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高校特色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探索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育部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为例

2023-12-06刘树文李运奎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3年12期
关键词:葡萄酒学院育人

刘 旭,刘树文,李运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咸阳 712100)

2017 年6 月,教育部发布了我国高等教育“新工科建设指南”,提出将现代产业学院作为新时代培养新工科人才、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重要载体,尤其是通过重构校企合作形式,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校政企共建共管共享,为新兴产业或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2020 年7 月,教育部与工信部进一步发布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案[1],并于2021 年12 月正式公布了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名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位列其中。

然而,农业高校如何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尚未有先例。葡萄酒产业具有产学研结合、三产融合、学科交叉等特点,相应的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是一项全新的课题。基于此,本文在系统调研了我国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类别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前期的建设情况,系统阐述了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管理与运行机制和建设模式,以期为我国农业高校特色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提供参考。

一、我国现代产业学院主要的建设模式

(一)工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分析

西安交通大学作为C9 联盟成员,2021 年正式揭牌成立西安交通大学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华为公司共同培养未来计算行业核心技术突破的顶尖人才,助力我国软硬件研发自主化和装备国产化进程,并构建了国际化背景下的“政、产、学、资”四螺旋创新育人合作机制[2]。东莞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工科学校,于2016 年7 月与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重镇长安镇共建长安学院,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当地模具、3C 产品等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结合,整合资源,构建“校政企协”多方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和培训服务体系[3-4]。

对比这两所工科高校不难发现,西安交通大学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培养卓越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其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创新性采用了“政、产、学、资”四螺旋创新育人合作机制,强化校企深度融合,构建了以科技创新和实际应用为导向的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东莞理工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则立足当地产业,依托地方高校,构建了“政企学协园”协同育人模式,即面向东莞及长安3C 行业产品制造产业链,整合“政企学协园”混合所有制优势资源,公司化管理,完成工程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分析

苏信·海澜学院为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项目,由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海澜集团成立的产学研创一体的现代服务产业学院。学院紧扣服装行业高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在校企合作机制、平台建设、办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深入开展改革探索,聘请海澜集团董事长担任产业学院理事长,成立产业学院理事会,引入企业资本,构建了以资产为纽带的校企合作现代治理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参与办学的主体作用。目前,已面向5 个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项目培养学生600 多人,学生多次获得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是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构建了校企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制定了各类培养标准和制度,建设了校企互聘的师资团队,完善了校—企—行业—社会多方评价体系,保障学徒权益,最终形成以校企为主体,政府、行业和社会参与的现代学徒制,共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5-6]。可见,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以现代学徒制为主要特点,注重引入企业资本,采用理事会制度,建立以资产为纽带的校企合作机制,构建了“产学研创”一体化的育人模式。

综上,目前我国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仍然以工科高校,尤其地方高校和高职院校为主。从教育部首批50个现代产业学院来看,涉及49 所高校,其中涉农高校仅3 所,农业类现代产业学院共4 个,各高校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7-8]。

二、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背景及历程

(一)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背景

相比农业类其他产业而言,葡萄酒产业具有其特殊性,涉及从土地到餐桌全产业链条,是典型的三产融合发展型产业[9]。目前,葡萄酒产业已成为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支柱产业,同时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参与全球竞争等问题。这就对葡萄酒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企业服务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充分利用行业资源,构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就显得更加迫切。

(二)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历程

教育部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依托单位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后者创立之初实行董事会制度,融入了现代产业学院的内涵要求,是我国第一所从事葡萄酒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专业性学院。近年来,葡萄酒学院在人才分类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0-11]。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具体建设历程如表1 所示。

表1 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历程

三、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举措

(一)校政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所有育人的最高遵循。目前,我国葡萄酒产业正值转型升级、参与全球竞争的关键时期,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机械化、智慧化水平逐渐提高,葡萄酒产业形态也更加多元复杂,这就对现代葡萄酒从业人员的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因此,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成立了由高校知名专家、酒庄高管、政府主管和杰出校友等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反复研讨制定了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即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以服务全国葡萄酒主产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指导,按照“从土地到餐桌”葡萄酒全产业链、多学科交叉融合、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模式,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产业情结、人文素养和良好国际视野,熟悉葡萄种植,精于葡萄酒酿造,洞悉产业发展规律,毕业五年后能成长为葡萄酒行业“懂技术、善管理、国际化”的高素质领军人才。

(二)构建新型管理与运行机制

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由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宁夏西鸽酒庄有限公司、内蒙古阳光田宇葡萄酿酒有限公司、中粮长城天赋酒庄、宁夏张裕摩塞尔十五世酒庄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共建,涉及高校、政府主管部门、龙头企业等多方办学主体,需要深化多元办学主体共建共管共享机制,才能更为充分地利用多种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提高校政企协同育人、联合科技攻关能力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与人才供给,促进高校和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六家单位基于“互利互动、双向共赢”原则,成立校政企合作理事会,共建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校政企合作理事会负责人分别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务处领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院长、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领导和葡萄酒企业法人担任。各理事单位依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完成人才培养的不同环节,最终实现政产学研紧密结合、校政企联动育人。理事会负责整体规划设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以及整合资源和筹措经费等事项。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采用院长负责制,设置院长一名,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知名教授担任;设置执行院长两名,由葡萄酒学院院长和葡萄酒厂高层管理人员担任,接受合作理事会的领导监督。执行院长根据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共同负责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实践锻炼,以及产业教师和政府相关管理人员、葡萄酒企业专业人员的培训、技术开发及科研和成果转化等工作。成立学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领导小组,负责产业学院的建设规划、过程指导和成效评价等;推进任务式、项目式、探究式等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促进课程与科技前沿衔接、教学与生产衔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衔接,最终形成理论学习在学校、实践锻炼在企业/政府、本研贯通(专硕专博)、产区就业的“四位一体”育人模式。此外,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还充分吸收各葡萄酒产区的葡萄与葡萄酒行业协会,发动广大校友资源推动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的各项工作。

建立各方利益平衡机制,提高校政企合作积极性。首先,本着互利共赢原则,结合葡萄酒企业经济效益需求,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推进产区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明确现代产业学院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快成果转化。结合学校科研成果转化相关政策,可一定程度免费向葡萄酒企业转移。葡萄酒企业应担负相应比例的现代产业学院经费支出。葡萄酒产业主管部门可预算专项经费用于现代产业学院的专项建设,从而减轻学校经济负担。其次,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葡萄酒企业与学校签订人才协议,采用人才订单培养模式,产业学院可向政府和企业输出人才,既提高学生就业率,又满足了政府和企业的人才需求。最后,政府、葡萄酒企业与学校可共享成果和相关平台,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人才支撑,政府和企业则为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提供实训基地等,推动校—政—企共同发展。

综上,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联合校政企创新政产学研协作模式,建成多主体协同治理、共建共管共享的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新型管理与运行机制。

(三)共建教育教学资源和平台

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联合校政企等多方力量,学校与产区政府和葡萄酒企业商讨制定葡萄酒现代现代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师资团队、课程与教材、实践教学基地等教育教学资源和平台。人才培养方案合理配置理论课程比例,强调实践育人,联合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和教材,增加来自产业实际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比例,实行毕业论文(设计)双导师制,构建高水平实践教学和育人体系。

探索建立专兼结合,由学校和政府、企业共同组成的高水平、应用型科教人才队伍和教学团队。加强政府主管、酒厂酿酒师与学校教师的交流学习,定期开展新技术、新工艺培训和交流,充分利用学校产业教师、学院创业导师等资源,并配套建设相应的人才流动和人事制度,探索完善聘任行业协会、企业专业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到学校任教,以及学校科教人员到产区政府和酒庄挂职的有效路径。理事单位应安排学院教师到葡萄种植基地、葡萄酒酿造车间实践,增强授课能力;可以利用青年教师驻点实践锻炼、葡萄酒厂生产实践带队指导等机会,让教师以酿酒师助理身份定期深入酒厂,了解企业最新的技术、工艺和经营管理,提高教师实践能力;酒厂骨干也可参与教学过程和交流,提高理论知识水平,促进“双师双能”型师资建设。

构建“产业需求、素质引领、实践贯通、专业融合”课程体系。根据产区政府和葡萄酒企业的实际需求,对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葡萄酒营销、酒庄管理等环节进行调研,共同评定学生综合能力。以政企岗位要求为基础,通过校政企共同开发综合设计、虚拟仿真、产品开发等相关课程。重点根据葡萄酒企业葡萄种植、酿造等技术要求进行教材改编、优化,尤其是完善实践类教材,根据政企实际需求,学以致用,实现毕业与就业的紧密衔接。

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共建实践教学体系。积极联合国内外的葡萄酒企业、产区政府、行业协会等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在国内产区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在世界葡萄酒主产国建立海外实习基地,由学校专业教师和葡萄酒企业的骨干技术人员协同完成实践教学。加强学校与葡萄酒企业人员、基地、设备和技术的共享,不仅要将前沿性的技术和行业知识渗透到理论课堂,也要将基础性的葡萄种植技术、葡萄酒酿造工艺进行实训讲解和操作。学生在葡萄酒厂学习葡萄酒专业知识,提高从土地到餐桌全产业链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更好地实现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真正做到学做合一。学院聘任创业导师和产业教师,在实践教育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产业情结。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可强化产业一线需求,在各个酒庄征集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并提炼为本科、硕士和博士的研究课题,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论文研究,并将结果及时应用于解决生产问题。

(四)推进非学历教育

以行业发展需求为核心,整合葡萄酒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的社会资源,构建高水平的从土地到餐桌非学历教育社会培训平台,以葡萄酒从业者、爱好者、消费者为群体,着力提升中国葡萄酒行业人才队伍水平,为学院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资源和活力。非学历教育按照学校相关管理办法设置各种培训项目,在确保葡萄酒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前提下,持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

自1985 年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葡萄酒高等教育体系和葡萄与葡萄酒工程学科体系。进入新时代后,陆续开展了新工科建设、工程教育认证和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但这主要满足了我国葡萄酒学历教育的需求,还没有建立面向广大葡萄酒消费者和爱好者的中国葡萄酒社会化教育体系。目前,国内以培育消费者及职业化教育为导向的葡萄酒课程几乎由国外的培训机构主导,这些课程采用层级递进的方式重点培训我国消费者如何鉴别国外葡萄酒产区风土特征和葡萄酒品质特点,尤其是怎么找到进口酒的优点,但是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教育了消费者如何识别国产酒的缺陷。在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仍然存在系统性、阶段性问题和葡萄酒文化还不够自信的现实背景下,很容易误导国内部分消费者对我国葡萄酒产业和产品失去信心。因此,这就迫切需要结合中国实际构建更加完善、系统、可持续、高质量的中国葡萄酒非学历教育体系。

猜你喜欢

葡萄酒学院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初等教育学院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自制的葡萄酒为啥爱“上头”?
法国葡萄酒何以誉满天下
学院掠影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基于葡萄酒理化指标的葡萄酒分级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