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员工入职培训效果提升对策

2023-12-06王婷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3年18期
关键词:效果提升新员工大学生

王婷

[摘 要]文章首先阐述做好大学生员工入职培训的重要意义,其次分析新入职大学生员工的学习特点,然后指出当前入职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系统提出相应的对策,借以提升培训效果。

[关键词]新员工;大学生;入职培训;效果提升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18.054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3)18-0166-03

0     引 言

当前,企业在大学生员工入职培训的重视程度、管理模式、课程设置、跟踪培养、效果检验等方面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在耗费了人力、财力、物力的情况下,培训效果并不佳。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员工入职培训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形成一套规范系统的入职培训体系,以便切实提升培训效果,筑牢人才根基。

1     做好大学生员工入职培训的重要意义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新员工作为企业的新鲜血液,是企业发展的希望与力量所在。入职培训则是新员工进入企业工作后的第一环节,它在为企业塑造合格员工、传承企业文化、建设成功团队、赢得竞争优势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和独特的作用[1],意义重大。

1.1   有利于大学生员工快速熟悉公司环境,提前掌握工作要求

一方面,大学生员工从学校到企业,在充满好奇、新鲜感的同时,也有很多不確定性和陌生环境带来的不安感,通过入职培训进行破冰,可加深企业与新员工之间的了解,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公司,消弭新环境带来的不适;另一方面,企业有各种政策、守则、流程、标准,需要通过入职培训进行宣贯,帮助新员工树立底线思维,强化规矩意识,掌握工作基本要求。

1.2   有利于大学生员工积极转变角色定位,缩短岗位适应时间

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将带来一系列心理、行为、人际等方面的影响,给新员工带来一定的适应性挑战。因此,有必要在他们正式开展工作、履行职责之前,设置一个从学校到企业的缓冲期,入职培训恰好能起到这个作用,所以,做好新员工入职培训既是对新员工负责,也是对企业负责。

1.3   有利于大学生员工迅速融入企业文化,明确职业发展路径

当前,“90后”“00后”正逐步成为职场的中坚力量,对他们而言,在工作中不只有挣钱一个目的,其更加重视的是精神的满足与自我价值的实现[2]。因此,企业需要利用入职培训来宣贯其文化价值观,员工职业发展路径设定,描绘蓝图,凝聚人心,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存在感和价值感。新员工如果不培训而直接进入工作状态,则只能在后续的工作中自行感知企业文化和发展路径,工作效果会大打折扣。

2     新入职大学生员工的学习特点

在了解如何做好大学生员工入职培训工作之前,我们有必要站在受训者角度,去思考其学习特点是什么,这样才能更具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获得满意效果。

(1)新入职大学生员工的学习目的很明确。从校园到企业,无论是环境,还是人文,都让新员工感到陌生,他们渴望尽快了解企业,融入集体,掌握工作所需的技能和方法。因此,他们学习或接受培训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知道这个企业是做什么的,文化氛围是什么样的,自己今后的具体工作内容是什么,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工作的程序、流程、规范是怎样的,职业生涯规划如何定位,怎样才能更快获得晋升等。因此,企业在培训时,必须紧扣这一目的,找准员工的痛点和难点,而且不能无视员工的需求。一旦员工认为培训的内容和自己目前所从事的职业没有关联性,他们就会失去培训的耐心和信心[3]。

(2)长期以来的“学院派”学习方式,让新入职大学生员工对“体系化”的学习要求较高。无论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还是在高中以及大学期间的学习,大学生员工经历了十几年的教育,所接受的都是系统化、体系化的课程教学,有一套完善而细致的教学大纲,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材内容,以及不断通过考试或做题来巩固学习成果等,这样的经历塑造了大学生员工的思维特质和学习特质,他们更加认同,也更接受这样“体系化”的教学设计,习惯了系统化而非碎片化的学习模式。新入职大学生员工还强烈地保留着这一特质。鉴于此,入职培训必须有很强的系统性,形成一套“系统化培训教材 — 专业化师资队伍 — 科学化教学方法 — 常态化效果检验”的培训机制,以便有效衔接大学生员工之前的学习模式,借以提升其学习效果。

(3)当前,“碎片化”阅读时代对大学生员工的深度思考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但是有深度、有价值的内容仍然是大学生员工的重要追求。一方面,随着当前抖音、视频号、今日头条等图文视频新媒体的发展,人们接收的信息越来越多,速度也越来越快,导致能够引起人们兴趣的信息阈值越来越高。尤其是目前大学生员工大部分是“90后”甚至“00后”,接受新鲜事物更快、更多,“碎片化”的信息使得他们很难进入深度思考学习状态,对很多信息都是浅尝辄止,一划而过。另一方面,大学生员工在思想深处仍然保留了“学院派”的思辨精神,当越来越多的“碎片化”信息对他们造成困扰,使他们感到疲倦时,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也渴望回归到一些深层次的精神碰撞上,真正有深度、有价值的内容仍然会受到他们的欢迎和追求,他们也愿意主动参与到这种深度交流、思考和探索中来,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或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因此,入职培训必须要有“干货”,有新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要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转而充分利用视觉、听觉、触觉、表达等多种手段,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自我监测、多向交流,调动其学习兴趣[4],通过多途径挖掘他们学习的潜力,让员工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5],强化教师的引导而非主导作用,提高员工的自主探究能力,增强其参与感。

3     当前入职培训存在的问题

3.1   入职培训系统性不强

企业没有从大学生员工学习特点、教师授课技巧、人才成长规律等方面来统筹入职培训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师资组织,后续培养、效果检测等没有固化模式,重在理论讲解,缺乏动手能力培养,导致入职培训系统性不足。

3.2   课程设置体系化不足

课程设置未结合新员工特点全盘考虑,课程编排随意性大,没有遵循学习规律,授课教师往往由各部门选派,当岗位人员变动时,易导致课程“因人而异”,课程设置传承性、体系化不足。

3.3   教材编制规范性不够

简单以业务总结代替教材编写,在教材体系设计、内容组织方面规范性、针对性和严谨性不足,对知识点尤其是重点难点的突出不够,缺乏必要的案例,文字呆板,没有遵循由浅入深、循循善诱的引导方式,难以激发员工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3.4   授课教师专业性不够

对授课教师的课件设计、教学方法、情景互动缺乏统一要求,教师授课水平不一,大部分培训仍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很少给予受训员工各种实践的机会[6],员工在课堂上往往一心二用,严重影响员工学习体验和教学成果转化。

3.5   后续培养持续性不足

没有将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开展,将入职培训与后续培养割裂,没有形成“入職—转正—定级—成才—转型—突破”持续跟踪联动,入职培训效果不佳。

3.6   效果检验科学性不足

入职培训初期未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训目标,尽管在转正考核中采取了“理论+面试+实操”的考核方式,但针对性不强,难以科学有效衡量是否达到培训的目标和效果。

4     提升大学生员工入职培训效果的有效对策

4.1   打造体系化的课程内容

课程体系是教学中头等重要的内容,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组成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7]。可以采取“理论+实践”的双向管理模式。一是理论课程。可参照高校教学模式,针对入职员工岗位、专业、所需技能特点,采取“通识+专业”课程并举模式。“通识课程”从“公司基本情况、行业发展背景、岗位履职要求、个人发展指引”4个方面进行设置,重在突出公司战略、企业文化、行业背景、薪酬福利、工作方法、职业规划以及各岗位应知应会基本技能,参训范围为全体入职员工,旨在建立新员工对公司的基本认知,提升其认同感、归属感和期望值;“专业课程”从“知识体系、技能水平、综合素养”3个层次划分,岗位类别独立设置,突出岗位履职的规范、流程、技巧、操作、重难点以及注意事项,培训范围为该岗位类别的新入职员工,旨在提升新员工的专业履职能力。二是实操课程。可按照岗位类别,采取序列化的管理方式,通过部门轮训、基地实操、现场作业、综合演练等方式,提升新员工实际动手能力。

4.2   编制规范化的培训教材

根据设置好的体系化课程内容,组织专家团队进行教材编制。一是框架要系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学识与素养”3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式,细化教学大纲、内容及知识技能的重难点。二是内容要实际。重点是结合企业管理过程中的经典案例,使员工能够在直观形象的讲解中了解其中的理论内涵,切忌空洞无物、夸夸其谈。三是重点要突出。把控重难点、易错点、关键点,在每个章节进行特别标注,采用案例、问答、拓展等形式,引导员工深度思考。

4.3   组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教师专业素养至少要包括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学行为策略[8]。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行为策略,因为这是多数企业培训师所缺乏的。建议按照“选拔考核、能力提升、试讲验收”3个阶段,循序渐进地提升师资专业化水平。一是选拔考核。从学历、经验、成果、能力、个人表现等维度设置准入条件,从企业内部组织开展培训师资选拔,将专业能力强、理论知识足、沟通表达好的人才筛选出来。二是能力提升。邀请外部专家对初筛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将考核合格者纳入内部讲师预备团。三是试讲验收。由公司检验内部讲师预备团成员的培训成果,提出改进反馈意见,持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思路,表现优秀者,进入正式内训师队伍,具体负责入职培训的授课工作,切实保障培训效果。

4.4   倡导多元化的培训方式

一是“线上+线下”结合。除了传统的现场培

训,要注意结合年轻人的特点,加强线上培训平台建设,对岗位技能、专业知识、理论基础等采取情境化的短视频模式呈现,以便员工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学习。二是“理论+实践”并重。在开展理论学习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引导新员工“学用结合”,在实际操作中去检验,有条件的可以采取实训基地模拟的方式提升新员工的操作技能。三是“自学+辅导”同行。要激发新员工的学习动力,同时落实好“导师带徒”机制,从员工的工作技能提升、职业通道发展、价值观念认同、思想动态引导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进行跟踪帮扶。

4.5   注重常态化的过程跟踪

人才的成长需要一定的时间,必须大力弘扬“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入职培训为起点,贯穿其“转正—定级—成才—转型—突破”各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面临的不同问题、不同需求,针对性设置培训目标,避免“一培了之”情况,将培训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帮助员工树立持续学习、自我提升的理念。

4.6   开展针对性的效果检验

一是可结合导师带徒工作的开展,定期举办“师徒大赛”,激励师徒双方提升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新入职的员工,重点突出其个人成长经历心得分享、技术论文成果撰写、专业工作“金点子”等,通过“以赛代训、以赛促学、提升能力、經验共享”,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二是可结合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开展,设置一定的资格条件,针对入围人员组织针对性的培训,并采取轮岗、挂职、交流等方式历练,当其资格、能力、条件等都达到预期效果时,可直接晋升。通过强化培训效果运用,激励新员工提升自身能力,建功立业。

5     结束语

积极践行“以员工为中心”的教育培训理念,通过提升课程设计的系统性、教材编写的规范性、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分阶段设置新员工培训的知识、能力、综合素养目标以及对应的工作要求和考核标准,持续性跟踪新员工从“入职—转正—定级—成才—转型—突破”的发展情况,依托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规范化的课程教材、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常态化的过程跟踪、针对性的效果检验,实现“教学—评估—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对切实提升培训效果、厚植企业发展人才基础具有重大意义,具备一定的管理价值和推广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芝山.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0(15/17):118-121.

[2]齐天一.论企业管理中“90后”“00后”员工管理[J].中国市场,2019(18):182-183.

[3]杨明月,朱冰.了解成人学习特点,做好企业员工培训[J].现代企业教育,2010(2):20-21.

[4]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成人培训方式的更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61-64.

[5]黄华清,李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3(12):241.

[6]高其勋,王忠才.中小企业培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8):26-28.

[7]刘道玉.论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J].高教探索,2009(1):5-9.

[8]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16-22.

猜你喜欢

效果提升新员工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杭州市中小IT企业新员工离职原因探析
电力企业新员工职业发展路径研究
电力企业新员工四段式入职培训体系研究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探析
提升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效果之浅见
对小学实施数学课程小班化教学的心得体会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