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课”视域下北京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研究

2023-12-04杜佳荣林宏彬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应用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杜佳荣 林宏彬

[摘 要]“大思政课”为构建新时代思政课育人新格局提供了科学的价值指引,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育人新格局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在先进思想、科学方法指导的同时,离不开丰富的教育资源滋养。北京教育资源得天独厚,“大思政课”应因势而新,教育资源也应随之因事而变,从而推动北京教育资源因时而进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迫切之需。北京联合大学作为应用型高校,积极探索北京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大思政课”育人模式,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课;教育资源;应用型大学

[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310(2023)06-0012-07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Beijing Education Resourc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Taking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DU Jiarong, LIN Hongbin

(School of Marxism,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China)

Abstract: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s a new requirement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ew patter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s guided by advanced ideas and scientific methods, while also being nurtured byrich educational resources. As the capital city, Beijing has unique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hould be updated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should also be changed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thus promoting the urgent need for Beijing’s educational resources to advance according to the tim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As a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is dutifully shouldering the educational banner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s in the new era, actively exploring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education model of integrating Beijing’s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Educational resources;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0 引言

自習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下简称“3·18”重要讲话)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在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医药卫生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大思政课”重要育人理念的提出,为构建新时代思政课育人新格局提供了科学的价值指引。地处首都城市圈,秉持建设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的北京联合大学,坚持扎根京华大地丰富实践,面向应用、面向社会、面向需求,牢牢把握首都“四个中心”战略规划、学科专业建设、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建设等关键环节,采取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思政课教学措施,系统推动应用型大学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点上,学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把握其精神实质,积极探索北京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守好思政课“主阵地”,勇担应用型高校建设“排头兵”,力争在首都区域打造具有“北京味道、联大特色”的高校思政课。

1 深刻把握“大思政课”视域下北京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育人新格局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不仅为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大思政课”视域下北京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发展方向。“大思政课”内涵丰富、立意深远,对北京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育人新格局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高校必须将“大思政课”的丰富内涵在新时代育人新格局的背景下加以理解并“善用之”。

“大思政课”的核心要义是不断探索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规律,通过社会大课堂和思政小课堂的有效融通促进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大思政课”视域下北京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是以改革创新思政课为主要任务,且调动全社会资源的一种“大格局”“大课堂”“大平台”的高质量育人新模式。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这一重要育人理念以来,各界学者深入研讨何为“大思政课”,为何要善用“大思政课”,如何善用“大思政课”,以及教育资源如何融入思政课教学等。有学者認为:“‘大思政课’是面向全党全社会提出的一项明确要求,波澜壮阔、横无际涯,蕴含着丰厚的理论之源、信念之基、是非之度、情怀之根,把握其精髓才能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在守正创新中更好地铸魂育人。”有学者认为:“善用‘大思政课’,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着力实现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着力实现学校课堂与社会课堂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创新等,构建有利于‘大思政课’的机制体制。”有学者认为:“‘大思政课’的逻辑起点是现实社会生活元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注入、渗透和支撑,而社会教育资源能否转化为思政课课程资源是枢纽环节。针对阻碍教育资源有效转化的问题,就要善用‘大思政课’。”有学者认为:“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党的创新理论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丰富精神滋养。新时代新征程,高校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不断开辟‘大思政课’的新境界、完善工作格局,深化建设内涵。”还有学者认为:“思政课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育人以大德的人生大课。必须扎根社会实践,坚持问题导向,善于从丰富的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充分彰显思政课教学的实践品格和现实关怀。”

本文认为,高校在高站位理解“大思政课”内涵的同时,要从“大思政课”所处新时期面临的时代重任、历史背景、机遇挑战出发,特别是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号召下,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出发,深刻把握北京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内涵。这有利于高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精准定位、合理运用本地资源,扎根京华大地讲好“大思政课”,办好让人民更满意的教育。同时,用好北京教育资源有助于以首善标准实现高质量立德树人;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提升育人效果;有助于思政小课堂连接社会大课堂,在教育资源滋养的同时,激励青年奋发有为。新时代以来首都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把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深化了高校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持续推进思政课推陈出新,而且思政课堂越来越“活”,首都特色不断凸显,“北京味道”越来越浓。因此,北京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育人新格局,是探索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思政课程“金课堂”、课程思政“全课堂”、善用社会“大课堂”全方位育人的新途径,打造了“大思政课”全员育人的新格局,构建起将京华大地生动实践融入思政课的全过程育人新模式。

2 “大思政课”视域下北京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2.1 因势而新:新时代“大思政课”的价值之维

思想政治理论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二十大重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不仅要牢记这一重要教育使命,还应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好“大思政课”。

“势”是趋势和态势,“新”则是创新和革新。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高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时代“大思政课”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不断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高校需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首先,面对全球革新的新趋势,新时代“大思政课”因势而新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选择。当前世界局势动荡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各个领域围追堵截,打压社会主义国家,但“东升西降”的趋势不可阻挡。百年之变,需要百年英才,需要思想之变,需要未雨绸缪,需要新时代的“大思政课”。其次,面对国家发展的新形势,新时代“大思政课”因势而新是接续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大支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过程。实现催人奋进的目标和远大梦想,必须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凝聚起团结奋进新征程的磅礴伟力,这些都需要思想精神的指引,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不断与时俱进,需要新时代的“大思政课”。最后,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时代“大思政课”因势而新是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改革的应有之义。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为思政课在新的起点上,更好地在高校部署实施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推动了“大思政课”因势而新育人新格局在高校创新性发展,不断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始终听党话、跟党走。

2.2 因事而变:善用活用北京教育资源的丰富之基

北京不仅是千年古都,也是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有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类教育资源。各高校要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红色资源,以及校情校史资源。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首都发展改革实践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高校要将这一成就转化为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教学资源。这既落实了北京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重要任务,又是持续推进党的最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必然要求,更是善用活用北京教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的现实选择。北京教育资源既是静止的又是充满活力的,高校如何善用活用之,是因事而变进一步探究的主要问题。

“事”一般指的是事情和事件,“变”往往是变化、变通和转变。因事而变需要“大思政课”以“事”为抓手和契机,将蕴含在千年古都北京的教育资源“变”为善用活用的思政课教育元素。北京在党的百年光辉照耀下,于历史长河中铸就了五四精神、“一二·九”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各大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历史遗迹、红色遗存等弥足珍贵,真正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书写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壮美篇章。从北大红楼到香山纪念馆,从卢沟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从密云水库到首钢工业基地,是中国共产党在京华大地上抛头颅洒热血和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将首都在新时代以来发生巨变中的“变”,用叙事和讲故事的方式,把“事”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回应环境之变、时代之变,铸牢育人理念之“不变”、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不变”。“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因此,在新时代“大思政课”价值之维的视域下,因事而变,善用活用北京教育资源,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更好地激发青年学生将强国志和爱国情践行到新征程的砥砺奋进中。

2.3 因时而进:北京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迫切之需

从字面理解,“时”通常指时机、时期和时代等,“进”则是进取和前进。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将北京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是因时而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具体表现,这就要求思政课必须立足于“大时代”“大格局”“大视野”“大主题”“大目标”。新时代十年的成就和变革为进一步实现北京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强大的底气与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说,“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从国内看,百年栉风沐雨、百年砥砺奋进,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继续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态势不可阻挡;从国际看,全球格局正经历着深刻调整。因此,思政课教师需要把握时代的本质特征、国内外严峻的局势,以及开阔的视野和历史纵深感,将鲜明的时代主题与现实需求紧密结合,因时而进地融入思政教学全过程中,不断创新和丰富思政课的时代使命、核心目标、内容载体等。

北京拥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各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有机地融入青年学生熟悉且具有亲近感的本土资源,这不仅有利于教师进一步理解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具体教学措施,还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增进学生“知北京、爱北京、荣北京”的情怀。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在因势而新价值之维和因事而变丰富之基的基础上,因时而进的重点落在“进”上。当前,高校有信心上好思政课,且拥有上好思政课的育人环境和教学条件,这是新时代取得的伟大成就所赋予的,也是新起点上建设教育強国的必由之路。因此,高校迫切需要把北京丰富而优质的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

3 善用活用北京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

“大思政课”的教育模式突破了传统观念,拓宽了思政课教学的视野和路径。近年来,北京众多高校依托本地丰富的红色资源,推动思政课教学育人新格局的建设,并形成了一系列可供借鉴的教学案例和实践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各高校办学定位、治校文化及学生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大思政课”在实施过程中应各具特色,不能千校一律、同一面孔。北京联合大学作为北京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充分利用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并将这一优势融入思政课教学,以高站位的目标办好“深挖资源、联大特色、北京味道、教育强国”的思政课,组织学界专家共同探讨新时代“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的建设路径。学校通过举办“大思政课”善用之系列展览活动,促进高校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学习,深刻认识“大思政课”的时代新要求和新任务;学校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多渠道的教学方式,积极开展从实到细、从单一到系统的“大思政课”育人模式,守正创新,深化探索。学校充分挖掘北京的教育资源,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

3.1 充分发挥党委主体责任,为聚合教育资源建好“大思政课”保驾护航

高校党委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大使命,为聚合教育资源建设好“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提供了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3·18”重要讲话中强调:“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这不仅明确了党在思政课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也强化了高校党委的主体责任。“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北京联合大学党委贯彻落实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学校党委书记带队赴北京共建共治共享的大型社区——昌平区回天地区开展实地调研,不断挖掘蕴藏在新时代北京社区治理经验中的鲜活教育资源,融入学校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体系。2021年3月,学校党委在全市率先制定出台了《北京红色教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案》,开启了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大思政课”实践探索,学校党委牵头,教师组织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将思政课搬进北大红楼、香山革命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地,把具有“北京味道”鲜明特色的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形成了体验式、互动式、专题式的教学模式;11月,学校党委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实施意见(2021—2022)》,全面加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12月,学校“大思政课”善用之展览厅建成。总之,学校党委以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高站位,为聚合北京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育人新格局提供了坚实保障。

3.2 坚持高点站位,高位谋划,大力推动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点上,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这一伟大事业,国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应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北京联合大学在校党委的全面领导下,构建思政课、课程思政、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请进来、走出去”的工作格局,推动北京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育人新格局守正创新发展,不断为上好思政课探索新思路,开辟新路径。例如: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和北京市辖区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结对,展示“共上一堂思政课,同建育人大格局”同频共振的场域;旅游学院利用北京丰富的教育资源,在门头沟区下清水村“清水花谷”举办学生劳动教育社会实践课;艺术学院的“溯源红色”、应用文理学院的“课程+文化”等课程思政精品课,都充分挖掘了蕴藏在京华大地中各学科专业领域的教育资源和育人元素,形成了“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创新育人模式。因此,坚持高点站位、高位谋划,从实践维度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是把思政元素融汇于课程思政和社会实践中,贯通于学科、教学、教材和管理体系等多方面,并不断推动京华大地丰富的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守正创新。

3.3 善用活用教育资源,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高效结合

推进思政课守正创新,关键在于善用活用教育资源。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将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高效结合至关重要。社会大课堂是思政小课堂的延伸与扩展,将思政小课堂的场域拓展至广袤的实践大地,能获取丰厚的教育资源滋养;思政小课堂是社会大课堂的检验与证实,把社会大课堂中的资源、素材带回思政小课堂,以此检验和证实教学的内容,二者遥相呼应、前后相合。没有扎实的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教学就会陷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尴尬境地。北京联合大学将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高效结合,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紧紧抓住建党百年的历史契机,组织近3 000名学生在60多位思政课教师的带领下开展北京红色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基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北大红楼、香山革命纪念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现场教学打造了4个示范课堂,取得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得益彰的良好教学效果。《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网、人民网等权威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另一方面,学校大力推进党的最新理论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如:坚持和强化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四个中心”功能定位,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12345”市民热线服务中心的实践,北京榜样人物群的张榜宣传等,一幅幅生动的首都之变画面展现在联大学子的课堂上。入学季,学校组织本专科、研究生新生实地参观校史馆,全方位了解校史校情,激励青年学子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践行学以致用的校训。

3.4 以“数字马院”为主要平台,构建全媒体、线上线下结合的育人新模式

高校要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构建全媒体、线上线下结合的育人新模式。习近平总书记说:“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种办法都可以用。”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数字马院”项目为典型案例,不仅有效摆脱了思政课以往“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困境,还展示了如何利用全媒体网络技术构建思政课育人新格局。通过“数字马院”平台,学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北京红色文化资源、校史等融入思政课,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学院还全面启动思政课在线课程资源建设,开发了多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思政课在线课堂,利用全媒体、线上线下育人新模式开展教学。此外,学校还承建了全国首家“大思政课”建设专题网站人民公开课,为“数字马院”更好地整合北京教育资源提供了大数据云平台。经过 3 年多的建设,学校的“数字马院”已取得了显著成果,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讲深讲透讲活“大思政课”的重要举措,也为持续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创新型平台。这一案例表明,我国高校在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构建全媒体、线上线下的育人新模式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3.5 加强建构校内校外、专兼结合的优秀“双师型”队伍,打造多元协同共建的“思政金课”

立德树人,必先立己。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将优质而丰富的北京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校内校外专兼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高校必须紧紧围绕问题意识导向,紧紧抓住壮大教师队伍“主力军”建设,破解思政教师想讲讲不深、怕讲讲不透、会讲讲不活等问题。北京联合大学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讲授好思政课的同时,还邀请校外知名专家学者、先进事迹模范人物和社会经验丰富的人员对思政课进行针对性讲授。通过以知名专家学者为指导、全国优秀教师和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带头、马院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的“大思政课”教师人才队伍建设,学校成功地打造了一支充满活力、专业素质过硬的“双师型”队伍。此外,学校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感召下,由校领导带领,组织学生到香山革命纪念馆进行现场教学,使青年學生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提出“两个务必”的时代内涵和“进京赶考”的伟大精神。在课堂上,思政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情景设计,与实践基地负责人进行交流互动,构建思政课教学新模式,为建设“双师型”队伍提供了新途径。这种行之有效的思政“双师型”队伍建设,不仅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也为学校打造更多“学生听起来能‘解渴’、学起来引‘共鸣’、品起来增‘回味’的精品课”提供了不竭的强大动力。

3.6 打好资源“组合拳”,激励新时代青年立远大鸿鹄志、做敢想敢为奋斗者

“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是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北京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北京联合大学深入挖掘北京地方教育资源,启动了“思政课北京地方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建设项目,提出以“一条主线、三个层面、五大主体”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思政规范化建设标准,全覆盖学校、职能部门、学院、系(部)、教师5大课程思政建设主体,打好聚合教育资源“组合拳”,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探索出可供高校学习借鉴的模式,以此构建新时代“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

说到底,“大思政课”建设的落脚点是培养学生树立远大鸿鹄志、做敢想敢为的时代奋斗者。聚合优质而丰富的北京教育资源,有助于青年全面而深刻地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资源融入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意识、思想层面,更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样才能引导青年走出理论的“桃花源”,迈向实践的“奋斗场”。习近平总书记说:“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青年要彻底打消“躺又躺不平,卷又卷不赢”的念头,将昨日苦难辉煌和今朝使命担当相结合,进而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新时代,青年应肩负起明日之伟大梦想,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以青春无边敢想敢为、砥砺前行奋斗以成的姿态,谱写新时代最美的青春赞歌。

4 结束语

北京联合大学在“‘大思政课’善用之”方面的每一项成果,见证了学校以“大思政课”为抓手,不断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新征程的每一个坚实足迹。自实施思政课改革创新育人模式以来,学校吸引了全国200余所高校、上千名专家学者等到校参观交流学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治理体系的主体框架下,学校将继续充分挖掘京华大地的教育资源,用于思政课建设。通过“大思政课”统筹思政课、课程思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将波澜壮阔、生动鲜活的实践融入课堂,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指示精神的要求上来,始终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心全意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方面下功夫,确保“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3).

[2]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沈壮海.“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考与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3):26-30.

[4]赵春玲,逄锦聚.“大思政课”: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和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8):97-102.

[5]董雅华.善用“大思政课”促进教育资源转化:意涵、问题与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2,(4):19-24.

[6]楚国清.“大思政课”善用之[J].北京教育(高教),2023(3):6-21.

[7]冯秀军.善用“大思政课”的三个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8):103-109.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7.

[9]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1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

[11]曲青山.从五个维度认识把握“两个确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38.

[1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3]宋志强.彰显北京味道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针对性——北京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20(Z1):140-144.

[14]孙昭,张泽一.应用型高校善用“大思政课”的路径探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2,36(3):15-20.

[15]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05-30(1).

[16]楚国清,王勇.“大思政课”格局下统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蝴蝶结模式[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0(3):10-15.

[17]田丽,赵婀娜,黄超,等.大思政课,总书记心中的一件大事[N].人民日报,2022-05-22(2).

[18]楚国清.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0(4):1-7.

(责任编辑 齐蓉晖;责任校对 白丽媛)

[收稿日期]2023-05-22

[基金项目]2019年度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教学研究”(19JDSZK056),北京联合大学2022年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大思政课’视域下北京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為例”(JK202218)。

[作者简介]杜佳荣(1998—),男,贵州黔西人,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通讯作者]林宏彬(1975—),女,回族,河北平泉人,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北京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E-mail:linhongbin868@sohu.com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应用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应用型大学视域下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
应用型大学《会计信息系统》校企合作课程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大学背景下建筑学导师工作室教育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机制下的应用型大学的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