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化学化工类课程教师实验室安全意识强化途径探讨
2023-12-07孔松芝
孔松芝 , 蔡 鹰
(广东海洋大学 化学与环境学院 , 广东 湛江 524088)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内涵式快速发展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不断推进,针对化学化工类实验室特殊性开展的安全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和多层面的重视。而要做好实验室安全教学工作,教师的实验室安全意识是关键。教师应具有专业、敏锐的实验室安全意识。因此,探讨高校化学化工类课程教师实验室安全意识的内涵和强化途径,无疑对增强教师实验室安全教学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安全友好的实验环境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 教师实验室安全意识的弱化表现和原因
1.1 教师认知上存在误区,行动力不足
部分教师在实验室安全意识上的认知误区主要有5点:①认为实验室安全是学校、学院的工作,是管理人员的职责,与自身关系不大;②认为作为教师,个人的实验室安全意识自然是合格的;③认为个人的实验室安全工作能力能够满足教学科研的要求,不需要持续学习更新提高;④认为实验教学、科研虽然存在一定的实验室安全隐患或偶尔会发生安全事故,但几率是非常低的,存在侥幸麻痹思想;⑤认为在实验安全教学上只要完成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的内容即可,实际效果的评估和保证不是自己的责任。
1.2 职能部门工作聚焦存在偏差
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在化学化工类实验室安全管理和教学、培训上存在着“重学生轻教师”的倾向,对教师的实验室安全意识和行为重视不足、流于表面。导致教师的实验室安全意识和能力水平弱化,从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验室安全意识的形成和完善,影响到实验室安全教学质量和实验室安全。而因为师生实验室安全意识淡薄产生的不安全行为,是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
1.3 制度推动力不足
化学化工类实验室中存放有品种众多的危化品、各类设备设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也是比较齐全和具体的。但在工作中制度对教师强化实验室安全意识的推动力明显不足,一方面对不重视实验室安全教学的行为约束力不强,监督管控不到位,另一方面没有发挥出制度对教师自觉提升、完善个人实验室安全意识的积极引导作用。实验室管理、实验室安全教学、职称评聘和酬金分配等制度不同程度上都与教师的实验室安全意识表现和效果相关,但是,只要没有发生事故,则制度是否得到落实、实验室运行是否规范、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就不会影响到教师的考核、待遇和职称等事项了。
2 教师实验室安全意识的内涵
教师的实验室安全意识可以理解为教师对所处实验室环境安全状态的反应,主要包括对实验室客观存在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及环境的不安全条件这三个不安全因素的反应。这三个因素反过来也影响教师的实验室安全意识和行为。教师实验室安全意识主要包括四种子意识,即:安全风险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安全遵规意识、安全责任意识。其中,安全风险意识是指教师具备系统、良好的实验室安全知识,能自觉去发现实验室的危险源,对安全隐患或事故苗头转变为事故的可能性或伤害后果做出预判,快速完成风险评估。安全防范意识是指教师面对实验室各种安全隐患或事故时做出的专业、有效的本能反应,及时构思出风险防控方法和途径,为消除安全隐患、处理事故、保证人员安全、减少财产损失快速给出指引。安全遵规意识是指教师个人从内心接受和愿意遵守实验室各项安全制度及操作规范的反应,并在实践中形成专业的习惯和思维,最终成为个人内在的认知和自觉,规范自己及他人在实验室内的行为。安全责任意识可以理解为将教师在实验室承担的安全责任融合到实验行为中去的一种心理特征,清楚自己负有的实验室安全职责及要求,严格履职,自觉担当,尽到实验室安全义务,管好自己及他人的实验活动。
在四种子意识中,安全风险意识是实现实验室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安全防范意识是维护实验室安全的思想前沿防线,安全遵规意识是保证实验室安全的关键,安全责任意识是践行实验室安全的使命体现。这四种子意识从不同角度细化和完善了教师的实验室安全意识的内涵,组成了系统、互相关联支撑、逐级递进、持续提升的体系。每一种安全子意识都是基于前面的安全子意识而有效成立的。实践中这四种子意识很难同时得到充实和强化,必须综合考虑教师对四种子意识的理解、内化、反应和实践表现,才能对教师的实验室安全意识状态和程度进行研判。
3 教师实验室安全意识的强化途径
3.1 持续接受实验室安全知识的继续教育
持续的继续教育是丰富和巩固教师实验室安全意识的基础。化学化工类实验室安全涉及到人、物、环境这三个主要因素,包括实验人员和工作人员行为,危化品、仪器设备、特种设备、安全应急设备设施等的安全隐患,实验室用水、用电、用气的安全状况,不同用途实验室的特点和建筑结构布局等多个方面,要学习的知识涵盖实验室安全基础知识、各类专项知识以及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法规制度等非常广泛的内容。同时,实验室安全领域的相关知识不断在更新和增长,教师必须不断接受继续教育以保证个人知识的同步更新、完善。通过学校、二级学院、实验中心、社会团体等机构组织的各类培训、交流和利用各类网络途径自学,以及线上线下实验教学的体会等方式去接受专业、系统、有针对性的实验室安全知识教育,从而为强化化学化工类课程教师的实验室安全意识夯实理论基础,做好知识储备。
3.2 着重安全实践能力的持续培养
教师的实验室安全实践能力在强化实验室安全意识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能力与安全意识是紧密相关、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的实验室安全意识在实验活动中会外化为具体的实践行为,体现出个体的实践能力;而另一方面实践能力反过来又不断内化为安全意识的认知反应,丰富和强化教师的实验室安全意识。只有将实验室安全知识和实践融合,才能在大脑中形成规范、指引实验室安全行为的实验室安全意识。实践能力的提高来自于“练”和实践感悟,针对实验室危险源识别、安全隐患消除、实验室安全事故处置、人员救护、逃生等主要内容开展训练,强调主动作为、自我训练、亲身感受,从而逐步积累起扎实有效的实验室安全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实验室安全意识。
3.3 发挥制度的规范和监督作用
在政府和高校职能部门的重视下,化学化工类实验室安全制度建设不断进步和完善,对教师在实验室安全工作上的职责、任务、要求等都规定得比较全面,为了保证在实践中做到履职到位、监督有力、有错必纠、有过必罚,应发挥“十次检查不如一次追责”的制度力量,避免只要不出事故,对违反制度的人和事就不会严肃追究,导致制度的执行力、规范力、威慑力不足的情况出现。依法依规、激励与惩处结合的制度环境必然有效地刺激教师实验室安全意识的自觉强化。
3.4 努力激发教师的安全意愿
教师的实验室安全风险意识、防范意识通过学习和教学科研活动的训练相对容易建立和强化起来,但遵规意识、责任意识的强化决定于个人的安全意愿。教师的实验室安全意愿可以理解为教师履行安全职责,维护实验室安全的意志和愿望,是思想上对安全的主动追求,是形成专业、完整的实验室安全意识的内在动力。实验室安全知识的学习、制度规范、各类检查和追责,实现的是“要我安全”,教师会觉得这是外部强加于自己而被迫接受的,而安全意愿通过对情感的正向触动、激发自觉的动作,实现的是“我要安全”。通过警示案例教育、模拟真实情况的现场安全事故处理训练等容易引起教师内心反应和情感冲击的情景式教育,引导教师将实验室安全与个人的人身安全、家庭幸福直接关联起来,引发出对实验室安全的敬畏之心。由此激发教师安全意愿的不断提升,持续孕育和塑造教师的实验室安全意识,保证安全意识在教学科研活动上的自然体现。
3.5 师生并重互促互强
教师在言行上反映出的实验室安全意识直接影响到学生实验室安全意识的成长、强化效果;同样,学生实验室安全意识的外在表现可以充分地折射出教师实验室安全意识的强弱。实验教学、科研对安全的现实要求必然倒逼教师实验室安全意识的提升。师生作为实验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肩负着共同评估、防范与实验室相关的人、物、环境及实验全过程风险的责任,特别是查找导致风险发生的安全意识方面原因,并整改纠正,促使师生的实验室安全意识共同成长。在强化教师实验室安全意识上应该做到“师生并重”、师强于生,依托教学科研活动、安全培训、课程思政等育成载体,才能保证教师实验室安全意识不断完善成熟。
3.6 营造良好的建言氛围
在二级学院、实验中心营造良好的实验室安全建言氛围十分有利于保护教师的安全意愿,强化教师的实验室安全意识。良好的建言氛围使教师感受到自己得到了尊重,观点和建议得到了重视。教师知道并相信为了实验室安全建言是安全的、受欢迎的、利于自身成长的,哪怕是不合适的观点和建议也不会受到负面的评价和影响,从而可以大胆地进行专业的、有价值的讨论。既避免了实验室安全建设上的片面性,又使教师更容易融入教学团队,提升团队和个人的实验室安全意识。
4 结语
高校化学化工类课程教师实验室安全意识内涵的明晰和强化途径的实践能持续提升教师的实验室安全意识,增强教师的实验室安全教学和实践能力。在化学化工类实验室安全依然面临严峻挑战、教师实验室安全意识强弱不等的背景下,强化教师实验室安全意识需要高校内部各相关环节的持续重视和长期坚持,需要教师的安全自觉,为实验室安全建设发挥好教师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