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智慧教育平台的 建设机制与建构路径

2023-12-08郭晓莉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3年10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

郭晓莉

[摘    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进行的关键布局,有效推进其建设,对于党和国家的事业意义重大。研究从人工智能时代出发,基于教学场景视角,在分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现难题基础上,阐述了智慧教育平台在解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难题中,具有连接机制、共育机制、反馈机制三大实现机制。最后,研究基于“观念+制度+行动”框架,提出了建构大思政课一体化智慧教育平台的路径。研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平台研究的不足,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智慧教育平台;大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场景;人工智能

一、引言

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思政课是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也是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从阶段看,思政课有小学、中学、大学三个梯度上升的子阶段,从系统看,思政课也有小学、中学、大学三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阶段不同,则意味着培养目标的异质性;系统不同,则意味着结构、功能、资源等系统性差异。因此,要发挥好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作用,就必须要实现好阶段对接和系统整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为如何发挥好思政课作用提供了方向指引,但如何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以下简称“大思政课”)一体化成了摆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重要问题。

既有研究对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这些研究从理论层面讨论了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时代内涵;从专题角度讨论了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课程设置一体化建设、课程目标一体化;从实践层面讨论了大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等。总体来看,既有研究对大思政课一体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衔接逻辑、实践经验等,充分表明大思政课一体化的核心切入点在于教学。因此,从教学场景视角探究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随着人工智能特别是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教育平台将深刻嵌入当前及未来教育和教学场景中。智慧教育平台是集数据、算法、算力为一体的综合平台,具有连接、共建、共享的优势。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本质上就是要实现多元主体、多元资源、多元信息在多个阶段的整合与共享,与智慧平台具有显著的契合性。因此,运用好智慧教育平台对推进大思政一体化大有助益,但研究对智慧教育平台如何建构的问题尚未系统回应。为此,本研究拟从教学场景视角回应以上问题,将对推进大思政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启示意义。

二、教学场景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困境

场景是影视、电影文学中的基本构成单元,包含空间、时间、人物、事件和事件过程等五个基本要素。具体到教学领域,可以将教学场景分为教学前场景、教学中场景和教学后场景三类,三个教学场景在过程上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在关系上都是围绕学生这一核心主体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估。自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出以来,教育部和各省市均为推进大思政课一体化进行了相关布局,不同学校也在积极探索其实现机制,总体上取得了重要进步。但因大、中、小各阶段思政教育的具体目标差异,以及大、中、小各系统在空间上的区隔,使教学的互动和衔接成为重要难点,具体到教学场景视角看,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仍存在以下问题值得关注。

(一)教学前场景中一体化联合教研实现难度高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大、中、小思政课的共同目标,在共同目标统领下不同阶段的具体目标衔接与统合,成为开展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行动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然而,当前大、中、小学在目标统合上存在巨大的衔接不足的问题。一方面,三大阶段各实施主体(学校、教师)面对考核与考评差异,使主体间缺乏一体教研的动力;另一方面,空间上的客观分离,造成了不同阶段主体间以及同阶段主体间的一体教研的成本过高;再一方面,时间上的难以协同,使定期性的有组织的联合教研又存在时效性不足等问题。一体化教研行动的难以实施,必然造成不同实施主体在进行思政课教学前设计沟通不足,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在“道德心理——法治观念——责任担当”上的过渡困难或价值冲突,結果可能导致不同阶段教育的综合结果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共同目标南辕北辙。

(二)教学中场景下推进高质量共育接班人存在多种限制

大、中、小学对于学生的阶段性培养,在本质上是“共育”的行为,而“共育”行为却存在不可忽视的几个问题。其一,共育存在显性的场景资源不足的限制。目前,思政课的教学行动开展,主要的场所还是集中在教室里,主要的方式还停留在视频、图片、文字等简单呈现方式方面,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不足,特别是在历史类和科技类内容方面更是如此,课堂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感悟上存在客观场景资源不足的情况,对树立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不利。其二,共育存在实施主体间资源量级的显性差异。对于同阶段和不同阶段的教学实施主体而言,受区域性、长期性等资源积累的影响,各教学主体间存在不可忽视的资源级差,这种级差意味着对于同一堂课不同实施主体可调动的资源存在显性差异,极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后场景中存在多重不足难以支撑一体化深入推进

在教学评价方式方面,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并没有突破学段限制,仍以分段式考试为主要方式的评价,表现为“知”的重要性远重于“行”,学生敢想、敢悟、敢辨析、敢探究的能力未能获得更高程度培养。同时,大、中、小学对于教学的评价标准并未实现足够的协同,主要表现在学生阶段性的素养评价上,小、中、大学生的标准只有道德心理——法治观念——责任担当的总目标,缺乏具体结果标准的衔接。在思政课衍生方面,课后对学生开展的延伸服务质量因学校和老师等客观因素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学生求知和解惑的途径不够通畅和前沿。在反哺教学方面,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评价是循环一体贯通的教学场景,教学后的结果需要不断反哺教学设计和教学行动才能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从总体来看,阶段间和系统间教学后的结果沟通与衔接存在重大问题,高阶段不具体了解低阶段的教学结果,低阶段也不了解高阶段对前阶段的评价结果,阶段间的结果沟通不畅,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培养环境。不仅如此,同阶段主体间形成的教学结果也因沟通困难,也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环境。这难以形成有效的教学结果反哺新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行动,不利于提升阶段内的培养水平和实现阶段间的培养质量衔接。

三、智慧教育平台应对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场景难题的应对机制

據前文分析,造成大思政课一体化实现难题的关键在于阶段间和系统间的协同不足。这种协同不足使教育实施主体在思政课目标衔接、方案对接、资源调配、行动统合等多维度存在不可避免的协调性难题。智慧教育平台依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推进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具有显著优势,能有效解决思政课教学场景中的多元问题。

(一)连接机制

智慧教育平台能提供有效的连接方案,解决阶段间和系统间失联的问题。事实上,依托智联设备和数据技术,智慧教育平台可以实现阶段间和系统间的多元连接。一方面,为教学实施主体间的连接提供解决方案。理论上,智慧教育平台能够实现所有教育实施主体的一体化连接,具体表现为实现大、中、小学的网络化连接,教师的一体化连接。这种连接为教学实施主体间进行想法、方案沟通,协调目标、合作教研提供了可能,为一体化行动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为教学资源实现一体化连接提供了可能。教学资源表现为教师资源、数据资源、案例资源等,智慧教育平台依托其自身的数字中台,使各主体均可以通过智慧设备向数字中台提供数据,实现全域共建数据库的可能;同时,也可以通过数字中台实现数据调用,任何入库的思政课教师均可以实现数据调用,进而实现全域共享数据库。共建共享数据库的深入推进,有利于形成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共同体,为进一步协同教研、协同设计课程、协同实施课程等创造重要的基础条件。

(二)共育机制

智慧教育平台能提供有效的教学解决方案,有利于共育社会主义接班人。教学主体和教学资源的一体化连接为实施教学提供了前提准备。具体而言,智慧教育平台通过连接同阶段和不同阶段、同区域和不同区域的教学实施主体,实现了海量数据的汇集。在这些数据基础上,智慧教育平台通过特定算法,可以对思政课教师群体进行时空画像,同时也能对学生群体进行时空画像,还可以对教师实施的方案进行时空画像。基于以上画像,智慧教育平台实现了对不同阶段、不同地域思政课教与学情况的分析,基于分析结果达成以下几个目标。首先,能根据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域的教师情况,在立德树人总目标的框架下,提供个性化教师培养方案,通过深植共同育人目标,实现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其次,能根据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域学生的情况,通过数据分析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为推进学生一体化培养提供便利。再次,实现教学资源的全域调动和精准匹配。教学资源不足,特别是师资、教学方案、课程信息等资源的不足,对落后地区和办学水平不高的学校开展思政课教学是极大的掣肘,智慧教育平台吸收了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云平台可以实现云端教学与线下教学的相互配合,也可以实现跨区域的教学联动,还可以依据学生情况变化实现资源的灵活精准匹配,对推进思政课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以及更广范围内的培养标准统一具有重要作用。最后,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智慧教育平台结合教室的智能设备,能够实现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的结合,让学生在课堂实现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感,加深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成就的情感认知,从而增进一体化人才培养效果。

(三)反馈机制

智慧教育平台能提供系统性的教学反馈,通过反哺教学推进一体化建设深入实施。在缺乏平台协同的情况下,不同教师、不同学校、不同地域存在个体评价标准,同时,受限于不同主体分析能力,面对同样的教学结果会形成差异化程度较大的评价结论。通过智慧教育平台的数据感知、搜集和算法分析,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形成生成式的智能结果评价,同时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对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析因总结,这将有效反哺教学。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基于生成式智能评价结果将对教学设计、教学方案形成客观的评价,同时也能形成新的学情分析,对于生成新的更加匹配学生情况的方案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其次,教学实施者都能随时调用智能评价结果,实现了不同阶段间和不同地域间的思政教学信息互通,对人才的系统性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有利于形成了体系性的思政人才培养解决方案,通过不断的智能反馈,阶段间实现了信息贯通,能够为最终形成系统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基础信息,为推进大思政课一体化的最终实现提供可靠支撑。

四、建构大思政课一体化的智慧教育平台的路径设计

对于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而言,智慧教育平台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但建成可支撑大思政课一体化发展的智慧平台,还需要从观念、制度、行动上予以保障。

(一)以系统思维设计大思政课智慧教育平台

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表现形态是大、中、小学纵向系统的一体化,以及同阶段学校间的横向系统一体化,双向一体化共同形塑了大思政课一体化的基本特征,具有典型的系统性。智慧教育平台根本上是大思政课一体化的平台化形式,因此,需要以系统思维推进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第一,以“大”的思维建构大思政课智慧教育平台。从技术视角看,构建全国一体或省域一体的大思政课一体化智慧教育平台具有技术可行性,大思政课一体化智慧教育平台应实现全国或区域思政教育主体的一体纳入,构建覆盖全域的思政课教学主体的大平台。同时,大思政课智慧教育平台还应将各类思政教学资源、信息一体纳入,实现高品质教学资源和全阶段的信息全面汇入,为实现一体化协同提供基础。第二,以“通”的原则构筑平台互动机制。平台实现资源、信息的一体纳入并不能真正实现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资源和信息只有通达到每一个思政课参与者才能实现真正的信息和资源价值。因此,平台建构应从系统视角,以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全面信息的直接汇通为基本原则,推进信息流畅流动。第三,以“准”为要求构建平台运行机制。不同阶段、不同地域的思政课的应如何开展、调整和完善,需要有准确、可靠的信息支撑,应充分依据思政课的特征,建立特定算法,以精准判断学情、教情。第四,以“敏”为准则构建平台响应机制。实现大思政课一体化重要的前提之一是要实现对各类教学情况的敏捷判断、敏捷反映和敏捷治理,教学实施主体能够根据学情需要动态调整方案。因此,大思政课智慧教育平台应充分吸收智慧技术,从大中小系统整合的视角,构筑敏捷响应机制,对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施有效治理。

(二)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保障大思政课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设与运行

制度建设在推进大思政课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中发挥多元作用,总体上可以总结为激励、保障和约束三大作用。其中,激励作用体现为通过制度建设鼓励和奖励积极推进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和运用思政课实施主体,以形成示范作用,推进全域共建与共享,助推形成系统高效的大思政课智慧教育平台。保障作用体现为通过经费、场地、人员、设备等投资,保障平台建设能够获得持续的投入和运行。约束作用则表现为通过设置一定的目标考核,约束相关主体推进大思政课智慧教育平台的实质建设等。总体看,激励、保障和约束三大作用的发挥归根结底还在于实现“有平台可能、有好平台支撑”。因此,以制度建设推进大思政课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第一,以教育主管部门为牵头部门,协同财政、科技、人事等相关部门,将建立覆盖全域大、中、小学的思政课智慧教育平台作为重要建设工程,纳入建设计划,推动全域一体的智慧教育平台能够及早构建。同时,要从制度建设上设置奖励计划,对将思政课优质资源分享进平台的主体和积极开发思政课平台教学案例的主体,实施专项奖励,以推进智慧教育平台能及早形成丰富的数据库。第二,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平台有效合理运行。一方面,大思政课智慧教育平台要实现“通”“准”“敏”,需要从制度上进行规范,打通阻碍“通”的堵点,解决“准”“敏”的难点;另一方面,大思政课智慧教育平台如何符运行,也需要从制度建设上予以规范。

(三)以协同行动为支撑推进大思政课智慧教育平台的稳态发展

大思政课智慧教育平台涉及多主体、多阶段和多系统。因此,平台的建构、运行与发展需要建立在主体协作、阶段贯通和系统协同的基础上,即集体协同行动是保障平台有用、可用、好用的重要基础条件。具体来看,要从以下方面保障多主体的协同行动。一是以制度建设促集体行动,建立多主体制度性集体行动的机制。由于大思政课教学实施主体源于不同组织、不同地域,如何保障各主体能协调一致行动,需要从全域视角建立制度性集体行动机制,保障各方行动协调有效,以推进大思政课智慧教育平台各板块建设完整有序。二是以共同标准建设促行动协同。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呈现“各唱各戏”的情况,重要原因在于各地不同学校、不同阶段建设标准不统一,尤其是对教师培训方式和标准要求不统一,对学生能力发展要求不统一。因此,可以优先建成不同学校、不同阶段、教师、学生都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共同的标准体系,进而在标准的导引下布局智慧教育平台。三是以共性问题的多主体共同治理行动为切入方式,推进大思政课智慧教育平台百态场景的建设。尽管大思政课面对的群体存在显性的差异,但却存在部分共性的教学问题,可以动员多主体在平台中对共性问题进行专题建设,推进共性问题的智慧治理。

参考文献:

[1]朱新华.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N].人民日报,2022-09-06(11).

[2]马福运,宋晓珂.“大思政课”科学内涵的多维解读[J].中国高等教育,2022(19):29-31.

[3]金松,李正军,章绍麟.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2):63-65.

[4]饶旭鹏,王芳红.“大思政课”背景下推动大中小思政课课程设置一体化[J].未来与发展,2023,47(06):73-76+12.

[5]沈玉婷,張永刚.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四重着力点[J].教育观察,2023,12(17):75-78.

[6]赵媛媛.三协同  三融入  三贯通——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世纪桥,2022(12):46-48.

[7]王恒富.“大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定位与应然选择[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5):22-25.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用“小AI”解决人工智能的“大”烦恼
当人工智能遇见再制造
2019:人工智能
AI人工智能解疑答问
人工智能与就业
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
人工智能,来了
数读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