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逻辑理路和实践路径研究
2023-12-06周禄江刘开强王书亮
周禄江,刘开强,王 平,李 星,王书亮
(西南石油大学 新能源与材料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从战略高度对劳动教育进行了诠释,明确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使命和责任的推动下,全面系统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教育教学价值,是高校育人体系全面协调发展的需要。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2]”。瞄准新形势下劳动教育的现实需求,高校如何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怎样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路径,成为当前高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难点和关键点。本文将对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的时代背景、构建的逻辑理路进行分析阐述,并基于此,提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背景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并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把“爱劳动”并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基本原则。1961年,印发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即“高教六十条”)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方针围绕经济发展的需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进行调整和完善,仍然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95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强调,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在“德智体”的基础上增加了“美”,教育方针正逐步完善。这一时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劳动仍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更强调手脑并用。这样一种劳动教育内容的制定,更大程度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实际需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教育服务功能也发生了改变,“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的时代内涵。
新时代的背景下,只强调劳动技术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必将遭遇到多方面的挑战。《意见》指出,“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2]。改革开放40 多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劳动形态、社会劳动价值观已发生深刻改变,使高校劳动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全面进入人工智能和信息化时代,劳动的内涵被赋予了更新的内容、更深层次的含义,以“自主探索”和“实践创新”为特征的创造性劳动已成为重要的理念。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逻辑理路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3]”是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的内在逻辑。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发展必须遵循的逻辑思维。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构成人类存在现实世界的关键因素,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分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4]。按照这个理论,劳动即是创造物质世界和社会历史的根本动力。与此同时,马克思也深刻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5],“劳动不仅是人的本质规定,更是人类自身生产和再生产的创造过程”[6]。
“过去的劳动教育对于个体而言,其基本价值在于工具性的谋生手段,而当代劳动教育对于个体而言不仅具有工具性的外在价值,更具有存在性的内在价值”[7]。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学生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不仅体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只有热爱劳动、参与劳动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爱劳动、不愿劳动将会阻碍人的能力提升。高校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作为劳动教育的理论依据,培养学生形成“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价值理念,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二)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是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劳动教育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实践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继承和发展。
时代在进步,劳动教育也随着时代在发展。《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8],有力彰显了劳动的地位和作用。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首次完整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突显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劳动教育”第一次写进了党的报告中,是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三)始终坚持劳动教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途径
时代新人之“新”,在于新时代青年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使命,培养时代新人应契合时代需求和社会需要,新时代是劳动者的时代、奋斗者的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时代新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新时代育人体系要始终坚持劳动教育是培养时代新人必要途径的基本逻辑。
通过劳动教育培育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能力需要从精神和实践两个维度展开。在精神维度上,要发挥好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思想、劳动情感和劳动态度,引领大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学生自觉把个人前途、人生理想融入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在实践维度上,应注重劳动技能、劳动知识、劳动习惯的培养,通过系统设计劳动教育体系,来全面提升大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
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通过系统的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养和劳动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10]。从内容上看,劳动教育包含劳动技能的培育、劳动情感的涵养、劳动观念的树立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具有知识技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属性。从形式上看,劳动教育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实践等,旨在让学生通过生产劳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从目的上看,劳动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明白“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意义,从而提高自身在就业创业实践中应具备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结合机制,增强劳动教育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劳动教育体系中具有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结合机制,是增强劳动教育实效的重要方式,是实现“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重要途径。一是要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着力强化劳动教育的思想引领和精神塑造,要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引领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校史校风校训中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涵育大学生的劳动情怀,端正大学生的劳动态度和淬炼大学生的劳动品德,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二是要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整合校内校外资源,积极拓宽勤工助学岗位渠道。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优势,开展“劳动日”“公益周”“服务月”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日常劳动、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等实践劳动,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情怀和奉献精神。三是构建全方位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综合素质评价,在日常生活、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和志愿服务中融入劳动教育,实现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的共同提升。
(二)健全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机制,挖掘劳动教育资源
高等教育阶段是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高校的专业课程具有丰富的劳动元素,要把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学术科研教育和专业实践教育有机结合。一是要不断挖掘专业教育教学中的劳动教育元素,深化劳动科学研究,探索构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精神、劳动伦理等内容,推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是要在科研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服务社会功能,产学研相结合,让大学生在劳动中积累创新经验,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三是要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强化劳动知识和劳动能力的训练,带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调研和实习实训,在劳动中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其职业认知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三)建立产教融合与劳动教育协同机制,强化劳动教育保障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有效有序、有声有色开展,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等社会团体协同合作,提供支持保障。一方面要发挥政府组织领导作用,统筹完善劳动教育政策体系,积极协调工厂企业、农场牧场等社会组织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确保劳动教育走实走深,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新格局。另一方面要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学校和企业在师资、技术人员、教育信息技术、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从而实现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
结语
劳动既是获取知识、积累知识、创新知识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6]。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不是要回归到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要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和能力素养的全面发展,提升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新时代劳动教育要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育人导向和育人价值,发挥思想政治队伍、专业教师队伍、社会组织和团体的育人优势,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育人资源,着力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从而形成“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