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国际传播力导向的外语视听说课程思政建设

2023-12-06马炳航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3年12期
关键词:层级外语思政

马炳航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团百年大会中曾指出:“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1]这既是对青年学生追求创新的殷切期望,更为教育工作者改革教学指明方向。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刻不容缓。尤其针对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新的时代背景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在外语教育框架下如何深度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中如何科学回答当代高等教育“为谁培养”“培养什么”“怎么培养”的问题,成为当前高校外语教师应当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高度为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标准和要求,各级教育部门也为课程思政建设规划了发展蓝图,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本文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出发点,以对学生国际传播力培养为导向,结合高校外语教师教学经验以及所授课程学习特点,以法语视听说课程为分析案例,对外语视听说课程思政提出建设构想以及实施办法。

一、基于国际传播力导向的外语教学目标

(一)明确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

教育乃国之大计,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而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和质量,更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6 年便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与任务,而立德树人则是高校立身之本[2]。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立德树人。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首先应当做好角色转变,从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先生转向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的教育陪伴者。同时,将立德树人从思政课程中延展出来,将课程思政纳入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从而为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提供行之有效的拓展路径。

(二)解构外语教育的培养目标

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外语类课程思政呈现出政治性、教育性和思想性的实践要求,其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3]。伴随我国对外语人才需求层级的提高,外语运用能力已经成为服务我国对外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工具,面对亟须加强我国国际传播力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情况,要求我国外语人才培养在语言运用层级的基础上搭建外语综合协调能力,加强学生对语言学习背后的文化反思、价值观辨别、思维创新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能力。同时,外语学科的特性导致外语教学面临易受他国文化影响以及潜在的意识形态侵蚀的挑战,存在中国话语传承危机以及侵害中华文化安全等风险[4]。因此,外语学科亟须课程思政建设来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和中华传统文化根基。

进一步解构外语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将其归纳为三个层次:价值观养成层次、语言学习层次以及专业技能层次。通过不同层次的教育重点,搭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并促进其行为养成,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最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和文化自觉,以扎实的语言功底讲好中国故事,从而以投入我国“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等方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三)建立课程教学的具体目标

基于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为导向,将课程教学的目标进行精细化构建,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语言基本运用能力向“思、辨、创、宣”语言综合协调能力方向转变。外语视听说课程在传统教学安排上,更加注重对学生在外国语言的听力理解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方面的培养,以跨文化交际场景作为教学载体促进听说能力相统一。但传统教学目标仅停留在语言基本运用层面,难以满足当前国家发展战略对外语人才的现实需求,为此需要建立更加明晰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从而与高层级目标形成联动支撑。

以黑龙江大学中法学院为例,学院致力于将学生塑造成服务我国国家建设的发动机和顶梁柱,避免成为供外语学习对象国反向利用的工具。因此,法语视听说课程依托黑龙江大学浓厚的人文底蕴以及先进的外语教学经验,构建了以“民族文化理解力—专业知识胜任力—国际传播影响力”为支柱的三维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以支撑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首先,将民族文化理解力作为第一目标支柱,以爱党爱国为价值导向,通过将具有家国情怀叙事场景的法语听力素材作为课堂听力练习,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强化学生国家意识和国民素养,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其次,将专业知识胜任力作为第二目标支柱,将专业知识与外语学习相结合,注重教学过程中引入专业词汇以及分享优秀学生案例,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最后,以国际传播影响力作为第三目标支柱,熟识中法文化背景的不同和逻辑思维的差异,在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时注重学生对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理解与运用,从而将“讲述中国故事”落到实处。

二、外语视听说类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

(一)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以黑龙江大学中法学院的法语视听说课程为例,主要使用外研社出版的视听类教材《走遍法国》作为授课教材,授课内容围绕三位法国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场景展开,贴近学生生活情境,便于学生理解。同时,利用与教材配套的视听材料,配合法国对外法语教学(FLE)推广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无声观看视频进行假设描述,到对材料泛听和精听进行听力练习,而后通过单词和语法讲解来理解课文,最后通过口语练习进行学习成果输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语言学习兴趣。

然而,随着我国教育目标的不断调整和精确,外语教学出现了众多适应性问题:一是课堂教学缺少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相关知识;二是教学内容以语言启蒙和生活话题为主,缺少职业导向与专业知识胜任力培养内容;三是教材老化,存在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情况等。由此可见,西方的教学方法以及知识结构已经不能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快节奏,无法解释中国的伟大实践经验,更不能满足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发出声音的需求。虽然外语学科并不具备强大的教育理论建构力,但灵活便捷的语言交际实践赋予了外语教育独特的内在成长动力,可以在构建学生外语思维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方法改进

国家推行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作为教学方法改进的出发点,结合黑龙江大学办学定位、专业特色以及中法学院和法语系的人才培养目标,将教学育人计划进行分层级细化。课程改革着力实现从外语视听说类课程“听、说、读、写”的传统教学方法向“思、辩、创、宣”的互动式教学方法转变,通过将多个思政育人维度分层级融入核心语言教学来搭建课程教学框架,从而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通过前文对外语类视听说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梳理,结合课程目标和教学情况,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方法改进。

第一,建立课程育人台账,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依托授课教材,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通过建立课程育人台账将课程思政元素与授课内容有机结合,做到润物无声(如表1)。在建立课程育人台账时,首先将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分级:语言基础层级、专业技能层级、人文知识层级以及思想引领层级。在语言基础层级方面,根据教学周历完成教材内容的进度安排,实现语言基本知识框架的搭建;在专业技能层级方面,以设置文化交际和职业场景的口语任务,实现外语运用和职业思维相结合;在人文知识层级方面,拓展国别和区域知识,捕捉中法社会文化差异,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的提升;在思想引领层级方面,结合授课内容穿插思政元素,同时安排爱国精神和民族文化主题的汇报作业,实现学生“三观”从被动塑造到主动探索构建。

表1 法语视听说I 课程育人台账

第二,构建互动式课堂氛围,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以法语视听说课程为例,从授课教材配套的VCR引入,通过静音观看进行假设猜想,来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随后,通过对素材进行泛听及精听来充分锻炼学生语言运用技巧,而课程目标落位在听和说。将学生随机分组进行口语训练,以课上学习知识点为基础布置课程思政点为话题的主题任务,由学生主动搜集素材并串连表达内容,最终在课堂中以对话表演的形式呈现。同时,在选取听力练习素材上,可以通过中央电视台法语频道等国内主流媒体法语资源库进行筛选,从而使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价值底蕴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搭建完整且具有亲和力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第三,把握学生价值观养成规律,重视外语教育基础阶段课程思政建设。在低年级外语视听说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重视学生的语言基础教学而忽视对学生文化自觉和国际思维的启发,学生总是在对外文视听资源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缺乏正确的“三观”引导和国家意识的构建,部分学生易受到西方文化的侵染和所谓“西式民主”的影响,从而塑造出残缺的世界眼光和非理性的价值取向。而高年级阶段再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则会引发学生的思维排斥,难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需要高度重视在低年级外语视听说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建设。

(三)课程考核与评价机制建设

课程考核与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应作为检验课程思政开展效果的试金石。为此,应建立健全囊括思政考核指标在内的完整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将传统的结果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5]。特别是外语视听说课程,更应当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感受,而非最终通过一次性考试来判断学生学业掌握情况。一方面,教师应当对学生每次课堂口语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完整记录,把握每位学生外语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把控学生对待口语任务的认真程度以及具体展示内容中对课程思政点的理解情况,便于了解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以黑龙江大学中法学院法语视听说课程为例,教师会分阶段布置课后作业。分别通过制作微电影、微课堂以及家乡推介会等新型传播载体,以法语为工作语言,将“中国新年”“家乡推介”“我的母校我宣传”等主题作为作业内容,鼓励学生自主挖掘课程思政素材,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从而实现提高国际传播力的教学目标。

三、结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一直强调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高等院校作为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国际传播能力的增强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表现[6]。特别是外语专业学生,作为国家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人才来源,更需要将国家传播力建设作为教学培养核心目标之一。因此,设立基于国际传播力为导向的外语教学目标,打造立体式语言课堂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从多种感官来激活学生语言学习能力,并融入互动式教学环节,翻转课堂主体,让学生以微课堂、微电影等多种形式,结合思政元素分享中国故事,将“立德树人”贯穿教学始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学习体验,翻转课堂教学主体,通过设置任务点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从被动接受思政教育,到主动探索思政资源,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完成思政育人任务。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教学团队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研究,将教学改革实践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政育人格局,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与学风建设同步同向发展,形成师生思想联动,从而促进教学改革的内涵式发展。

猜你喜欢

层级外语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任务期内多层级不完全修复件的可用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