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话语视角下主流媒体报道的“破圈”实践

2023-12-05原平方原天一

关东学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话语分析破圈媒体报道

原平方 原天一

[摘 要]硬新闻Vlog的兴起是主流媒体通过新闻话语变革进行“破圈”传播的重要成果。《张扬两会Vlog》将庞大的中国叙事浓缩在个人视角下,加以年轻化、亚文化的话语方式,使得硬新闻更轻易被青年群体接受并主动传播,达到主流价值传播与引发大规模用户参与式传播相结合的强大传播效果。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在文本层面,张扬的两会报道打破传统文字的表达形式,运用图式结构、新颖标题、网感措辞以达到吸引受众目的,尤其年轻人所喜欢的弹幕形式的采用,强化了代入感和期待感;二是在语境层面,报道采用通俗的口语化表达,近距离和拼贴式叙事方法和私人化视角,增强了观众参与感,使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乐于观看,突破了传统时政新闻的严肃表达,成功实现了破圈传播;最后是在语义层面,报道采用轻松娱乐化的形式,成功准确地诠释了正确的意识形态,让越来越多的观众接受和理解两会。

[关键词]媒体报道;破圈实践;话语分析;张扬两会Vlog

[基金项目]202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互联网传播体系建构研究”(21BMZ106)。

[作者简介]原平方(1973-),男,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北京 100083);原天一(2000-),女,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24)。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受众水平的提高,主流媒体通过各种途径实现“破圈”传播。2020年张扬两会Vlog系列视频自在哔哩哔哩视频平台发布以来,一直都是有关两会Vlog视频中热度最高的视频,新华社记者张扬也极受观众喜爱。而B站作为中国年轻一代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區,有着独特的青年亚文化圈层,因此张扬两会Vlog在B站上的热播,表征主流媒体进行破圈传播的一次成功实践。话语是传达思想意识的重要载体,本文运用话语分析法对张扬两会Vlog系列视频进行文本、语境、语义三个维度的分析,以期探究其自身的话语表达技巧,也为其他主流媒体创新话语方式、提升传播效果提供实践参考价值。

一、张扬两会Vlog文本分析

1.图式结构:“准备过程+正式报道”的报道模式。“除了主题结构能够对新闻文本的组织形式产生影响,继而作用于新闻话语提供的信息、建构的现实之外,新闻话语中的每一个命题或是命题间的组合往往构成不同的范畴,最终构成了新闻话语结构的常规形式,此即为新闻图式。”【熊梦琪:《“云南日报”会议新闻话语的现实建构研究》,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正如故事具有叙事图式,新闻话语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新闻图式。

张扬的两会Vlog系列视频通过新颖的新闻图式吸引了各个阶层的观众,满足了受众需求,成功达到了提高关注度的“破圈”传播效果。张扬两会Vlog系列视频展现的大部分时长都在三分钟至四分钟之间,延续着Vlog本身所具备的“短小精炼”特点。同时,张扬的每一个两会Vlog也有其独特的报道结构,即“准备过程+正式报道”。张扬作为两会的驻地记者,负责每天会议的现场出镜报道。所以,张扬的两会Vlog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张扬在做正式报道之前的所有准备过程,包括从酒店出发、驱车前往、进行采访、旁听会议、做记录等等;另一部分是从发回新华社的正式报道中截取的出镜报道,通常会进行快进处理,而对最重要最精华的出镜报道内容进行正常语速的播放。

据统计,在本文所选的全部张扬两会Vlog系列视频的12篇样本中,9篇张扬两会Vlog都以一天中的工作流程为时间线,然后呈现最终的正式报道。2020年的张扬两会Vlog中将正式报道画面作为Vlog的结尾部分,对当天的两会内容做总结和概括,也以此种方式呈现自己当天的工作成果。相较而言,2021年的张扬两会Vlog中呈现更多更琐碎的工作内容,每完成一项工作,便把正式报道画面剪切进去,比如其正式报道画面既插播在Vlog中间部分也放置在结尾处。总之,张扬两会Vlog的主要报道模式为“准备过程+正式报道”。

2.标题分析:视频标题突出“我”,画面标题融入二次元文化。2020年的六个张扬两会Vlog视频中,“我”字在视频标题和画面标题中总共出现十次,突出了张扬的个人叙事视角。而画面标题也具有连续性,“第二弹”“第三弹”“第四弹”……同时采用日本漫画中对“集”的叫法,也是现在青少年群体中所流行的叫法。不仅如此,B站中比较短小且又持续不断更新的系列视频都会使用这种标题。所以可以说,张扬的Vlog标题遵守着B站视频标题的传统规范,这也使得两会主题的视频自然地融入进B站视频平台的二次元文化。更有弹幕认为,看张扬的两会Vlog像在追番一样,催促张扬赶快更新下一弹。

2021年的六个张扬两会Vlog视频中“我”字出现频率依旧最高,在视频标题和画面标题中总共出现六次。与2020年的两会Vlog标题不同的是语言更活泼、更口语化,在视频标题和画面标题中都添加了标点符号的使用,其中感叹号最多,并且还增添了五次“咯”“啦”这样的语气副词。以此,张扬Vlog通过活泼的标题,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新鲜感,吸引了观众围观,扩大了传播的范围。

3.措辞分析:口语化的同期声同网感十足的花体字幕相结合。

措辞是指言语使用者对词语的选择,而词语的选择和使用体现着说话人的关系、背景、情感态度及思想观念。【[荷]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84页。】分析张扬Vlog中的词汇可以发现,其用词特点及高频词汇体现出的话语倾向,而对词汇不同的选择也彰显着背后蕴含的社会因素。本文通过对12个样本视频中的同期声中14003个字符进行词频统计后发现,张扬两会Vlog中排名前十的高频词汇分别为“我、我们、通道、两会、记者、大家、呢、委员、会、今天”,体现出张扬Vlog的一大特点——以记者工作角度的口语化的两会报道。

除同期声之外,Vlog中还有很多后期添加在画面中的花体字幕,大多都是为画面提供补充性的信息或是强调张扬讲述中的某个关键词。花体字幕既可爱又充满网感,比如“举手手、光速记笔记ing、鸽视频、开箱、一键三连”,这些年轻化的表达轻松活泼,使张扬Vlog锦上添花,更加融入青少年群体。

二、张扬两会Vlog语境分析

1.语言风格:口语化与规范化并存。张扬两会Vlog最大的语言风格特点为口语化与规范化并存,便于受众的理解和认同。2020年第三期视频中张扬在刚刚听取了两高的报告之后,说道:“我想一下,两高的报道由于专业性很强,有些内容我可能理解的也不是非常的准确到位,但是从字里行间也能感受到两高报告在公平正义、司法为民、捍卫公平正义以及保障民生等等方面也是做了大量的工作。”口语化的表达通俗直白,是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受众易于也乐于接受主流价值的传递,消除了青少年对严肃时政新闻的排斥心理。同时,也没有完全丢弃时政新闻的严谨性,原因在于在对两会内容做正式的画面报道时,使用的是专业性的新闻规范化表达。因此,张扬将规范化和口语化的表达结合起来,二者相辅相成,使主流价值观的传递更加畅通。

2.修辞风格:转述句增强事件真实性,以陈述句表达态度。新闻修辞包括常用的修辞手法和为增加新闻真实性、合理性、正确性、精确性以及可信度而使用的策略性手段。其手法和结构运用取决于传播目标和预期的传播效果。【[荷]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第85页。】

张扬两会Vlog中主要采用了两种修辞策略,以转述句的形式描述事实,引用现场参会人员的发言增强事件的真实性;以“我”为主语的陈述句表达观点,进行态度等方面的舆论引导。比如在第四期介绍代表通道时,张扬说道,“人大代表王银香建议,取消基层干部各类群打卡……今天来到代表通道的大多是基层代表,他们的语言很质朴,但是却能深深地打动我、感染我,我想这就是基层人大代表的独特魅力,也是连接会内与会外党中央与基层的代表通道的独特作用。”

3.多种叙事方式相结合。张扬两会Vlog主要采用三种叙事方式。一是“近距离”叙事,增强互动感。传统新闻比如报纸新闻,其叙事视角一般为第三人称,记者是以一位旁观者的身份进行通篇报道。而Vlog新闻打破了新闻行业的传统叙事方式,以拍摄者作为第一人称,观看者作为第二人称,呈现出面对面的“近距离”叙事。张扬两会Vlog中非常注重与观看者的互动对话,让观看者如临现场的同时与观看者达成共情。

在2020年张扬两会Vlog第二弹中,重点讲述“委员通道”的情况。在刚进入人民大会堂内部的时候,张扬说道:“一会儿我带大家去委员通道看一下”;在“委员通道”环节开始之前,张扬介绍:“大家跟着我手的方向看这边”;在临近“委员通道”开始时,张扬放低音量,悄悄说道:“本届两会第一次委员通道马上就要开始,现在委员们已经进入我们的发布厅,正在进行等候”。这样的实时叙述让观看者产生很强的代入感,似乎身临其境地跟在记者张扬的身旁,切身感受现场。

张扬的Vlog中也很注重和观看者的互动,通过疑问句来询问大家的感受,还会提到自己之前所拍摄的内容。比如第五弹中,张扬向观看者介绍自己的同事,问道:“这位是蔡老师,大家一定不陌生,因为之前的片子中他都有出现过,大家还记不记得那句‘张扬你在干嘛’?”由于这是贯穿整个两会Vlog的一句话,所以会一下子引起观看者的回忆和共鸣,将之前看过的视频“梦幻联动”起来。之前观看者每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只有蔡老师的声音,没有蔡老师的脸。而此时的镜头对准蔡老师和另一位同事,他们再次齐声问道:“张扬你在干嘛?”张扬亲切地回复道:“你们在干嘛?”这让大家看到了拍摄Vlog的幕后,融入到拍摄的过程之中,更加拉近了与观看者的距离。

二是私人化视角,满足窥视欲。张扬的两会Vlog更多表达的是个人的情感和感受,让观看者觉得亲切。在2020年的第一期两会Vlog中张扬表达了对这场不一样的开在初夏的两会的期待,并且表示这将是自己一段难忘的经历。Vlog中还有很多個人情绪的细腻表达,比如诉说前一天熬夜赶稿的劳累、梅地亚中心提问前的紧张,甚至还有在完成两会直播连线后激动地欢呼:“收工啦!开心!”这打破了平时在大家眼里正襟危坐、严肃庄重的记者形象,让观看者看到一个没有距离、真实自然的两会记者,同时消解了严肃政治新闻带给观众的距离感。

20世纪著名社会学家戈夫曼阐释过拟剧理论,他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以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我们的社会生活就是表演情境,分为前台和后台。【刘芸汐:《主流媒体的内容制作与传播方式转型——以央视新闻主播Vlog为例》,《视听》2020年第11期。】表演者想让观众看到的形象会在前台展示,后台就是没有观众的场合,它为前台表演做准备,是一个更加追随内心做事的场合。“Vlog+新闻”的模式将新闻场景后置,来到了少有人知的“后台”。这些高度后台化的场景让人耳目一新,满足了观众的“窥视欲”。12个张扬两会系列视频中,播放量最高的为《张扬两会Vlog|“开箱”喽!看看我都带了什么上两会》,播放量达到92.4万。这条视频展现的正是观看者最想看到的后台,张扬一一介绍自己随身携带的包里的物品,有可以让自己显白的补光灯、最爱喝的挂耳咖啡,还有离不开的鱿鱼丝零食,还说到自己最近突然很喜欢吃冻干水果,都是非常私人化的视角。在第二期的一开始张扬在酒店的梳妆台前手忙脚乱地整理发型,跟大家诉说,“昨天凌晨三点才睡的,所以今天化的妆很匆忙”,还在镜子前教给了大家一个快速让直发变卷发的小技巧。这种贴近生活、展现私下个人喜好习惯的后台叙述强烈吸引着观看者。

三是碎片化的拼贴式叙事。张扬Vlog中看似随意的拍摄和讲述,其实也是经过了严密的新闻策划的。张扬在视频中也说明过,由于自己的采访任务和出镜任务很多,所以有些Vlog的片段是自己工作之余的拍摄。将零散的片段拼贴起来,用尽可能短的视频时长将一天的精华内容进行浓缩是张扬Vlog的叙事特征。而将不同的片段衔接起来的是视频画面旁的花体字幕和张扬对蔡老师那句“张扬你在干嘛?”的回答。通过这两种拼贴方式向观看者传达张扬现在所进行的工作,使视频内容在观看的时候连续自然。

三、张扬两会Vlog语义分析

张扬通过两会Vlog用轻松娱乐化的报道形式成功建构了意识形态,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着受众,让越来越多的人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两会的内容。

1.细节的政治隐喻。“话语制作内在的社会本质显示了说话人作为团体成员而预先决定了的社会知识和态度图式。同理的是,说话人还实践着他所属团体的范式和价值体系、利益、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荷]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第114页。】张扬Vlog虽然是轻松娱乐化的报道形式,但是在一字一句中还是隐含着政治性符号的。比如在2021年的第一期“开箱”Vlog中张扬非常详细地介绍了一个发稿神器,其实是华为的一款手机。在2021年第二期中张扬也激动地表达出自己能再次在3月如期来到大会堂进行两会报道的万千感慨,两会的报道从2020年的延期到2022年的如期举行,背后其实蕴含着的是我国对疫情的有效控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

2.亲民记者IP,增强说服效果。张扬两会Vlog是以张扬个人作为记者的角度拍摄,视频中张扬的工作任务繁多但却能应付自如,她超强的记忆能力和出口成章的表达能力让受众赞叹不已,赢得了受众的喜爱。张扬在视频中讲述自己已經连续十年作为两会的驻地记者进行报道,梅地亚新闻中心对她来说更是意义颇深。在完成工作后,张扬在多个Vlog的结尾处用心阐述自己对记者这份职业的热爱和深刻理解,这不仅让受众对记者行业多了一份了解和敬意,也在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着受众。

四、结语

近年来,主流媒体为扩大传播效果、实现破圈传播做出了很多重大实践。如何打破圈子,与青少年建立文化认同和价值观认同,是主流媒体进行“破圈”传播的难题,这其实也是对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构建。

青少年常以圈层的方式在网络生存,在圈群文化与政治文化发生交集时,两者文化冲突则对青少年的政治认同产生着消极影响,两者相同时则能够促进青少年的政治认同。因此,从新闻话语上进行年轻化变革,将青少年亚文化与国内主流政治话语接合,是有效推进主流话语对青年群体的价值引领与政治文化认同的方法,但同时也要注意青少年群体的抵抗和政治泛娱乐化的风险。新华社作为主流媒体,利用新媒体手段,拓展了传播圈层,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关注严肃的时政新闻,同时也给原有的受众群体耳目一新的感觉。新华社在年轻人聚集的B站进行了努力尝试,在这个新的平台中新华社的简介为:“我是稳中带皮皮中有稳稳得一皮的鲜花社”,完全采用最前沿的年轻人语言风格。尤其是张扬两会的Vlog系列报道做了很多的创新改版,效果突出。

猜你喜欢

话语分析破圈媒体报道
露营“破圈”背后,这家房企解锁了新社区美学
棉花娃娃强势“破圈”
媒体报道语调与公司超额现金持有
从《惊·鸿》看传统戏曲的“破圈”传播
李旎:B站『破圈』的幕后导演
媒体报道
科技新闻报道中的共识制造:转基因议题的框架与话语分析
新闻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宣传网页的多模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