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学理化意蕴

2023-12-05杨超

重庆社会科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互联网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网信工作的重要遵循,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入探究习近平总書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学理化意蕴,不仅有助于凸显其本身的真理性,也有助于探索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内在规律性,更有助于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学习研究宣传提供学术支撑。因此有必要挖掘其内蕴的学术原创性思想、整理其所运用的学术性话语、提炼其中的科学方法论、构建思想内容体系,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性、价值创造性和实践指导性。在开展学理化研究时,也要处理好学习研究与贯彻落实、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立足本国特色与借鉴先进成果等关系,以便于将重大理论成果及时转化为学术成果,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学理化研究、社会化宣传,让理论创新成果上升为社会普遍共识。

关键词:习近平;网络强国;互联网;学理化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延安时期革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2022A014)。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10-0042-0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10.00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该理论成果科学、深刻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网络强国、怎样建设网络强国等重大问题,有着高远的政治站位、丰富的理论内涵、完备的科学体系。而如何推动这一重大理论成果的深刻探究和科学阐释,则是当前和今后的一个重要政治任务和学术话题。2023年7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1]。当前随着《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概论》出版,再加之相关政策性解读、学术性阐释对于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体系化问题已有相当涉及,而对于学理化的问题则讨论不足,这也是本研究开展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一、相关研究及回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网信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论述,学界也为此展开了深入探讨和广泛研究,围绕网络强国、学理性等问题形成了质量较高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学理化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研究基础。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研究。一是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论述研究,岳爱武、张尹从坚持发展与治理同步、健全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强化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握“两个巩固”等角度[2],论述了开展网络强国建设的顶层设计;汤景泰、林如鹏认为习近平围绕互联网时代与时代变革、互联网络与生产力发展、网络空间依法治理、中国建设网络强国等议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性的新主张[3];温丽华则认为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是对依法治网、以技治网、以德治网等内容的升华[4]。二是习近平关于网络安全重要论述研究,邢云文、肖扬认为需要立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大视野,从树立科学的网络安全观、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完善网络空间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及发展互联网核心技术等,切实维护我国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安全[5];蒋丽、张迪则认为习近平网络安全治理思想把服务人民作为主线,提出了以国家、企业、网民联动发展的治理模式[6]。三是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研究,岳鹏则从推动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发展、促进网络舆论有效治理和有效应对网络安全威胁角度[7],从宏观层面分析了重要意义;聂智、肖皓文从认识斗争特性、强化战略部署、创新战术思路、拓展战场视野、提升战斗实力等维度[8],明确了工作部署思路。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思想的学理化研究。一是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化研究,韩庆祥、张健认为目前在开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四卷学习时,普遍存在缺乏学术使命、学术情怀、学术功底,不注重学理性问题、学理性方法、学理性观点、学理性论证等问题[9],需要进一步探究其学理性和逻辑性;王岩、毛奕峰认为要促进学理化研究,关键在于实现即时宣讲与精准理解相统一、情感解读与理性审视相统一、精神领会与科学践行相统一、政治表达与学术阐释相统一[10]。二是关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理化研究,杨宗科认为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着系统化的法治学学理,对于促进我国法学研究主题转换、创新法治学基本理论体系、开辟法治学学科新领域具有重要意义[11];王晨认为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内涵丰富、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拥有深厚的理论底蕴、严密的逻辑架构和明确的价值指向[12]。

从以上研究成果梳理可以看出,学界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已有较为丰富的间接研究,但由于该思想近来才得以明确公开提出,因此学界关于该思想的学理化研究则相对不足。基于此,深入剖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学理化意蕴,不仅是促进该思想广泛传播和深入研究的必要之举,也是加强新时代网信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学理化研究意义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作为一种创新理论成果,既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特殊性,又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般“根本性”和“彻底性”。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学理化研究,本质上就是对该思想本身所有的“根本”进行剖析,并结合实践发展需要探寻该思想所体现的“彻底性”。

(一)学理化有助于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真理性

一种理论的真理性,主要体现在其是否深刻准确揭示了其研究对象内在的运动规律,以及在实践中能否促进和增加人类社会福祉。很显然一种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其本身并不会不言自明,还是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予以揭示或者促进才能展现出来。探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学理化意蕴,需凝练和概括该思想的理论内涵、概念术语、学术话语,以“理论的彻底性”探究进一步探明该思想的理论架构、实践生成和演变规律,进而以逻辑性、准确性、全面性的内容和体系展示其真理性。当然开展学理化研究的目的,还在于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指导和促进我国网信事业发展,为加强和改进互联网工作提供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真理性,正是在学理化的分析、学术化的构建过程中,其思想意蕴在实践指导中发挥出了理论的威力,思想的力量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其真理性在实践中也就得以实现、得以彰显。

(二)学理化有助于探索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内在规律性

创新是理论的生命力。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中国共产党明确将“坚持理论创新”作为百年发展与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揭示了百年大党走向成功的奥秘所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从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改变和提升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互联网自1994年接入中国以来发展迅猛,无论是网民规模、互联网覆盖率,还是数字经济规模都跃居全球前列,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的运行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革。面对互联网这个新兴事物,已有知识、已有理论和已有能力是远远不足以解决好互联网大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的,还需要从认识、管理、技术等层面不断更新。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学理化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中国共产党关于网信工作的工作规律,把握“党管互联网”理论的创设基础,探索互联网巩固执政基础、促进中国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发展态势、演变规律与本质特征,从理论上揭示中国共产党推进“党管互联网”理论的规律性特征和趋势,为马克思主义在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提供支撑。

(三)学理化有助于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提供学术支撑

学理一般指科学上的原理或法则。学理化既包括将一般现象进行抽象归纳的过程,也包括将已有理论与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法则相符合的过程,帮助人们理解掌握理论的逻辑线索和科学依据。通过开展学理化研究,能够把習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内容体系与学科方向创新、学术研究热点培育和学术话语本土创新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较为全面了解该思想的生成基础、思想支撑、核心观点等,并对不同内容之间的逻辑关联、现实问题与改进策略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刻的把握。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进行学理化挖掘和整理,借助专业的学术研究方法和学术话语概念形式,将政治理念、工作理念转化为学术理论,将政治话语、制度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成为推动相关学科方向创新、相关学术话语更新、相关学术议题培育的思想源头,其理论的说服力与观点的影响力明显增强,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融入教材、融入课堂也就有理有据。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学理化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既是重大政治部署,又是重要理论创新,更新了对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诸多认识,推动了传统学术理论和学术观点的创新发展,促进了我国网信事业的自觉性发展、制度化推进。

(一)挖掘原创性思想

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进行学理化研究,首先需要重点关注其内蕴的原创性思想和一系列基于新实践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见解,并需要对这一思想的原创性予以高度关注并进行深入阐释,重点对其理论基础、时代背景、历史脉络、实践发展、国际比较等开展学理性研究,从而概括和提炼出该思想在基础理论和科学方法等方面作出的原创性贡献。在对原创性思想进行挖掘时,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系统回答其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其对于当代中国特色以及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中,原创性思想具体包括:一是提出了“党管互联网”[14]156这一重大原则,明确指出网信工作对于党的长期执政具有重要作用,将网信工作纳入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予以规划部署推进,确保网信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从而拓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范围和对象,更新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理论和能力理论;二是提出了“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15]163的重要论断,并进一步提出网络安全对于其他领域如政治领域、文化领域、技术领域、军事领域的重要意义,将网络安全与国家总体安全、国家政治安全关联起来,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创新发展的具体体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安全观、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时代化内涵;三是提出“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16]的重要观点,肯定了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生产工具对于科技革命与生产变革、对于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具有直接的积极作用,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工具理论;四是提出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17]173的重要论断,强调建立有效的、普惠的全球互联网治理框架,既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化发展;五是提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18],通过加强网络平台管理、促进网络内容建设、做好网上正面宣传等措施,不断改进对网络虚拟空间的主导权,确保网络空间风清气正,能够为老百姓提供更加普惠、更加安全的网络服务。

(二)整理学理性话语

恩格斯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19]。学理性话语是开展学术活动的载体,其本身具有特定的内在价值功能,作为一种专门术语或概念,不仅能够准确刻画和描述学科发展规律和特性,还是进行知识生产和价值传递的重要形式,在更广的范围影响着社会主体的塑造[20]。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意蕴深刻、内容丰富、逻辑鲜明、体系庞大,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传播学等各个学科,对特有概念、全新表述进行学理化建构和分析,能够彰显其内在的学术性、理论性和规范性,也有助于以此为指引促进相关学科创新、学术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中,学理性话语具体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化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引向了新的阶段”[14]9,从科学社会主义角度来看,信息化时代哪种制度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新生产力发展方向、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二是“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17]183,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角度探讨了互联网时代政党所面临的全新考验与机遇,对于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党的执政规律、党的执政能力和党的领导方式提升改进具有重大意义。三是“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14]16,强调互联网对于人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所阐释的重要影响,特别是透明化、广泛化的信息茧房对于人们的理论认知和可行能力的深刻影响[21],并进一步提出“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三个地带”,无论是“重中之重”还是“三个地带”,都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主导权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研究、青年价值观网络影响研究等重大议题。四是提出“网络强国战略”,以及“网络主权” “国家数字主权” “数据安全” “数字能力” “全民数字素养”等全新概念,催发了新时代国家安全研究的众多理论议题。五是“聚焦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安全挑战”[14]139,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算法”向善。

(三)明确科学方法论

方法论则是抽象性的、总体性的,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生产工具,且处于不断更新迭代、发展升级的过程之中,如何科学认识互联网本身的内在规律、如何科学认识互联网对于治国理政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在方法论层面明确用网管网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总是存在着各种困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中,包含着从“怎么看”的宏观方法论维度和“怎么办”的具体方法策略维度,不仅是深化网信工作认识的科学世界观,也是自觉开展网信工作的科学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论,具体包括:一是鲜明的战略思维,也就是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互联网作为“国之大者”,无论是对于治国理政、社会发展还是日常生活都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提出“网络强国战略”,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实施综合治理,形成强大工作合力”,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将其纳入顶层设计、总体规划之中;二是丰富的辩证思维,始终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去认识互联网、分析互联网,要求“把握好安全和发展、自由和秩序、开发和自主、管理和服务”[15]164等关系,针对信息领域核心技术提出“正确处理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的关系”,针对信息化潮流提出“以信息化驅动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信息化是‘四化同步发展的加速器、催化剂”[22];三是强烈的底线思维,也就是灵活运用质量互变的原理,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互联网所带来的产业革命与社会变革也要求具有底线思维,包括互联网金融、数字安全、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基础软硬件、网络生态等,都要求我们明确红线、把握底线;四是坚持群众路线,做计划、定决策,要向人民群众主动学习,以人民为中心办好网信事业,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14]128,将互联网作为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途径,在主动吸取民意理性的基础上,实现正能量引导,让浩然正气充沛于网络空间、普惠于民。

(四)彰显思想体系化

体系化是理论创新的基础,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部分之间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结构,从而使得理论内在得以统一、逻辑更加严密,也是实现思想学理化发展的必经步骤。具体而言,体系化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对理论的各个重要部分予以明确,对其具体要素及构成有所确定;另一个是明确理论不同部分之间的联系,对不同部分之间的定位与互动有高度的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主题广泛、内容丰富,要推动其向学理化发展,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实现其体系化,也就是将内容条理化、逻辑清晰化、条块明确化,进而确保更加清晰直接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

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体系化,是系统认识、全面揭示其内涵与外延的关键,同样也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从宏观层面来看,要从整体性角度把握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间的内在关系,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八个明确”、基本方略概括为“十四个坚持”,这一思想统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也是在第四个方略“坚持新发展理念”部分中指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3]。也就是说“信息化”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甚至于一定程度上成为重点关注项、优先发展项,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单独提出和系统阐释,对这一内容进行了专门表述。二是从微观层面来看,也就是从学科体系的构建角度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业已初步实现了体系化构建的任务,其以“五个明确”为统揽,明确了其网络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地位、战略目标、原则要求、国际主张和基本方法五大子体系,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鲜明特征和重大意义等维度开展研究。

四、开展学理化意蕴研究需要处理好的几对主要关系

探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学理化意蕴,既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项学术任务,目的在于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广泛认同及生动践行,推动中国网信事业的蓬勃发展。由此就需要处理好几对主要关系。

(一)处理好学习研究与贯彻落实的关系

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学理化研究,前提在重视、关键在学习、根本在实践。一方面,要在内容认知上下功夫,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就需要带着问题学、跟着文本学、照着部署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概论》为基础,在已明确的基本框架和逻辑基础上,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资料和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既要根据原著原文“照着学”,也要继续“接着学”,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视角理解科技革命变革的依据与影响,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系统性视角剖析互联网发展与网络安全具体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与协同发展问题,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视角、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视角分析建设网络强国的价值贡献问题。另一方面,学理化的目的在于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也就是将贯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结合起来,与网络强国战略、数字中国战略的系统实施有机结合起来,让理论成果在指导实践中闪耀真理的光芒。当然开展学理化研究与贯彻落实之间是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的关系,贯彻落实程度越高、水平越好,越容易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继续发展,更易于推出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和重大理论观点。

(二)处理好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关系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24]。社会发展规律并不会自然呈现,往往隐藏在复杂多样的社会现象背后。理论创新,不仅需要实践方面的长期积累,更需要理论方面的艰辛探索,才能自觉将已有的实践经验进行凝练总结,推动已有理论的创新发展或者创造全新理论。开展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学理化研究,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处理好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如何在创新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已有理论、创造全新理论,而创新理论又如何具体地引领和促进实践创新,回答好这个问题也就解释了理论的生命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作为一种理论创新成果,是以突出的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战略意识对新时代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科学认识、及时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政治成熟和理论自觉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产生于实践、发展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我国目前作为“网络大国”,无论是互联网平台、网络媒介、网络基础设施还是网民规模、全民网络素养等,都跃居全球前列,由此所产生的产业新业态、平台新业态、空间新业态、媒介新业态等,都需要我们更新理念、创造知识、辨别价值、掌握方法,这也是该思想产生的实践源头。创新理论通过规律揭示、本质厘定来揭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指導我们更好利用、管理好互联网;但同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会给理论持续创新提供基础,例如人工智能伦理、数字人、虚拟交互空间等新现象,也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

(三)处理好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关系

政治话语是一个政党或国家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理念、利益和权力的意义表达,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程度和水平,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实力的重要构成。而学术话语并不会单独存在,一方面是基于本学科长期的知识积累与更新所形成的,另一方面则深受政治话语的渗透影响,事实上也并不存在与特定阶级意识形态毫不相关的、纯之又纯的学术话语,在现实中总是体现出一定的倾向或特定的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既是一个特定的政治话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网络安全及信息化工作的最新判断和认识,具有明确的政治态度、具体的政治目标、切实的政治举措;同时又是一个特别的学术话语,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炼而成的,具有较为夯实的学理基础、较为清晰的学理逻辑、较为创新的学术话语。但是在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一定范围上存在“用文件讲政治”的“自说自话”现象,特别是在一些地方、部门的政治专题学习、重大主题宣讲等活动中,没能充分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具体内容情境化,没有结合受众需求将政治语言或学术语言转为社会语言、地方方言,很显然针对网络安全及信息化工作在军队、机关、学校、企业、农村等不同场域下的话语是要进行适当转化的,否则党的创新理论就会沦为抽象的存在,不仅不会帮助社会各界更好理解国家大政方针的深刻内涵,还容易使受众对某些问题一知半解甚至于似是而非,甚至在解答疑惑的过程中创造新的疑惑,从而影响实际工作效果。

(四)处理好学理化研究与大众化普及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创新的理论成果,更重要的是在于为新时代网信实践服务,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于人民群众。因此要充分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理论彻底性”,不能完全用抽象的概念、庞大的体系、陌生的符号来表达,还应该尽可能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内容、通俗易懂的逻辑结构进行大众化表达、通俗化传播,创新理论才能得以传得开、用得了,逐渐发展为广大群众的生活语言。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风格富有个性化、充满魅力,不仅善于讲故事举实例,还善于用地方语言、社会热词等方式说政策讲理论深入浅出、解惑释疑,充满了吸引力、感染力、感召力。同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中也包含着诸多个性鲜明、平实质朴、生动活泼的语言。例如强调领导干部要“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17]195,让广大领导干部跟着学、继续学;提出“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17]191-192,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不仅让数字经济做强做大,也要求以信息化推动产业升级和生产变革;要求“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15]195,完全实现“村村通宽带、县县通5G”,并且强调“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17]192-193,习近平总书记用平实的语言把大道理讲得生动、讲得透彻,让老百姓不仅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有了清晰了解,也对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与公仆品格有了深切认知。

(五)处理好立足本国特色与借鉴先进成果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25]。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中,也明确指出,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但也存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数字鸿沟”不断拉大的世界性问题。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生产工具,从技术层面来讲具有一定的中立性,但在使用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便捷性、平等性、及时性、匿名性等特点本身就带有意识形态色彩,再加上首先发展于西方的互联网又“内嵌着像自由、共同体、平等和民主等价值”[26],但这种工具的使用者与革新者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倾向,由此所带来的安全风险、意识形态风险等值得防范。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内容中,就提出了“自主创新”的要求,强调“两条腿走路”,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换不来、买不到,还是要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但也不能关起门来搞研发,盲目排外或闭门造车并不符合网络技术更新迭代的规律性要求,也不能在世界互联网领域抢占发展的主导权和规则的创制权。同样在推进学理化研究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有什么讲什么”,还要及时跟踪国外互联网最新样态、最新管理政策、国外互联网产业升级模式等,用更为前沿的眼光、深邃的视角“充分讲”,用横纵交错、中外对比的方式,不断丰富中国网信事业发展经验、拓展中国网信事业发展范畴,进一步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研究视域。

总之,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学理化意蕴研究意义重大、任重道远,还需要原原本本、扎扎实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概论》,充分体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结合我国网信事业发展实际,以极高的政治觉悟真懂其内容含义与学理支撑[27],进一步总结学术创新理论、学术创新话语、学术创新方法,进一步探索其内在的理论基础、核心要义、鲜明特质等,充分彰显其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性、真理性、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N].人民日报,2023-07-02(001).

[2]  岳爱武,张尹.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的四重维度论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1):55-65.

[3]  汤景泰,林如鹏.论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强国思想[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 (1):5-20+126.

[4]  温丽华.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研究[J].求实,2017(11):4-13.

[5]  邢云文,肖扬.以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8(3):114-117.

[6]  蒋丽,张迪.习近平网络安全治理思想及其指导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8):30-34.

[7]  岳鹏.习近平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系列论述的核心要义及时代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2):4-8.

[8]  聂智,肖皓文.“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学习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J].思想教育研究,2021(8):27-32.

[9]  韩庆祥,张健.深化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学理性问题[J].中州学刊,2023(7):5-14+2.

[10]  王岩,毛奕峰.“五个统一”:深化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理性研究的理与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6):18-27.

[11]  杨宗科.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法治学学理[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21 (2):14-20.

[12]  王晨.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新飞跃[J].中国法学,2021(2):5-19.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1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5]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6]  习近平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  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N].人民日报,2018-04-22(001).

[17]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18]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

[19]  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2.

[20]  沈壮海.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理与路[N].光明日报,2017-01-06(011).

[21]  文丰安.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J].探索,2023(4):151-163.

[22]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48.

[23]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

[2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6.

[25]  习近平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并发表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23-03-16(001).

[26]  安德鲁·查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M].任孟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20:23.

[27]  蒲清平,漆钰,向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J].重庆社会科学,2023(6):6-16.

Research on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Implications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Thoughts on Network Power

Yangchao

(College of Marxism,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4)

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thoughts on network power is an important follow for China's network information work in the new era, and it is the lates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on network security and informatization work. Carrying out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thoughts on the Internet power will not only help to highlight its own truth, but also help to explore the internal laws of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it will also help to provide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power. Provide academic support for the study and research of important idea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xcavate its inherent academic original thoughts, sort out its academic discourse, refine its scientific methodology, and build a system of ideological content, which fully embodies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thoughts on network power Sex, value creativity and practical guidance. In addition, when carrying out scientific, physical and chemical research,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and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political discourse and academic discourse, based on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drawing on advanced achievements, so that major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academic achievements in a timely manner. The achievements have promoted the academic research and social publicity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thoughts on the Internet power, so that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have risen to the general consensus of the society.

Key Words: Xi Jinping; network power; Internet; science, physics and chemistry

(责任编辑:易晓艳)

作者简介:杨超,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互联网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基于“互联网+”的京东自营物流配送效率分析
互联网+医疗保健网的设计
试论网络大环境下音乐作品的法律保护问题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浅析互联网时代维基百科的生产模式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