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彰显民歌文化特征的小学民歌教学

2023-12-08支洋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3年10期
关键词:多元文化小学音乐

支洋

[摘    要]民歌的教学,能解放学生的身心,确证与表征学生自我生命的感性力量、创造力量。在民歌教学中,教师要发掘民歌的“文化因子”,揣摩民歌的“文化风格”,增强民歌教学的“文化意识”。通过民歌教学,让学生感受民歌之美、体验民歌之美、发现民歌之美、传承民歌之美。

[关键词]小学音乐;民歌教学;多元文化

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区域,人们在生产与生活的过程当中,逐渐积累起具有自身民族特色与风格的歌曲,这一类歌曲常常被称之为民歌。相对于其他的歌曲而言,民歌是一种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歌曲,带有浓烈的地域性、文化性。与此同时,民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原生态之美——原味、原质、原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民歌教学,充分发掘民歌多元文化的育人价值,将之作为一种独特的育人资源。尤其是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民歌教学的作用之一就是可以让学生在民歌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把握到来自民间音乐的脉搏。而站在学生的角度,还可以发现通过民歌的教学,能够有效地解放学生的身心,确证与表征学生自我生命的感性力量、创造力量。基于已有的教学经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在实施民歌教学时要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为平台,让学生感受民歌之美、体验民歌之美、发现民歌之美、传承民歌之美。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民歌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但从教学实际来看,不同于民歌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理论的重要性,实际的民族教学被忽视。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乃至于学生都认为民歌的学习比较简单,容易上口,当教师与学生都觉得民歌学习比较简单时,就会忽视民歌自身所蕴含的各种价值,这样也就会导致民歌教学过程中的营养流失。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需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掘民歌的文化因子,揣摩民歌的文化风格,增强学习过程中的文化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民歌之美,才能让学生自主发现民歌之美,才能让学生在民歌学习的过程中传承文化之美。

一、发掘“文化因子”,让学生感受美

文化是民歌的灵魂,离开文化,民歌是没有生命力的,相应的在实施民歌教学时,一定要注重文化因素,尤其是要发掘民歌中的文化因子,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民歌之美、文化之美。在当前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于民歌而言,不少学生甚至教师都停留在肤浅认识的层次上。不少教师与学生都认为民歌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唱”,还简约化地概括了民歌教学的“三要素”,即旋律、唱词、风格。这样的教学,固然有助于学生快速地掌握某一首民歌,但却不利于学生对民歌文化的深度感受与体验。真正的民歌教学,应当发掘民歌的“文化因子”,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在文化的感受与体验中掌握民歌的特点、民歌的风格、民歌的韵味。

教学苏少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彼岸新潮声”时,笔者通过引入美国民歌《白兰鸽》,让学生从歌曲的内容、旋律、节奏、情绪、演唱形式等方面进行感受、体验,通过引入美国民歌《密西西比河》《捷瑞克之役》,让学生了解美国黑人历史与美国音乐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欣赏管弦乐《蓝色狂想曲》,让学生感受布鲁斯、爵士乐特有的一种韵味与节奏特色,从而了解“蓝调”的相关知识。这样的一种整体性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美国民歌的复杂性。学生深刻认识到,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汇集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民族。美国民歌的民族风格就直接受到了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法国、匈牙利、西班牙、加拿大、墨西哥以及印第安人等民歌的影响。而爵士乐,是近代由民间音乐发展起来的美国最具本土特色、最有影响力的艺术种类。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会唱、会听,更会欣赏民歌。民歌中所蕴含的文化就在学生的唱、听中被领悟到。

每一首民歌的韵味、美感等各不相同。有的民歌婉转低回,有的民歌爽朗大气,有的民歌优美细腻,还有的民歌活泼欢快……教学中,教师要发掘教材中民歌的文化因子,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点到面,让学生逐步感受、体验民歌中蕴含的美感,从而触摸到民歌中所包含的文化。而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让学生去体验和比较。体验主要是指对民歌的学习与感悟,体验的对象就是民歌的歌词与曲调,具体在实施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民歌入手,也就是从学生所在区域的民歌入手。由于民族风情的熏陶,学生在学习这些民歌时,往往有一种亲切感。这种亲切感来自学生真实的生活,因此可以保证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民歌之间发生有效的互动,有了这种互动,在领略民歌文化要素时,进程就会更加顺利。比较是指学生在学习民歌时,可以对不同的民歌进行比较,比较的对象自然也是民歌的内容与曲调,不同民歌背后的文化元素是不一样的,不同民歌在表征文化时,所用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这两个方面的比较,那么学生就能更为顺利地发现民歌的价值,就能够更好地体会民歌的魅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要让他们在音乐学习当中感受到美,就必须将音乐中的美通过学生容易感知的方式呈现出来,且要让学生认识到音乐之美真正体现在哪里。这个时候就不能忽略文化因素,要有效发掘文化因子,并将文化因子以相应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奠定学生感知的基础。

二、揣摩“文化风格”,让学生发现美

不同的民歌,其风格是不同的。以民歌《茉莉花》为例,一般来说,江苏民歌《茉莉花》是婉转优美、细腻柔美的,而东北民歌《茉莉花》是熱情豪放、粗狂豪爽的。作为教师,在民歌教学中,要主动发掘民歌的地域特色,引导学生揣摩民歌的“文化风格”,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美。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歌总是凝聚着一个地域的独特的文化韵味与文化风格特征。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听民歌、唱民歌,还要引导学生奏民歌、舞民歌、赏民歌,从而对民歌形成深入而深刻的体验,让学生主动发现民歌之美。教师可以开展适当的游戏,可以讲解有文化的故事,可以链接学生的生活,等等。教学苏少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赶花会》时,以“花”为线索,笔者引入了北京民歌《对鲜花》,引入了河南民歌《编花篮》,引入了安徽的黄梅戏《对花》等具有地域风格特色的民歌、戏曲,由此学生走进了繁花似锦的民间音乐天地。《对鲜花》是我国北方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小调,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演唱,因而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竞赛性等特征。歌词的韵脚多变,四段歌词各描写一种花。在北方民歌中,常见的还有“哥哥呀”“妹子呀”,还有嬉戏、逗趣的“得儿呀”,还有模仿锣鼓的“七个隆冬、八不隆冬”等,十分热闹。而河南民歌《编花篮》,则有一种河南地方戏曲的味道,委婉、清新、优美,等等。在民歌比较中,能让学生把握清晰的民歌风格。

揣摩文化风格,有助于学生把握民歌的风格,领略到民歌独特的文化之美。这种文化之美是有着历史积淀的,是有着地域特色的,是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的。可以这样说,民歌是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的,民族文化就是民歌得以生长的沃土,是民歌得以发展的母体。让学生在民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美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美的认识往往是朦胧的、原始的,他们往往会对美有更多的意会,但是却无法实现言传,所以小学生,在民歌学习的过程中要发现美,存在着较多的挑战。但是正如上面所分析的,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式的优化来让学生有发现美的可能,这里所说的教学方式的优化就是指比较。人们常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一通俗表达的背后,实际上强调的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也就是比较。在比较的过程当中,学生会发现不同,于是也就出现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这样的思维方式。无论是同中求异,还是异中求同,都是学生自主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借助于思维去有所发现,则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表征。这里所强调的,是让学生去揣摩不同民歌的文化风格,實际上就是让学生借助于自身的思维去对不同风格的民歌进行比较。有了比较,就会发现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比如说上面的例子当中,通过南北民歌的比较,学生就会发现,无论是在民歌的内容上还是在节奏上,都有着显著的区别,当这种区别能够为学生所注意时,其实就是学生发现民歌之美时。

笔者在民歌教学中,常常让学生做这样一个工作,那就是在学习了一首民歌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笔者发现,当学生带着这样一个任务进行民歌学习时,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也就具有了任务驱动的性质,在任务驱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将自己的发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将内在的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其可以促进学生对民歌的精加工,处于深度学习的状态。众所周知,深度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内容有更为有效的建构,更能够让学科核心素养更加顺利的落地。民歌学习的目的之一正是发展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三、增强“文化意识”,让学生传承美

音乐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意识与直觉,而且学生通常是有了意识之后,才能形成好的直觉。从这个角度来看,民歌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文化意识。民歌是民族文化的凝结,是民族文化的确证与表征。在小学音乐民歌教学中,教师要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在民歌学习中传承民族的文化之美。正所谓,“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铺垫,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作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编舞蹈,将民歌与舞蹈结合起来,从而让民歌更具可感性;可以引导学生编伴奏,让民歌能奏起来,从而让民歌更具表现力;可以引导学生将流行音乐进行改编,从而让流行音乐具有民族味、文化味。这样的积极的、能动的立美活动,让学生不再仅仅是民歌享受者,更是民歌创造者、传承者、发展者。教学苏少版一年级上册的《太阳》时,由于这是一首四川民歌,教学后笔者创编了“集体舞蹈”。如此,在歌伴舞中让民歌更轻快、更活泼、更富有童趣。在太阳的照耀下,孩子们尽情地舞蹈,更加感受、体验到一种温暖。这种温暖不仅仅是太阳带给我们的温暖,更是生活在新时代中所特有的温暖感。学生从歌曲的速度、力度中感受、体验到幸福的生活。歌伴舞成为学生的一种最为直接的内心情感的表达方式。学生认识到,这一首民歌不仅表现家乡,更表现了祖国的新时代,歌曲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性意义。

在民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强化文化意识。意识的养成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无论是动作技能的学习(比如说音乐技能的学习),还是认知的发展(比如说音乐表现技巧的提升),又或者说是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意识的形成。凡事只要具有意识,那就有了转化为智慧的可能。民歌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民歌的表达技巧,更需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的价值,只有认识到文化的价值才能让学生传承文化。所以在民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在文化意识的引领之下感受民歌的魅力。上文所列举的四川民歌《太阳》,无论是对于四川本地的学生而言,还是对于四川以外的学生来说,都需要强化文化意识。而笔者所创编的集体舞蹈,实际上正是为了强化学生的这一意识——小学生是喜欢舞蹈的,在小学生学习舞蹈时,不能只让学生去学习动作,而且能让学生在领略了文化之后,认识到自己所学舞蹈的动作,实际上在演绎一种文化。这样的论断看起来比较深奥,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却没有太大的困难。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是比较单一的,一旦他们认识到民歌所承载的文化与具体的动作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那么他们就会很轻松地将文化与舞蹈动作融合在一起,于是这也就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民歌学习状态。尤其是在面对小学生时,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教学,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表现美的技术,更要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将美真正种植到学生的意识当中去,这样才能够让美立地生根,才能够让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当中,真正做到感知美并传承美。教师不妨将教学的目光延伸到学生的整个小学过程,然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思考通过怎样的文化意识渗透,来让学生在传承美的过程当中有一个清晰的线索。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将民歌引入音乐课堂,不仅能培育学生对民歌的学习兴趣、爱好,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民歌的审美鉴赏力,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学生不仅能进行原汁原味的民歌演唱,更能将音乐伴奏、舞蹈等引入民歌学习之中,增强了学生的创造力。换言之,在民歌教学中,学生不仅能继承民歌的文化,而且能发展民歌的文化、提升民歌的文化。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音乐需要,实现文化理解,大量关于民歌教学的实践经验表明,让学生在民歌所代表的不同民族、不同区域文化的熏陶之下去理解民歌,演绎民歌,那么民歌学习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之间,就可以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可以让小学音乐课堂表现出良好的形态,从而为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之下的小学音乐教学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田青.原生态音乐的当代意义[J].人民音乐,2006(09):18-21,97,98.

[2] 马一辉.呼唤真实、质朴的“原生态”音乐课堂[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11):54-55.

[3] 冯国蕊.云南中小学“本土音乐进课堂”的实践性思考[J].民族音乐,2009(04):92-94.

(责任编辑:姜波)

猜你喜欢

多元文化小学音乐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意素描,创造新意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