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2023-12-05游宇李水根廖碧钗钟传明孙敏秋万为民周娟羽
◎ 文/游宇 李水根 廖碧钗 钟传明 孙敏秋 万为民 周娟羽
本文结合生产实践,通过实地走访、现场座谈等方式,详细了解了目前福建省水产配合饲料从加工、生产到销售、使用全过程的总体概况、替代情况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进一步推动配合饲料在水产养殖中普及率提升。
长期以来,“小鱼养大鱼”观念在养殖从业人员心中根深蒂固。但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小鱼养大鱼”之弊日益凸显:对“小鱼”的高需求带来渔业资源的破坏;较高的饵料系数;散失的饵料进而影响海洋环境、污染养殖海域水质;“小鱼”易腐败的特性带来养殖病害暴发,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接踵而至……直到水产配合饲料的诞生,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水产配合饲料取代“小鱼”已成为必然趋势。
一、福建省水产养殖过程中配合饲料的使用现状
投喂配合饲料是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中的主要投饵方式。目前,我国63个水产养殖品种或品种大类中,全部投喂配合饲料的养殖品种占19%,如南美白对虾、鳗鲡等;完全不投喂配合饲料或不投饵养殖品种(含水生植物)占22%,如牡蛎、海胆等;其他占比59%的品种则为部分投喂配合饲料,如大黄鱼、海参等,均需在养殖过程中投喂部分配合饲料,同时结合投喂幼杂鱼或由其自身摄入天然饵料。
2021年,福建省工业饲料总产量1057.9万t,其中,水产饲料166.7万t,占比15.8%。2022年,福建省工业饲料总产量1200.7万t,其中,水产饲料191.4万t,占比15.9%。根据统计数据分析,福建省水产饲料呈总体增长趋势,尤其是海水水产饲料产量增长趋势明显(见图1)。
图1 福建省2021年~2022年饲料产量统计对比图
本文重点围绕大黄鱼、海参、翘嘴鳜这三个重要经济品种进行分析。
(一)大黄鱼配合饲料的使用现状
大黄鱼是福建省重点打造的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特色优势品种,也是我国网箱养殖规模巨大的海水养殖鱼类和八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之一。目前,福建省大黄鱼网箱养殖中使用的饵料主要是幼杂鱼和配合饲料两大类。2022年,福建省大黄鱼产量约20万t,大黄鱼配合饲料使用量17万t~18万t,由此测算出大黄鱼配合饲料总体替代率约40%。综合来看,大黄鱼养殖中配合饲料使用比例呈上升趋势,但其幼杂鱼使用量依旧不容小觑,仍是大黄鱼网箱养殖饵料的主要来源。
大黄鱼全养殖周期中配合饲料与幼杂鱼交替投喂存在一定规律,约20日龄稚鱼至150g左右鱼苗,投喂配合饲料与投喂幼杂鱼在长速上差异较小;150g鱼苗至养成阶段,用幼杂鱼投喂大黄鱼生长速度明显高于用配合饲料投喂。大黄鱼养殖从业人员综合伏季休渔政策、饵料成本等因素,采用的基本投喂策略是小于150g的鱼苗基本投喂配合饲料,大于150g的鱼苗以投喂幼杂鱼为主;进入伏季休渔期后,一是碍于幼杂鱼市场价格升高,二是碍于高温期频发的各种病害,出于维稳心理,一般5月~8月会慢慢改投配合饲料,直至休渔期结束;从9月至成鱼上市这段时间,又改为集中投喂幼杂鱼追长速,赶在年底上市。为何这一特定时期坚持使用幼杂鱼?究其原因,300g~350g大黄鱼配合饲料投饵利用率不到1%,多数大黄鱼养殖从业人员认为配合饲料对这一阶段的大黄鱼不适口,不仅浪费了饵料,大黄鱼还会因长速明显偏慢错过关键生长期。
(二)海参配合饲料的使用现状
福建省海参养殖主要集中在宁德市霞浦海域。目前,霞浦海参年产量5.5万t~5.6万t,现有海参养殖户1738户。福建省海参养殖投苗规格为40头/kg~60头/kg,养殖周期4个月,现主要有新型网箱和传统吊笼两种养殖模式。不同于海参传统吊笼养殖,新型网箱养殖摒弃了“海带+鱼糜+海泥”的传统饵料形式,改投具有不易散、利用率高、易添加免疫增强剂等明显优势的新型片状配合饲料,养殖密度也仅是前者的1/2,不但提高了海参饵料系数,降低了养殖成本,还提高了养殖增重率(见表1)。
表1 福建省海参新型养殖和传统养殖模式对比
但目前,福建省海参养殖户仍倾向于投喂“海带+鱼糜+海泥”饵料,海参传统吊笼养殖模式仍旧居多。
(三)鳜鱼配合饲料的使用现状
福建省主要鳜鱼养殖品种有翘嘴鳜、大眼鳜、斑鳜、杂交鳜等。目前,鳜鱼养殖仍以投喂饵料鱼为主。近几年,随着鳜鱼饲料驯化技术以及饲料配方突破,饲料鳜产业发展迅猛。2022年,我国鳜鱼总产量近40万t,其中,饲料鳜总产量约1.5万t,售价在100元/kg~120元/kg。饲料鳜产业虽暂时处于起步阶段,但相比传统活饵养殖鳜鱼,配合饲料养殖鳜鱼在养殖成本、饵料可控性、有效减少病害发生、节约土地资源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见表2)。
表2 国内饵料鳜与饲料鳜养殖对比
二、福建省水产养殖过程中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存在的问题
(一)海水养殖及淡水名特优新养殖品种配合饲料普及率不高
目前实际情况是,海水鱼类养殖中配合饲料普及使用率尚不足1/3,有的养殖品种饲料系数仍处于2.1~4.0,远高于国外同类1.0~1.8的水平。这说明现在市场上各类配合饲料在营养元素选择和配比、饲料诱食性、适口性、转化效率等方面做得还不够,还无法真正完全满足水产养殖业需求。水产配合饲料总体普及率不高,由此带来全国每年400万t~500万t幼杂鱼消耗,直接增加了渔业资源和海域环境压力。
1.配合饲料质量未能满足水产养殖品种的内在需求
不同养殖品种由于自身营养组成、生理生化等内在因素不同,对饲料营养需求也不尽相同。此外,由于身体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消化吸收能力等不同,同一种养殖品种在不同生长阶段对饲料营养需求也存在差异,这些需求都要求配合饲料能给予适配的精准调整。
2.配合饲料种类繁多,产品品质参差不齐
近十年,福建省水产饲料生产企业逐年精简,但各企业为占据更多市场份额,竞相研发生产不同档次、不同营养参数的各类型配合饲料,导致饲料品牌多而杂,品质参差不齐。
以市场上售卖的大黄鱼品牌配合饲料为例,饲料中粗蛋白含量高低不等,有的粗蛋白含量高达40%~50%,有的则只有30%~40%。有的即使粗蛋白含量很高,为节约成本,生产厂家也可能采用植物蛋白替代优质动物蛋白的方法,降低饲料中优质鱼粉比例。特别是近两年,养殖主体出于对饲料生产企业饲料原料和配方的不信任,大黄鱼养殖中出现越来越多“唯蛋白含量论”的“饲料代加工”现象,鱼粉添加比例可直接根据养殖主体需求,增加至50%~60%。此外,各类饲料中脂肪、蛋白质等主要营养成分配比,以及矿物质、维生素等微量元素添加量也各异,致使各类配合饲料品质不一,价位高低不同,养殖效果自然也会存在较大差异。
3.配合饲料品质、养殖效果、性价比有待提升
一是诱食性是配合饲料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如目前饲料鳜产业亟待突破的问题之一就是饲料配方,换句话说,就是要找到鳜鱼爱吃的配合饲料。二是配合饲料营养配方和加工工艺问题。若饲料营养成分不够均衡、配比不够科学,可能导致鱼类生长缓慢或出现健康问题等,如投喂不够科学的配合饲料会导致大黄鱼生长速度较慢。三是配合饲料性价比问题。如近年来,养殖主体均争相选择代加工定制饲料,以至于2022年福建省大黄鱼配合饲料总产量中,代加工定制饲料占比约70%,达10万t以上,这种代加工定制饲料减少了中间商赚差价的流通环节,在养殖主体看来具有性价比较高的优点。
(二)渔民配合饲料使用意识还有待提升
渔民传统观念中,对使用配合饲料养殖水产动物的认识还不够到位,也并未考虑到海洋环境污染及海区污染清理成本等问题,大部分养殖主体出于自身职业惯性,认为肉食性鱼类只有投喂幼杂鱼才能养得好。大黄鱼养殖中“饲料代加工”现象也反映出养殖主体科学养殖意识不强,盲目追求长速快,随意在定制饲料中过度提升鱼粉含量,认为这样能改善大黄鱼肉质口感及营养价值,如此过犹不及,极易造成养殖后期鱼体消化功能下降进而导致病害频发。
(三)伏季休渔期间幼杂鱼市场仍有空间
近年来,随着海洋伏季休渔制度不断深入人心,休渔期执法监管高压态势逐渐形成,期间幼杂鱼非法捕捞、交易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但由于现阶段执法力量相对薄弱、监管手段仍旧不足等原因,伏休期间非法捕捞、运输、买卖冰鲜杂鱼行为仍有存在,仍有鲜活饵料非法进入市场。
三、水产养殖过程中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高质高效水产配合饲料研发力度
1.开展水产养殖品种的精准营养需求研究
组建技术专家团队,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根据水产养殖动物生理和营养需求特点,着重开展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各营养要素之间平衡关系的研究,并结合养殖模式、养殖管理、投喂技术和实际养殖效果,全面评价配合饲料营养质量,构建水产养殖动物精准营养需求数据库。
2.加强可高效利用的水产配合饲料原料精准筛选
饲料原料好坏是决定配合饲料产品质量的物质基础,只有合格的优质原料,方能生产出合格的优质配合饲料产品,保障水产养殖动物健康与快速生长。强化饲料原料营养价值及营养成分稳定性、原料消化吸收率、利用率、适口性及安全性等方面研究,构建水产养殖动物原料利用率数据库。
3.加大水产配合饲料精准加工工艺参数研发力度
饲料加工工艺是影响饲料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完善饲料加工工艺是生产环境友好型高效配合饲料的技术关键。首先,改进饲料原料粉碎工艺,选用先进粉碎机,增加饲料原料粉碎细度,提高生产线粉碎能力;其次,在调质(调质温度、水分和调质时间)、制粒和制粒后熟化工艺上改造设备、完善工艺,例如在制粒环节,通过模具的改进和调质参数调整,提高制粒质量和外观效果。
4.构建精准高效的水产配合饲料投喂技术体系
投喂技术策略应以水产养殖动物不同阶段摄食习性、营养能量学、营养需求等研究成果为依据,探讨最佳投饲量及投饲策略。通过对水产养殖动物投饲策略的把握,有助于优化水产饲料配方,缓解群体饵料竞争,提高饲料利用率,从而达到较高养殖效益。
(二)加大水产配合饲料使用宣传推广力度
要彻底改变水产养殖从业人员传统养殖观念,除市场提供优质实惠高效的配合饲料外,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引导,通过各种宣传平台和媒介,鼓励水产养殖从业人员使用配合饲料进行养殖,提升养殖从业人员环保意识,树立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理念,自觉减少幼杂鱼投喂。建议技术推广机构进一步开展技术示范、推广和培训,推广饲料转化率高的新品种,广泛宣传配合饲料投喂便捷、环境友好、易保存、不易致病等优点,推广相关水产养殖新技术,建立推广示范基地,以点带面,扩大优质配合饲料的使用范围。建议相关养殖、饲料协会评比推介一批性价比高的水产配合饲料,搭建养殖从业人员与饲料生产企业间沟通交流平台,实现供需双方有效对接。
(三)加大执法和监管力度
一是建议渔业部门开展限制使用幼杂鱼进行水产养殖的相关立法调研,借鉴世界水产养殖业发达国家立法经验,大力推广普及高效人工配合饲料,为保护海洋渔业资源、海域养殖环境和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必要的法律法规保障。二是在伏季休渔期加大执法查处力度,直接切断幼杂鱼市场供应源头,从执法层面间接约束幼杂鱼在水产养殖中的使用。三是加大饲料生产企业监管力度。饲料监管职能目前在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当前监管手段主要有监督抽查、产品监测、风险预警和现场检查等。建议加强各部门间沟通,及时通报监管动态,合力推动福建省渔用饲料生产有序规范发展。
(四)加大水产配合饲料产学研投入
建议政府部门加大高质高效水产配合饲料研发投入,组建产学研联盟,加快推进水产养殖动物全程使用配合饲料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淘汰投喂冰鲜幼杂鱼的传统养殖模式,保护渔业资源,进一步提高水产配合饲料产品质量及普及率,促进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