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2023-12-07荣介伟王龙德

河南化工 2023年10期
关键词:高分子培养目标应用型

荣介伟 , 李 莉 , 佟 玲 , 王龙德

(淮南师范学院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 安徽 淮南 232038)

淮南师范学院作为普通本科高师院校,其高分子材料专业兴办于2015年,本专业基于学校“三全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地方性、应用型、开放性”专业建设宗旨,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重点培育高分子材料及交叉领域的应用型、创新型、科研型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经过几年的努力,学院高分子材料专业在专业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目前已有三届毕业生顺利毕业,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扎实的专业技术、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鉴于近年来经济社会对创新型人才提出的迫切需求,结合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笔者对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1 更新教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不断反思总结,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为教学改革和培养高素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坚持“以生为本、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最新教学理念,根据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多措并举设置课程体系,动态调整优化教学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传道、受业、解惑。使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最终实现以传授知识为重的专业学习向创新性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转变。从封闭式、标准化的学校培养模式向开放型产、学、研互融的个性化、选择性培养模式转变。

秉持“打好基础,拓宽专业,理工结合”的教育理念,通过走访人才市场、座谈毕业生、调研用人单位等形式,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强调夯实基础理论知识,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以市场和社会的行业要求为导向,重点培育出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能够独立完成材料的设计、合成、加工、改性等工艺;并且具备一定的独立科研和创新能力。在高分子材料及相关领域具有竞争力,能够紧跟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更新和拓展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国际交流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2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措施

2.1 多方论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不仅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规范性文件,而且是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指南针。人才培养方案需根据社会发展适时动态调整。学院领导、系主任和专业骨干教师代表每年都要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兄弟高校调研学习同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形成调研报告。定期走访人才市场,实地考察高分子相关企业,通过企业负责人对毕业生工作能力和发展状况的评价,深度分析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最新需求。多种途径对进入企业工作的毕业生进行跟踪回访,以座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毕业生适应企业生产实践的真实情况。在充分调研、反馈的基础上,学院每年都会邀请企业领导、企业技术负责人、兄弟院校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代表和优秀校友代表参加专业建设研讨会议。结合前期的调研报告,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多角度、多维度重新剖析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献计献策,经过了反复多次讨论、咨询和论证,进而优化培养方案。

2.2 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

根据企业对岗位的要求和学生认知规律,对理论教学体系进行优化,构建“通识平台课模块、学科基础课模块、专业选修课模块及专业方向课”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针对性构建学科基础模块,增加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比如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工程制图和力学等课程的学分,有效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提高与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应用型课程比例。

整合和优化理论内容,强化和拓展实践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行业性和职业性,实现教育链和产业链的紧密对接。优化整合高分子材料改性、涂料与胶黏剂、复合材料概论、橡胶加工工艺原理等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现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动态更新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学、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等课程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科技前沿性。加强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与模具设计、聚合物研究方法、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科学性、全面性建设,及时增减、动态调整,保证教学内容的现实性与先进性。合理布局实验教学内容:大一阶段,注重夯实基础实验理论和操作训练;大二阶段,进一步熟练操作并尝试展开综合性设计实验训练;大三阶段,提高综合性实验项目数量和难度;大四阶段,强化创新性实验设计训练,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

2.3 校企合作,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促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学院鼓励和选派专业骨干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研发和管理工作。青年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总体提升,完全能够满足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实践需求,为更好地指导实践教学奠定了基础。定期邀请企业领导与技术人员来学校作报告,拓展师生的知识面,聘请企业人员与学院教师共同承担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和创新创业等部分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任务,以提高我院教师的工程设计素养和能力。通过积极引进高分子材料方向高层次人才和培养系部青年骨干教师相结合的激励竞争机制,组建了一支性别、年龄、学历合理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实现师资队伍向“双师双能型”的深度转变,满足专业建设和正常教科研活动的需求。

2.4 强化实践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践教学体系由基础和专业实验、金工、认识、生产和毕业实习等环节组成。增开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实验、材料分析实验、材料创新实验等课程,进一步提高实验实践教学学分的比重。在专业学科基础实验课中开展设计综合型、研究型实验教学,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数目,将工业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渗透到相关的实践教学中,强化应用性、开发性研究,构成科学规范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以石化、石油工业等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相关企业为主的产、学、研相互融合的实践教学基地。实行学院与企业协同育人的双导师制。学院与企业通过深度交流合作,共同研制金工实习、专业见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过程的实践教学计划,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践过程。

鼓励教师科研成果向实践教学的转化。在毕业论文实践中,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教师科研项目转化的课题,学生通过选题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训练了科研思维;选择涉及生产实际的项目或院企合作开发的课题,鼓励和引导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学生在毕业设计实践过程中提高了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熟悉了企业现场文化氛围,获得了良好的现场工作经验和科研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工程实践中奠定了职业发展的基础,逐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3 结语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淮南师范学院高分子材料专业确定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多方论证,反复实践制定了最新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培养目标新要求,及时整合和优化了课程体系内容,引育结合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和特色显著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高分子培养目标应用型
《功能高分子学报》征稿简则
《功能高分子学报》征稿简则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精细高分子课程教学改革
多糖类天然高分子絮凝济在污泥处理中的应用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