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视角下高中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培育

2023-12-08颜妍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3年10期
关键词:美育

颜妍

[摘    要] 2023年,国家提出“美育强国计划”,美育作为“培根铸魂”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文化强国事业中的价值也得到了正视。音乐学科作为美育最直接的表现载体随即获得了诸多关注。具化到高中学段,因高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特征,美育的成果会更加显著,也会对个人的全面发展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而美育作为一个宏大的概念需要以具化的点进入实践教学中,对高中生的素能发挥作用,这为社会与情感能力进入高中学段提供了契机。作为一个连结个体与社会且可以考察人的综合素养的概念,社会与情感能力和美育有诸多交叉点,但是实施的内容与方法更为具体,由此获得了深厚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美育;高中音乐学科;社会与情感能力

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仅仅依靠智力、知识水平,已不足以支持个人和社会持续化的高质量发展。而当人与社会的客观差距越来越大时,人有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社会与情感能力”成为一个新的议题,引起了全球教育界的关注,并很快投入实践。国内因受到“唯分数”“唯升学”价值取向影响较重,社会与情感能力在学科学段中的培育成果并不明显。尤其是高中阶段学生的价值观初成,却无法得到有效的教育支撑,抑制的不仅是社会与情感能力的价值,更是整个教育体系的育人功能。因此,结合高中音乐学科,立足音乐本位属性,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办法,让社会与情感能力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进而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已呈迫在眉睫之势。

一、核心概念阐释

(一)美育

美育又被称为审美教育,是个体对自然、社会、艺术等一切外部事物中蕴含的美的感知。人们在感知的过程中体验、选择、判断,从而达到对美的肯定与赞赏,让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的一种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学科是将审美活动中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娱乐性结合在一起,寓美于教的一个最好载体,在2022年最新修订的《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一种音乐实践与创造活动。所以,音乐学科在美育中的独特性使二者紧密地依存在一起,让情感体验和逻辑思维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社会情感能力

1994年,美国CASEL组织依据“大五人格模型”提出了Social and Emotional Competence概念,将其定义为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驾驭自身情绪、与他人建立积极关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等各种能力的集合。后美国SEC组织又将其扩展提炼至心理内驱力的层面,指出社会与情感能力是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思维、情感、行为等一系列自我管理要素展现出的能力。21世纪初,我国将这个概念引入进来,译为“社会与情感能力”,并结合本国国情将其定义为在社会生活中个人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情感、形成自己在情感、思维和能力上一致的模式的能力。這些定义虽然在词汇上有细微的差别,但是本质是相同的,均指出了社会与情感能力不会凭空而来,需要依托社会现实的需要发展而来的实质。因此,笔者结合本文研究的议题,将其具化为高中生在音乐学科中习得与固化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社会与情感能力的过程。

二、高中音乐学科培育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现状

(一)政策欠缺导致实践滞于浅表

国内素质教育政策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已然进入落实“人的全面发展”阶段,这和社会与情感能力建立最根本的基础——马克思人学理论是高度一致的。但是这种一致性仅仅体现在宏观层面,当落实到“大五人格模型”上时,即表现出一种“敷衍性”:表面热热闹闹,内里并没有针对学生不同人格特征进行教育的设计与实践活动。在与教育行政部门和一线教师沟通的过程中发现,造成“敷衍性”的根源是教育实践者对社会与情感能力概念的认识不清。这个概念引入我国的时间比较短,教育界对它的认识尚不清晰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将其与美育做深入结合,无论是实例示范还是经验借鉴,尚处于空白阶段,所以教育决策的制定者也并未将其纳入政策话语体系中。不过其造成的不良影响是比较严重的,如在理念不清又急于创新改革的情况下,会出现教育功利化的行为;教育的实施者错把社会与情感教育与情商教育画等号;甚至存在很大一部分教师将其剔除在教育体系之外的行为。可见政策对教育的影响之大之深。

(二)教师欠缺能力导致拓展有限

教师是高中生在家庭领域之外最主要的接触对象,教师的自我意识、情绪管理能力、决策能力、人际关系等一切要素都会对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一个负责任的教师会积极地处理学生的问题,在和家长沟通时,也会比较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反之,对学生的问题漠不关心就会给学生做出错误的示范。简而言之,教师对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普遍偏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因为缺失专业的培训,教师对社会与情感能力的认知不足,也和教师教学负担过重、任务考核繁难等外部因素造成的职业倦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或只想抓知识教学这一条主线,社会与情感能力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培育要素被屏蔽在外。具体到高中音乐学科,因为没有列入高考科目,无论是学校领导、教师还是学生,都不会对该科倾注太多的精力,有时还会被高考科目挤占课时,进一步压缩了社会与情感能力生成的空间。

(三)内容欠缺整合导致素养培育分散

目前,国内并没有针对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制定方案。如果要想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只能把它融入各学科的教学中。但是高中阶段的教育以知识性教学为主,甚至是唯一要义,知识性的学习又以其在高考中的占比为排序依据。音乐学科没有被纳入高考科目中,自然而然地在内容上没有做深入地研究。教师多以教材中的排列顺序安排教学。这种做法虽然可以按时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但并没有将音乐学科蕴含的美育优势发挥出来,对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育发挥的作用也就比较有限了。音乐学科借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实现社会与情感教育的路径也并不顺畅。首先,高考科目中能和音乐学科产生紧密联系的内容并不多,美术、体育等学科与音乐学科在美育层面的联系虽然较为紧密,但因为同属于非高考科目,相互助力的基础薄弱、空间有限,所以在整体推进上也属于“各自为政”的教学形态,这就使得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育无法在内容层面具象。而教育实践者深知一个客观事实:教育不具象则意味着落实不扎实。

(四)评价欠缺导致教育效能失衡

评价是完整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导向教育也总结成果,为教师的教学提供重要的依据。但在高中所有学科教学中,评价的功能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高考作为一个绝对权威的“指挥棒”,取代了基于学生个体成长、个性特征的所有评价。同质化评价背后暴露出的是教师、家长、包括学生自己在内的所有主体,对除分数之外的评价内容的不重视。也说明了在现阶段,高考机制与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存在着现实的矛盾。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达成。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升学率的要求迫使学校必须将学科成绩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学生在知情意行上的养成效能均需为高考科目的学习让路。不夸张地说,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测评只要不纳入升学考评体系中,任何学科都不会单独为其设置实践环节和评价环节。无论是被排除在考试体系之外的音乐学科,即使是从学生的情感能力出发做出了描述性的评价,也大多不会引起被评价者和家长的重视。

三、美育视野下高中音乐学科培育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策略

(一)重视社会参与情感能力培育,基于现实制定政策

制定政策是为了让教育的方向更明确、教育的内容更具体。但是教育政策的制定周期长、迁延的教育主体多,因而需要多重外力合作共进。首先,政府应先出台相关的规定和方案,让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独立的内容进入教育实践视域中,还需要通过提供经费,使这项工作真正落实下去,不会被其他教育内容挪占,从宏观层面建立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其次,学校的领导层应该认识到社会与情感能力培育的重要性,组织家长、学生等开展相关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社会与情感能力的认知和了解程度。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要明确告知家长和学生会在以音乐学科为代表的一系列“副科”中加入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内容,在中观层面争取获得来自家长最大的理解与支持。再有,学校需要督促音乐学科的教师制定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方案。随时与教师沟通培养方案的制定进程和需要加入其中的内容,一旦教师在编制过程中遇到困难,学校可以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如专业的培训、专家的指导等。

(二)梳理教师专业能力要素,开展内外兼修培训

“学术、社会和情感学习联合会”针对教师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搭建的理论模型中显示,教师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两类。内部结构主要由自我意识、情绪管理、共情能力、社交能力、社会取向等几个方面组成,外部结构和教师所教学科有一定的联系性。本文以高中音乐学科为载体,所以教师的外部结构是由教师对音乐课堂氛围的营造、对学生学习情绪的关注、教师传授音乐表演时使用的方法、教师在教学内容中挖掘美育要素的多寡等内容组成的。尤其是在学生情绪的调适方面,教师能不能认识到相对于其他学科,高中生对音乐学科有更浓厚的兴趣,而后利用好这一兴趣做出与学生亲和度拉近的教育行为,是非常考验教师社会与情感能力的。为此,学校需要给予音乐教师比较好的职教环境,一方面支持和鼓励音乐教师做教学的研究与改革者,另一方面在学校每年举办的艺术节、每学期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和每周的社团活动中,把制定出来的培育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方案融入其中,如果运用得比较成功,则会让教师获得更多职业的成就感,如若发现问题,也可以及时进行修正,为教师从教学型转向学研一体型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整合课程包含的教育点,实施课程实践活动

高中音乐教材包含的知识点很多,古今中外各种类型和体裁的音乐作品都有所涉及。教材的编排也依据一定的主题做了划分。教师可以依照教材固有的顺序进行教学,但是如果想要培育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则需要做一些整合的工作,让教学内容的主题意义更加鲜明,从而获得更加明确的培养指向。以“文人情致”“新音乐初放”“光荣与梦想”这三个单元的教学为例,作为相邻的三个单元,它们是以时间线索对国内音乐作品、内容和主题进行编排的。看似关联不紧密,其实音乐的服务思想和教化思想一直贯穿其中,指引了我国音乐从古至今的创作。在这里教师就可以组织一个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结成小组,研究这三个单元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体会创作者的创作初衷,提炼我国音乐创作在人文性、社会性等方面蕴含的精神。让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种创作精神策划志愿活动,并在社区等场所进行实践。这是一个从课本转向自身、从课堂走向课外的过程,学生全面全程地深入音乐的学习中,在实际的生活中习得社会情感,在遇到实际的问题时,能够获得更准确的判断并进行正确的回应。

(四)以社会与情感能力为导向,建立评价标准体系

对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评估应该以常态化和总结性的双重面貌出现在学生的音乐学习中。在上文提到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而后让组内成员互评。无形中完成了评价主体拓展、评价内容全面的目标。其次,音乐教师可以和高考涉及的学科进行合作,与其一起建立评价体系。如人文类学科中涉及的诗词歌赋可以和中国古典音乐的教学相结合、乐理知识的学习可以利用理科教学中缜密的逻辑思维。这样不仅能够提升音乐学科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让学生触类旁通,还会让评价的内容更丰富,由此为学生示范了真实社会生活中,运用多样思维、多种办法解决问题的路径。总体来看,音乐教师在评价中要学会从旁获利的方法,让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改善改进社会与情感能力,也让音乐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就可以形成良性的教育循环机制。

在美育的框架下,以音乐学科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它使教育在和学生对接时,更加因地制宜,更加因需而动。梳理当下存在于音乐教学中对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缺失的问题,在教育政策、教师培訓、课程整合和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修正与优化,可被视为最符合学情学能、最能取得良好教育收益的策略。与此同时,这些策略被整合在一起运用的过程,就是在为教师和学生构建一条与社会和谐相处,提升幸福感的路径,这会使得教育的价值也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形成以社会与情感能力培育为基点的新的教育格局。

参考文献:

[1]王涛,张薇.多元视角下的课程整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张英.高中音乐美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可实施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15):107-109.

[4]王杰.以美育人,建设素养型艺术课程标准[J].课程.教材.教法,2023(02):131-135.

[5]李运成.“双减”背景下音乐美育成果共建的问题与对策[J].音乐教育与创作,2023(03):26-30.

(责任编辑:吕研)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美育课程育人视角下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发生机制研究”(FJJKZX22-357)。

猜你喜欢

美育
美育之声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别让体育和美育沦为一纸空文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美育史料·孟宪承演讲《美育原理》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史料·孑民美育研究院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