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校外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路径探索

2023-12-07张羽翔张永海曹会敏张百强董华东陈宇慧

河南化工 2023年10期
关键词:校企基地育人

张羽翔 , 张永海 , 曹会敏 , 张百强 , 张 波 , 董华东 , 陈宇慧

(1.郑州轻工业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河南 郑州 450002 ; 2.河南能源集团 鹤壁煤业集团有限公司 , 河南 鹤壁 458000)

2016年伴随“新工科”概念的提出,高等工程教育迎来创新和变革的重要机遇。新工科是在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新经济背景下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选择,是今后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思维、新方式。“新工科”建设是高校改革的“催化剂”,可以通过新工科建设深入推动模式变革,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在新工科背景下,为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及“中国制造2025”,切实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面向时代和未来的高素质卓越工程人才,加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至关重要。

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创办于2001年,2012年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8年5月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文以郑州轻工业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为例,就新工科背景下校外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建设成效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

1 校外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目标与思路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中心、产教融合、开放共享”原则, 本专业与河南能源集团鹤壁煤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协同育人机制完善、组织运行管理有序、实践能力提升显著、校企共赢持续发展”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持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快构建新工科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健全实践基地组织管理体系,加强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面向未来、适应新经济,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劳动意识、奉献精神、多元化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1.1 强化课程思政,协同联动三全育人

秉承“立德树人”的责任和使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强化课程思政,充分发掘实践教学环节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其有机融入到实践环节培养全过程,通过“实践平台建设—学生主动参与—校外合作引导—科学综合评价—思政有机融合”5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职业伦理、批判思维、劳动意识、家国情怀等素养,引导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基本国情、把握基本国情,通过企业了解并学会面对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如何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积累职业经验,深化职业理想,树立正确择业观,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实现思政教育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使学生成为主动服务社会、勇做走在时代前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卓越工程人才。

1.2 优化实践教学,完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以需求为导向,实践教育基地为基石,构建多层级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实践基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共建单位技术人员参与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共同组建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和完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指导学生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开展专题讲座,合作共建课程与教材等,做好学校与基地的合作发展规划,拓宽校企联合途径,多方位多元化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加快构建新工科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1.3 共建共管共评,健全实践基地组织管理体系

与企业单位签署正式合作协议共同建设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立和完善实践教育基地工作章程、实践教育基地日常管理制度、企业导师聘任办法、学生实践考核与成绩评定办法等,成立专门管理协调工作小组,设立相关人员负责制,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管理办法,完善校企联合监控与评价机制。

1.4 实施专兼结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把教师继续教育纳入培训计划,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校外实践基地挂职学习,共同培养实践教师队伍,严格工作流程以及绩效考核指标,全面提升教师的工程师素养,引导教师结合生产实际进行课改和教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选拔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同时,聘请共建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加强双方互聘与交流,制定相应的指导教师管理规范以及考核办法,打造专兼结合的校外实践基地指导教师团队,不断提高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校企协同发展。

1.5 实现开放共享,加强维护和发展与基地的关系

定期邀请实践基地负责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召开座谈会,找出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研讨提出建设性意见,持续改进实践教学,保证实践教学效果。根据基地依托单位的需求,为员工提供理论培训等,利用基地依托单位的技术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维护和发展好与基地的关系。秉承开放共享的原则,主动发布基地相关信息,向省内其他高校开放,实现资源共享。

1.6 加强权利意识教育,保护学生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学生在基地实践过程中,结合企业情况进行安全教育、保密教育及知识产权保护教育,同时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制定企业安全注意事项,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

2 校外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内容

2.1 以学生能力提升为目标,构建多层级实践教学体系

以鹤壁煤化工实践教育基地为基石,围绕煤化工典型的甲醇四塔精制工艺过程这一主线,大一到大四通过入学教育、甲醇合成与精制仿真半实物沙盘、认识实习、企业导师进课堂开讲座、联合指导科技创新竞赛及工程项目设计训练、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由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由单元设备到项目训练,逐级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依托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两个河南省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四塔精制工艺及装备仿真实训”和“典型过程设备故障处置虚拟仿真实验”,实现虚实结合、校企结合、课内外结合、专兼教师结合、信息技术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共同提升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未来就业竞争力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①大一阶段,新生入学教育时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学习甲醇合成与精制仿真半实物沙盘,邀请企业导师从企业用人、企业发展、就业规划等角度介绍专业,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开启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上好开学第一课。②大二阶段,通过认识实习认知甲醇四塔精制工艺过程及产品、厂区布置及过程设备等,增强学生对专业、企业的初步认知,为后续学习专业课程及相关工程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认知实习采取校外基地参观学习和校内配套的仿真实训相结合,参观内容包括入厂安全及保密教育、企业概况、企业文化、生产管理规范、煤化工产品及设备、煤化工工艺流程等工程实践知识。③大三阶段,在专业核心课程中结合甲醇四塔精制工艺流程中的静设备、动设备、相关控制技术、成套技术等进行理论讲授和实验、实践训练;同时邀请企业高级工程师、优秀设计师走进课堂,把实际企业生产及设备设计情况带入课堂,实现理论与实践不脱节;通过与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学科竞赛和科创活动。④大四阶段,上学期通过生产实习到基地深入了解煤化工工艺、设备、控制手段等,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结合半实物沙盘和校内虚拟仿真平台,形成四位一体的生产实习教学模式;以甲醇生产为背景通过工程项目设计训练对产品总体方案进行初步设计,通过项目可行性分析、工艺计算、设备和管道布置、工艺参数的自动控制设计和经济评价等掌握化工项目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综合提升学生项目管理的能力;下学期联合企业导师共同参与毕业设计题目论证,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使毕业设计或论文选题更具真实性、工程性和实用性,达到巩固知识、综合提升学生技能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针对工程复杂问题与业界同行交流的能力。

2.2 以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新工科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校企共同建立基地管理机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办法等,形成各部门各负其责、协调管理、规范化、人性化的工作机制,制定和完善教学运行、学生管理、安全保障、资金使用等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的措施和质量监控工作,实现校外实习的过程化管理。制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教学实施方案,定期组织基地教学工作总结与经验交流,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不同实践阶段制定具体计划,配备实训专兼职指导教师、编写实训指导手册、实习考核办法、等内容,开展深度合作。

建立科学的实践评价方法,针对实践教学环节,梳理出可衡量、可问责,直接与培养质量相关的质量监控点。明确质量监督人和监督方式,定期质量反馈,按要求改进,探索试行实践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引入学生、教师、企业等多种评价主体,依据相应标准,以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有效监控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不断完善学生、老师、企业共同参与、全方位、全过程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2.3 以校企合作共赢为目标,加强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

维护和发展好与基地的关系,向基地技术人员提供科技协作、科研成果转化、员工培训、继续教育、文献检索、信息咨询等方面的合作与便利;根据企业需求定期做招聘宣传,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联合开发项目,提升企业实力,加强企业后劲,为企业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3 校外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成效

3.1 综合素养显著提高,实践技能大幅提升

通过基地建设和校企联合培养,一方面学生的劳动意识、规则意识、安全意识、保密意识及法治意识得到增强,学生主动服务社会意识和奉献精神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宽,对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在省级以上各类学科比赛及科技创新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3.2 行业动态及时跟进,职业目标定位清晰

在校区联合培养过程中,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先进的产品加工、设计理念,使学生及时接触高新技术领域的新产品,学习新技术,紧跟技术发展前言,掌握最新行业动态,进一步了解本领域的专业前沿与就业前景,便于学生职业规划的定位。

3.3 协同育人机制完善,组织运行管理有序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定期开展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反馈、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问卷、企业导师论坛等,通过对实践教育基地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健全的规章制度实现共建共管共评,逐步形成了“管理制度完善、组织运行有效、评价方式科学、管理监控严格、安全保障完备”的实践基地组织管理体系。

3.4 师资队伍结构优化,校企共赢持续发展

通过校外引进、校内培养的模式,专业师资结构不断优化,具有工程经验的教师比例占40%,并且在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的相互学习、沟通和交流,专业教师在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素养等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和提升。同时,学校基于科研优势、教育资源、信息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科技协作、科技成果转化、文献检索、信息咨询、职工理论学习与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实现校区联动和一体化发展。

4 结束语

新工科背景下,郑州轻工业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与河南能源化工集团鹤壁煤化工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强化实践环节思政教育,搭建多维度实践教学平台,全方位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打造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健全基地组织管理体系,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方式,持续优化实践教学,综合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为多渠道强化学生工程理念、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猜你喜欢

校企基地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我的基地我的连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