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研究
2023-12-04陈霞
摘 要:主题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满足了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有助于发挥高中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主题式教学模式,成为大部分高中历史教师的共识。文章研究了高中历史教学中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类型和应用策略,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进行阐述,旨在与一线教师交流经验,促进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模式的优化,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成效。
关键词: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30-0044-03
主题式教学模式是指围绕某一个特定主题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炼一个有意义的主题,然后以它为中心展开教学,能够凭借整体性和针对性教学优势,加深学生对主题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吸收并长期记忆历史知识。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增强实际教学效果。这也要求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区分和把握高中历史教学中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类型,重构教学流程。
一、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势
主题式教学模式以主题为引領,符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2年修订)》的要求,对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具有促进意义[1]。以主题为抓手展开教学,首先可以为课堂带来清晰的教学逻辑,其次可以加深学生对高中历史知识的理解,最后能促进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对培养学生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益处匪浅。教师可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适当应用主题式教学模式,借助它的优势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增强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类型
(一)概念式主题
高中历史教学涉及的概念虽然繁杂,但是并不令人感到陌生。在进入高中前,学生已经通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活动,对历史概念的表层含义有了一定理解和记忆,教师只需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这些概念加以深入讲解,巩固学生的记忆即可。主题式教学模式可帮助教师提炼概念式主题[2]。教师可根据高中历史教材概念编排要素,统整概念信息,提炼共性元素,总结核心概念,实施以核心概念为主题的教学
活动。
以统编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辛亥革命”教学为例,本课的核心概念为“三民主义”,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构成。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三民主义”的内涵与作用,再聚焦“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讲解其具体内容。在辛亥革命时代背景下,争取民族独立刻不容缓,因此,“三民主义”以“民族主义”为前提和基础。“民权主义”所阐释的是建立全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争取民族独立的重要方法,所以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意在解决社会层面的土地问题,是对人民群众生活的保障,因此在“三民主义”中占据“保障”地位。这样,教师以核心概念为主题,将本课概念串联起来,引导学生有序解读历史概念,分析隐藏逻辑,巩固他们对辛亥革命与“三民主义”的表层记忆。
(二)人物式主题
历史由人民群众创造,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全面分析不同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他们对不同人民群众历史价值的认同,由此可构建人物式主题教学模式[3]。以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为例,教材所呈现的历史人物多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人物,易于学生讨论和认识。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呈现的历史人物,依据典型事件,丰富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内容。
以统编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为例,本课以秦始皇的丰功伟绩为线索,而秦始皇早已被全体学生所熟知。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立足人物推进课堂活动。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首位皇帝,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但是在秦朝后期,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刑罚严苛,造成了人民的起义,最终导致秦朝灭亡。教师可以结合本课重点,将秦始皇的丰功伟绩梳理成线,然后以阅读人物故事的形式带领学生认识秦始皇,使学生结合秦始皇的思想与行为,探究秦朝统一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同时围绕多个角度评价秦始皇,学会用客观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此外,教师还可以秦始皇为中心,
整理本课其他人物,如陈胜、吴广等。这些人物同样关系着秦朝的统一与灭亡,且与秦始皇存在一定联系。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认识秦始皇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相关人物,使学生深入理解秦朝加速灭亡的根本原因。
(三)事件式主题
很多历史事件有对应的“导火索”,这些“导火索”
推动了事件的产生与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这些“导火索”,对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有着重要作用。教师也可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结合历史事件产生与发展过程,挖掘“导火索”,然后以“导火索”为中心设计事件式主题,开发主题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事件的探究。
以统编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为例,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而使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是在英国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同步增长时,手工生产的产品已然不能满足需要。教师可结合工业革命背景,在实际教学中,以“英国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增长与手工业生产的产品效率之间的矛盾”为主题,引出本课教学内容。
学生可在教师带领下,基于本节课的主题进行讨论,首先讨论英国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增长的根本原因,其次讨论手工业生产产品的特点与落后性,最后分析解决现实矛盾的方法与必要性,从而实现对“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的有效学习,深刻理解工业革命的进程与影响。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分析学习内容和学生特征,确定教学主题
纵观高中历史教学中主题式教学模式的不同应用类型,基于不同类型的主题,主题式教学流程有着细微差异。这要求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主题式教学模式时,积极落实前期分析,预先确定教学主题[4]。前期分析对象包括学习内容和学生特征两部分,学习内容决定主题内容,学生特征决定主题深度。教师可以先结合教材与《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学习内容,再调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原始理解情况,努力对学生特征做出准确判断。之后,教师可以依据上述前期分析结果,基本确定教学主题,定位主题式教学起点。
以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教学为例,教材编排了
“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早期殖民扩张”三个栏目。与之相对应,《课程标准》提出了“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这一要求。教师分析学习内容,可联系“新航路的开辟”设计主题式教学模式。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全球航路的开辟”,对新航路与其他航路的开辟过程和作用有一定理解,具备本课的主题式学习能力。教师可依据上述前期分析结果,基本确定“开辟新航路的世界性影响”教学主题。该主题将新航路的开辟视为全球联系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演变的“导火索”。之后,教师可按照事件式主题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先以“新航路的开辟”引出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再使学生深入探究全球初步建立联系与世界格局发生演变的具体内容。
(二)创设探究式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探究式学习情境是以主题为中心,通过图片、音乐等材料呈现主题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促使他们探究式学习能力的提升,使他们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教师可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积极应用主题式教学模式,同时围绕主题精心创设探究式学习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主题式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图片、视频、音乐纷纷为高中历史教学赋能,带领学生“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悟历史。
以统编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学为例。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构建概念式主题,组织学生从“文化”概念出发,感受辽、
宋、夏、金、元的灿烂文化。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出示相应资料,直观地再现历史,创设探究式学习情境。学生可观察情境,由此形成一定的文化感悟,为后续主题式学习奠定基础。教师还可以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继续借助多媒体出示其他资料,紧跟学生探究性学习脚步,还原历史画面。这样,学生能被情境持续激发学习动机,在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中始终保持相对积极的学习状态。
(三)问题引领课堂活动,促进主题探究
问题是启发思维的重要工具,也是引领课堂的关键手段,通过问题充实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内容,对学生探究与理解主题起着不可小觑的促进作用[5]。教师可以在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中结合主题设置问题,以问题引领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对主题的深入探究。
以统编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事件式主题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伟大的历史转折”起步,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同时,教师可以设置“伟大的历史转折具体是指什么?为什么说它(它们)是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在农村和城市分别取得了怎样的突破?它们的影响有哪些不同?”“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如何理解‘一国两制的由来、发展与实际意义?”等一系列问题。在主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探究学习情况提问,让学生结合主题讨论问题,展开积极、多向的互动。随着问题的深入讨论和解决,学生自然而然地实现对主题内容的深入探究与理解。
(四)营造反思性课堂氛围,升华学生主题情感
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主题式教学模式,应注重情感分析,升华学生的主题情感。反思性课堂氛围能够满足此教學要求。基于主题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营造反思性的高中历史课堂氛围,以反思性问题或话题为引导,推动学生反思主题,在探究与理解过程中鼓励学生抒发内心感悟,以此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教师也可以加入反思活动,表达自己的主题观点,
影响学生思想与情感,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历史知识。
以统编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教学为例,教师可提炼“和平与发展”核心概念,构建概念式主题式教学模式,首先使学生正确认识全世界人民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其次使学生了解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最后联系当今社会和平与发展局面,设置反思性话题:“通过本次学习,你对和平与发展有怎样的认识?你认为当今社会是否实现了和平与发展?如果没有,之后应该怎样做?”学生可对该话题展开自由讨论,充分表达对和平与发展的看法,进而升华主题,深刻理解和平与发展的人文内涵。
四、结束语
概念式主题、人物式主题、事件式主题均有助于主题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学习内容和学生特征,创设探究式学习情境,用问题引领课堂活动,营造反思性课堂氛围,推进主题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高中历史教师应正确认识主题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然后通过合理的策略确定教学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探究与理解,
升华学生主题情感,让深度学习自然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文豪.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华夏教师,2022(33):88-90.
[2] 袁一宁.“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现状探究[J].新课程导学,2022(27):55-58.
[3] 李玉龙.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及其实施[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16):77-78.
[4] 罗秀峰.高中历史大单元主题式教学实践研究[J].高考,2022(17):109-111.
[5] 张华,何琎.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策略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2022(16):60-62.
作者简介:陈霞(1977.5-),女,江苏南通人,就职于南通市市直学校教育管理中心,高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