816,扬州从0.336上升至0.741,说明三个城市区域内制造业子系统有序发展态势良好。从宁镇扬制造业复合系统协同度来看:南京-镇江、南京-扬州、镇江-扬州、宁镇扬整体的协同度总体均呈上升趋势;镇江-扬州的制造业整体协同度略高于南京-镇江和南京-扬州;宁镇扬三地之间制造业整体协同度最低。根据复合协同系统相邻基期协同度评价等级划分标准,制造业协同度在(-1,0]范围为不协同,在(0,0.3]范围为初级协同,在(0.3,0.5]范围为一般协同,在(0.5,0.8]范围为良好协同,在(0.8,1]范围为高度协同。2020年之前,南京-镇江、南京-扬州、镇江-扬州的协同度均低于0.5,处于一般协同以下等级,仅2021年跨越到良好协同状态。宁镇扬整体的协同度远低于两两城市之间的协同度,因此,提高宁镇扬制造业协同的整体水平需要三个城市共同谋划,推动全方位、深层次合作,根据各地比较优势,调整优化生产布局,加快制造业分工协同发展步伐,以提升区域制造业整体规模和竞争能力。
表3 2009—2021年宁镇扬制造业子系统有序度及复合系统协同度测算结果
(三)宁镇扬制造业一级指标协同度分析
利用同样的测度方法,本文对宁镇扬的资源禀赋、技术创新水平和市场发展规模三个一级指标的协同度进行了测度。表4结果显示,三个城市两两之间技术创新水平的协同度最高,说明技术创新水平已成为城市间制造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镇江和扬州能够有效承接来自南京的技术转移;市场发展规模的协同度位居第二,产业链集聚的辐射带动效应已初步发挥出来,然而因为区域间存在行政壁垒,产业协作发展中难以有效沟通和交流,市场交易成本较高,缺乏规模化的市场运作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资源禀赋的协同度最低,特别是南京-镇江、镇江-扬州有些年份的协同度为负,说明资源禀赋均处于极度不协同状态,土地、人才和资金双向循环流动不畅、互补性不强已经成为阻碍制造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资源禀赋的流动,加快建设统一大市场的进程。
表4 宁镇扬制造业一级指标协同度测度结果
(四)宁镇扬制造业协同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在政府政策、产业分工、产业集聚等因素的作用下,宁镇扬制造业协同发展受到一定影响。政府政策包含财政支持力度和市场开放程度两个指标,本文分别用财政支出在当年GDP中的占比、进出口额在当年GDP中的占比进行测度。产业分工程度用区位熵指数来衡量[22],计算公式为
(9)
式(9)中,LQi为i市制造业的区位熵值,ki为i市制造业就业人数,fi为i市总就业人数,Ki为宁镇扬制造业总就业人数,F为宁镇扬总就业人数。产业集聚程度用城市制造业就业人数在宁镇扬制造业总就业人数中的占比来测度。考虑到所考察指标存在被分割特征,满足Tobit模型设定条件,本文使用随机效应Tobit模型来进行测度,建构的模型为
MCit=α0+α1FSit+α2OPENit+α3LQit+α4ICDit+εit
(10)
式(10)中,MCit代表制造业有序度,FSit代表财政支持力度,OPENit代表市场开放度,LQit代表产业分工程度,ICDit代表产业集聚度,t为年份,α0为常数项,α1、α2、α3、α4为影响系数,εit为随机扰动项。从表5结果可以看出,南京、扬州、镇江和宁镇扬四个回归模型的LR检验结果均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模型具有统计意义,可以选择随机效应Tobit模型检验。
检验结果显示,政府财政支出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政府增加财政支出能够推动宁镇扬整体及各城市制造业协同发展,但各城市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自身发展,较少用于整体协同发展,因此,对宁镇扬整体协同发展的推动效应较小。市场开放度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打破行政分割、加快制度创新、营造开放的营商环境能够提升宁镇扬制造业协同水平。产业分工对南京、扬州和镇江有正向影响,其中扬州的分工效应最为明显,宁镇扬整体的分工效应最小,主要是因为当前宁镇扬制造业的分工尚未明确,在产业定位、产业布局中没有注重细分产业间的联系,导致产业联动不强,机制不畅,保障不强。此外,镇江和扬州对南京存在一定的产业依附,致使制造业出现同质化竞争,从而阻碍了宁镇扬制造业协同发展。产业集聚的影响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宁镇扬制造业集聚与其协同发展呈负相关。虽然宁镇扬逐渐形成了扬子江产业带、312科创走廊、皖江产业带等较为发达的制造业集聚带,然而制造业一体化集群发展意识不强,难以形成企业有效互动和相互促进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公共推动机制。同时,尽管城市间签订了一些合作协议,但尚未全面达成合作共建,导致宁镇扬制造业协同发展缺乏内生动力。
表5 宁镇扬随机效应面板Tobit模型检验结果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从资源禀赋、技术创新水平、市场发展规模三个方面分析了制造业协同发展的作用机理,并构建了指标体系。基于2009—2021年宁镇扬制造业相关统计数据,运用子系统有序度模型、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和随机效应Tobit模型对宁镇扬制造业协同发展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从制造业子系统来看,南京、镇江和扬州制造业有序度均呈上升态势,镇江的协同度提升速度最快,扬州最慢;从复合系统协同度来看,整体协同度呈波动上升趋势,镇江-扬州的协同度最高,其次是南京-镇江、南京-扬州,宁镇扬三个城市间的整体协同度最弱;从制造业协同的一级指标来看,技术创新水平的协同度最高,市场发展规模次之,资源禀赋最低;从影响因素来看,政府政策中财政支持力度和市场开放程度对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影响为正,但财政支持力度对宁镇扬整体的作用效应最小;产业分工影响系数为正,但差异较大,它对扬州的影响最大,对宁镇扬整体的影响最小;产业集聚对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影响为负,虽然各地制造业集聚特征明显,但空间联系不足。
(二)建议
为加快推进宁镇扬一体化进程,需要宁镇扬制造业进一步深化合作、协同发展。
1.产业合理分工,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各地要集中人才、科技、资金等资源,着力发展比较优势产业。这需要三个城市政府顶层设计整体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优势互补,通过市场优胜劣汰,形成具有内生竞争力的合理分工格局。要细化制造业产业链领域,深化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工,加强细分产业各环节的深度合作。比如,在生物医药制造行业,镇江在医疗器械、扬州在化学药物、原材料和医疗器械方面特色鲜明,而随着南京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镇江和扬州可以在既有细分优势领域基础上,进一步承接南京生物医药产品的生产制造环节,扩大生产规模。
2.搭建对接平台,强化南京辐射带动作用。南京制造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相对较多,拥有“大学大院大所”科教优势,镇江和扬州缺乏综合实力较强的本土企业,创新要素集聚趋势不明显。南京可以主动对接镇江、扬州制造业的发展需求,利用数字网络建立跨区域的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研发创新平台、人才交流平台,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科创研发飞地”和“产业合作飞地”双向互动机制,推进“中心研发+区域转化”的跨区域产业联动,辐射带动重点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以南京科技大市场主导,进一步完善南京都市圈科技创新生态图谱,建设宁镇扬一体综合性技术交易市场及专业化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建立跨区域成果快速转化通道。
3.共建重点产业链,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首先,梳理三个城市可以共建的重点产业链,编制本土“链主”企业培育清单,共同培植产业链“链主”企业,利用“链主”企业的品牌、产品、技术、系统平台等优势,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壮大优质企业群体,鼓励“链主”企业对产业在空间上统筹管理。其次,打造空间节点城市先进制造业集群。例如,仪征作为宁镇扬的核心节点城市,具有承接三地产业外溢的优势,三地可以共同推进仪征汽车制造业集群建设,构建跨区域“业务共创、利益共享”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打造区域产业链闭环,提高区域重点产业链的竞争力,增强对周边区域相关产业的辐射能力,培育制造业区域协同发展典范,加快宁镇扬高质量发展进程。
4.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加强资源要素流动。建立市、区各级联动协商机制,协调推进跨区域重大项目、共建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及其他重点合作事项等,构建有效的重大项目共商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进南京和镇江的G312、南京和扬州的G328科创走廊建设,在毗邻地区共建优势行业产业园区;探索工业用地资源交换、协同开发利用等模式,以资本、服务等形式进行工业用地资源置换补充,为打造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奠定坚实的基础。设立跨区域优势产业引导基金,共建数字基础设施,推动各地政府多部门间平台共建、数据共享,协同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