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3-12-06曾庆玲,郑子伟,王海龙
曾庆玲,郑子伟,王海龙
[摘 要]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基于现代学徒制理念,与南京第五十五所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了“腾讯云工匠工坊创新创业基地”。厦门城市职业学院通过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程标准和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培训技能标准相融合,技能竞赛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相融合,专业核心课程与“1+X”证书相融合,实现了云计算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基于此,文章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腾讯云工匠工坊创新创业基地”为例,具体论述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情况,以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工匠工坊;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18.070
[中圖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3)18-0215-03
0 引 言
自我国启动现代学徒制以来,各职业院校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自身特色,大力开展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已成为产教融合的有效实现形式。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1]。随着相关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校企合作模式也越来越丰富多样,职业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之路上也迎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称“我校”)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建“腾讯云工匠工坊创新创业基地”,形成了以技术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1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发展现状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2]。我校2017年开设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专业开办初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困境:因经验不足,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办学特色不够鲜明;校企合作的企业过于单一,重心还停留在早期为计算机行业培养软件开发和网络维护人才方向上;合作企业积极性不高,难以在育人和就业方面发挥主体作用;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对接市场需求不到位,学校人才培养周期长,与企业需求日新月异的变化之间存在矛盾,而且人才培养质量不能紧密对接市场需求,与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对接度也不够[3];课程体系滞后于产业行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具、新产品、新应用”的需求;师资队伍方面过于强调高学历,缺乏产业经验和工程实践背景;实训实习条件方面,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不充足,实训环境不优良,实训内容与产业行业脱节。
作为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出满足企业高素质云计算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是我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以上困境,我校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与南京第五十五所共同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双方共同投入建设“腾讯云工匠工坊创新创业基地”。学校方提供场地、室内软硬件等基础设施,企业方提供交换机、服务器等设备,产权归各自所有,校企双方共建、共享、共同管理基地。
2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1 校企联合重构人才培养模式
2018年9月,南京第五十五所组建专业项目团队正式进驻我校“腾讯云工匠工坊创新创业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开展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模式(见图1)。基地由云计算综合运维工坊、小程序应用开发工坊、视频直播App开发工坊、JavaWeb应用开发工坊、大数据应用开发工坊、游戏应用开发工坊组成,每个工坊配备“校内骨干教师+企业高技能工程师”的优质双师团队。企业工程师团队的加入,优化了校内专业教师的比例与结构,构建了一支校企合作“双岗双责”教学研发团队,增强了团队承担项目式教学的开展、专业课程的深度开发、企业应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等能力,促进了校内专任教师的成长。
校企双师团队双方取长补短,校内教师每年深入企业培训和学习,在企业一线向工程师学习新技术,熟悉行业新工艺和新规范,弥补因长期在校内教学知识陈旧和脱节的短处。入驻工坊的工程师,每周与校内教师联合开展教研活动,结合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匠工坊内部竞赛、“1+X”考证内容,开展教研活动,共同研讨教学内容,建立教学资源库和工匠工坊训练题库,每年都优化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基地,企业工程师和校内教师共同带领学生参与企业技术服务创新项目,提升团队的技术技能、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另外,基地采用学徒制的方式,工程师和教师以项目经理的身份开展教学,学生以员工的身份进行项目实训和模拟岗位实习。基地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推行“教法”改革,推动课堂革命,开展“课堂即岗位”“课堂即赛场”“课堂即工坊”“课堂即项目”等活动,同时,基地开展每月工坊竞赛、学期期末创新创业项目成果汇报等活动,形成一套以项目式教学“夯实基础”,然后根据企业引进的真实案例增加教学难度,并使用活页式开放教材作为辅助,创新教学手段,以此构建提升学生技术技能的基地工坊式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4]。
2.2 校企合作打造专业教学资源库
云计算行业知识和技术更新迭代速度非常快,基地基于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我校云计算专业学生的学情,提供定期动态更新和不断完善的“线下为主+线上辅助”的教学资源。其中,线下教学资源由双师团队根据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匠工坊内部赛、“1+X”考证内容,共同开发、共同研讨、共同打磨。同时,经过近几年的经验积累,基地工程师汇集互联网行业专家、我校和其他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企业高级工程师共同开发了“活页式”教材。在线上资源建设方面,基地选择腾讯云一站式教学练平台、斗学网等,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保障。
2.3 依托职学通平台有效开展教学工作
基地开发了一套人才培养支撑平台——职学通,平台功能包括专业分析、教学分析、学情分析、岗位分析以及就业分析五大模块(见图2)。该平台基于国家职业仓理论[5],通过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分析各大招聘平台和典型企业的岗位需求,建立岗位能力模型(包含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双师团队再根据岗位分析结果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随着技术的发展、岗位的迁移,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职学通平台上有每届学生三年的信息记录,还能跟踪学生就业数据。基地基于这些就业数据信息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职学通上的记录形成学生可视化能力模型,并与企业的真实岗位能力模型匹配,为学生推送要学的知识和技能。职学通试搭建人才供应侧和需求侧桥梁,学校和企业入驻职学通平台,企业定期发布岗位需求,学校学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能力模型匹配,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企业可以根据目标人才的能力模型进行精准筛选,找到合适的人才。
为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基地以企业真实项目为素材,以小班工作坊化授课,每个工坊最多选8名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基地人才培养全过程分为3个学年,具体如图3所示。第一学年,由校内教师按照培养方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授课,通过在校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如计算机网络、Linux操作系统、数据库基础等课程,打牢专业知识基础。第二学年,项目经理带领工程师开展宣讲活动,并以企业招聘新员工的方式招纳新学徒。学生经过考核后,成为基地新学徒。基地的每个工坊工程师和学生以企业真实工作场景来开展教学,以模拟项目导入,在工坊完成企业引入项目的过程中跟踪整理形成项目实战案例资源,从而形成项目案例的不断更新机制。基地遵循企业绩效管理制度,学徒需在钉钉提交日报,记录当天学习进度、任务进度等事项。工坊项目组每周召开项目会议,讨论需求,修改方案,跟进执行结果并进行阶段总结和分享。第三学年,学生需要进行岗位实习,基地工坊配备专门的实习就业团队,协助学生找到适合的实习单位。经过一年半的联合培养,部分学徒可留任工坊,对新学徒进行“传帮带”,另一部分学徒经基地工程师推荐进入实习单位带薪实习。整个基地学习过程、岗位实习及就业相关数据都记录在职学通中,以便工坊工程师和校內教师进行学情分析。
3 成效与展望
自我校与南京第五十五所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建设基地以来,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取得多项成果,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全国工匠工坊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得奖项,如基于基地的“共建腾讯云工匠工坊培养有匠心的IT产业人才”获得2020年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还建成了“1+X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福建省管理机构”,多次举办全国云计算技术与应用师资培训活动。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2015—2018年列入全国优质校骨干专业,2020年中国科教网全国职业院校分专业竞争能力排名第二。基地示范引领的效果仍在继续彰显,基地的办学模式获得了全国同行院校的认可,目前已在全国20多所院校推广使用。基地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厦门以及全国云计算相关行业、企业参与我校或者相关院校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实现云计算专业设置与云计算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云计算相关职业标准对接、校内教学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对接,培养出适应云计算相关企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我校将依托基地,对接厦门本地产业链,面向人工智能相关职业岗位需求建设“云制造”专业群,充分发挥基地特色和带头引领作用,提升和促进群内其他专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地提升专业服务发展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2023-02-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黄蓉生,刘涛.论培养造就新时代好青年的本质要义与时代价值: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体会[J].高校辅导员,2022(6):3-8,23.
[3]杨永超.高职数字商贸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构建机制与路径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2(6):20-24.
[4]方娥,杨平.“1+X”证书制度下“鲁班工匠”梯队式实践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科技风,2022(27):125-127.
[5]赵祯,安德慧.5G时代下具有地方特色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