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既是兵力火力之战,更是民心向背之争

2023-12-06

共产党员·下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东北局东北国民党

2022年8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时指出,辽沈战役的胜利,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高超的战略眼光和战略谋划。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同国民党的大决战,既是兵力火力之战,更是民心向背之争。辽沈战役胜利是东北人民全力支援拼出来的,淮海战役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决定事业兴衰成败。只要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就能拥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今天,重温历史,缅怀在东北解放战争中为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的革命先辈,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和伟大斗争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必将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东北解放战争体现了

“高超的战略眼光和战略谋划”

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结论报告中谈到关于“领导”和“预见”时,有一段精彩的讲话。他说:“什么叫做领导?领导和预见有什么关系?预见就是预先看到前途趋向。如果没有预见,叫不叫领导?我说不叫领导。”他进而指出:“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他接着举了东北的例子:“东北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区域,将来有可能在我们的领导下。如果东北能在我们领导之下,那对中国革命有什么意义呢?我看可以这样说,我们的胜利就有了基础,也就是说确定了我们的胜利。”毛泽东最后告诫全党,“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如果犯了错误就不得了”。随后东北解放乃至全国解放的历史发展,充分证明了毛泽东的预言无比正确。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集中力量夺取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交通方便,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同时,这一地区资源丰富,工业发达,重工业占当时全国的90%。加之背靠苏联、蒙古、朝鲜,南面又是解放区,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一旦控制这里,将拥有一个稳固的根据地,“争夺东北,实际上就是争夺中国的天下”。早在1944年10月7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主席团会议上,毛泽东就提出,“今后主要发展方向是南方,江南、湖南、河南;同时要注意东北”,在干部配备上“同时注意东北”。按照毛泽东的指示,中央组织部开始有意识地向东北派干部。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后,中共中央作出多项决定,要求各根据地迅速抽调干部集中待命,准备到东北工作。8月13日,冀热辽军区成立以李运昌为首的东进委员会和前方指挥所,率领八路军万余人向东北进军。

当时的情况是:苏联百万红军消灭了日本关东军后控制着整个东北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和先期出关的八路军、新四军力量迅速发展,各项工作全面展开。蒋介石的国民党军虽然远在千里之外,但在美国的支持下,正通过海、陆、空各种方式加紧向东北运兵,同时大量收买伪军日军,企图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对抗。因此,东北问题涉及美苏、美蒋、苏蒋关系,苏我关系,国共两党关系等,矛盾重重叠叠,形势错综复杂,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工作“是在矛盾中进行的”,这考验着中国共产党战略决策的智慧与勇气。

戰略机遇瞬息万变。1945年8月26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指出:“东北我们也要占优势,行政大员是国民党派,我们去干部,那里一定有文章可做。”28日,刘少奇在为首批出发赴东北工作的干部送行会上说:“我们决定还是派军队去,能走路的先走,能快走的先到,到了热河边境瞪着眼睛望一望,能进去就进去,以后再抽些干部去东北,抽几万去。一切要看情况,有空子就钻。”随后,刘少奇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迅速进入东北控制广大乡村和中小城市的指示》,令晋察冀和山东解放区准备派到东三省的干部和部队“迅速出发”,“只要(苏联)红军不反对,我们即可非正式的进入东三省”,“控制广大乡村和红军未曾驻扎之中小城市”。在中共中央的指挥下,向东北进军的战略部署迅速展开。

事实上,我们党内的一些干部也看到了这个重要的历史机会。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于1945年9月14日向中央建议集中部队,创造联系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往东北派队伍,“应尽量多派”,“迅速创造根据地,支援关内斗争”。他还特别提到“目前我党若没有联系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就不会有大的胜利”。随着形势的发展,争取在东北的主动权,逐渐成为我们党内的共识。

根据全国形势的剧烈变化,1945年9月15日,中共中央宣布成立东北局,以彭真、陈云、程子华、林枫、伍修权为委员,彭真为书记,全权代表中央指导东北一切党的组织及党员的活动。17日,在中央代理主持工作的刘少奇致电毛泽东,提出了“向北推进、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即“新四军江南主力部队立即转移到江北,并调华东新四军主力十万人到冀东,或调新四军主力到山东,再从山东冀鲁豫抽调十万人至十五万人到冀东热河一带。而华东根据地则以剩余力量加以扩大去坚持”。两天后,毛泽东、周恩来复电同意。随后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将这个方针提法确定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向北发展,就是全部控制热、察两省,力争控制东北,建立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东北根据地,造成影响全局的革命形势;向南防御,就是收缩战线,集中兵力,准备抵抗国民党在南线的进攻,保证人民军队主力完成向北发展的任务。同时,在此方针下调整全国兵力部署:苏南主力撤退,王震部回来;山东第一部调6万兵出来,3万去东北,3万去冀东。派李富春为冀热辽中央局书记,林彪为司令,萧劲光、李运昌为副司令,罗荣桓去东北。新四军去山东,陈毅、饶漱石到山东成立华东局;华中由邓子恢、谭震林等人成立分局去坚持。19日,中央发出给各中央局的《关于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指示》,明确宣布了这一战略方针。

在中共中央一系列的密集部署下,各解放区开始紧急调动大量干部和部队。中央在给山东部队的电报中明确指示山东军区要承担进军东北的主要任务,并特别指出:“向东北和冀东进兵及运送干部是目前关系全国大局的战略行动,对我党及中国人民今后的斗争,有决定的作用。在目前是时间决定一切,迟延一天即有一天的损失。”之后更是强调,“必须在二十天至一月内渡过二三万部队和干部,否则决不能完成你们的战略任务”,“必须用全力迅速组织渡海,再不能容许片刻迟缓”。到11月底,2万余干部、11万多人的部队进入东北,接管了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大城市,占领了东北广大地区。到1945年年底,部队很快发展到27万余人,为建立东北根据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中共中央还先后派出彭真、陈云、张闻天等政治局委员和四分之一以上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进入东北开展工作。1945年10月底,又将进入东北的部队统一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对此,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说,派十几万部队去东北,“这是有共产党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调动”,“是又一个几千里的长征”。

“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起初,中共中央的计划是独占东北。从1945年10月中旬到11月下旬,中央决定“放弃过去分散的方针”,“集中主力”,“守住东北大门”,“竭尽全力,霸占全东北”。这一转变意在“万一不成,亦造成对抗力量,以利将来谈判”。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打乱了这些部署。

由于受外交条约的束缚,苏联对中共方面的行动有所限制。一方面,苏军原先答应将日军留下的武器仓库移交给我军,但后又临时变卦,“说是由于国际上的种种原因,那批日军武器要另行处理,不能按原计划给我们了”。这就导致后到的部队没有武器,出现“新兵有枪,老兵没枪”的尴尬状况。加之美国援助蒋介石,加快了国民党向东北运兵的速度。当时,蒋介石为了争取时间准备内战,一面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一面命令国民党军进攻山海关,沿北宁路向沈阳挺进。从1945年9月至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在美国的帮助下,将14个军41个师、8个交通警察总队共54万多人,通过飞机和军舰运送到华北、华东、东北、华南各地。1945年11月16日,国民党军占领山海关,进而沿北宁路推进,连占绥中、兴城、锦西等地。在这种形势下,中共中央原先预定的全面占领东北的计划已经无法实现。

另一方面,苏联驻军又向中共中央东北局提出,根据他们与国民党政府的协议,允许国民党军队进驻沈阳及周边地区,要东北局机关及军队限期撤出沈阳。11月19日,东北局致电中共中央,报告苏军通知“长春路沿线及城市全部交给蒋军,有苏联红军之处,不准我军与蒋军作战,要我軍退出铁路线若干里以外,以便蒋军能接收”。20日中央复电同意让出,并指示东北局“大城市让出后,应力求控制次要城市,站稳脚跟”。两天后,刘少奇把这个战略思想概括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在22日中央给重庆中共代表团的电报中,刘少奇正式提出“要服从彼方决定,速从城市及铁路沿线退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随后,东北局及其直属部队先撤出沈阳,向本溪转移,后又撤往北满。

当时,在东北局内部,陈云、张闻天等给东北局并中央发出《对满洲工作的几点意见》的报告。电文提出:“我们必须承认,首先独占三大城市及长春铁路干线以独占满洲,这种可能性现在是没有的。”电文建议,当前在满洲工作的基本方针,应该是“集中必要的武装力量,在锦州、沈阳前线给国民党部队以可能的打击,争取时间。同时,将其他武装力量及干部,有计划地主动地和迅速地分散到北满、东满、西满,包括广大乡村、中小城市及铁路支线的战略地区,以扫荡反动武装和土匪,肃清汉奸力量,放手发动群众,扩大部队,改造政权,以建立三大城市外围及长春铁路干线两旁的广大的巩固根据地”。这封电报引起中共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2月10日中共中央回电“完全同意”。

经过紧张的摸索与实践,中共中央确定了对发展东北根据地的指导方针。12月28日,重庆谈判归来后养病中的毛泽东详细分析了东北形势,起草了中共中央致东北局的指示电,即《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这封电报成为东北解放战争胜利的指南。

关于我们党在东北的任务,毛泽东在电报中指出:“我党现时在东北的任务,是建立根据地,是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建立这种根据地,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必须经过艰苦奋斗。”“建立这种根据地的地区,现在应当确定不是在国民党已占或将占的大城市和交通干线,这是在现时条件下所做不到的。也不是在国民党占领的大城市和交通干线的附近地区内”,“是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

关于我们党的群众工作,毛泽东提出,在确定建立巩固根据地的地区和部署力量之后,又在我军数量上已有广大发展之后,我党在东北的工作重心是群众工作。其内容是发动人民进行清算汉奸的斗争,是减租和增加工资运动,是生产运动。他告诫东北局全体同志:“我党必须给东北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群众才会拥护我们,反对国民党的进攻。否则,群众分不清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优劣,可能一时接受国民党的欺骗宣传,甚至反对我党,造成我们在东北非常不利的形势。”

关于力量部署,毛泽东指示:“迅速在西满、东满、北满划分军区和军分区,将军队划分为野战军和地方军。将正规军队的相当部分,分散到各军分区去,从事发动群众,消灭土匪,建立政权,组织游击队、民兵和自卫军,以便稳固地方,配合野战军,粉碎国民党的进攻。一切军队,均须有确定的地区和任务,才能迅速和人民结合起来,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他还在电报中提醒:“干部中一切不经过自己艰苦奋斗、流血流汗,而依靠意外便利、侥幸取胜的心理,必须扫除干净。”

后来,《毛泽东选集》在收录这篇文稿时,在题注中曾这样评价这个指示:“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这个指示中,预见到东北斗争的艰苦性,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任务是在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发动群众,逐步积蓄力量,准备在将来转入反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这个正确的方针,由中共中央东北局有效地实现了,因而能在三年以后的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取得解放全东北的伟大胜利。”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决策。

至此,经历了几个月探索和调整,中共中央正确制定了战略方针,统一了东北局各级干部的思想。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东北局干部深入各区加强领导,党政军密切配合,采取有力行动,放手开展群众工作,极大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为同国民党在东北的激烈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民心向背之争:“辽沈战役胜利是东北人民全力支援拼出来的”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东北地区面临群众选择谁的问题,即是选择共产党还是选择国民党。由于受日本占领时间久,一些群众的“国家观念、民族观念是强的,但阶级觉悟较模糊”,“说到国家就感兴趣,谈到阶级还不大感兴趣”。万事开头难,对于刚到东北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部队来说,必须尽快把群众发动起来,“再从民族觉悟转到阶级觉悟”,“乃是各项工作中决定的一环”,做得不好,我们党在东北便不可能取得优势。另外,从1946年1月停战协定生效到同年4月,蒋介石又利用关内休战的机会,在美国的协助下,先后将5个军20余万人的兵力自关内增调至东北地区,使东北地区的兵力达到7个军近30万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抓紧时机发动群众、争取群众,我党就更难站住脚。据当时在沈阳工作的曾志回忆,群众工作,这是“抓的第一件大事”。

开展土地改革,“贫苦农民翻了身”——

抗战胜利之初,东北地区社会秩序十分混乱。一方面,一些日伪军的残余势力仍控制着一些城镇和乡村,频繁制造暴乱;另一方面,遍布各地的土匪武装与敌伪政权勾结,对民主政权建设和根据地创建造成极大危害。在此情况下,东北局首先开展了打击敌伪残余势力和剿匪斗争。经过一年半的清剿,铲除了根据地内部隐患,为深入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扫除了障碍。同时,东北局还进行了反奸清算运动,打击了敌伪残余,使广大群众在经济上得到了胜利果实。

由于历史上移民、日伪政策等原因,东北农村雇农较多,占40%以上,而经营地主的土地占比高达40%多,土地占有不均问题在东北非常突出。早期的反奸清算运动只是部分地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因而也没有从根本上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要争取群众,最根本的就是要进行土地改革。当时,东北普通群众的生活十分艰难,在那里工作的干部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东北人民是苦的,是穷的”。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十分迫切,获得土地是他们祖祖辈辈几千年来的心愿。

1946年7月,东北局在哈尔滨召开会议,通过《关于东北形势及任务决议》(即《七七决议》,以下簡称《决议》),这个决议标志着东北工作方针和作战指导方针走上了正轨。《决议》指出,当前“最重要的是充分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并称这个任务是无论目前或今后一个时期内“我们工作的第一位”。《决议》还提出,“必须认识创造根据地的主要内容是发动农民群众”,其方法是“开展反奸清算、减租减息、分粮分地的斗争”。为此,东北局号召党员干部“跑出城市,丢掉汽车,脱下皮鞋,换上农民衣服,不分文武,不分男女,不分资格,一切可能下乡的干部统统到农村去,并确定以能否深入农民群众为考察共产党员品格的尺度。凡能深入农村者给以鼓励,不愿到农村去的给以批评,造成共产党员面向农村、深入农民的热潮”。此后,创建东北根据地进入以发动群众为主的新阶段,东北局发动1.2万名干部组成武装工作团,深入乡村广泛发动群众,东北掀起了土地改革的高潮。

发动群众,就好比造房子。“群众不起来,干部恐怕要当‘华侨,10万主力也要打完的。有了群众,一切好办,可以有军队,清除土匪,经费供给也有来源。没有群众,一定失败,死无葬身之地。”后来陈云评价说,如果不是作出《七七决议》,“那末,结果很可能不仅大城市占不住,整个东北也占不住,辽沈战役的胜利也会被推迟”。

随后,根据中央发布的《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1946年6月东北局正式发出《关于组织工作团动员干部下乡发动群众创造根据地的决定》,要求干部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开展土地改革,彻底解决土地问题。到当年10月,黑龙江有50万垧土地分配到农民手中,约75%的农民分得了土地;合江省15个市县有35万余农民获得了20余万垧熟地;松江省11月末有86万余农民获得67万余垧土地;吉林省12月分配土地31万多垧,占耕地总面积的27.2%,得地人数6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29.9%。

此后,针对土改过程中存在的“半生不熟”问题,东北局又发出《关于解决土改运动中“半生不熟”的问题的指示》,要求各地加强检查,集中解决“夹生饭”问题。所谓“半生不熟”,就是指“积极分子的成分不好或很不好,群众未真正发动起来”,结果地主虽然被打倒了,但仍有潜在势力,在心理上仍旧统治着群众。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一味求快,在群众中酝酿不成熟。经过半年多的整顿,东北的土改运动逐步深入,取得了重大成果。陈云后来总结辽沈战役胜利的原因时指出土地改革的重大作用,他说:“贫苦农民翻了身,我们党才能在东北站住脚,扎下根,我们的部队才可能有那么充足的兵源、充足的粮草,来和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较量。”经过了这一系列紧张的土地改革运动,东北根据地终于成为一个较为安全稳固的后方,得以快速发展壮大自身力量。

辽沈战役打响前后,东北人民给予了全力支援——

1947年,东北民主联军连续发动夏季、秋季、冬季攻势,取得重大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东北战局。特别是秋季攻势结束后,东北民主联军总兵力达到73万人,其中正规部队约42万人。至此,东北民主联军不仅在质量上具有压倒敌人的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大大超过了敌人。

反观国民党方面,由于蒋介石经常越级指挥,导致屡屡失败。时任东北“剿总”副司令杜聿明曾说,蒋介石指挥作战,不分析敌我态势、兵力对比及士气战力等客观条件,只是从他的主观愿望出发,认为只要将领听他的命令,他的反人民战争就可以得到胜利,“弄得在东北的国民党将领中,各有所私,各怀鬼胎,各据一方实力,个个要直接听蒋介石的命令,谁也无法统一指挥”。

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关键。东北人民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经历了14年的亡国之耻,又经过了国民党的统治与共产党领导的比较,切身感受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民众于水火,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能有光明的前途。经过几次战斗胜利后,东北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认识逐渐发生转变:共产党的军队虽然穿着不好,武器也一般,但打仗勇敢,而且秋毫无犯。特别是清匪反霸、土地改革和建党建政工作之后,广大农民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情高涨。“农民有了土地,他们发自心底的呼声就是保卫胜利果实,所以参军、支前一呼百应。”人心向背的天平完全倾向了中国共产党。

东北各地涌现出不少父送子、妻送郎、干部带头上战场的动人事迹。在乾安县,唐字井农会会长送三个儿子入伍;学字井优待委员在动员会上报了名,他的母亲和妻子不同意,争辩了几天,他最终说服了她们。那种场面真是“父母叫儿打老蒋,妻子送郎上战场”“老婆扯不了我的腿,爹娘不让也不行”。在破路斗争中,“群众潮水般涌来,潮水般退去”,一夜就能破坏30多里铁路。在南满工作过的萧劲光回忆:“仅据1947年8月份统计,除在战争中伤亡以外,我主力部队从不足4万人发展到9万余人,地方部队从几千人发展到5万人。为13万军队提供粮食、被装,运送武器弹药,救治伤员……南满群众对军队的支援和爱护是没法用数字来计算的。”

贫苦农民参军以后,如何激发出他们的阶级觉悟,以此提高积极性与主动性?配合土改,进行诉苦,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式。1947年,以诉苦为主要方式的阶级教育在部队内开展起来。当时第三纵队某连队,结合土改教育,让苦大仇深的战士向大家诉说他们入伍前所受苦难,启发大家回忆各自的苦,然后分班讨论,引导大家“倒苦水”“挖苦根”。开始时在辩论“谁养活谁”时,“穷人养活富人”“富人养活穷人”“穷人和富人谁也离不开谁”三种不同意见争执不下。副班长任纪贞讲到他父亲给地主放羊,干了一辈子活累到吐血,临死前想喝碗小米粥地主都不给,使很多人悲痛落泪。指导员通过驻地老佃户穿了14年的一件破棉袄和安口镇黄区长只有一床破被子等事例,对连队进行两个阶级、两种政权、两种军队的对比教育,从而使大家深刻认识到共产党是穷人的救星,干部战士都是阶级兄弟,战士精神面貌有了极大改善。

在此基础上,战士们通过诉苦,迅速提高了阶级觉悟。一些被俘后参军的“解放战士”也纷纷检查自己在国民党军当兵时“不知本,忘了本,忘了祖宗父母所受的苦,忘了天下穷人的苦”,表示一定要跟着共产党在战场上杀敌立功。在随后的1947年秋季攻势中,受过教育的该纵队作战顽强,战士李文景只身冲入敌阵,俘敌41名,缴获机枪4挺、步枪21支、冲锋枪7支。全纵队连续作战20小时,以1:11的代价全歼国民党军第116师,生俘敌师长。之后,诉苦、三查运动在全军开展。毛泽东在听取了部队进行诉苦、三查运动的情况汇报后,对此高度评价:我们从中央苏区起,就想找到一个教育俘虏兵的好形式。这次诉苦、三查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1947年年底,我军在东北战场发起了冬季攻势。当时恰逢天降大雪,几天几夜不停,厚厚的积雪影响了十几万大部队的行动。在党组织的号召下,10万名农民奔赴公路线,为大部队铲冰、扫雪,清理道路。其实,所有农家的门口都被大雪封住了,不少穷人的茅草屋被雪压塌了,但广大群众顾不得自己冷暖,自带干粮顶风冒雪出来扫雪。当时在东北工作的曾志多年后感慨道:“东北战场冬季攻势的胜利道路,则是全东北几十万农民用扫雪的大笤帚扫出来的。”

1948年1月1日,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命令,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野战军。到这年秋天,解放军在东北战场已形成压倒性优势。我们党在东北地区拥有97%以上的土地和86%以上的人口,并控制了95%的铁路线。在兵力对比上,东北野战军有正规军70万人,地方部队33万人,并拥有一支炮兵部队;国民党军虽然仍有55万人,但被分割包围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座孤城内。长春、沈阳守军补给全靠空运,处境艰难。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共中央及时作出在东北战场进行战略决战的决定,要求东北野战军确立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将主力调到辽南地区,占领锦州等战略要点,切断北宁线,对东北和华北蒋军实行战略分割,将卫立煌集团共约50万兵力封闭在东北境内,造成“关门打狗”的态势,随后实现各个歼灭。

1948年9月12日,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示,东北野战军开始发起辽沈战役。野战军主力首先切断北宁线,于10月15日攻克锦州,全歼守敌范汉杰部10万余人。随后对廖耀湘兵团分割包围,全歼其部10万余人。10月18日,长春守敌投诚,长春宣告解放。东北野战军乘胜向沈阳、营口进军,到11月2日,东北全境解放。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被摧毁近三分之一。中共中央在给东北局发出的贺电中指出:沈阳解放“全歼守敌,并从而完成解放东北全境的伟大胜利”,这个胜利“奠定了在数年内解放全中国,然后将中国逐步建设成为工业国家的巩固基础”。关于这一点,连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辽沈战役后1948年11月6日给国务卿马歇尔的报告中都不得不承認:“我们非常不愿意地得到这样的结论:国民党现政府之早日崩溃是不可避免了。”

据统计,在东北解放战争中,东北地区共参军160万人,出动民工313万人、担架20万副,交纳粮食450万吨。百万青年参军上战场,男女老少送公粮、缝军衣、做军鞋、照顾伤病员。数百万民工冒着枪林弹雨,架桥铺路,运送物资,抢运伤员,军队打到哪里就支援到哪里。在广阔的东北战场上,呈现了军民团结战斗的壮丽图景,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不忘历史,开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奋斗

回顾东北解放战争这段历史,我们深刻感受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超的战略智慧、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赤子之心和红色江山的来之不易。现如今,我们已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必须善于从历史中获得启迪、提炼经验、吸收滋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征程上续写新的辉煌。

必须树立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谋划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是一个大党,领导的是一个大国,进行的是伟大的事业,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

抗战胜利后,党中央运筹帷幄,调集大批根据地干部和部队挺进东北,并作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和“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等符合实际的战略决策,为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赢得了先机,体现了高超的战略思维和智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民党对东北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侧重华北方面,蒋介石更是提出“安定关内,再图关外”的方针,还自信地称“这种由近及远的政策,我想一定不会错误的”。他认为,东北境内有日伪军20余万,中共纵使在东北发展,“但是他一二年之内,决不能消灭这二十余万武装的部队,将东北平安占领下去”。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及时抓住这个契机,打开了东北战场的有利局面。

敢于作出与国民党进行彻底斗争的决定,这在当时更不容易。面对复杂形势和艰难处境,党内一些在东北工作的高级干部曾给中央写了报告,提出他们的看法、疑虑和不成熟的政策建议,认为我党应采取力求保存力量、等待时机的方针。这份报告的观点和反映的疑虑在全党带有普遍性。毛泽东阅后批示:报告提出的许多觀点是合乎实际的,是好的。但缺点是对美帝国主义及蒋介石的困难条件估计不足,对国际国内人民民主力量所具备的顺利条件也估计不足。他指出:主要的政策不是让步而是斗争,如无坚决斗争精神,结果将极坏。胡乔木回忆说:“那个时候,我们党要下决心立即面对两个破裂(指与美、蒋破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毛主席思考了三天三夜,最后才下了决心。这个情况传播很广,大家都知道。人们不大知道的是1946年年中我们准备同国民党彻底破裂,毛主席也反复思考了很长时间才下了决心。当然,国共两党最终是否破裂主要地不取决于我们的态度,但我党采取的方针策略却会对中国的前途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毛泽东的这一重大决策,充分显示出他的魄力与胆量,坚决斗争的方针揭开了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序幕。

辽沈战役的全过程更是出乎敌人意料。在辽沈战役发起前夕,国民党方面对形势的判断是,东北解放军冬季发动对长春的攻势可能性比较大,理由是解放军主力在北满,长春已被包围,解放军进攻长春交通补给条件都好,因此误认为确保沈阳、锦州是没有问题的。毛泽东早就看到了这一点,他在《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中指示东北野战军,“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指锦州到唐山一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如果长、沈之敌倾巢援锦,“则你们便可以不离开锦、榆、唐线连续大举歼灭援敌,争取将卫立煌全军就地歼灭”。在一线参与指挥的罗荣桓深有感触地说:“东北敌人的态势从地图上看是个‘人字形。长春是头,沈阳是肚子,北宁线是一条腿,从沈阳经辽阳到营口的中长路南段是另一条腿。现在如果打长春、沈阳,敌人拔腿就跑。砍掉敌人两条腿,它光剩下头和肚子,就只能束手就擒。毛主席坚决主张打下锦州,同时把长春围起来,沈阳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中共中央的这一战略决策,充分显示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正确分析战争形势及其发展趋势,运筹帷幄、精心指挥、胸怀全局、把握关节、着着制胜,显示了高超的军事谋略和用兵艺术。这是国民党方面始料未及的,连国民党锦州方面守将范汉杰也认为解放军不可能从长春越过沈阳侧面行动全力南下。在被俘后,被问及对此战的看法时他曾沮丧地说:“打锦州这一招,非雄才大略是下不了这个决心的。锦州好比是一根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扁担断了。”辽沈战役后,毛泽东在《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文中指出:“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东北战局的胜利就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此后,国民党兵败如山倒,一年之内就被赶下了海。2022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辽宁时高度评价这次决战:“辽沈战役,这一战是决定命运的”,“体现了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高超的战略眼光和战略谋划”。

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积累经验,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决定事业兴衰成败。在东北解放战争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开展反奸清算斗争,集中精力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建立根据地,发动群众,是当时巩固东北的关键一环。毛泽东在给东北局的指示中明确分析形势:“必须使一切干部明白,国民党在东北一个时期内将超过我党,如果我们不从发动群众斗争、替群众解决问题,一切依靠群众这一点出发,并动员一切力量从事细心的群众工作,在一年之内,特别是在最近几个月的紧急时机内,打下初步的可靠的基础,那末,我们在东北就将陷于孤立,不能建立巩固根据地,不能战胜国民党的进攻,而又遭遇极大困难甚至失败的可能;反之,如果我们紧紧依靠群众,我们就将战胜一切困难,一步一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中共中央的战略指导下,东北局在1946年《七七决议》中提出,“只要广大的农民发动起来,并使他们积极参加自卫战争,我们就建立了不可战胜的阵地”,并号召党员干部“紧紧的与群众一起,兢兢业业的一步一步的向着奋斗目标前进”,最终彻底改变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建立起“巩固不败的阵地”。

与中国共产党争取发动群众不同,国民党热衷于加委、收编各种土匪武装。当时东北局面混乱,“各地皆有土匪。股匪、散匪到处都是,许多县城都被匪盘踞”。曾指挥过伪满“铁石部队”和“冀东讨伐队”的大汉奸姜鹏飞,被蒋介石委任为“新编第27军军长”,由冀东派往东北组织土匪武装,很快组成了16个师番号的土匪武装,名目繁多,系统庞杂,各树一帜,互不统一。据中共中央东北局社会部1947年10月5日报告不完全统计,仅被剿灭和破获的国民党土匪武装就有16个系统,37种番号,33名正副“总司令”,32名“军长”,158名“师长”,其最猖獗时有近25万人。而这些土匪武装,到处破坏民主政权,残杀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偷袭、抢劫、暗杀、绑架无恶不作,引起人民极大不满。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东北民主联军坚决肃清土匪,使各股土匪陷入了人民剿匪斗争的汪洋大海,最终取得了剿匪斗争的伟大胜利。

在辽沈战役中,人民群众热情支持解放军,解放军以严格的纪律践行了人民子弟兵的光荣传统。锦州地区盛产苹果,在锦州攻坚战前夕,正值秋天瓜果飘香之时。东北野战军要求全军“保证不吃老百姓一个苹果,无论挂在树上的、收获在家里的、掉在地上的,都不要吃,这是一条纪律,要坚决做到”。当时部队进城后,解放军某部住在苹果园,战士们一个没吃,一时传为佳话。毛泽东看到这个消息后很感动,他深有感触地说:“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我们的纪律就建筑在这个自觉性上边。这是我们党的领导和教育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这个故事时,告诫全党:“这样的苹果,我们现在也不能吃。”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民党军在占领了大城市后就开始走下坡路,时任东北保安副司令郑洞国后来回忆:“在国民党统治区,情况却是每况愈下。早在进攻东北之初,许多国民党官员就是抱着抢肥缺、发横财的目的来到这里的。随着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占领区域的扩大,吸引了更多的人涌入东北。这些大大小小的国民党官员,置东北人民的生死于不顾,采取贪污、受贿、营私、敲诈等种种手段,拼命吮吸人民的血汗。”东北国民党军占领区人民一开始“认为国民党是中央”,后来对国民党的形象就演变为流传着的一句话:“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由此可见人民群众对国民党政府的失望程度。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只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们的事业才能够不断前进、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从革命历史中汲取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是每一名党员的义务,读懂历史方能看清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党史作为必修课和常修课。我们要从东北解放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转化为不断前行的动力。

回望这段光荣的历史,东北解放战争的进程和辽沈战役的胜利,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高超的战略眼光和战略谋划。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掌握形势,根据具体情况变化,及时果断地调整、改变战略部署,对东北工作给予具体指导。各级指战员和东北军民坚决按照中央部署,在粉碎国民党军事进攻的同时,努力发动争取群众,壮大人民武装力量,建设民主政权,建立根据地。正因为如此,“东北军民才有可能在那样短的时间内、那样复杂的情况下,取得了那样的重大胜利”。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的大决战,既是兵力火力之战,更是民心向背之争。辽沈战役胜利是东北人民全力支援拼出来的,人民群众为辽沈战役胜利和东北解放付出了巨大牺牲。我们一路往前走,不能忘了为什么而出发,要永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而不断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4周年,74年沧海桑田,74年天翻地覆。历史、现在与未来是贯通的。了解历史,我们才可以看得更远;理解历史,我们才能够走得更远,才可以看到未来。74年前,我们党领导人民完成了革命的历史重任,实现了救国的伟大使命。新中国成立后,从社会主义建设到实行改革开放,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领导我们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奇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我们相信,这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行稳致远。

牢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回想70多年來那些难忘的中国声音、中国故事,爱国主义情感一次次让我们热泪盈眶,爱国主义精神构筑起民族的脊梁。管他风高浪急、乱云飞渡,只要我们14亿多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只要我们树立历史思维,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和奋斗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观大势、定大局、谋大事,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就一定能够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

猜你喜欢

东北局东北国民党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快过关了
大东北的春节
关于1946年东北局和东总进驻梅河口时间的考证
东北局如何建立报告制度
彭真、林彪为何先后担任东北局书记
浅论彭真在东北局时期的思想和实践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