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概念视角下的解题策略及备考建议
2023-12-06王路琪
王路琪
(河南省驻马店市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
概念是人类在认识发展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表达,从而形成的概念式思维惯性。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构成学科主题框架和体现学科本质属性的重要内容。对于地理学科而言,地理概念的表述,常常蕴含着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发生的条件、原理、形成过程以及影响结果,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和统摄性。目前,高中地理试题中创设的真实情境多为现实中复杂的生产生活现象或者浓厚的学术情境,甚至设置不良结构来造成认知冲突,条件不清晰或考查路径不明确,对考生的高阶思维认知水平要求较高。教师在讲评试题时,常将内容聚焦于主题和事实,关注考查的知识点,往往不能从概念的视角来解决问题,导致出现就题论题的现象。抓住试题中包含的地理概念尤其是核心概念,能够抓住突破口,迅速找到解题切入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聚焦常规概念,提升关键能力
常规概念指的是地理教材中出现的和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的地理概念,是支撑地理学科的主体脉络。地理试题中采用常规概念,主要考查考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这些常规概念为基础,延伸和拓展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以及论证与探讨地理问题的关键能力。抓住试题材料中出现的核心概念解题,线索往往清晰明了。
【例1】(2022年全国甲卷,7,8题)下图示意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1890年以来海岸线的变化。读图,完成7,8题。
7.在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快的时段,该区域可能经历了
( )
A.强烈的地震
B.剧烈的海啸
C.频发的飓风
D.汹涌的洪水
8.判断甲水域是湖泊而非海湾的依据是
( )
①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
②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
③甲水域有河流汇入
④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该组试题以北美东南沿海海岸线的变化为载体,综合考查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图文结合,语言简洁。乍看之下,毫无头绪,其实仔细梳理材料中出现的地理概念,便会一目了然。第7题出现的地理概念有地震、海啸、飓风、洪水等。根据教材中的讲解,地震和海啸是地球的内力作用形成的,发生在地壳运动活跃的板块交界处。而材料中北美东南沿海不属于板块交界处,因此可以排除地震和海啸。洪水发生在陆地上,流入海洋,会带来泥沙沉积,导致海岸线向海洋扩展,与题意相反。根据飓风的概念可知,其发生在低纬度的海域,由海洋向陆地运动,会让海岸线向陆地扩展且扩展速度较快,故C选项正确。第8题出现了湖泊和海湾的概念,湖泊是封闭式的陆地水体,和海洋是分离的。海湾属于半敞开式的海域,是被曲折的海岸线围起来的。所以一百多年来不管海岸线如何变动,湖泊岸线几乎不受影响,故A选项正确。
【备考建议】常规概念的考查,不仅考查考生的地理认知水平和关键能力,也是对“一核四层四翼”的践行。深入梳理教材当中的地理概念,尤其是整理核心概念,如热力环流、海陆风、热量、锋面、植被、土壤、城镇化、人口迁移、产业活动等;深入掌握这些概念表示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的条件、特征、发生的区域以及产生的影响;辨析易混概念的特征,如热量和光照、风力侵蚀和风化作用、季风环流和三圈环流、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等。地理概念的系统化对于地理知识的强化和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演绎新生概念,构建逻辑链条
近些年来,高考试题当中频繁出现一些新生事物的概念,考查考生的迁移能力以及培养考生的辨析和创新能力。对于新生概念的解读需结合材料当中的情境和常规概念进行演绎推导,掌握新生概念以阐述事物的成因、特点以及影响,构建其内部逻辑链条,从而提高解题效率。
【例2】(2023年新课标卷,7,8题)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它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如图)。广西某溶洞数百米长的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莲花盆,最大的莲花盆直径达9米,据此完成7,8题。
7.形成莲花盆需要
( )
①水自洞顶不断滴落
②水沿洞壁缓慢渗出
③不断流动的薄层水
④相对静止的薄层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曾经流过该段溶洞的地下河为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提供的关键条件是
( )
A.曲折的河道 B.平坦的河床
C.充足的水汽 D.丰富的泥沙
【解析】本组试题考查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条件,莲花盆是众多喀斯特地貌中的一种,对学生来说属于新生概念,借助于对常规概念——喀斯特地貌的理解和材料构建以下逻辑链条:莲花盆发育在溶洞底部、属于喀斯特沉积地貌以及有一定形状规则,可推导出莲花盆的形成需要水自洞顶不断滴落和相对静止的薄层水,故第7题选B选项。只有平整的洞底才能形成浅水池和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故第8题选B选项。
【备考建议】新生概念一般是对陌生地理事物的表述和归纳,考生相对比较生疏,一方面考查考生知识迁移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对考生思维惯性的打破和重构,所以读题时要紧扣材料中的解读,切勿想当然。平常学习中,要增大阅读量,开阔眼界,增加相关知识储备;着重培养自己的演绎和归纳、逻辑和推理、分析和综合能力等,找出地理事物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解读材料时,明确新概念的本质属性,找出新概念中的关键信息,紧密结合所学常规概念对其进行演绎推导;结合情境和设问,明确因果关系,构建知识链条,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三、紧扣试题情境,生成概念性思维
概念性思维是指人们应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及抽象等方法来处理被考查事物和现象,并通过形成概念进行表述,以及通过形成概念之间的关系来代表被考查事物和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思维方法。有些试题情境陌生、主题表述不鲜明、语言隐晦,且无明显的核心地理概念作为指引,只是阐述地理事物和现象且彼此之间关联不明显。试题表述 “形散”,考生需要对试题中的描述进行抽象压缩处理,找出事物之间的地理要素关联,用一个“概念”来简化信息,构建清晰明了的线索,形成“神聚”。
【例3】(2023年全国甲卷,6~8题)如图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研究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据此完成6~8题。
6.推测①②③的湖泊类型、湖水主要输出方式分别为
( )
A.淡水湖、下渗 B.淡水湖、蒸发
C.咸水湖、下渗 D.咸水湖、蒸发
7.判断①②③南侧谷地是
( )
A.狭长湖盆 B.断流河道
C.古冰川槽谷 D.泥石流通道
8.据水系变化推测,MN一线
( )
A.南部抬升,北部沉降
B.南部沉降,北部抬升
C.褶皱隆起
D.褶皱凹陷
【解析】本组试题图文简洁,地理要素较为繁杂且时空跨度大,线索凌乱。考生需要紧扣试题情境,将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识聚拢起来,生成概念性的思维,从繁杂的信息中一线贯穿,抽象归纳出核心线索,形成具有纲领性、高度概括性和统领性的概念性表述。根据材料可知,④地湖泊所在的河流没有形成独立水系,推测①②③湖泊所在水系此前和④应该是如出一辙。管中窥豹,推导该区域发生的地质过程:①②③湖泊所在水系在目前的MN线南北两侧曾经连为一体,后来地壳运动导致MN一线抬升成为分水岭,水系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其北侧河流受MN分水岭的阻挡,湖泊演化为内流湖,而MN南侧成为河流的源头。所以MN线上的谷地为断流河道,其南部抬升而北部沉降。该区域大概率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蒸发旺盛且为独立水系,应为咸水湖。从这些要素中抽象出“地质过程”这一概念。多种要素综合,串联出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逻辑清晰。
【备考建议】概念性思维能助推考生迅速进入试题主题,提升其研究和创新能力。考生需要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对试题表述的地理要素进行拆分和综合,明确试题的主题思想;拓宽阅读面,增加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归纳概括和逻辑能力;将学科知识进行单元化、框架化和系统化处理,明晰事物和现象的概念、发生的机制以及带来的影响。
在教育部“一核、四层、四翼”的指导下,高中地理的考查更加注重学科的核心素养,锻炼考生的思维品质,试题灵活多变,情境变化多样。从地理概念入手,找到解题的切入点,提高解题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