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渔民参与可持续渔业
——基于“东海生态共富研习社”的实践及思考
2023-12-05陈莉莉张杰韦佳雨徐方成
◎ 文/陈莉莉 张杰 韦佳雨 徐方成
促进渔民参与实践可持续渔业,是保护渔业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本文以“为海行动——东海生态共富研习社”公益项目实践为例,通过总结公益项目在浙江省舟山市的实践做法,分析现阶段渔民参与可持续渔业存在的困境,并提出重塑社区文化、强化渔民参与主体意识、优化参与机制、提升渔民参与行动能力等建议,以期促进渔民参与可持续渔业的实践,助推渔业高质量发展。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海洋作为大自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保护海洋实现可持续渔业发展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话题。可持续渔业的含义见图1。由于近几十年渔民海洋捕捞能力增强,全球渔业资源衰退较为严重,可持续渔业前景堪忧。因此,促进可持续渔业发展是当今渔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渔民参与是促进可持续渔业的重要一环。
图1 可持续渔业的含义
渔民参与可持续渔业主要表现为渔民以实际行动参与到可持续目标种群的渔业资源保护之中,服从国际、国家、当地政府实施的绿色渔业管理模式,以最小的生态环境影响实施渔业生产活动,实现环境友好型渔业、商业和资源保育,积极探索渔业绿色转型升级、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行动。
随着早期过度捕捞,海洋环境恶化,舟山市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受到一定影响,渔业资源急剧减少,获得的经济利益也同时减少,故开发利用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渔民是海洋资源直接受益者,同时也是海洋保护行动者,提高渔民参与可持续渔业的主体意识,让渔民参与到可持续渔业行动中来,逐渐形成渔民参与可持续渔业发展的共同体,是实现可持续渔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东海生态共富研习社”的由来、行动逻辑及主要做法
(一)东海生态共富研习社的由来
为保护海洋,我们建设海洋保护地,实施禁渔期管理制度,并持续修复红树林、海草床和珊瑚礁等海岸带和海岛生态系统。尽管如此,海洋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为此,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与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共同发起“为海行动”项目,希望能够支持更多环保人士通过探索不同理念和方式,共同解决海洋环境问题和挑战。项目支持方向包括但不限于海洋污染治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如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潮间带盐沼等)、海岛生态系统保护、濒危海洋物种保护、可持续渔业(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或者可持续捕捞)等方面。项目支持额度与周期分为小额赠款(不超过人民币5万元)、大额赠款项目(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致力于推动海洋保护的民办非企业、科研机构、社会企业、志愿者团体等都可参与项目申请,其中大额项目优先考虑多家机构合作申请的项目。项目执行期为一年,将通过研究、示范与实践,为政府部门提供海洋可持续发展新思路。
为进一步增强东海渔民生态共富意识,带动更多东海渔民参与生态共富的共同行动,舟山市蓝海公益服务发展中心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提出“基于渔民参与的东海生态共富研习社”项目计划(以下简称“研习社”),并于2022年3月入围“为海行动”资助项目。
项目执行时间为2022年3月~2023年4月,以舟山海岛及渔民群体为项目关注区域及对象,尝试通过社会组织链接当地政府、科研院校、行业协会和企业等多方力量,围绕“共建、共享、共治”开展渔民宣传、渔民培训、渔民教育等一系列活动打造。研习社旨在提高当地渔民对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认知,逐步培养渔民“生态共富”发展观、形成渔民共同体,引导渔民、“渔嫂”以实践参与到环境友好型渔业和商业活动中,探索可持续渔业和生态共富社区行动,助力海洋生态环境保育及海岛可持续发展。
(二)研习社行动逻辑
渔民作为渔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劳动力,是渔村生产关系的体现者,是农村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渔民参与是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研习社助力渔民参与可持续渔业的实践逻辑一是多元联动培育渔民可持续渔业发展意识,二是协同治理促使渔民参与渔业可持续共同行动,三是多方共同参与构建渔民共同体雏形(见图2)。
图2 东海生态共富研习社助力渔民参与可持续渔业的实践逻辑
(三)研习社主要做法
1.多元联动,提高渔民生态共富意识
“社企联动”强化渔民生态共富认知。研习社通过链接舟山市绿色渔业企业,将东海生态共富以及可持续渔业相关课程嵌入渔民换证培训体系,多次合作开展主题为“废弃渔具治理”“海龟知识科普”“科学放鱼科普”的渔民教育培训活动,有效提升渔民社员对可持续渔业的认知。
“社村联动”培育渔民生态共富素养。研习社通过链接渔村社区,嵌入“东海生态共富研习社”基地建设。陆续在舟山市葫芦岛、衢山岛实现“东海生态共富研习”挂牌,并面向当地渔民渔嫂,以提升“渔民生态共富素养”为主题,组织开展多场可持续渔业公益宣传及教育活动。
“社校联动”提高渔民参与可持续渔业意识。研习社与浙江海洋大学合作,联合蓝海大学生社区工作室,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渔民科学家”活动。引导渔民渔嫂分享对海洋生产及生活的独特认知,提升渔民对渔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面向渔民渔嫂科普可持续渔业相关理念,增强渔民参与可持续渔业的意识。
2.协同治理,达成渔民参与共同行动
研习社通过各类研习活动,形成基于东海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渔民参与生态共富政策建议,并积极建议政府出台补贴奖励机制、激励机制、协商共议机制等相关政策,激励渔民参与可持续渔业社区行动,助力海岛渔村振兴。
研习社联合绿色渔业企业,组织渔民社员参与增殖放流实践活动,希望通过增殖放流活动帮助渔民社员认识并了解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同时也希望通过科学放鱼实践活动,提高渔民社员对增殖放流的认同感及可持续渔业意识,不断扩大科学放鱼的群众参与度和社会影响力。
研习社与浙江海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团队达成合作,嵌入学生实践课程、志愿服务等,多次组织开展渔民参与可持续渔业的“研学”。引导当地渔民切实参与海洋典型物种资源调研和保育的同时,又能够进一步了解当地渔业资源、渔民生活状况和放生意识。
3.共同参与,形成渔民参与共同体
为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实现海洋环境的保育。研习社成立了由从事休闲渔业的渔民、船老大和渔船经营者组建而成的“东海护渔巡逻队”,通过开展近海渔业资源巡护、渔业资源监测等,维护渔村可持续发展。此外,研习社还与衢山田涂渔嫂协会达成合作意愿,形成共创“渔嫂共富手工坊”的想法,开展海洋垃圾“变废为宝”实践活动,并计划通过手工义卖宣传海洋保护理念。
研习社联合多家绿色渔业企业以及多名渔业专家登上舟山市葫芦岛,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小岛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以及渔业资源现状,共同商讨葫芦岛小型可持续渔业产业培育。尝试通过绿色产业培育,实现当地渔民再就业,带动渔民参与可持续渔业共同行动,促成海洋可持续行动渔民共同体形成。
通过“东海生态共富”系列活动,研习社招募了研习社社员(包含渔民、渔嫂、专家以及大学生)50余人,并形成“东海生态共富研习社”社群。大学生志愿者通过营造社群氛围,提升社群活跃度;通过营造“东海生态共富”相关话题,输出社群内容;通过回应社员疑问与需求,提升社员参与度,促进渔民共同体初步构建。
三、困境与建议
(一)渔民参与可持续渔业面临的困境
研习社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渔民参与可持续渔业面临自主性缺乏、参与机制不健全、政策制度不完善等多重困境。
1.内生动力不足
内生动力不足,是当前影响渔民参与可持续渔业发展实践的主要障碍。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及生产方式束缚,渔民生态共富及参与意识较为薄弱,缺乏“主人翁”意识。在参与渔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大部分渔民缺乏主动了解、自主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大部分渔村地区社会老龄化与空心化问题严峻,年长渔民依旧认为渔业收益来自大量捕捞,面对高投入成本且缺乏短期可见收入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多数人更注重眼前利益,存在“要项目、等资金、靠上级”思想和“政府干、农民看”现象,导致渔民参与度不高,各项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最佳效果。
2.参与机制不健全
民主参与机制有利于渔民多途径获取关于可持续渔业发展的相关信息,让渔民能够更直接地参与到可持续渔业发展中,完善的民主参与机制是渔民参与可持续渔业发展的关键。当前,渔村社区尚未健全民主参与机制,对渔民参与可持续渔业发展造成不同程度影响。此外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包括公开范围不够广、程度不够深、方式不够简等,也导致渔民对于参与可持续渔业发展的信息认知不完整、不准确,影响渔民参与体验感。
3.政策制度不完善
渔民参与可持续渔业的发展,需要相关的法律制度,激发渔民参与可持续渔业的积极性,规范渔民参与方式,保障渔民参与可持续渔业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据目前政策看,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都缺乏渔民参与可持续渔业发展的相关制度。如在休渔期收入减少或中断的情况下,若没有相关补贴奖励机制,个别渔民仍会铤而走险继续捕捞,进而对可持续渔业发展造成影响。
(二)对策建议
渔民共同体的构建是一个缓慢、层层递进的过程。可持续渔业意识培育是实现渔民参与可持续渔业的第一步,其次是促进渔民参与可持续渔业共同行动,最终实现渔民社区共同体的构建。
1.强化多元联动,重塑社区认同
重塑文化认同是破解内部弱参与的有效手段,可以挖掘海洋生态环保相关的民俗活动,并与当地渔民文化相融合,吸引渔民参与进来,进行渔民文化重塑,培育渔民主人翁意识,唤起大家对文化的认同感。发挥广大渔民在可持续渔业发展中的教化作用,使他们以自身的技艺、经验、专长及修养反哺渔村,以文化道德力量教化渔民、温暖故土、引领致富,营造良好的社区风貌,以及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让渔民从内心热爱家乡、热爱小岛,不断转化为可持续渔业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2.强化协同治理,优化参与机制
通过多元联动推动渔民参与共同议题。如建立补贴奖励机制,在休渔期渔民收入减少甚至中断的情况下对渔民进行补贴,保障渔民基本生活;制定激励驱动机制,对绿色转产转业渔民进行奖励,从而鼓励更多渔民加入转产转业;构建职业培训机制,对渔民渔嫂不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及可持续渔业相关知识培训,还可以培养渔民生态导览员、渔民赶海导览员以及海洋减塑研学讲解员等。利用各种有利机制,增强渔民参与积极性和认同感,促进可持续渔业良好发展。
3.强化共同参与,健全政策制度
保障渔民参与渔业可持续发展最有力的措施就是加快构建可持续渔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渔民参与提供法律保障。一是建议出台“渔民参与可持续渔业”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从法律上明确其过程中相关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具体参与事项等,确保在渔民参与可持续渔业发展各阶段和各环节都有法可依。同时,鼓励渔民以合法方式行使自己的权利、表达自己的诉求,对政府服务形式及质量提出合理要求。二是建议切实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实施落地,保障渔民在参与可持续渔业发展中的合法权益全面落实,对破坏或妨碍渔民参与可持续渔业的行为实施处罚,努力为渔民营造良好的参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