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强国背景下船海类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2023-12-04周新院曹爱霞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5期
关键词:海洋工程导师船舶

周新院,曹爱霞,宋 慧

(青岛黄海学院 智能制造学院,山东 青岛 26642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揽国内国际发展大局,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就新形势下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根本目标等做出重要论断和重大部署,为海洋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1]。经过10余年的建设,我国海洋事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发展海洋人才的关键时期。

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进建设,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都在增加[2]。船舶与海洋工程是青岛黄海学院优势特色专业之一,2022年初青岛黄海学院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的目标是培养能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掌握船舶与海洋工程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在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检验、维修和管理等领域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船舶与海洋工程人才培养现状

在海洋强国背景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人才能力诉求与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培养出来的船海类人才在走向工作岗位时出现不适应、不适用的情况,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培养定位不够清晰

大部分院校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的定位并不明确,培养方向相对宽泛而不具体[3]。船舶与海洋工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涵盖多个方面,学生想要通过大学4年的时间掌握专业所有相关知识是不现实的。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各方面都有所涉猎但大部分都浮于表面不深入的状态,专业特色难以显现。

(二)课程教学不够实际

船舶与海洋工程是一门偏实践的应用型专业,因此课程中有许多的实践教学环节[4]。但是大部分的专业课教师并没有具体实践经历,并且高校的相关教学理念、教学设备、教材等相对滞后,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实用技能掌握不到位,对于新技术、新理念等不熟悉、不了解,很难适应船海类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三)教学方法不够先进

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形式依旧是现在主要的教学方式,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很难激发出来[5]。尤其是“船舶流体力学”“海洋工程环境”等对数学功底要求较高的科目,学生学习难度较大,非常容易产生厌学甚至弃学的情况。如何帮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师由“讲”变为“导”,目前仍然是一项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青岛黄海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建设为背景,针对目前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求为海洋强国背景下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全面的船海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尝试构建“1223”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1223”人才培养模式

(一)开发企业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船舶与海洋工程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其培养的主要是技术型、工程型人才。区别于高职高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本科的应用型人才有更高的要求,除了以动手能力体现出的技能型以外,还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

选择与企业生产、产品设计、经营管理等方面联系紧密的课程作为企业课程,学校与企业组建课程研发团队,发挥各自优势,与企业行业共同开发。例如,“造船生产管理”课程主要讲授船舶设计管理、造船计划管理、造船物资管理、造船生产管理系统等内容,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专业课教师讲述此门课程难度较大,但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对课程相关内容进行分解,本着“理实一体”的理念,将偏向于理论的船舶设计、船舶计划等内容由专业课教师来讲授,对于物资管理、成本管理、造船生产管理系统等实际的开展由企业专家进行。将教学融入实际工作环境,让学生认识到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的不同,加大学生技术技能的训练和培养,真正实现学校理论与企业实践的深度交融。将授课内容结合工作规范、教学过程贴合生产过程、课程实践对照岗位技能,定期与企业进行实时沟通,授课形式和授课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更新换代,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二)强化实习实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学校实训基地是相关专业学生开展实践环节的重要地点,船舶类实训基地有着明显的生产加工性质,大部分学校往往采取“校中厂”或者“厂中校”的方式来开展实践教学。但学校与企业本质上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学校以学生为主体,培养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掌握相关生产设计环节,企业重在生产设计,以完成生产任务为主要出发点。因此在学校内建立生产实训基地,采取校内仿真模拟加校外现场实习的实习实训模式,实现学生实训与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对提高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意义重大。

通过考察船舶企业,模拟船厂工作流程建设船艇设计工作室和船艇制作工作室,模拟船厂工作流程,分别开展船舶设计图纸放样和钢料加工装配过程开展实习实训工作。船艇设计工作室模拟企业实际情况,共电脑16台,安装有AutoCAD、Rhion、SPD等软件,满足船舶生产设计要求,主要进行船舶设计、船舶放样等工作。船艇制作工作室,配有两台雕刻机,用于板材的切割加工。在船艇设计工作室完成放样的图纸通过电脑导入雕刻机中完成板材切割加工,并进行装配工作。通过船体结构与制图课程实训、船舶结构设计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将企业具体项目融入课程实践环节,熟悉了解船舶设计、制造相关流程。

开发优质企业,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实习工作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入学教育阶段,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为期1天的参观,主要让学生对专业现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造船设备、相关流程、船舶本身等建立初步印象;第二阶段为生产实习。在大四上学期,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相关专业知识之后,安排为期1个月的生产实习,确保学生可以真正参与企业的生产,深入企业一线,实际感受、了解船舶设计与建造相关工作。按照企业行业标准,紧抓学生实习、实训工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此期间通过校企合作开发企业课程,企业专家到校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授课,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到校进行专业讲座,聘任企业导师联合培养等模式,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进入企业夯实基础。

(三)搭建创新平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充分发挥实验室和工作室两个平台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6]。高校实验室承担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依托实验室平台,通过课程实训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通过科研锻炼学生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对于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以创新工作室为主体搭建学生创新实践的平台,学生一般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参加各类科技竞赛、专业比赛,并且各类的学科竞赛不单单是运用某一专业的相关知识,需要多学科协同结合,才能完成竞赛任务,并且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室和工作室两个校内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发挥特长的机会,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眼界,夯实专业基础,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三导师”协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学校要求,结合专业培养特点,实施“学友导师+学业导师+企业导师”的“三导师”育人培养模式。在学生整个大学生涯的学习、生活、思想成长、就业创业等多方面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图2所示,选拔优秀高年级学生作为入学新生的学友导师,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安排专业教师担任学业导师,从学业规划、个人成长等方面做好引导;聘任企业行业优秀专家担任企业导师,引导学生做好人生规划,为进入社会做好准备。通过“三导师”制度,从学生融入校园、规划大学生涯、制定人生目标等方面进行指导并提供意见和建议,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图2 “三导师”构架图

结语

新时期,海洋强国战略持续推进,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广、实践能力突出、创新能力强大的复合型人才正是目前所需要的。青岛黄海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为迎合社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通过企业课堂让学生贴近工作实际,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相关企业深度合作,结合工作实际通过课程实训和专业实习让学生提前接触工作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利用实验室和工作室为学生搭建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三导师”育人体系贯穿学生大学生涯,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海洋工程导师船舶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船舶》2022 年度征订启事
船舶!请加速
BOG压缩机在小型LNG船舶上的应用
V eraW an g
导师榜
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
海洋工程专家 刘培林
《海洋工程》第二届理事会
海洋工程学会第四届理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