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教育家”的情怀

2023-12-07甘其勋

博览群书 2023年11期
关键词:于漪全集语文

甘其勋

2018年12月18日,人民教師于漪获颁“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9月29日,于漪再次作为基础教育界的唯一代表,获得“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五年来,全国教育工作者掀起了一波波向于漪老师学习的热潮。

2018年8月21日,上海教育出版社举办《于漪全集》首发式。这是第一套中学教师出版的全集。

《于漪全集》分为基础教育二卷、语文教育二卷、课堂教学四卷、阅读教学三卷、写作教学四卷、教师成长、序言书信、教育人生各二卷,计21卷,约700万字。五年来,我陆续读完这套皇皇巨著,觉得自己的人生境界得到显著提升。

近日获悉,《于漪全集》修订版已于2023年8月出版,惊喜之余,我重新整理个人的学习心得,努力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提升,以就教于教育界的同仁。

于漪被誉为“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潜心教改的一面旗帜”。我敬重她的学问,敬重她的人品,更敬重她对基础教育、语文教育、阅读教学的深情和坚守。

我认识于漪老师,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与改革开放后的语文教育进程基本同步。40年来,我有幸多次向她当面聆教、常用书信请教。研读《于漪全集》过程中,我找出了于漪老师1995年至2010年的部分来信12封。重读一封封字迹工整娟秀、连标点符号也少有改动的书信,仿佛再次聆听于漪的谆谆教诲,看到于漪那颗拳拳的赤诚之心。

“改革先锋”“人民教育家”这两个称号有哪些深刻的内涵,于漪老师教育思想的精髓是什么?这类宏观的问题,不是我这个普通教师能全面、完整回答的。只能化大为小,化繁为简,避重就轻,避难就易地反躬自问:我要向于漪学习什么?综合我从文章论著、往来函件和耳濡目染中获得的认知,我觉得自己应该向于漪学习的精神品质主要有几个方面。

先忧后乐,关注国运的赤子情怀

于漪是千百万一线教师的普通一员,自称“草根教师”,但她这根“草”把根深植于祖国的大地,把三尺讲台的普通岗位,看作国家兴衰伟大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觉地“铁肩担道义”, 一肩挑着学生的现在,一肩挑着国家的未来,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从教一个甲子以来,于漪不断叩问自己:“教育是什么?”“基础教育是什么?”她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逐渐认定:教育就是立德树人,培养一个大写的人。她明确肩负的责任,教师心中要有民族、国家、世界、人类,坚信教书必须育人,“教师的神圣职责是点亮生命灯火,学生的以及自己的”(《点亮生命灯火》)。于漪身居校园,但她思考教育问题,既有历史的深邃眼光,又有世界的广阔视野。她在给我的信中曾说:

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都是其本民族的文化地质层,它记载着这个民族的物质与精神的历史。语言文字本身装载着文化,民族的文化是民族的根,语言是文化的根,所以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根之根。

她说:当今世界综合国力之争,说到底是人才之争。而人才之争就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基础教育为学生的素质奠基,任务光荣而艰巨,责无旁贷。(《于漪全集》第1卷P127-132《奠基,“奠”怎样的“基”?》)

范仲淹有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陆游有诗云“位卑未敢忘忧国”; 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于漪汲取古代士子的思想精华,以天下为己任,把她从事的基础教育,与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发展,紧紧联系起来,具有关注国运的赤子情怀。

“人民教育家”时刻关注国家发展、民族命运、人民苦乐,不是只关心个人名利。

面向未来,热爱学生的教育思想

于漪说:基础教育没有选择性,要教好每一个学生。她多次呼吁:“要敬畏孩子的生命,不要浪费孩子的生命。”“在乱七八糟的东西中,孩子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家长、老师都要负责任地引领,要让孩子能明辨是非。”她悉心研究当代学生的特点——敏于思索,善于质疑,兴趣广泛,见识宽广。当代学生对社会对人生常有自己的看法,不与别人苟同,以表示有独特的见解。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教学时心中就有了底。

于漪继承发扬“因材施教”的优良传统,在教学中,她胸中有教材,目中有学生,悉心观察、了解、研究学生的情况、特点,分别给予不同的引导。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到点子上。

以口头表达能力为例,有四个同学口述能力都差,说话含糊不清,断断续续,非但不能成段,连成句也困难。乍看起来似乎都有口吃的毛病,但仔细调查辨别,却各有千秋。第一个同学说话时舌头似乎短了一点,经过再三谛听、分析,终于找到了口齿不清的症结所在。第二个同学是由于家庭语言环境长期的影响。因为是独子,十分娇惯,父母视已是中学生的儿子为幼儿,讲话时停顿多,规范性差,孩子接受这种语言的信息多,耳濡目染,形成习惯。第三个同学是小时候学口吃的人讲话,于是也逐渐口吃起来。想改,但一说话就紧张,脸憋得通红,越紧张越说不清。第四个同学是思维比较迟钝,对来自教师和同学的问题不能迅速地作出反应,因此说话嗯嗯啊啊,疙疙瘩瘩,含糊不清。弄清楚他们口述能力差的各自原因,才可能寻找出最佳方案来纠正毛病,提高能力。第一个同学先从生理上解决,请医生诊治决断,手术治疗,然后再进行说话的训练。纠正第二个同学说话的毛病是先与家长联系,剖析家庭语言环境的重要,请家长注意说话的质量,再帮助同学进行单句的训练,阅读口语化的材料,从简单的说话开始。对第三个同学注意用“稳定剂”“安慰剂”,逐步消除他的紧张心理。第四个同学则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注意训练他思维的灵敏度,在他回答问题时指导他想清楚了再说。如果不认真地辨别这些同学的差异,就不可能出现上述四种不同的做法。(《于漪全集》第20卷P19-20《追求,孜孜不倦地追求》)

这是一个典型的教育案例。于漪说过:“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多角度、多层次、多模式的因势利导,长善救失,大大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她用自己的教育实践、教学行为,把“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些口号变成了实实在在、可铸可塑的模型。在她的爱心、诚心、耐心、细心感召下,不管是冒尖的,比较差的,还是一般的,所有的孩子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明显提高,充分的发展,一个个“后进生”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人民教育家”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不是偏爱高分考生。

直面短板,正视问题的犀利眼光

70年来我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绩,于漪老师既为我们的进步欢欣鼓舞,也清醒地看到短板和问题。她既熟悉古代教育的优秀传统,又关注世界教育的发展态势,用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来观照我们的教育、教学,探幽发微,看出了前进中存在的不足、短板、挫折、失误。

“语文是什么?”“中学语文应该教什么?”她说:“一路走来,发现诸多问题,碰到许多难题”,“实践,反思,学习,再实践,再反思,再学习”,“探索无止境,努力再努力”。

从于漪给我的信中,能感受到她对教育中的一些乱象,怀有深深的忧虑:

现在学生语言水平低下已不是几句粉饰的话能马虎过去了。应试教学害得学生好苦。

对语文教学的历史、现状与走向也是众说纷纭。

教育当中,语文教学当中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事。

于漪曾说:“看到大多数学生对语文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确实有点伤感。现在这样的局面,很可悲、很可怕。”“教改说了很多年,但大多是一些形式上的东西,没有真正触及本质。这个本质是什么?就是‘以人为本,千万不能再像现在这样‘以分为本了。” (《于漪全集》第四卷P44-48《对母语,应该有血肉亲情——我的感伤与希望》)

于漪既看到教育的成绩和进步,也敢于正视问题和缺点,才能矢志不移地去探索破解难题的路径和策略。

“人民教育家”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看教育,见微知著,洞见症结,不是居高临下、瞎子摸象、无的放矢。

心底无私,敢议敢言的非凡勇气

于漪说:“我做人从来奉行真诚,不说假话。”“我总觉得我们这个领域中形而上学的东西,形式主义的东西太多了。”更可贵的是,于漪常在关键时刻,公开发表一针见血的意见,指出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

于漪提出了振聋发聩的灼见。

一是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如《标准化试题把语文教学引入了“死胡同”》,她建议:第一步,语文界的有识之士要充分揭示语文教学的弊端;第二步要深入地调查研究;第三步才能找到根除弊端的对策。

二是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于漪的《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提出一个观点:“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 这篇重磅文章发表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共识,并写进了语文课程标准。

从于漪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我读出了先贤“士不可以不弘毅”,“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萬世开太平”的士人风范。

“人民教育家” 心里始终装着人民。于漪是基础教育界最早的人民代表之一,1979年就被选为上海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于漪经常激昂慷慨陈言:“今日的教育质量就是明日的国民素质,不重视教育,实在是愚昧的表现。”她焦急、求助、陈词、提案,大声疾呼,义无反顾,也因此得罪了一些干部。但她问心无愧:“人民代表为人民,不为人民说话,不维护人民应有的权益,要你代表干什么?又不是摆设,花架子!”她曾说:“我孜孜矻矻,上下求索,左右对照,不断敲打自己,不断反思、改进,力求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追风,不沽名钓誉,不乱提口号,不拾别人牙慧壮自己的声势……”(《于漪全集》第21卷P132-140《一辈子学做教师》)“我从不掩饰自己的观点,从不趋风、唯上。”“做教师追求的应是真,应是善,应是美,教育理想境界就是真善美的统一。”(《于漪全集》第20卷P83-96《激情燃烧的人生》)探索语文教育真谛,她是这样做的;坚持教育的人民性,她也是这样做的。

“人民教育家”有不可或缺的实事求是精神,“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不盲从,报喜也报忧。

虚怀若谷,平易近人的谦逊态度

于漪1978年就成为首批特级教师,令人敬佩,受众追捧。但不管刮什么风,她教文育人的主张始终不渝;不管地位怎么变,她对广大教师、普通学生的关爱丝毫不减。读她的文章往往茅塞顿开,听她讲话更如沐春风。

我退休后,2004年应邀创办《快乐阅读》月刊,向于漪约稿,她抱病复信,允许我发表她的《往事依依》。这篇优美散文,回忆自己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读《千家诗》,“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缤纷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老师讲辛弃疾词入情入理,还大声朗诵,在她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课外阅读的兴趣。老师教田汉等的新诗,激发了她对新文学的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老师对他们说:“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于漪全集》第20卷P60-62)

2004年5月21 日,我向于漪请教:怎样让孩子既享受阅读的快乐,又能不俗、不媚、不卑、不狂?

6月1日,我收到于漪用毛笔写的“读书明理,乐在其中”几个大字,我立即转发,给孩子们送上一份厚礼。

2006年我到《作文指导报》创办《初中生阅读》和《高中生阅读》两个版。也都寄赠于漪求教。据说面向中小学生的同类报刊全国有七八十种,没想到于漪亲笔写信给予热情鼓励:

你们办的报纸,特别是你负责的《阅读》,每期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在浮躁风盛行,不读书不以为耻的情况下,坚持办好,实在不易。

后来我了解到,于漪对第一线师生的来信,工作再忙,也不忘及时回信,如为普通中学文学社学生自办的小刊题词鼓励,其毛笔楷书一丝不苟。“人民教育家”, 置身于人民之中,与普通师生平等对话,休戚与共,不是高踞于人民之上,让人膜拜的偶像。

自省自律,严以责己的高尚修养

于漪的名言之一是:“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绝不是故作谦虚的应景之词,而是于漪始终如一、自省自律的行为准则。仅《于漪全集》第20、21两卷《教育人生卷》,就有多篇文章反复阐明这一自警自诫的格言。

在《追求,孜孜不倦地追求》中,她说:

我深深热爱教育事业,我的理想是做一个合格的名副其实的人民教师。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孜孜不倦的追求着这个崇高理想,鼓足生命的风帆,努力实践,向着这个伟大的目标迈进。

…… ……

我在大学里读的是教育学专业,1959年正是我过了“而立之年”的时候,因工作需要领导要我改行教语文。为了把语文教学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一门一门地攻下来,我以文学史为经线,以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品为纬线,先后阅读了几百万字的中外古今文学作品,旁及自然科学和音乐、美术、戏剧等知识,为教材剖析的深度、广度打基础、作储备。

…… ……

一个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是最纯洁最规范的语言。原先我的口语不理想,我坚持不懈地下了两三年的功夫,基本上过了“口语关”。

…… ……

语文教师要有拼命吸收知识营养的素质与本领,犹如树木,把根须伸展到泥土中,吸取氮、磷、钾和微量元素。

…… ……

锲而不舍的精神尤为必要。

…… ……

我的做法有三点。一是重要的理论反复学,二是紧扣一点深入学,三是开阔视野广泛学。

…… ……

语文教师的工作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万米赛跑,任重道远。

…… ……

追求是极大的幸福;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于漪全集》第20卷P17-24)

在《我和语文教学》的结尾,她说:

语文教学讲究思想性,科学性,还须有一定的艺术性。做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是极其不容易的。我虽已从事教学实践30多年,然而仍在邯郸学步,对其中的规律知之甚少。……宋人张载《芭蕉》这样说:“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心养新德,长随新叶启新知。”愿以此不断激励自己,增添新知,改进教学,提高质量,提高教文育人的水平。(《于漪全集》第20卷P1-16)

在《激情燃烧的人生——小传》中,于漪回顾:较长时间以来,我处在两个方面的斗争之中。一是疾病缠身,胃溃疡,肝炎,腹部动大手术,脑缺氧,血尿。二是学识浅薄,教学经验欠缺,总觉得底蕴不够,功力不深,教学时常有捉襟见肘之感。于是挑灯夜读,病榻苦读,和松懈、惰性斗,力求把基础打得厚实一点,知识覆盖面宽一点。我向过去教我的老师请教,到传统语文教育论述中寻觅,从比较中寻觅可资借鉴的做法,学习报章杂志上有关教学的鲜活经验。备课必须一丝不苟,要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力求自己真懂。改行教语文,我先从8个字上下功夫,这个8个字是“心中有书,目中有人。”“明灯伴我过半夜是常事”。于漪说:“谁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谁就选择了高尚。”“我下功夫锤炼自己的语言,奋斗目标是‘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讲话、交流乃至做报告,只打腹稿,不打草稿;写文也着力于下笔成文,为何这样做?因为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于漪全集》第20卷P83-96)

于漪说到做到,她教课,因材施教,因生引导,绝不雷同,生动活泼;她公开讲话,出口成章,思维缜密,严谨精确;她下笔成文,一气呵成,字迹工整娟秀、连标点符号也少有改动。这样的硬功夫绝非一朝一夕能达成,是她长年累月严格要求自己慢慢修炼出来的。

2010年,于漪当选为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在上海市组织的报告会上,她以《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为题发言,讲了四点:一、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清醒地认识自己;二、一辈子自我教育:学而不厌,勇于实践;三、“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不断追求教育的理想境界;四、教师责任大于天:教育的希望在青年教師身上。她说:“育人先育己。我一辈子走的是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路,在教育学生的同时首先教育自己,教育自己成为一个堂堂正正、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有中国心的中国人,成为一个能和学生知心教心的教师。”(《于漪全集》第20卷P135-145)

1978年,她被评为首批特级教师,面临极大的压力,她自强自立,奋斗拼搏,增强自我教育的内驱动力,以敞亮的胸怀,无限的热忱迎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跟随时代奋勇前进。她认为“教师要有主心骨,不追时尚,不跟风,不炒作。教育是朴素的老老实实的学问,无须三流的化妆来涂脂抹粉,花里胡哨。”(《于漪全集》第20卷P152-162《教海泛舟,学做人师》)

她淡泊名利,兢兢业业,忠于职守,“一日三省”,“不知不愠”。 有一件亲历的小事,让我终生难忘。199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于漪语文教育论集》出版后,我想请于漪来河南传经送宝,她8月25日回信婉言谢绝。

后来我读到《从此不借班上课》:1978于漪被评为特级教师,各地纷纷邀请她外出讲课,当时云游各地上课成为时尚。但于漪都一一婉言谢绝。她在自己的班里上了近2000节公开课,几乎堂堂是公开课。听课的少则二三十人,多至五六百人。她把每堂日常课都当作公开课教。(《于漪全集》第20卷P321-323)在于漪心目中,以求实、严谨为荣。

“人民教育家”,不是自吹自擂出来的,也不是上级委任的,而是在教育实践中脱颖而出、众望所归的。

谆谆教诲,提携后进的苦口婆心

我手边的一套《名师讲语文》丛书,由于漪和刘远主编,中学卷20本,语文出版社2007年至2008年陆续出版,后来还出了小学卷20本。

顾黄初先生在丛书总《序》中,列举了20世纪历代语文“名师”,第一代有章太炎、王国维、梁启超、鲁迅等,第二代有黎锦熙、胡适、陈望道、夏丏尊、叶圣陶等,第三代有张志公、张中行、向锦江、冯钟芸、张毕来、刘国正等,第四代有斯霞、于漪、霍懋征、钱梦龙、沈蘅仲、章熊、鲁元等。而于漪主编的这套丛书,选录的都是世纪之交第五代第六代“名师”。因为这20位“名师”我大都熟悉,读了他们的书颇多感慨,于是写了一篇长文《名师是怎样炼成的?》予以推介。

这套丛书已累计发行上百万册,成为有志于语文教育的更年轻一代的案头必备书。于漪用主编丛书的方式,满腔热情又严格要求,为新一代“名师”导航引路,帮他们芟除旁枝赘叶,秀出于林。

“人民教育家”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春色满园;不是孤鹰单翔,而是头雁领飞,排除万难,飞越千山,直达远方。

传承薪火,言传身教的嘉言懿行

于漪还有一句名言:“站上讲台,用生命唱歌”,“教课就是用生命歌唱”。2019年10月1日,商务印书馆推出于漪老师的自选集,就以《点亮生命灯火》为书名。于漪写道:“教师的神圣职责是点亮生命灯火,学生的以及自己的。”

我理解,这里的“学生”, 还应该包括于漪在上海第二师范学校当校长期间的历届师范生、上海名师基地的历届学员。

第二师范学校是1984年秋根据上海市培养小学师资的需要在杨浦中学的基础上恢复的。于漪认识到: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学校的质量说到底就是师资的质量,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要站在战略的制高点上,还要站在与基础教育先进国家竞争的制高点上。她选准突破口,要抓好学生队伍,先抓好教师队伍,她满腔热忱地培养青年教师。

于漪高瞻远瞩,1992年就和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联合开展青年教师职初培养项目。她所在学校的语文教研组,先后走出了6名特级教师,也就顺理成章了。

2005年,76岁的于漪老师出任上海市首届中学语文学科名师培养基地主持人,2008年至2018年,于漪连续三届担任上海市语文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主持人,80多岁高龄还亲自带教了百名青年语文教师,其中也有多人被评为特级和正高级教师,更多的青年教师成为具有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的人。我有幸认识于漪一些不同时代的学生,也经常关注她的学生在语文报刊上发表的文章,都能从中受益,更不用说她亲自言传身教、耳提面命的嫡传弟子了。于漪说: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师的成长,而教师的真正成长在于教师个人的内心觉醒。内心深度觉醒需要教师的主人翁精神,通过实践将内心深度觉醒转化为学生的真本领。今日的教师,更加要有仰望天空的理想和信念,要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要练就过硬的本领,对学生的教学魅力是没有虚假的,是实打实的业务能力、专业能力。于漪说:一个老教师的后面,应该有浩浩荡荡的中青年教师队伍,长江后浪推前浪,从来是后人超过前人。我作为一块垫脚石,能够给大家垫了一步,这是我终生有幸。(《于漪全集》第1卷P234-238《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师的成长》)

“人民教育家”, 不是“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而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如洪波巨澜,滚滚向前!于漪老师是教育人的高标,她的情怀、风范,难以尽述。我如果能够把她的学问、识见、人品、精神,学到十分之一,就不枉此生了。

(作者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研员,河南省作协会员)

猜你喜欢

于漪全集语文
本刊首任主编吴泽先生全集出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人民教育家”于漪:坚守三尺讲台,胸怀江河世界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伟大”与“渺小”
教出说明文的“立体感”——从于漪老师《晋祠》一课的经典性与现实意义说起
《陈望道全集》出版
明星开心笑果全集等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