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的故事》(六上)教学实录及评析

2023-12-06刘发建吴忠豪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刘老师梦境鲁迅

刘发建 吴忠豪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生互动:教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学习《好的故事》这篇课文。略。)

二、摸准学情搭好脉

师:同学们预习过这篇课文,谈一谈你对课文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这篇课文很美。

生:我感觉这篇课文有点难,鲁迅好像从睡梦中醒来,讲了一连串的梦中故事。

生:我觉得《好的故事》表达了鲁迅先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师:同学們太厉害了,这篇课文老师还没开讲,大家就已经读懂一半了。接下来,就从大家现在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再往前走,老师依然不讲。大家边读边思考,你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点评:准确把握学情是提高教学有效

性的前提。开头这个环节看似随意,平淡无奇,花了不多的时间,但搭准了学生的脉搏,反映出教师的匠心和高超的评价艺术。接下去教师如何在这个基础上领着学生“再往前走”,往哪个方向走,且往下看。)

三、听读感受耳目新

师:今天刘老师教大家读鲁迅文章的一些基本方法。首先听老师朗读全文,(板书:听读)一边听,一边做批注,特别有感觉的句子,画上波浪线;有疑惑的词语和句子,打上问号。波浪线,就像我们的心电图;问号,就像我们的脑电波。听读,也要用脑、用心。

(点评:听老师读,不是泛泛而听,而是要用心听,动脑筋。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听读时用心、动脑?老师没有停留在口头提要求上,而是给出具体的学习方法—— 一边听,一边做批注,并明确批注的具体要求,言简意赅,这样就将如何听读的方法落到了实处。)

(师朗读全文,生专注倾听。)

师: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鼓掌)

师:老师读得好,是因为鲁迅文章写得好。好的文章就这样读,就这样听,就是学习。

师:边听故事,还要边思考。《好的故事》从“昏沉的夜”开始,到“昏沉的夜”结束。那么鲁迅在故事开始和结束的中间写了什么呢?(在板书两处“昏沉的夜”中间画一条横线)

生:好的故事。

生:是鲁迅先生睡着了之后梦到的故事。

生:是美丽,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

(请发言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点评:刘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了两处“昏沉的夜”,中间留下一条横线,学生通过听老师读一遍课文,边听边思考,用最少的时间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读懂了文章大概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梳理文章结构和内容只花了不到1分钟时间,惜时如金。)

师:只听一遍,大家就明白文章大概的意思了。听完之后,对这篇文章有好感的同学请举手。(生全体举手)阅读文学作品,这种第一感觉非常重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直觉。刚才听了一遍,现在回想起来,是否有一两个句子,在你的脑海中印象特别深刻?请再朗读这个句子,尽可能模仿老师,甚至超越老师,比老师读得更好。

生:(朗读)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生:(朗读)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

师:一个同学读的是静态的美,一个同学欣赏的是动态的美。

生:(朗读)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

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师:大家在读的过程中,会有印象深刻的句子,那是否对一些词语句子的意思比较疑惑,不太明白的,请举手,现在我们只问不答。

生:“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这里我有点不明白它是什么意思。

生:“我就要凝视他们……。我正要凝视他们时……”中的“凝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凝视?

师:这个词很有意思,抓得很好。

生:“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这里我不懂“碎影”是什么,为什么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点评:这时安排朗读,至少有两个功能,一是留给学生再思考的时间,甄别判断自己找的句子是否真的印象深刻;二是促进学生记忆,读熟并内化这些印象深刻的语句。这个环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相比课文结构和内容梳理,教师对发现和积累课文中印象深刻的语句更加重视,留出了比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让学生交流,可见教师在语言积累上很舍得花时间。)

四、潜心朗读悟真情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真会思考。刚才听老师读了一遍,接下来我们要自己朗读。听读是一种感觉,朗读才是一种体验。像刘老师一样,从头到尾朗读课文,读通每一句话,体验一下朗读鲁迅文章的味道。边读边做批注,读完之后你又会有新的波浪线出来,也会有新的疑问。请放声朗读。

(生读)

师:用心听了,用心读了。接下来请大家把书本合上。我要问大家,这篇《好的故事》,你们朗读体验之后,你现在的感觉和刚刚听读的感觉有没有什么不同?读完以后你是不是更喜欢鲁迅的文章了呢?

生:我的感觉是仿佛身临其境。

生:自己朗读后感觉更有意境。

生:我觉得自己读了之后,更能体会到鲁迅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掌声)

师:同学们太厉害了。听是一种尝一尝的感觉,沉下心来读就是一种吃大餐的感觉。朗读就是吃书。现在大家闭上眼睛回忆一下,《好的故事》中有没有哪些句子在你的脑子里忽闪忽现?

生:(朗读)我就要凝视他们……。我正要凝视他们时……

生:(朗读)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生:(朗读)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生:(朗读)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

生:(朗读)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

生:(朗读)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

师:同学们读的时候,鲁迅的文字就悄无声息地进入到了你们的生命里。读鲁迅的文章,还有什么东西比鲁迅的文字进到生命里更加重要呢?忽然有一天,相信这些文字就会从我们的笔尖流泻出来。我相信还有很多同学心里有些忽閃忽现的句子。请你打开书,找到那些你心里忽闪忽现的句子,再美美读上一遍。一会儿就请同学来读这段文字,而且要回答,为什么这段文字会在你的脑海里忽闪忽现。

(生自由朗读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

(点评:本环节用意非常清楚,就是让鲁迅的文字悄无声息地进入到学生的生命里。至于“真实的体验鲁迅文章的味道”,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鲁迅文章到底是什么味道?这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不是通过一篇文章就能体会到的,因此教师没有花时间深入讨论。这样处理非常智慧。)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读这些句子,如果能够说出来理由,则更好。说不出来,读给大家听,也可以。

生:“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我从这段话中感受到有很多好的事情,在“我”脑海里像星星一样无穷无尽。

生:从“我就要凝视他们……。我正要凝视他们时……”我感受到,鲁迅先生想表达的是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

师:你在阅读中已经能感受到这种美好的生活不会出现,他是在梦境中看到的,他希望在梦醒之后也能看到。给他掌声。

生:“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我从这句话中能够感受到当时的环境很恶劣,这也就反映了鲁迅先生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我从这里感受到了鲁迅刚刚做了个梦,感受到了鲁迅很想留住美好的事物。

师:很想留住美好的事物。也就是你刚刚读出的美丽,幽雅,有趣,好的故事,仅仅只是一个梦境。他希望这个梦境能够永远留住变成现实。

生:“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从这里体会到鲁迅要把这些美好的故事写下来,希望这些美好的事情真正发生在这个世界上。

(点评:刘老师在文章思想内容理解上持非常宽容的态度,“能够说出来理由,则更好。说不出来,读给大家听,也可以”。其实纠缠于课文思想内容的感悟,课堂上花再多的时间,学生的理解也很难再进一步。这是小学生认知水平使然,而非取决于教师对文本内涵的解读。)

五、读读抄抄入我心

师:刚才我们读完文章之后,对鲁迅文章有了更深刻的体验。接下来第三个方法,听读、朗读之后,接下来需要“抄读”——我们需要把鲁迅的文字给摘抄下来。摘抄是最高境界的朗读。摘抄的时候,老师有要求: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也不涂改。给大家练习的时间5分钟。然后还要思考:为什么要抄这一段文字。在摘抄之前,要保证做到——以逗号为单位,只能看一眼,看了就记住,再进行抄写。

(生静静地摘抄5分钟)

师:时间已经到了。抄好了之后,请你把抄写的文字大声读一遍,现在开始。

(生读句子)

师:读完之后,前后四个人一组交流,分析为什么你抄写这些。分析之后,请来读一读你所摘抄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生:“我就要凝视他们……。我正要凝视他们时……”“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我知道鲁迅先生很向往这种幸福的生活。

师:大家都感受到了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师拿走学生的摘抄本,该生当场背诵出刚才朗读的句子。师板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我就要凝视他们……。”我感受到鲁迅先生想要把美好的梦境留在现实中,且想通过努力去实现它。

(师拿走摘抄本,该生背诵刚才朗读的句子。)

……

(点评:摘抄与交流花了十几分钟,教学重心和教师的价值取向可见一斑。)

六、迷恋鲁迅永无尽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听读、朗读、抄读中,有一个活动一直没有停止——思考。(板书:思考)大家把书合上。鲁迅这篇《好的故事》,他从“昏沉的夜”开始,到“昏沉的夜”结束,中间是一个“梦境”。(板书:梦境)现在看看同学们能不能也用两个字,概括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昏沉的夜”。

生:我觉得是“现实”。鲁迅先生在半夜看书,看着看着就进入了梦境。从梦中醒来,却发现梦境中美好的生活没有出现,所以他想让梦境中美好的生活留在现实中。

师:中间是一个美好的梦境,前面是昏沉的现实,最后又回到昏沉的现实。(板书两个“现实”)

师:这位同学讲到了现实。大家来讲一讲现实是——

生:昏沉的夜。

师:梦境是——

生:美丽,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

师:最后这一切都没有了,我们又回到了——

生:昏沉的夜。

师:我们从美好的梦境当中感受到了鲁迅——

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现在老师要追问一句,鲁迅在文中除了表达了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外,1925年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你还感受到他会有怎样的心情?

生:激动的。

生:悲哀,对现实的悲哀。

师:鲁迅在文中既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悲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学们能感受到;从梦醒之后回到昏沉的夜,这是说美好的东西是破碎的,虚幻的。现实的东西是什么样的?

生:残酷的。

师:昏沉的。鲁迅没有用“残酷”。

师:我们用“听、读、抄”的方法,鲁迅的文字就进入到我们生命里了。鲁迅这篇《好的故事》,今天我们只能感受到1%的好,还有99%的好需要同学们以后到了初中、高中、大学,甚至一辈子的时间去反复听读、朗读、抄读,这才是鲁迅先生文章的魅力。希望同学们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鲁迅的文章,你会看到更多美好的事物和昏沉的事物。因为生活就是由美好的事物和昏沉的事物结合在一起的。即使美好的事物破灭掉了,我们依然要在昏沉当中看到美好的东西。鲁迅的文章,真的是常读常新。下课!

(点评:读鲁迅的这篇课文,重点不在学生的理解有多深,而在能认识鲁迅,初步激发起学生阅读鲁迅文章的兴趣,其次是积累部分语言经验,这才是关键所在。)

教学总评

研读刘发建老师《好的故事》,谈几点粗浅的观课体会。

一、中小学生读鲁迅文章难度很大。《好的故事》选自鲁迅散文集《野草》,语言优美隽永,情感表达深邃含蓄。文章写于1925年,时值军阀统治时期,现实世界黑暗昏沉,因此一般教学参考书中都将文章主题概括为“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反映出对美好事物、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这当然不错,其实那个时候的鲁迅,除了对黑暗现实不满,自己烦心事也不少,刚刚被免去了教育部佥事的职位;在刚刚过去的1924年,和弟弟关系决裂,这让鲁迅非常郁闷;这一年鲁迅认识了许广平,而这时鲁迅原配妻子是朱安……这一系列的不如意像一堆乱麻,是否也是令鲁迅心烦意乱,感到“眼前是昏沉的夜”的原因?因此通过写梦中所见的美好境界,梦醒后美好境界的幻灭,反映美好理想与黑暗现实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他希望梦境中“美好的人和事”早点到来,但一觉醒来,现实还是现实,眼前还是“昏沉的夜”。所以有人概括文章的主旨:昏暗的现实给予他的只有绝望和虚无,孤独和寂寞;美的东西只存在于短暂的梦境中。表达的是鲁迅先生关于社会现实与人生理想的哲学思考。这样从更高层面概括文章的主旨当然更加深刻,也最有可能接近鲁迅想要表达的情感。不过要达到这样的理解深度,必须以大量阅读鲁迅的作品,熟悉鲁迅的生平事迹,加上自身有丰富的人生世态的阅历为前提,对刚刚涉世的小学生而言是不可能理解的。因此刘老师教学《好的故事》,没有将宝贵的课堂时间花在课文思想情感内容的深度理解上,而是将指导重点放在学习方法指导上,课文语言经验积累上,以及激发学生阅读鲁迅文章的兴趣上。这样选择教学重点是非常智慧的。

二、读完这个教学实录,大家一定会非常愕然,语文课可以这样上?的确,刘老师的语文课与通常老师们熟悉的语文课截然不同。很多教师上《好的故事》,将教学重点放在课文思想内涵的挖掘上,放在文章表现手法的分析上。教师的愿望很美好,希望通过深入的讲解分析,学生能够像教师那样理解课文。但结果往往成为教师的一厢情愿,因为读懂一篇文章与分析一篇文章是两码事。小学生认识了一定量的汉字,就能够读懂安徒生童话,读懂中国民间故事等读物,但是要求学生分析文章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等等,那就会难倒绝大部分学生了。现代语文教学其实混淆了“读懂课文”和“分析课文”的关系,因此语文教学总是不能走出教师讲读分析为主的怪圈,而分析文章严重超越了小学生最近发展区,不是小学生能够学会的。

刘老师整堂课中没有刻意去抓关键语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也没有分析课文中的语文知识和表达形式,而是采用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将教学重心落在课文语言经验的积累上,引导学生在積累印象深刻的语句上进一步,再进一步。因而整堂课教学环节设计就变得非常简单:听读—大声朗读—学生摘抄。我仔细统计了这堂课的时间分配:课前谈话加上检查学生预习,用了约7分钟;听老师范读,交流听读时批注的印象深刻的句子和疑问,花了13分钟;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继续批注印象深刻的句子和疑问,再美美地朗读这些句子并全班分享,花了16分钟;学生抄读,把印象深刻的句子一字不改地抄写下来,再小组交流,全班分享,花了14分钟;最后是总结全文,约5分钟。去掉课前谈话,整堂课上了约50分钟。其中用于听读、朗读、抄读及交流分享的时间多达43分钟。刘老师将这种极简的教学方法概括为“五磨教学法”:听读—朗读—品读—摘抄—仿写。当然这堂课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安排仿写环节。

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语文课会变得非常简单,更加有效,事实证明也更受学生的欢迎。

三、以积累语言经验为中心,改变了语文课以语文知识教学为中心。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一条是“语言运用”,2022年版课标指出语言运用是思维能力、文化自信、审美创造的基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必须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大量语言材料的积累,语言材料越丰富,语言建构能力越强。就像造房子,砖头、木头等建筑材料越多,房子就能造得越大、越高;二是语言建构和运用的经验,通俗讲就是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经验。当下阅读学、写作学对篇章方面知识研究比较深入,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花大量时间进行谋篇布局等概念性知识的讲授分析,其实对小学生学习母语来说,感性的语言经验积累相比理性的语文知识学习更加重要。因此我一直认为小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最有价值的是课文中的语言经验,特别是遣词造句的经验,因为小学生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的。正如刘老师所说,要将鲁迅的文字悄无声息进入到学生生命里。读鲁迅的文章,还有什么东西比鲁迅的文字进到生命里更加重要呢?因此他的语文课牢牢抓住学生语言经验积累的关键问题,第一就是反复朗读,听老师读,自己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加深印象;第二是将印象深刻的句子一字不落地抄写下来,强化记忆;第三是抓住交流环节,通过伙伴间分享,提高学生积累语言经验的质量。整个积累语言经验的过程,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渗透其中。有了这样的语文教学观,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课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的教学样态,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因为这符合小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

四、结合听读、朗读、抄读,在实践中领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刘老师教学板块设计非常简单,但无论是听老师读,学生自己朗读,还是学生抄读,在学习方法上都进行了精心设计,每一步都提示了具体的学习方法。怎样让学生听读时用心动脑,刘老师给出的具体方法是“一边听,一边做批注”,批注的具体要求是“特别有感觉的句子,画上波浪线;有疑惑的词语和句子,打上问号”。朗读环节,要求学生要从头到尾朗读课文,读通每一句话,“边读边做批注,读完之后你又会有新的波浪线出来,也会有新的疑问”。有了这样具体的操作方法,学生就容易将正确听读、朗读的方法落到实处。还有抄写,不是看着书一字一词地抄,而是要“以逗号为单位,只能看一眼,看了就记住,再进行抄写”。用这样的方法抄写句子,学生就必须开动脑筋,认真理解,努力记忆,当然就更加有利于将鲁迅的语言真正融入进生命之中。

刘老师在学生完成每一个学习任务时,都适时留出时间让学生交流,或者是四人伙伴交流,或者是全班分享。值得注意的是,刘老师花在学生交流分享的时间甚至超过听读、朗读、抄写的时间。其实交流分享是检验学生是否有真正学习行为发生的重要手段。老师提出了具体的听读、朗读、抄读的要求,学生是否真正按照老师的方法或要求去做了呢,最简便的检测手段就是让学生交流,这样能最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抄读时能否真正做到看一句记住再抄写,而不是一字一词抄写呢?刘老师在交流时将学生的抄写本收掉,看学生能否真正记住抄写的印象深刻的句子。这个细小的动作,其实蕴涵着老师的良苦用心。同时伙伴之间的交流,对每个学生而言也是一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这是一种智慧的碰撞,对有些学生来说,交流时获得的收获甚至会超过听读、抄读本身。

(注:本课实录由湖南郴州湘南学院附属小学陶泳吉整理)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鄞州蓝青小学/上海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张 茹

猜你喜欢

刘老师梦境鲁迅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梦境改造师
梦境改造师
鲁迅,好可爱一爹
刘老师想开小车
梦境
幽默的刘老师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