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丝路,水墨与油彩的融汇

2023-12-06左瑞娟

长江文艺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一带文明艺术

左瑞娟

古代丝绸之路,贯穿欧、亚、非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文明碰撞和交融的共生之路,勾画了东西方文明交往的路线轨迹,也留下了惠及后世的不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印记,以及难以计数的文化瑰宝。外蒙古诺颜乌拉山匈奴墓出土的汉代刺绣、楼兰古墓出土的织锦、叙利亚北部帕尔米拉山出土的丝绸残片,还有出现在清代名画中身着汉服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收藏在甘肃省博物馆的东罗马神人纹鎏金银盘等等,从这些史料中可以清晰看到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印记。

无论对于中国文化艺术发展,还是对于世界文化艺术发展来说,丝绸之路都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文化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标志着中国与世界艺术建构中的一次革命。从文明的多样性而言,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是文明需要交流互鉴的前提基础。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明虽有差异,但不是“唯我独尊”,而是多样平等共存。从文明的共通性而言,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文明能够实现交流互鉴的理念指引。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开始了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与不同艺术类型之间的碰撞与交融,标志着当代绘画艺术形式由一元单向发展道路向多元艺术形式发展道路转化,也标志着绘画艺术由内层建构向外层文化艺术圈建构转化。

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藏有一幅古罗马时期壁画残片,内容表现一个身穿薄纱透明外衣的罗马女祭祀,研究者一直认为,这件透明外衣无疑是采用中国丝绸制作而成的。欧洲教堂收藏的拜占庭织锦,上面的图案几乎与楚汉漆器上的纹饰一模一样,由此可以窥见汉代丝绸之路国际贸易的盛况。文化循环及文化杂交(Cultural Hybridity)是本世纪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其在视觉艺术领域中的表现也日益引发关注。阿姆斯特丹邦特瓷流行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是东西方器物文化和实用艺术对流、互鉴、融合的典型案例。在中国瓷器上以日本伊万里风格描绘圣经故事、家族纹章、希腊神话以及日常生活,荷兰瓷画家或许并未意识到自己已是亚欧陶瓷文化循环链中的重要一环,他们绘制的阿姆斯特丹邦特瓷至今尚存,已成为研究亚欧各地陶瓷文化互鉴互用、循环杂交的最生动和具象的物证,同时,从以上例证中也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国文化之于世界的影响,瓷器、丝绸、纹饰及绘画,这些文化特性充分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辨识度。近两个世纪以来,西学东渐,中国文化艺术的观念和内容更多地受到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的冲击,树立文化自信,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即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当代艺术家带来了契机和使命。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旨在传承丝路精神,携手打造开放合作平台,为各国合作发展提供新动力。历经十载,共建“一带一路”已完成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转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全面推进阶段。“一带一路”建设开启了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新阶段,从愿景变为行动,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成果,合作伙伴越来越多,影响力和号召力日益增强。这种成效的取得,文化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从艺术视角出发,“一带一路”美术作品为构建新的文明形态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其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无疑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以及世界文明互鉴的路径。评论家仲呈祥在《“一带一路”与文艺创作》中对此做了十分精辟的分析:“从创作思维层面上,‘一带一路引领作家、艺术家进一步站在全人类视角和时代的制高点上,以开放包容、交流互鉴、全面辩证的和谐哲学精神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学精神讀好生活与社会这部大书。……其次,在题材选择上,‘一带一路引领作家、艺术家拓宽视野,从国内到国际,从历史到现实,纵横捭阖,自由驰骋,读懂历史,读懂现实,精心构思,写好英雄,塑造典型,进行审美创造。”只有在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达成文化和国家之间的认同和理解;也只有主动承担上述重任,才能够促进文化自觉和文艺精品的创作力度。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美术作品展,汇集了中国、俄罗斯、波兰、英国、希腊、埃及、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等国艺术家创作的百多件作品,其中亦包括靳尚谊、庞茂琨等中国当代名家的力作,以中国艺术经典对话世界,展示当代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象和放眼世界的格局与情怀。这些视觉形式和艺术语言各具特色的作品,全景式展示了沿线各国的艺术风貌,体现不同国家艺术家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和对不同文化的包容与尊重,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与思考,生动诠释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展览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有的再现了“一带一路”波澜壮阔的历史,有的聚焦于“一带一路”沿线的新貌,展现了由古至今丝路文化交流的盛况,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一带一路”的文化深意。新时代、新丝路,代表着东西方传统媒介的水墨与油彩,从绘画思想到艺术表现,都在这条历久弥新的路径上再次交融,使“丝路精神”发散出新的艺术魅力。

藏族画家尼玛泽仁与德西央金合作的國画《历史文成公主入藏图》、冯远的国画《汉武帝经略边疆谴使丝路》、广廷渤的油画《撒马尔罕人东迁》、俞晓夫的油画《马克·波罗从西域进入中国》,这些作品以全景的视角和宏大的构图回顾了“一带一路”沿线波澜壮阔的历史;孙景波的油画《通往乌鲁木齐的高速公路》、庞茂琨的油画《丝路画家》、郑剑的国画《西气东输之奋战者》、王心耀的水彩《南非印象》、肯尼亚艺术家阿诺德·朱马·奥德汗姆波的陶土雕塑《取水》,则把视角投向“一带一路”沿线新貌,其中既囊括“一带一路”沿线生动多彩的地域风貌,也描绘了各地的人文风情。

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启“凿空之旅”,使贯通亚欧非文明的丝绸之路,呈现出宏大的图景。冯远的作品描绘的即是汉武帝率领文武百官为即将西行的将士们壮行的场景。这幅历史题材人物画人物众多,场面宏大,造型谨严,色调典雅,体现了画家精湛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人文素养,以及画家“意在为民族立碑”的强烈历史使命感。

白俄罗斯雕塑家谢尔盖 · 谢利哈诺夫创作的雕塑《齐白石》,其作品背后还有一则小典故。1956年底,谢尔盖 · 谢利哈诺夫受邀访华,期间创作的36件雕塑作品,其中包括巴金、齐白石等中国文艺界名人形象和一大批普通大众形象,雕塑《齐白石》采用典型的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了白石老人头戴毡帽、身着长袍的胸像。作品完成后,齐白石曾大加赞赏,并在雕塑下方刻上了自己的名字。吴为山的青铜组雕《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以写意雕塑表现中国古达先贤孔子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灵魂对话,体现代表不同文化的两位圣哲的精神与哲思。吕中元的《大山大水》系列油画立足深厚的东方文化沃土,以西方油画为载体,将西方油画的表现形式与东方人文精神统一起来,表现出东方美学的大象之美。吕中元曾先后在意大利、法国、德国、泰国、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画展,他擅长运用光影与色彩表达象外之意,将东方传统绘画的写意笔法与西方抽象主义追求自我情感的表达相结合,使得画作比之国画更大写意,比之抽象更有意趣,充分诠释了互鉴互融互通的丝路精神。奥地利画家潘特纳·埃尔马·安东的布面油画《丝绸之路——来自东西方的骑马人》,曾入选2021年“第七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其所想要表达的是,当来自东西方的人们相聚在一起,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会促进文明的发展。画面中的马无疑可以带着人们跨越遥远的距离,而带有植物花纹的丝绸和青花瓷盘,则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让人联想到商贸繁荣的古丝绸之路,而伴随着丝与瓷的西去,艺术、宗教、哲学、科技、语言、建筑等文明涵盖的领域,都在丝绸之路上交流融汇。

“一带一路”沿线生动多彩的地域风貌、人文风情,无疑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厚的创作源泉,无论是壮观恢弘的全景式描绘,还是细致入微的近焦特写,都显示出鲜明的主题,从不同角度挖掘和阐释了“一带一路”倡议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展现出当代美术创作的蓬勃态势,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给文艺创作带来全方位、深层次的变化,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人类始终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发展。”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一带一路”主题美术创作,浇灌出的开放、包容、多元、璀璨的文明之花,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责任编辑  陈  俊

猜你喜欢

一带文明艺术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纸的艺术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