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视域下推进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
2023-12-04杭州市西湖区民政局
☉ 杭州市西湖区民政局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在努力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锚定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推动建立区、镇街、村(社区)三级联动面向低收入群体提供综合救助服务的实体化枢纽平台—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以下简称助联体),构建“物质+服务+发展”救助新模式,促进社会救助从兜底型向发展型转变,不断增强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西湖区社会救助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与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仍有提升空间。如救助对象主动使用救助服务的意愿有待增强、社会力量持续参与程度有待提高、救助服务供需匹配精准性有待优化以及多元服务供给有待扩大等。为此,在共同富裕视域下,西湖区民政局以助联体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推进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供给需求互通,提升社会救助发展的精准度
树立供给侧精准救助理念。各救助职能部门、各级助联体、第三方机构等工作人员树立精准救助理念。在救助服务过程中,贯彻供需匹配工作要求,探索供需两侧一对一匹配服务,实现救助服务供需精准化。通过专家讲座等形式,提高救助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并积极推动救助工作人员与专家学者展开讨论交流,探寻救助服务供需匹配精准化路径,探讨工作中的困惑困难,促进救助资源与救助需求精准对接,更好满足困难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差异性救助需求。
塑造需求侧积极受助理念。加强救助政策宣传,通过深入基层开展宣讲、定点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详细介绍救助服务的具体内容和功能。帮助救助对象对救助服务树立积极合理预期,通过寻找典型案例,介绍救助服务为困难群众生活带来的变化,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推动更多以家庭和社区为载体的救助项目落地,进一步完善困难群众家门口的“10分钟救助服务圈”,借助亲缘关系和邻里关系优势,提高困难群众申请救助服务意愿。
推动供需两侧无缝匹配。不断优化供需两侧的主体、方式、层次、内容,建立助联体运行机制。一是精准识别需求信息。将救助对象的需求信息划分为生存型、关爱型、发展型三类:将紧急程度高、严重困难、自身无解决能力、涉及生存安全的救助需求信息归入生存型服务需求;将紧急程度不高、无介入不至于影响其基本生活的救助需求信息归入关爱型服务需求;将救助对象在维持基本生活后产生的就业、技能提升、社会融入等救助需求信息归入发展型服务需求。二是提供阶梯式救助服务。生存型救助服务包含兜底、专项和急难救助等项目,旨在保障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权益;关爱型救助服务包含心理咨询、情绪支持等项目,旨在提供精神层面的帮扶;发展型救助服务包含职业技能培训、社会支持等项目,旨在兜底基础上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动态调整供需两侧清单。归纳整理已知的救助需求,查找未被归类的其他特殊救助需求,形成涵盖低保、低边、特困供养、急难救助、专项救助等对象的需求侧清单。同时,梳理职能部门救助政策清单、企事业单位惠民补贴清单、社会力量帮扶服务清单。根据需求,分层制作全面且灵活的救助服务分类清单,并根据服务能力和救助边界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确保有限救助资源的高效使用。
横向纵向互融,增强社会救助资源的整合度
横向强化供给主体协同联动。加强部门协作,凝聚工作合力。联动社会救助职能部门、特殊群体救助单位、惠民补贴相关企事业单位等,根据困难群众需求,开展小型议事会商,强化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充分整合救助资源,着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救助工作格局,增强救助工作合力。稳步扩大救助服务市场供给,不断提高救助服务质量。广泛汇聚社会力量,以社工站、慈善基地等为依托,为救助工作提供人员、物资等支持。
纵向优化贯通三级助联体。一是打造区级助联体。以区级实体化助联体平台为中心,统筹推进区域内的救助帮扶工作。设立救助咨询综合服务窗口,集成低保、低边、特困供养、临时救助、低收入家庭认定等多个事项,依托浙江省大救助信息系统实行社会救助“一件事”智慧联办。二是布局镇街服务站。根据社区人口密度、区域位置等因素,设立镇街服务站。加强上下衔接,全面落实各项救助政策;做实左右通联,灵活链接辖区内各类资源力量。三是设置村级服务点。依托村(社区)级助联体,鼓励引导探访人员定期在村(社区)开展救助政策宣传、电话随访、上门走访,为困难群众提供定点办、联办、代办等服务,实现主动救助,打通救助服务“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兜住兜牢困难群众的民生底线。
西湖区助联体工作人员指导困难群众填写救助申请。
加快建立供给主体培育机制。充分挖掘市场帮扶资源,努力扩大志愿服务供给,有机联动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开展“典型引领”计划,宣传推广优秀供给主体特别是优秀社会组织、优秀企业的救助帮扶经验,并组织培训交流活动,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积极参与救助工作。出台政策支持社区慈善组织发展,为社区居民提供参与慈善活动的机会,形成社区志愿力量,优化救助服务供给。
线上线下互联,提高社会救助服务的满意度
健全救助平台,完善救助信息管理工作。持续推动救助信息系统数字化建设,确保救助供给侧的部门、单位、机构都能按统一口径实时更新其责任区间的救助信息,实现救助数据共享。探索建立以救助项目等方式划分的子系统,提供更多可选择的救助信息检索端口。尝试建立以救助项目为导向的系统,通过标记部门间重合的服务项目,防止重复提供救助服务。
借助数字技术,提高救助信息处理水平。不断完善数字救助平台功能,尝试通过标记救助对象、服务项目等位置,以地图形式展现救助服务供给单位,实现供给高效化。建立救助对象困难程度、急迫程度判断标准,按照优先顺序处理救助需求。借助信息化技术计算和统计分析,判断供给单位的救助服务能力和可持续能力,确保救助服务高质量。
拓宽反馈渠道,抓好救助服务跟踪问效。积极开展救助对象满意度评价工作。一方面,通过短信、弹窗等形式,为救助对象评价反馈提供数字化便捷通道;另一方面,对即时完成的救助服务,由工作人员直接询问或填表收集评价。此外,完善监测评价体系,通过建设数字监测平台、购买第三方服务以及聘请社会监督员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规范供给主体的服务行为。同时,建立健全尽职免责机制,保障救助工作人员权益,确保救助工作良性运作。重点关注救助对象的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等,依托助联体的建设发展,为其提供优质救助服务,提升救助对象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