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价值意蕴、丰富内涵和鲜明特质
2023-12-05黄意武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新道路,不是照搬西方式的现代化道路发展模式,而是建立在民族文化自信自立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解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领域的突出问题、实现实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形成的新形态。就其价值意蕴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彰显了文化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破解了西方现代化的文化危机,贡献了走向现代文明的文化逻辑;就其丰富内涵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创新理论、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共同构成的;就其鲜明特质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建设、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走和平发展的文化道路、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价值意蕴;丰富内涵;鲜明特质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10-0067-0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10.005
文化形态是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存在方式或样貌,是文明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23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时强调,“‘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1]。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一种全新的、先进的文化形态,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内涵要义和精神特质,需要从现代文明视域来把握其基本特征,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发展逻辑,进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一、文献综述
文化形态不仅是实践命题,更是理论命题。学术界不仅对文化形态的概念、类型、功能、特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也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形态、西方社会的文化形态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形成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从文化形态的价值功能来看。苏星鸿、李夏冰认为文化形态的创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是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历史超越,是对科学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创新发展[2]。刘泾认为文化形态为实践形态提供了深厚文化底蕴,它是理论形态创新的价值引领,也为制度形态成熟和定型提供精神动力[3]40-41。从文化形态的内涵构成来看,张静、吴荣生认为当代中国文化形态主要分为三种形态——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4]。周向军、杨勇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角度出发,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要表现为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三种不同的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也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本主义顺应时代的文化内容、科学社会主义预见的未来文化形态发展方向[5]。从文化形态的特性来看,刘泾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具有思想引领的先进性、服务大众的人民性、传统继承的民族性、开放包容的世界性、改革创新的时代性等特性[3]43-44。从文化形态的创新来看,任平认为中国拥有五千年悠久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文化自信也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基础[6]。学术界对于文化形态的研究有了一定成果。但是,目前的成果大多偏向宏观的研究,而对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理论价值、要素构成、中国特质缺乏系统深度的分析,存在理论基础薄弱、内涵界定模糊、特征论述不系统等问题。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探索是未来文化发展的重大问题。由此,本文立足新时代背景,从价值、内涵和特质等角度开展探索,以期丰富中国式现代化文化理论。
二、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价值意蕴
文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形成一定的文化形态。人类从落后、愚昧的文化观念、文化习惯、文化生活走向现代化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是文明走向现代化的重要表现,也是形成文化形态的发展过程。文化形态的特征多种多样,根据文化形态的类型、地域、性质、形式等特点可以划分为不同特征的文化形态。文化形态既可以体现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的形态,也可包括文化生产、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服务、文化管理等领域的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独特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不仅体现了文化现代化的本质,而且在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功能,其价值意蕴丰富。
(一)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彰显了文化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现代化的发展也是为了人,以现代化的方式改造自然、创造文化来适应人的需求。“人是文化现代化的主体,实现文化现代化必然要以人的现代化为根本价值追求和内驱动力。”[7]141现代化的内涵包括国家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其根本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不论是国家现代化还是人的现代化,精神文化都是极为重要的,缺乏精神文化的自立自强,现代化就缺乏灵魂和根本。从这个意义而言,推动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仅致力于实现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而且更为重视精神生活的富足,把文化建设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把精神富有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尤其注重把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社会发展的要求,鼓励人民参与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让人民的精神生活得到有效满足。中国共产党人肩负起文化使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先后提出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把人的精神生活置于前所未有的地位,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导向,开启了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构建出中國式现代化文化新形态,彰显了文化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二)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破解了西方现代化的文化危机
“现代化”的概念最早来源于西方。“任何一种事物,如果在逻辑上存在不足,在实践上暴露出种种弊端,主要依靠暴力维系,那么其未来必定是难以为继的。”[8]自1500年以来,西方社会不断推进精神文化变革,民主、理性等观念得以发展,加上现代科学的建立,极大激发了西方国家的生产力,这些思潮内在促成了文化霸权主义、奉行零和博弈、实行殖民掠夺的发展理念。虽然西方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作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也滋生了文明优越论、文明中心论、文化霸权论等强权思想,西方文明中心论认为西方文明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文化侵略,加上资本主义天然的缺陷,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容易导致物欲主义膨胀、拜金主义横行,不仅容易导致西方社会的文化危机,而且一些发展中国家学习西方社会的制度体系、文化模式后,深受其害,给全球文化安全造成重大挑战。“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现代化是其对文化价值历史的反思和现代化探索的过程。”[9]141中国共产党提倡的现代化文化形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我们始终倡导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包容,在交流互鉴和包容中发展壮大本民族文化,始终反对西方文化中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霸权主义等,没有出现西方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危机,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文化建设中的经验可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文明提供有益参考。
(三)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贡献了走向现代文明的文化逻辑
“文明的历史是提炼集体性格的过程。”[9]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现代文明是世界各国的目标,不同国家有各自不同的进入现代文明的模式,其核心是协调国家、市场、人民之间的关系,其灵魂是建构现代化的文化逻辑。西方社会进入现代化所依赖的是霸权式、殖民式、冷战式、对抗式、扩张式文化发展模式,为其国家综合实力提升和民族精神凝聚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以兼收并蓄、開放包容的姿态贡献了走向现代文明的新路径,不断拓展各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发展,摒弃了西方现代化的文化发展模式,打破了西方文明现代化的弊端,建构起符合自身文明特点、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逻辑,始终从文化发展的目标、战略、布局、内涵、路径等方面进行系统安排,先后推进文化立国、兴国、强国,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文化自信自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向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新道路。这一开创为发展中国家坚定文化自信、保持自身独立性提供了全新选择,也为人类社会走向现代文明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支撑,进而引领人类文明形态的发展方向。
二、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丰富内涵
文化形态作为文化的存在形式,不同于物质形态的可见,文化形态是精神的、多变的、交融的,需要从整体上来看待,需要把一定时间、空间推行和发展的文化作为观测对象,从整体上把握其核心观念、行为模式、内在架构、外在形式等。文化形态从内在结构和整体架构来看,应包含文化的根源、灵魂、主体、特质、旨归、使命等要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基于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所形成的文化形态,是建立在民族文化自信自强的基础上,满足人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解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领域的突出问题、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形成的文化形态,主要体现在文化根脉的延续性、文化主体的先进性、文化价值的独立性、文化特质的创新性、文化目标的民本性、文化使命的担当性。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拓展,主要可以包含以下方面。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深厚根源
文化根脉是对文化形态的基础支撑。一个民族缺乏文化根脉,其文化就缺乏生命力,其文明品格是不健全的。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连绵不绝、延续至今,就是因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根脉。中华文明历史源远流长、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彩,蕴含着连续性、统一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等文化特性,体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智慧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深刻影响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也对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价值,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文化形态总体基调,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形成了中国人民共同的民族文化情怀,其蕴含的哲学思想、教育理念、理想情怀、治理经验,对于凝聚和形成中国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民素质、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有重要价值,也为新时代推进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不管时代怎样变化、社会怎样变迁,中华民族创造的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始终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并内化为中国人民的行为方式,这种文化根脉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优秀的基因始终得到继承和发扬,这种延续性确保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有特色和显著特征始终得到丰富和发展,构筑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文化力量,也是我们面对世界文化格局变化中最独特的精神命脉。近代以来,我们因国家的衰败出现过传统文化“过时论”“无用论”“有害论”等错误思潮。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以“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文化观推动转型升级,筑牢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坚定了对自身民族文化的最强自信,也构筑起自觉反对西方腐朽文化的天然屏障。要建设现代化形态的中华文化,就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追求中找到精神根基,不断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使其成为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文化,在纷繁复杂的现代文化竞争中找到中华文化的安身所在,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根源基础。
(二)党的创新理论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主体内容
文化形态的主体可以分成多方面,一般意义上的主体是指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有思想文化形态上的主体,也就是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思想文化形态。一种文化要具有时代的吸引力、引领力、凝聚力、生命力,必须要有其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党的最新创新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界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体性的基本内容,也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应坚持的主流文化。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表明,我国的文化发展就是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倡导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党的创新理论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最本质的特色。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内在要求是不断夯实和增强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增强中国人民的主体意识,发挥文化创新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中华文化自信夯实理论基础,坚定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进而为世界和人类文明作出更多理论贡献。
(三)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思想灵魂
文化形态的灵魂是指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精神信仰、理想人格中最核心的要素,是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和根本特征。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体现人的思想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向现代化转化的过程,是与现代文明生活相适应的文化演进过程,使人从本能生活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社会实践理性的高度发展,其本质上是用先进文化价值观引领民族传统价值观,用独特的民族价值观滋润先进价值观。中华民族文化价值内涵多元、观念内容多样,蕴含着自由、民主、发展、公平、正义、和谐等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出先进性与创新性的特质,但不管是在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工业文明还是现代化文明的进程中,精神上的独力自主始终构成了中华民族最独特的文化灵魂。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向来秉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理念,不对外侵略、不称臣纳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虽遭遇各种侵略,但最终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实现了民族独立,这一过程中虽有精神迷茫、文化自卑、思想依附,但在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思想误区,坚定了文化自信,不否定传统文化、不崇媚西方文化,展现了中华文化发展新面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符合中国实践的独立探索,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提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鲜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跟人脚迹,学人言语”是没有出路的,只有走适合自己本民族的道路才有前途。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其本质和核心就是提升自身的民族文化自信,提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养成独立自主的人格意识,向独立自由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才能在文化上对世界有所贡献。
(四)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鲜明特质
独特的文化基因展示着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独特风貌,精神谱系深刻反映着一个国家、民族、政党的使命所向、精神支撑,彰显着其精神标识。缺乏精神谱系,民族精神脊梁就容易塌陷,民族精神就容易缺乏灵魂。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历程中所形成深厚的民族精神,具有丰富的历史渊源,是中国人民不断战胜重重困难、持续向前发展的精神指引。当前,中国精神中最独特、最具有鲜明特征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积淀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延续自强、仁爱、勤奋、创新、开放、担当等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红色基因、红色资源,高度体现了党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不同于世界上其他政党的精神特质,蕴含着人类追求理想社会的普遍真理,具有无比的先进性、高尚性、优越性。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向世界展示了内蕴在中华文化基因中的中国精神,展现了催人奋进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具有与其他现代化道路相区分的精神标识。这种精神谱系,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动其贯穿于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精神支撑。
(五)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目标追求
不同的社会阶段有不同的文化发展目标,不同的社会性质也有不同的文化发展任务。文化发展的目标决定了文化发展的道路、性质、战略和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倡导建设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致力于弘扬社会正能量,也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丰富的精神世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实现人民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和高尚追求。“人的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衡量精神文明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准和尺度。”[11]缺乏高尚的精神追求,人的现代化就不能实现。西方现代化发展,既缺乏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也缺乏以民为本的文化建設。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从根本上体现了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导向,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文化形态,是人的精神生活得到全面发展的文化形态。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突出公共文化供给和服务体系的以民为本,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和文化诉求,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发挥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功能,让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使命担当
文化使命体现了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发展的责任和担当。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崇高使命的政党,具有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和为民情怀,始终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深层基因,它从中华文明的历史传统中走来。”[12]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先后完成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我们曾经历了文化否定论、文化自卑论、文化自满论、文化糟粕论等极“左”或极右的社会思潮影响,导致人们陷入思想误区。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文化建设,倡导新民主主义文化,致力于建设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模式和新道路,不仅带领中国人民步入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阶段,而且找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向前发展的新起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排斥和反对传统和西方文明,也不是照搬照抄其他文明发展模式的结果,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下,将文明的发展与自身实际不断结合,探索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因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也必定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13]。新时代应肩负新的文化使命,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在坚守中华文明立场的基础上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始终提倡“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的新型文明观,推动形成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在倡导与全球文化的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三、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鲜明特征
文化形态有其显著的特征,不同民族文化形态具有不同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拥有独特的文化形态,在传承中华文明并对其进行现代性转化的长期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向度,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4]。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构建起了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特征,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综合呈现。
(一)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政治优势。党的领导是文化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坚持党的领导,特别是坚持党在宣传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才能保证文化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增强文化自觉,对现代化文化形态进行统筹规划,提供了坚强的领导核心、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有效的组织保障。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发展获得了先进的文化理念。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引领,坚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让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在指导思想上始终保持先进,而且与时俱进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激励着中华文化在多彩的世界文化中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二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发展获得了优越的制度支撑。中国共产党以政党力量作为支撑,引领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创造性地做到了统揽全局、协调各方,既保证了多元一体,又做到了多方协同。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向全世界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其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种对文化发展重视的程度以及发挥其制度优势推进文化建设,是目前任何一个西方政党所不具备的,也是西方现代化在推动文化发展中的显著缺项。三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发展获得了最广大人民的支持。西方的文化现代化,起源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其文化形态是自然发展的产物,而中国的文明转型和文明建设任务其目的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因此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也能够造福于人民,这就使得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拥有了支撑力量和强大动力。
(二)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德国学者伊瓦尔·里斯纳认为,文明的先进性,最根本不是经济上的宏伟大厦,也不是建立起来的运行流畅的体制,其根本是精神文化的先进性[15]。中国共产党提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协调发展的文化发展新模式,提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向世界展示着典型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6]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特有的现象,既包括物质文化的现代化,更包括思想意识的现代化,是人民群众价值情感显著深化的表现。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仅追求物质上的共同富裕,更提倡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发展能有效促进物质形态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致力于营造一个有利于社会物质生产的良好社会环境,提倡时代精神、鼓励创新精神、宣传劳动精神等,能为物质形态的发展增强动力。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能逐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中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就与精神生活的内涵相互照应,都看重人的因素、重视对人的影响。三是促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调发展。物质形态和文化形态是相互促进、相互转换的,物质的力量能夯实精神的自信,精神的自信能促进物质的创造,两者相互协调发展,能不断推动人民思想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现代化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走和平发展的文化道路
中华民族始终倡导以和为贵,中国人民始终践行和平和睦和谐理念。“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17]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始终传承这一观念,倡导各民族文化平等,提倡文明交流互鉴,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的价值遵循。在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重视互学互鉴、兼收并蓄,致力于实现国泰民安、睦邻友好。这种以和为贵的思想让我国的文化现代化道路具有了宏阔的视野、开放的胸襟,给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提供了价值遵循。二是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的经验所得。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民族苦难,中国人民深切感受到战争、被侵略给民族带来的伤痛,这种经历已深深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使广大中国人民深刻感受到和平的珍贵,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仅避免国与国之间走向“冷战”,更能赢得全世界的尊重和认同。三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将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自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以来,中國一直坚定奉行多边主义,坚持以公平正义为要旨,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在现代化过程中,我们也始终坚持兼收并蓄,依靠中国文化自身的魅力进行文化交流互鉴,以平等对话代替文化冲突,以求同存异消除文化隔阂,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这将在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扬。
(四)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不是理想的,而是通过文明实践逐步实现的,通过文化治理逐步建设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治理模式,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推动文化产业逐步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激发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活力。中国特色的文化治理最具有特色的元素就是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推动形成文化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促进文化治理效能的不断提高,进而打造文化发展共同体。一是推动文化治理主体的共建。我们以高度的文化认同凝聚社会文化治理共识,激发个人主人翁意识,引导全社会共同努力把家国情怀更好地转化为社会建设的生动实践,不断推动政府、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等文化治理主体发挥各自的作用和功能,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便于参与的载体推进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的共建,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通过文明培育、文明创建、文明实践等渠道,把文化形态融入群众的文明实践活动中,为文明实践注入源头活水。二是推动文化治理方式的多元。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治理方式多种多样,以“数字文化+”的现代化手段嵌入文化治理,把“平等”“和谐”等现代化理念融入矛盾化解,建设起功能全面、覆盖面广的现代化文化基础设施等,构建起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供给体系。三是推动文化治理成果的共享。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一全新理念突出了文化的缩差共富,让中国特色文化治理成果有感、有形、有效,这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需要,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文化治理效能,为构筑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显著优势奠定文化治理支撑。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大地树立中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开拓了对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在“第二个结合”上所形成的文化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中国式现代化为基础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中国的,不是西方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发展,摒弃了西方现代化的文化发展模式,吸收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思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和平、和睦、和谐等思想,将两者进行结合。“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加体现胸怀天下的世界眼光,进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更加体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进而推动文化自信自强;这使得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加富有中国特色。我们要克服简单地认为“传统文化”好或者“现代文化”优的思维定式,守好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文化发展的思路与方法,进而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想文化样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蔡奇主持[N].人民日报,2023-06-03(1).
[2] 苏星鸿,李夏冰.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视域下的中国文化形态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23(1):30-36.
[3] 刘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功能、特质与价值取向[J].科学社会主义,2018(4):40-46.
[4] 张静,吴荣生.文化形态嬗变视阈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J].理论学刊,2010(6):8-13+127.
[5] 周向军,杨勇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论[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8(6):72-79+2.
[6] 任平.全球文明秩序重建与中国文化自信的当代使命——兼论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形态[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21(1):71-82.
[7] 房广顺,祁玉伟.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征[J].长白学刊,2023(1):140-146.
[8] 韩庆祥,张健.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J].人民论坛,2023(10):14-19.
[9] 布罗代尔.文明史纲[M].肖昶,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1.
[10]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11] 商晓辉,胡钢.文化自信自强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蕴和意义[J].甘肃社会科学,2023(3):34-41.
[12] 庞立生,罗春阳.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逻辑和新文明意蕴[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5):172-182+239.
[13] 张志强.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 奋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6-06(1).
[14] 刘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五重向度[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4(3):1-9.
[15] 伊瓦尔·里斯纳.世界文明启示录[M].吴奕俊,鲍京秀,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
[16]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9.
[17] 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2.
Value Implication, Rich Connotation and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odern Cultural Form
Huang Yiwu
(Institute of Marxism, Chongq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ongqing 400000)
Abstract: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has opened up a new path of cultural formation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which is not a model of modernization road development following the Western style, but a cultural formation based on the self-confidence and self-reliance of national culture, meeting the people's needs for high-quality cultural life, solving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of the people in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field, and realizing the free and all-a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As far as its value implication is concerned,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cultural form manifest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cultural modernization, solves the cultural crisis of Western modernization, and contributes to the cultural logic of moving towards modern civilization; as far as its rich connotation is concerned,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cultural form is jointly constituted by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Party's innovative theories, the spirit of independence and autonomy, the spiritual genealog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the enrichment of the people's spiritual world,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far as its distinctive qualities,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cultural form is a development model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l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rsu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taking the cultural road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joint construction, governance and sharing.
Key Words: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cultural form; value implication rich connotation;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責任编辑:易晓艳)
作者简介:黄意武,重庆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