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思维发展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

2023-12-06徐承芸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思维方法思维习惯思维发展

徐承芸

【摘   要】思维发展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意义重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是“思维能力”,文章从“重实践,助力学生形成思维能力”“找依托,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抓关键,培养学生养成思维习惯”三个方面阐释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培养。

【关键词】思维发展;小学语文;思维能力;思维方法;思维习惯

尽管古代名人先贤早有对“学与思”的论述,譬如: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朱熹云“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晁说之云“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但直到现在仍有不少教师没有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有不少课堂教学还仅仅沉浸于知识传授层面,没有将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思维习惯的培养当作重要的教学内容。一些小学语文课堂也存在类似问题,语文教学忽略思维能力培养与语文学习之间的重要关联,从而导致学生的创造潜能未被激发,思维方法掌握不够,思维能力培养不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做了清晰阐释,即“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素养之一,应以语言运用为基础,融入到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之中。如何理解义务教育阶段“思维能力”的内容、特点及表现呢?2022年版课标在“核心素养内涵”之“思维能力”中介绍思维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总目标”中关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两点表述:第一点是“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第二点是“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笔者结合对统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理解和一线语文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

一、重实践,助力学生形成思维能力

什么是思维能力?2022年版课标在“核心素养内涵”之“思维能力”中是这样表述概念的:“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过程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渠道。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以及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的媒介,也是学习的依托。思维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表达、交流等学习实践,助力学生逐步形成思维能力。

(一)形象思维能力:激活生活体验,在朗读中发展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

形象思维是一种以具体的形象或图像为思维内容的思维形态,它不仅以具体表象为材料,还离不开鲜明生动的语言参与。形象思维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完整性和跳跃性,主要包括想象思维、联想思维、模仿思维、组合思维等。小学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可以较好地发展他们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

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是一篇美文,语言表述准确、形象,读来画面感极强,是训练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佳作。如“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一个朋友解开了绳,拿起竹竿一拨,船缓缓地动了,向河中心移去。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儿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面移动。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这些语句,从学生的朗读中缓缓流出,文中人们的动作、样态,场景的画面、声音可谓呼之欲出。再如,后文中一段对榕树外形、观景感受的描写,通过朗读实践同样能较好地体现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学生在朗读时,眼睛闪动着亮光,面部表情也随之丰富起来,可以看得出他们的眼前俨然出现了那棵极具魅力的大榕树,它的样态形象可触、生动可见。当学生的朗读声情并茂时,我们基本可以断定文字已经走进了他们的内心,朗读时的联想与想象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体悟。

六年级下册《匆匆》,作者朱自清。这篇课文极其适合以读代讲。讲述似的表达,娓娓道来,让读者朗读起来极有代入感。“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学生朗读这些文字时,生活中曾经的经历、体验会一幕幕在眼前浮现,“太陽、水盆、饭碗、床、脚边”,生活中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场景,随着文字中渗透的作者感受给学生带来体验的冲击,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达到较好效果。

因此,积极观察,感知生活,丰富的表象积累是发展形象思维的基础;朗读实践,感悟体会,又能为发展形象思维提供练习的机会。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落实读写结合,在小练笔中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它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需要付出艰辛的脑力劳动,其过程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写作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绝佳途径,语文教学中,适当的小练笔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统编本语文教科书编者结合课文内容、主旨、写作特点设计了内容丰富、数量适当的小练笔。比如《腊八粥》一课设置了小练笔:“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喜爱的食物。”《竹节人》一课,在“语文园地”栏目设置了小练笔:“下面的句子写出了人对某件事入迷的样子。读一读,试着写一写类似的情景。”《穷人》一课设置了小练笔:“沉默中,桑娜会想些什么呢?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桑娜的心理活动。”《月光曲》一课设置了小练笔:“听一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阅读课文学习过程中,辅以小练笔,以课文为范例或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学生能有法可学、有话可写,有利于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逻辑思维能力:借助学习资源,在交流中培养据理表达观点的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于学生成长而言非常重要。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通常善于提问和倾听,喜欢思考和探索,能依据相关信息有条理地、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观点。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多种学习资源,深入思考、充分交流,逐步培养他们据理表达观点的能力。

当前语文教学一大特点是教学资源、学习资源丰富,“教一本书,学一本书”的时代已然成为过去。统编本语文教科书中设计了“阅读链接”“资料袋”等栏目,为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材料。例如阅读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文后安排了《七子之歌(节选)》《和平宣言(节选)》,要求学生读一读,并结合相关资料,体会其与《圆明园的毁灭》表达情感的相似之处。此题重点锻炼的便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完成好此练习,学生得具备理解体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表达交流等多项综合能力。又如口语交际“父母之爱”,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书中列举的爸爸妈妈的做法,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设身处地地思考自己生活中若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会怎么想、怎么做。表达时,应要求学生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交流时,应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发言给予积极回应。在这个学习活动中,无论是自己依托材料表达个人观点还是认真听别人发表观点,对他人的发言进行回应,都在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是难得的训练学生综合素养的契机。

一位教师执教《鸟的天堂》,在指导学生阅读榕树生长茂盛、绿叶充满生机活力的语段时,链接作者其他作品《繁星》《海上日出》《筑渝道上》的语段,引导学生将前后四个语段联系起来,想一想有什么发现或体会,进而让学生通过比较、综合思考课文文段中的“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美在哪里。这一练习设计巧妙,在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的过程中还进行了审美意识的培养。

二、找依托,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

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形成思维能力需要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其间不仅要多练习,还少不了思维方法的指导。

(一)着眼课文写法,在品读中运用比较、分析的思维方法

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用“俗白”的风格、京味儿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喜爱和眷恋。这篇经典散文教学内容丰富,其中,体会写作方法的特点是其一。如教学“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段话时,教师可指导学生从“一律”“清一色”“都”“通通”等词的比较、分析过程中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意思虽然相同,表达却如此生动、有趣,排比的写法将灯材质的多样、图案的丰富写得层次分明、内容具体。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在文中找一找京味儿十足的语言,师生在品读、交流中读懂“一擦黑儿”“清一色”“杂拌儿”“玩意儿”“零七八碎儿”的意思,通过与普通话表达的比较、分析,进一步体会到在文章中运用京味儿语言的意义,感受老舍先生藏在文字中的情感。

教学六年级上册《桥》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品读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并抓住写作特点展开学习,如赏析环境描写、领悟结尾的意味深长等。课文中大量篇幅写暴雨和洪水,与其他讲故事的文章不一样,学生通过赏析文中这些环境描写的语段,体会这样写对推进情节发展和烘托老支书舍己为人、临危不惧、大公无私的人物形象的强大作用。

品读课文、学习写法的过程,就是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思维方法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结合教材中体现写法特点的内容进行点拨、指导,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目标。

(二)关注文体特点,在阅读中学习归纳、概括的思维方法

统编本语文教科书中有不少单元按照文体建构,如童话单元、现代诗单元、 民间故事单元、古典名著节选单元、外国小说单元等。在小学高年级,对于文学作品的学习,教师应指导学生关注文体特点,在阅读中运用归纳、概括的思维方法,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阅读经验,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学习不同文体的文章,为今后自主阅读、体悟品味打好基础。

《为人民服务》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议论文。教学此篇的目标之一是以篇达类,让学生感受议论文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思维之美、理性之美,为今后的议论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初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围绕中心观点“为人民服务”课文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此环节学生通过梳理文章结构,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述的,并厘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体会课文严谨的结构,可谓在阅读中学习了归纳、概括的思维方法。

《穷人》是一篇短篇小说,课文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聚焦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通过体会人物语言品悟人物形象,通过关联环境描写丰满人物形象,都是紧扣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展开学习的。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一些阅读小说的经验,对这篇课文“三要素”的赏析,进一步达成了在阅读中学习归纳、概括的思维方法的目标。

(三)结合教学契机,在阅读中学习推理、判断的思维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包括实验法、归纳法、比较法、推理法等。其中推理法是指通过推理,从已有的事实中寻找規律,从而推断出可能的结论。统编本语文教科书中不少内容可以用来学习推理、判断的思维方法,教师可结合适当的教学契机展开训练。

如,三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预测”的编排目的是引导学生将自然存在的无意识的“预测”阅读心理,转变为有意识的“预测”阅读策略,并能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主动地进行预测,从而促进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思考。在学习过程中,“预测、判断”的过程便是思维方法之推理、判断的过程,“预测之后的验证”,会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趣味和快乐,而这个预测、判断的过程,正是训练学生思维方法的良机。

再如,四年级下册《琥珀》的作者根据琥珀的样子,展开合理的想象,重点推测了它的形成过程。文中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没有采用抽象讲解的方式,而是采用生动的讲故事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推理、判断提供了较好的范本。学生阅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其推测依据,体会语言的生动,继而理解“推测”的意思,让学生说说文中哪些内容是已知的,哪些是作者的推测。通过这样的交流,可以让学生再次从整体上回顾课文内容,并且了解到文中的故事是作者根据琥珀形成的相关科学知识推测而来的。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过程,便是学生学习推理、判断这些思维方法的过程。

三、抓关键,培养学生养成思维习惯

俗话说,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习惯将对人生产生重大的意义。2022年版课标在“核心素养内涵”之“思维能力”中对学生形成思维习惯提出要求,即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从关键入手,应培养他们努力养成提问、探究的好习惯以及崇尚真知的良好态度。

(一)培养提问的习惯,激励学生乐于探索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句亘古名言阐释了提问对于学习的重要价值。统编本语文教科书在四年级上册特别编排了阅读策略单元——“提问”,旨在教给学生提问方法,培养问题意识,提高阅读能力。此单元通过不同文体的课文学习对学生进行提问方法的指导,并引导学生不断感受提问的意义。本单元的学习将为今后学生逐步养成提问习惯奠定基础。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在进一步巩固“提问”学习内容后,还安排学习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教学用书》中建议:学习提问方法之后,课内课外要多给学生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的机会。因此,教师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多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基于学生的真实问题开展阅读教学,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和思维水平的提升。

“提问”,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培养它,能有效激励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索的品质,是形成思维能力的基础之一。

(二)培养探究的习惯,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探究,意思是探索追究或研究。2011年版课标、2022年版课标接续提出新的学习方式,即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022年版课标提出语文实践活动之一为“梳理与探究”,并分学段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关于“探究”的内容如表1所列。

如表1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新时代的语文教育对学生主动观察、主动学习、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等探究习惯做出了比较明确的要求,方法、途径、探究内容都有一定呈现。细细读来,我们应该了解探究习惯的养成可以从观察大自然,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积累活动体验做起;探究习惯的外在表现可以是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并能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尝试运用语文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小学高年级还可以通过调查访问、讨论演讲等方式,开展专题探究活动,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探究的习惯,便是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便是综合运用资料以及观察、思考、形成自己独特见解的习惯,它是形成思维能力的关键要素。

(三)养成崇尚真知的态度,引导学生凡事实事求是

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其中“求真创新” 精神,“求真”是指崇尚真知、实事求是的态度,“创新”是在“求真”的基础上有创见、有发展、有更大飞跃。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崇尚真知的态度,引导学生用实事求是的品质去学习,是给学生的一生扣好第一粒纽扣。

纵观统编本小学语文12册教科书,启智增慧的课文很多。比如《人之初》指导学生学习之道;《一分钟》教导学生有时间观念;《小猴子下山》启发学生做事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咕咚》教诲学生面对未知事物不要道听途说,要有科学实证的精神;《坐井观天》告诉学生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站得高,看得远,不能目光短浅;《寒号鸟》启发学生凡事要做长远打算,要脚踏实地做事;《我要的是葫芦》引导学生做事要注重过程中的细节,不能只追求结果,忽略过程;《蜜蜂》给学生的启示是探求知识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作风,还告诉学生做事情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要具有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等等。教学这些课文,教师都应当让学生深刻体会课文里蕴含的道理,并结合真实的情境进行运用,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崇尚真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作者单位: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思维方法思维习惯思维发展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运用类比教学法
试论数学教学的思维方法与策略
论标志设计创意的思维方法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利用实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