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海洋牧场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与推进思路
2023-12-05陈建涛卢晓纪云龙马朋赵彤纪翔
◎ 文/陈建涛 卢晓 纪云龙 马朋 赵彤 纪翔
本文阐述了山东省海洋牧场文化建设情况,分析存在问题,明确发展定位,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把海洋牧场建设成为为城乡居民生产优质蛋白的“蓝色粮仓”和提供精神食粮的“文化粮仓”,进一步推动山东省渔业高质量发展。
海洋牧场是新兴的海洋经济发展热点。近年来,业内专家学者对海洋牧场装备技术、资源养护等方面已有阐述,但对海洋牧场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尚未见太多报道,对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文化功能的作用发挥也鲜有论及。
一、背景介绍
从概念内涵上来界定,狭义的海洋牧场文化,是依托现代海洋牧场这一物质载体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形态;广义的海洋牧场文化则涵盖了海洋牧场及其衔接陆域、链动产业的大文化体系,与传统渔业文化、民俗文化、产业文化等既有内容交集又有传承创新。本文所述海洋牧场文化为广义的海洋牧场文化。
山东省海洋牧场建设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在几十年发展过程中,山东省依托海洋资源优势和渔业产业基础,在海洋牧场建设领域成绩斐然。在四十多年发展过程中,山东省海洋牧场文化亦逐步成长并形成兼具海洋和农耕双重属性的文化特色。如内质结构上开放包容、朴实厚重;价值取向上生态环保、提质增效;审美旨趣上意境开阔、气象浑厚。以此为基础,山东省海洋牧场文化建设呈现出空间上海耕文化“破土萌芽”、时间上渔业文化“老树新枝”、经济层面产业文化“百花齐放”等蓬勃状态,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鲜明地域特色的海洋牧场文化体系。
二、发展路径
(一)发掘海耕文化,催生文旅新业态
“海耕”是基于海洋牧场“耕海牧渔”产业形态的简称。与传统农耕文化的生成地域不同,海耕文化以海洋牧场产业发展为生成背景,契合我国传统中“以海为田”农业型海洋观,是海洋牧场文化核心内涵。海耕文化将现代海洋牧场绿色生态、深远海养殖、信息化智能化、多业态融合、现代化建管机制等技术成果、价值理念进行整合,融入爱国精神、人文风情、亲海休闲等内容元素,集中展现了山东省海洋牧场40年发展之文化成果。以之为“文化母体”,以海洋牧场综合管护平台为“装备基地”,孕育衍生出“亲海研学”“海底观光”“海上垂钓”“赶海采摘”等新型休闲旅游产品,丰富了文旅市场产品供给。如威海爱伦湾、桑沟湾海洋牧场推出的海上采摘、研学等项目,将一产、三产深度融合,打造“文化+旅游”新业态,受到游客青睐。烟台市“耕海一号”海上综合体开辟“渔夫垂钓”、海洋主题美食、海上电影院、直升机停机坪等多个功能区,开发“海上看烟台”观光线路,满足游客不同消费需求,成为地标式休闲海洋文旅项目。
(二)整合渔业文化,盘活乡村资源
山东半岛海岸线绵长,自然风光秀丽,散布其间的渔村、码头历史悠久,与近海建设的现代化海洋牧场设施设备相映生辉。不少地方的淳朴民风、传统民居、古老民俗沿袭千百年传承至今,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物质性渔业文化(渔村渔场文化、渔船渔具文化、渔业景观文化等)和非物质性渔业文化(信仰文化、食鱼文化、艺术文化、养殖文化等)。威海东楮岛海洋牧场以市场化手段盘活渔村闲置房产,打造海草房民宿领衔的“民宿+农事”“民宿+文化”等多种体验型休闲旅游业态,让游客“留下来”,变“一日观光游”为“休闲度假游”,延长了海洋牧场产业链条。烟台长岛各海洋牧场借助妈祖祈福庆典及“开海节”活动举办,收获节庆经济红利;日照海洋牧场把非遗文化“鱼拓”“飞蝇钓”搬进公益课堂,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了海洋牧场渔文化社会效应。
(三)提炼产业文化,赋能实体经济
山东省海洋牧场蓬勃发展,为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调查数据和海域环境条件,不同类型海洋牧场在投礁修复海洋生态系统同时,因势利导施行绿色养殖,形成了牡蛎笼养、贝藻混养、海珍品底播、网箱养殖等不同产业发展方向,进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海洋牧场产业文化。
山东省内胶东半岛地区海洋牧场起步较早,在海洋牧场产业文化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方面走在前列。如青岛以海藻产业文化为支点,创新打造集海藻生物产品体验、文旅商品、科普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海藻生物文化馆、产业馆,助力了海洋生物产业发展。威海市围绕牡蛎产业文化打造的牡蛎小镇,将海水苗种繁育、水产品精深加工、休闲渔业、仓储物流、线上直销等关键节点融入全产业链生产体系,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达到了引领当地产业发展的目标。
(四)创新制度文化,引领产业发展
海洋牧场制度文化,是为达成海洋牧场建设目标而创造出的标准化、用以规范组织体系的文化。山东省将海洋牧场建设作为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和渔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积极从用海、资金、技术、装备、金融、保险等角度强化政策供给,先后出台《山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方案》《关于支持海洋牧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推进海洋牧场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等多个文件;围绕海洋牧场渔业发展需求,参与制定《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指南》国家标准,先后发布《钢质可移动式海洋牧场平台建造技术规范》《玻璃钢驳船式海洋牧场平台建造技术规范》《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黑鲷》等山东省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等60余项,支持海洋牧场发展。在一系列试点政策带动和技术规范支持下,山东海洋集团、中集来福士、国信集团等大型国企和龙头企业纷纷进入,为海洋牧场发展注入新活力,带动40多亿元社会资金投入海洋牧场发展,有力助推了山东省海洋经济转型升级。
三、存在问题及推进思路
近年来,随着海洋牧场建设蓬勃发展,山东省海洋牧场文化资源积淀日渐厚重,建设路径趋于多元,产品供给不乏亮点,文化传播效能亦稳步提升,但也存在发展定位不明晰、内生动力不足、创新能力较弱、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面对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的任务要求,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更好推动海洋牧场文化建设。
(一)加强政策引导,明确发展定位
开展海洋牧场文化建设,是补齐文化发展短板、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乡村生活品质的内在需求。建议海洋牧场主管部门从“人民性、文化性、乡土性”定位出发,加强方向引领,强化制度保障,科学编制发展规划,重点围绕“一条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文化建设),夯实“两个基点”(传承保护、创新发展),激发“三重作用”(兴文化、聚合力、展形象),统筹推动海洋牧场文化建设行稳致远。此外,随着山东省海洋牧场建设稳步推进,部分重点海域海洋牧场集中连片,海洋牧场文化建设跳出权属边界乃至属地藩篱,实行区域融合、一体发展是大势所趋。主管部门应未雨绸缪,按照《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蓝图,整合文化资源,优化空间布局,引导同一“文化圈”的海洋牧场明确定位,优势互补,避免同类文化展示载体的重复建设和近似文旅产品的同质化竞争。
(二)依靠群众参与,激发内生动力
山东省海洋牧场从业者及其辐射带动的周边渔村群众,是海洋牧场文化主要建设者和传承者,尊重并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是激发海洋牧场文化建设内生动力的根本途径。站稳人民立场,坚持文化建设依靠群众、共建共享的理念,鼓励海洋牧场从业者及周边渔村群众参与文化传承创新,分享文化建设成果,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补齐文化短板,以海洋牧场文化建设为契机,深入推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效带动周边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让渔民群众主动参与、自然融入海洋牧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以文惠民”的社会效益。重视人才培养,重点加强海洋牧场从业人员业务能力、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培养力度,为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供智力支撑。
(三)强化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产业的先导。山东省海洋牧场建设之初,凭借海陆衔接的区位特点和装备渔业的技术优势,成为撬动一二三产融合的创新支点。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和市场消费热度回归正常水平,海洋牧场及其链动产业要融入内需市场,在更高水平实现良性循环,最终比拼的将是“文化内功”。基于此,主管部门应积极回应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文化旅游需求,科学配置市场要素,主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文化建设赋能实体经济,释放海洋牧场发展活力,发挥“以文兴业”的“引擎”作用。牧场运营单位亦应紧紧抓住山东省文旅融合发展战略机遇,深入挖掘海洋牧场文化的旅游价值,不断丰富文旅产品供给,优化休闲度假环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把“牧场+旅游”新业态推向更高发展层次,助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四)普查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
山东省现已建成139个海洋牧场示范区,多位于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黄金海岸”上。建议各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扎实开展海洋牧场文化资源普查,摸清文化家底,科学编制规划,优化空间布局,打造文化品牌。对新建海洋牧场项目,可配合确权海域海洋生态本底调查工作,同步开展海洋牧场周边文化资源普查,建立全域“生态—文化”本底数据库,为后期优化配置文旅产业提供重要的“生态—文化”本底资料。对于已建成海洋牧场,建议以胶东半岛尤其是烟台市、威海市海洋牧场集中地区为试点,因地制宜开展海洋牧场多功能平台、绿色养殖装备、海洋生物物种、休闲垂钓赛事等归纳整理以及衔接陆域渔村渔居、渔船渔具、渔业景观、渔节渔俗等搜集调查,深入挖掘这批文化资源内涵,阐释蕴含其中的文化精神,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海洋牧场文化品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