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深度学习策略研究
2023-12-04朱继忠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教育体制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历史学科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成为重点教学的科目之一。历史知识较复杂且关联性较大,学生在理解时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这要求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手段,秉持深度学习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在实践活动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
素质。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标;深度学习;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30-0050-03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多元化的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对所学内容有全新的认知,进一步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一、深度学习的概念及特征
(一)深度学习的概念
深度学习强调动态的研究过程,要求学生将新旧知识串联在一起,整合形成全新的内容,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1]。进入高中之后,学生学习的内容逐渐增多,学习难度也随之增加,停留在浅层的分析根本无法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深度学习理念的提出有效改善了这一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学习新课内容,形成全新的思维模式,逐渐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经过不断的分析与总结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具体问题,凸显深度学习的重要价值。
(二)深度学习的特征
深度学习理念的落实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对学生也能产生深刻的影响。深度学习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种特征:第一,理念的落实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围绕他们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的课堂活动;第二,对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有较高要求,需要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主动加入历史问题的研究中;第三,加强知识整合的必要性,不仅需要学生学习新课内容,还需要学生完成新旧知识的迁移,在整合过程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第四,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锻炼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提高应用技能;第五,深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不再局限于教材信息的研究,而是从整体角度出发,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提高高中教学质量。
二、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开展深度学习的策略
(一)分享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深度预习
高中生承受着较大的高考压力,将多数时间用于主要科目的学习,留给历史学科的时间较少,也没有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这影响了历史学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深度学习理念的落实。基于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高对预习的重视程度。教师可以提前将本课涉及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制订出填空版的导学案,让学生以此为参考,认真阅读教材信息,通过预习将空缺部分补充完整,以达成深度预习的目标。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设计导学案的具体内容,并设置一些对应的习题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果,让他们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回到课堂上,在问题的驱使下展开有针对性的探究。此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分享资源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学习方向,明确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人教版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为例,本课的学习重点是掌握隋唐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特点及影响,难点在于理解隋唐兴亡的启示及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教师可以此为基础设计导学案,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认真研读教材并完成相应的习题。学生在预习时可以按照教师提供的思路思考,标记出不理解的知识点,然后回到课堂上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学生通过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会对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思想文化等有全新的了解,同时在课堂上与教师展开高效的互动,经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对本课内容形成深刻的认知,实现深度学习。
(二)重视课前导入,构建深度学习课堂
高中历史知识比较烦琐,由大量的文字信息构成,且涉及复杂的时间线,需要学生花费大量时间认真钻研,正因如此,班级的学习氛围比较低沉,教师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2]。对此,教师应重视课前导入环节,利用喜闻乐见的话题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展开良好的互动,让更多学生主动加入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同时,简短的互动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对本课内容的预习程度,便于在课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在兴趣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满足于教材表面知识的研究,而是主动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刻內涵。若想保证课前导入环节的质量,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或视频为学生创设生动情境,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增强学习体验,推动高效课堂的构建。
例如,人教版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下)》“全球航路的开辟”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通过分析不同路线的历史地图,了解航海家们的航海过程,培养时空观念。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示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让学生讨论它的由来,而后引出人类了解世界的历程,简单介绍迪亚士、哥伦布、麦哲伦的远洋探险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推动欧洲各国的航海家们不畏艰险,走上航海探险之路的?”新航路的开辟这一话题已经能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教师借助社会热点新闻进行课前导入,能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到互动中,使学生针对本课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交流与讨论中对新航路的开辟生成全新的认知。
(三)引入相关史料,培养学生深度学习习惯
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具体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解读材料的能力,能够独立复述教材中的内容,从而提高历史综合能力。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学习历史主要依靠死记硬背,在考试中经常出现“文不对题”的情况。这是因为试卷中每次出现的材料分析题基本都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史料,需要学生理解其中内涵再完成习题,盲目的作答容易出现跑题的现象。对此,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对史料进行详细分析,结合所学内容作答,在保证学习有效性的同时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逐渐养成深度学习的良好习惯[3]。
以人教版高二选择性必修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往来”为例,本课要求学生从政治和历史角度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拓宽历史视野,切实提高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示《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话:“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史料记载分析唐朝的民族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中国古代民族政策和边疆的管理制度。学生的首要任务是解析史料的真正内涵,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经过讨论总结出最终答案,然后每组派出一名代表汇报成果。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学生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体会到教材中传递的主要思想,在深度学习中总结出历史与自身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真正提高了學习的有效性。
(四)表演历史短剧,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深度学习理念的落实不仅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还要求学生格外关注自己的情感体验,从根本上掌握历史的内涵。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表演历史短剧,还原事件的真实场景,在实践中生成不同的见解。学生可根据教材内容自行创编剧本,设计相应的对话和动作,并利用课余时间排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使学生的整体表演贴合本课主旨,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历史事件对民族发展起到的深远影响,有效增强情感体验。
例如,人教版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革命等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任务,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来龙去脉。本节课介绍了很多著名的历史事件。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教师可以组织一次课本剧表演活动,将班级学生划分为多个四人小组,让学生自选主题,组内合理分工,务必使每个人都参与到准备环节。值得注意的是,整个历史事件的重现必须尊重史实,切忌刻意夸大。在表演中,学生需要记忆对话。这会涉及本课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迁移,通过台词演绎将知识转化为思想,并将新旧知识有效串联在一起,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彰显深度学习的重要意义。
(五)学生自主反思,深度总结学习内容
反思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总结自己的收获,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这是一个查缺补漏的过程,有利于深度学习的有效落实[4]。但是在现实中,部分学生缺乏自我反思的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让学生以笔记的形式记录所学内容,并在一定时间内检查学生的成果,指出学生有待改进的地方,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此外,教师还要挑选优秀的笔记在班级内部展示,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使学生在好胜心的驱使下提高对反思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学习效率。
以人教版高二选择性必修2“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为例,本课要求学生通过古代生产工具的变化理解生产工具的变革在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在本课教学开始之前,教师便可提出明确的要求:在本课的笔记中需要写下“耕作工具的变化”“灌溉工具”“驯化工具”“冶金工具”等信息主题,并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加以完善。在每个星期的最后一节课上,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检查笔记,指出存在错误的地方并加以改正,而后交给教师审阅。在自主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能全面地回顾所学内容,深度总结学习内容,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六)开发课后微课,满足学生深度学习需求
高中历史不仅包含我国古代的重要史实,还涉及国外的重要历史事件。过多的内容导致很多事件无法在课堂上呈现,体现在教材中也只是一笔带过,不利于学生的深度研究。然而,这部分内容容易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拓展延伸,以微课的形式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实现深度学习。教师可将录制好的视频发送到教学助手软件平台上,使学生及时收到提醒。动态的历史知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不用教师和家长的督促便会主动学习。
例如,人教版高三选择性必修3“欧洲文化的形成”的教学目标是认识“三大哲人”,了解《罗马民法大全》的影响。对此,教师可以微课的形式录制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中古西欧文化以及拜占庭文化相关内容,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文学素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录制微课视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性观看,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在微课视频中加入趣味性设计,如精彩的图片、灵动的背景音乐以及有趣的文字介绍等。教师将教材中枯燥的文字信息以这样的方式呈现,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深度学习的需求,起到开阔学生视野的重要作用[5]。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落实深度学习理念要求教师积极创新授课方式,让学生意识到历史与现实的必然联系,在多元化活动中养成深度学习的习惯,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同时,在新课标背景下落实深度学习理念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毛锦梅.深度学习视角下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研究[J].新课程,2020(42):55.
[2] 孙兴容.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历史问题教学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0.
[3] 李文英.高中历史课堂深度教学实施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0.
[4] 陈思睿.深度学习视角下中学历史主题教学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9.
[5] 杨淋菁.高中历史深度学习策略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朱继忠(1984.10-),男,甘肃榆中人,
任教于甘肃省榆中县恩玲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