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四地市乡村生态宜渔坑塘调研报告
2023-12-05吴丽莉杨雪冰张歆牧
◎ 文/吴丽莉 杨雪冰 张歆牧
为摸清河南省乡村宜渔废旧坑塘现状,督促做好乡村宜渔废旧坑塘排查统计工作,笔者团队通过实地走访、工作座谈、报表统计等方式对郑州市、洛阳市、平顶山市、开封市等四地区乡村宜渔废旧坑塘现存量及利用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了存在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为河南省乡村生态宜渔坑塘治理改造利用工作高质量推进提供参考。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部分坑塘受到污染,水体面积大幅缩减甚至消失。加强农村宜渔废旧坑塘治理改造利用工作,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河南省渔业部门高度重视,为此河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成立了专门的调研组。笔者团队作为第一调研组到郑州市、洛阳市、平顶山市、开封市等四地进行实地调研。现就四地市的乡村生态宜渔坑塘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四地市乡村宜渔废旧坑塘现状
(一)郑州市宜渔坑塘情况
近年来,郑州各区县城镇化较快,宜渔废旧坑塘主要集中在沿黄的荥阳市、惠济区、金水区、郑东新区和中牟县,而新密市、登封市和新郑市宜渔坑塘极少。郑州市宜渔废旧坑塘共计5万多亩,坑塘水源大多来自地下水。
(二)开封市宜渔坑塘情况
开封市宜渔废旧坑塘集中在尉氏县、祥符区和兰考县等三个地区,面积有1650亩。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龙亭区紧邻黄河湿地,受政策影响,以前的养殖区全部迁到黄河大堤以南。同时这两个区又紧邻市中心,耕地紧张,大面积的土地都划为耕地或者工业用地,有小面积废旧坑塘,也不在宜养区内。鼓楼区所辖区域都在市区,有大宋运河和包公湖大水面,但不适合发展养殖业。禹王台区、杞县、通许县没有河流通过,土质是沙地,不适合渔业养殖。开封市宜渔坑塘98%以上产权归村集体所有。
(三)洛阳市宜渔坑塘情况
洛阳市宜渔坑塘主要集中在汝阳县,有2210亩。嵩县、洛宁县、伊川县宜渔坑塘较少,三个县坑塘面积一共不足200亩。洛阳市宜渔废旧坑塘资产归村集体所有。
(四)平顶山市宜渔坑塘情况
平顶山市宜渔废旧坑塘主要分布在舞钢市,有1000多亩。鲁山县、叶县、宝丰县虽然水库水面较大,但属于水资源缺乏区域,宜渔坑塘较少。白龟山水库附近几个区及鲁山县几个乡被划为湿地,属于非养殖区域。平顶山市宜渔坑塘水源大多来自河流和水库。
二、发展坑塘渔业面临的问题
调研小组在实地考察调研中,通过与当地水产技术推广部门、村领导干部、水产养殖户的交流,以及对四地市宜渔废旧坑塘的现状分析,整理出发展生态宜渔坑塘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政策问题
发展宜渔废旧坑塘涉及统筹乡村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生态振兴、产业振兴,探索乡村坑塘治理和渔业生产相协调的绿色发展路径,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统筹安排,包括政策和资金等方面支持,但河南省目前还没有支持宜渔坑塘发展的政策文件。
(二)资金问题
宜渔坑塘改造需要大量资金。如何筹集资金,资金如何管理、监督,如何确保资金分配规范、有效使用,都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问题。
(三)规划问题
宜渔坑塘的类型众多,面积大小不一,做好坑塘改造规划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如何规划好宜渔废旧坑塘利用,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问题,也需要其他水产科研部门的支持配合。
(四)技术问题
宜渔废旧坑塘改造后的技术服务工作由谁来做、怎么做,是我们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近年来基层事业单位改革对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冲击较大,河南省县级水产机构很多合并到畜牧水产股,留下的专业人才多的有四五人,少的仅一人。在人员缺乏的情况下做好技术服务,是对我们水体推广体系的一大考验。
如尾水处理的问题,传统池塘养殖方法容易造成水体中含有大量残余饲料和水生生物粪便,这些污染物自然分解、物理分解或化学分解直接导致了水产养殖尾水中存在很多氨氮亚硝酸盐、有机物、磷和一些污损有机生物,进而导致水循环系统呈现恶性循环,间接影响水生生物食品安全。尾水处理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做好尾水处理技术服务是实现宜渔坑塘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思考及建议
(一)可行性及意义
开展宜渔废旧坑塘利用,可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将过去废旧坑塘变身乡村景观、美丽鱼塘,进一步发挥渔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助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促进村庄清洁行动长效长治,实现乡村治理与产业振兴融合发展。
发展乡村宜渔废旧坑塘渔业,对于树立践行“大食物观”,充分利用宜渔资源空间,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构建坑塘长效管护机制,解决坑塘治理反弹难题,对巩固发展乡村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加强乡村坑塘水域环境保护,繁荣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建设乡村美丽家园等也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建议
应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围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水产品和优美水域生态环境需求的目标,对宜渔坑塘进行改造,提高池塘养殖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渔业养殖产业绿色发展。
在治理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针对每个坑塘特点,可开展池塘生态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圆桶式养殖、渔藕综合种养等各种先进坑塘种养模式。可利用坑塘水面较大的特点,集中散养鱼类,发展池塘生态养殖,吸引周边群众到村垂钓,增加集体收入;也可在水循环较好村庄,建设水槽、陆基圆桶等设施,发展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对原生态养殖坑塘、不适合养殖的坑塘,发展光伏发电项目、莲藕种植项目等,实现光伏托底、养殖提质、合作增收的村集体增收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