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酸盐饵剂对害鼠的适口性和防治效果
2023-12-04李硕枫孙甜冶红燕张玉洲曹川健刘泽
李硕枫,孙甜,冶红燕,张玉洲,曹川健,刘泽
(1.沙坡头区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宁夏 中卫 755000;2.宁夏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总站,宁夏 银川 750021;3.沈阳爱威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180)
宁夏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位于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境内,总面积4 599.3 hm2[1]。保护区内小型啮齿动物的优势种包括三趾跳鼠Ochotona curzoniae、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小毛足鼠Phodopus roborovskii、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主要以沙生植物为食,严重危害灌木林植物生长[2]。为提高害鼠防治效率,降低鼠害对灌木林植物的危害,稳定保护区荒漠生态系统,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2022年3-11月,笔者选择8 种硅酸盐饵剂在宁夏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流水项目区开展灌木林区害鼠防治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8 种硅酸盐饵剂(表1),沈阳爱威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饵剂中的水泥含有以硅酸钙为主的多种硅酸盐类成分,在鼠体内不能被消化、吸收,只作为梗阻材料的基础物质,不参与生理生化代谢过程,对害鼠无毒杀作用。蜡丸为统一的椭圆形,规格为3 cm×2 cm;蜡条有直径0.6 cm 长1.5 cm 和直径0.8 cm 长1.5 cm 两种规格。
表1 8 种硅酸盐饵剂Tab.1 Eight kinds of silicate bait with wax pill or rod wax
其他试验用品包括监测牌、铁锹、记号旗、测绳、GPS、漏勺、中号鼠夹、防护手套、劳保靴、铁锤、电子天平、塑料桶等。
1.2 适口性试验
选择害鼠密度适中、分布均匀的灌木林地,在林区作业道(37°27′36″~37°27′30″N,104°49′4 ″~104°48′34″E)以南由东向西设置8 块试验样地,每块样地面积1 hm2,间隔100 m。
2022年3月30日,每块样地按照10 m×10 m的方式布设1 种硅酸盐饵剂100 堆,每堆10 g。
2022年4月2日,投放饵剂72 h 后,进行适口性调查。按样地顺序,用细筛分别将各个样地的每堆硅酸盐饵剂装袋编号取回,用电子秤分别称量每堆饵剂的剩余量,记录各样地调查数据,统计每种饵剂平均取食量和平均取食率。
饵剂取食量=投放饵剂总量-剩余量
取食率(%)=饵剂取食量/投放饵剂总量×100
1.3 防治试验
选择害鼠密度适中、分布均匀的灌木林地,在林区作业道以北由东向西设置8 个试验样地,每个样地间隔100 m,面积2 hm2,合计样地面积16 hm2。8 块样地,每块样地投放一种饵剂,投放量为4 kg/hm2,每个样地合计投放8 kg。相同方法设置3个面积相同的空白对照区。
1.4 害鼠密度和有效洞口调查
2022年3月20日,调查适口性试验区及对照区害鼠密度;4月10-13日、11月1-3日调查防治区害鼠密度。按夹距10 m×10 m 的平行线形式顺势布放鼠夹,每个标准地布设100 个鼠夹,8 块样地及3 个空白对照区域共计布设1 100 个鼠夹。鼠夹诱饵为当天制作的油条。每隔24 h 检查,用空夹将捕到鼠的鼠夹替换,连续调查72 h 后将所有捕鼠夹全部收回[3]。统计各样地捕获害鼠的种类和数量,标注雌雄,计算捕获率。
捕获率(%)=[捕获鼠数/(鼠夹数×3)]×100式中,3 为天数,鼠夹数为实际收回的鼠夹数量。
2022年3月28日(投饵前)、10月30日(投饵后210 d)采用堵洞掘洞法[4],将各试验区和空白对照区的洞口全部用土堵塞,24 h 后调查掘开洞口数,记为有效洞口数,记录并统计各组有效洞口数量。
采用有效洞口减退率和捕获率减退率评价防治效果[5]。
有效洞口减退率(%)=(投饵前有效洞口数-投饵后有效洞口数)/ 投饵前有效洞口数×100
捕获率减退率(%)=(投饵前捕获率-投饵后捕获率)/投饵前捕获率×100
1.5 饵剂安全性观察
2022年4-11月,在投饵后3,6,9,15,20,60,90,150,180 d,对投放试验饵剂的8 个区域,安排专人巡视观察,查看有无天敌取食、天敌和非靶标动物死亡等情况。
1.6 数据处理
使用Excel 进行标准差等试验数据的处理和统计,用SPSS17.0 对8 个样地中的每堆饵剂取食量数据做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比较其差异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硅酸盐饵剂的适口性
害鼠对含蜡量30%、硅酸盐含量10% 的蜡丸饵剂的平均取食量及取食率显著高于对含蜡量30%、硅酸盐含量10%的0.6 cm 蜡条饵剂,且显著高于对其他饵剂处理(P<0.05);害鼠对含蜡量25%的蜡丸饵剂的平均取食量及取食率,硅酸盐含量10%的显著高于硅酸盐含量7.5% 的蜡丸饵剂,且显著高于对硅酸盐含量10%的0.6,0.8 cm 蜡条饵剂,也显著高于含蜡量20% 硅酸盐含量10% 的蜡丸饵剂(P<0.05),害鼠对其他饵剂的平均取食量及取食率之间的差异显著性见表2。
表2 害鼠对8 种硅酸盐饵剂的取食情况Tab.2 Feeding of rodents on 8 kinds of silicate bait
2.2 投饵前后鼠密度变化
投饵后10 d,8 种硅酸盐饵剂在防治区的害鼠平均捕获率均有下降,防治区的害鼠平均捕获率减退率均高于空白对照区(表3),其中,4 种饵剂处理的害鼠捕获率减退率超过50%,含蜡量20%、硅酸盐含量10%的0.6 cm 蜡条饵剂捕获率减退率最高,达61.54%;投饵后210 d,8 种硅酸盐饵剂均能有效降低鼠密度,其中6 块投放硅酸盐饵剂的样地害鼠捕获率减退率超过90%,而3 块对照样地害鼠捕获率不减反增,且均超过14%。
表3 防治试验区及对照区害鼠数量变化Tab.3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ro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area and the control area
2.3 地上鼠有效洞口密度
8 个试验区投饵前害鼠有效洞口密度平均为73.13 个/hm2,投饵后平均为29.38 个/hm2,有效洞口密度平均减退率为56.61%;空白对照1,2,3 号样地投饵前害鼠有效洞口密度平均为80 个/hm2,投饵后平均为76 个/hm2,有效洞口平均减退率为6.71%(表4)。8 种硅酸盐蜡块饵剂对地上鼠有效洞口密度均有显著降低作用,其中含蜡量30%、硅酸盐含量10%的蜡丸饵剂处理样地的有效洞口密度减退率最高,达87.63%。
表4 防治试验区及对照区害鼠有效洞口密度变化Tab.4 Changes effective hole density of ground rordets in experimental area and the control area
2.4 非靶标动物死亡情况
投饵后3,6,9,15,20,60,90,150,180,210 d,对标准地和防治地周边观测和调查,未发现鸟类取食硅酸盐梗阻的现象,未发现鸟类、鼠类天敌和其他非靶动物受伤或死亡现象。
3 结论与讨论
8 种硅酸盐饵剂均能有效降低地上害鼠有效洞口数量和密度;含蜡量30%、硅酸盐含量10%的蜡丸饵剂的适口性及防治效果最好,相较于蜡条饵剂,害鼠更喜食蜡丸饵剂。且硅酸盐饵剂对鼠害防治区的天敌和非靶标生物没有毒杀作用。本次防治试验从春季3月28-30日到秋末10月30日,历时7 个月,达到了中长期防治效果,且防治效果显著,对地上害鼠秋末冬初种群的低密度状态是有持续影响的,越冬期间害鼠密度受低温、食物等因素影响还会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害鼠种群由低密度恢复到正常密度状态是需要时间的,且种群密度越低(基数低),恢复到正常密度的时间越长。硅酸盐饵剂施放后一周内起效,可以控制一代(半年或一年);一般情况下,只在防治后短期内调查害鼠防治效果。本次试验中,通过调查投饵10 d 和210 d 后对害鼠的防控效果发现,饵剂在种群控制上具有长期持续效果,跨季节或者跨年度后对害鼠种群仍具有控制作用或者影响。
本次试验时间较短,评价不同种硅酸盐饵剂灭鼠效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应根据试验数据结合硅酸盐饵剂理化性质,调整饵剂成分和形状,提高饵剂适口性,进一步优化饵剂;需要增加不同硅酸盐含量、不同剂型、不同区域、不同灌木类型防控试验和扩大试验。在本次试验过程中,时间、气候及样地等因素,对试验结果存在一些影响。3月28-30日,地上鼠取食活跃,捕捉率高;11月1日,气温低,地上鼠活跃度有所降低,捕捉率较低;防治试验样地初始害鼠密度无法保证完全一致,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存在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