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人知的优雅
2023-12-04瑾山月
☉瑾山月
2007 年,沉寂已久的法国文坛,被一本仅15万字的哲理小说,激起了不小的浪花。出版两个月内,这本书便以200 万册的销量,横扫国内外3 项大奖,还令默默无闻的作者享誉全球。《巴黎人报》称其为“全民公认的、最爱不释手的小说”。这本书,就是法国女作家妙莉叶·芭贝里的《刺猬的优雅》。
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巴黎最高档的住宅区。54 岁的勒妮,在高档公寓里做了27 年门房。这幢大楼里住着国会议员、外交官、律师、美食评论家等。上学时,同学躲着她走,老师瞧不起她。她跟随丈夫来这里做门房,活得像缩头缩脑的老鼠,只要不被使唤,就躲在昏暗的杂物间,不出一点声儿。后来,丈夫病逝,勒妮则在众人的冷漠中,陷入死一般的孤寂。
她佝偻着身躯坐在门房里,目光呆滞地看着大伙进进出出,时常会一整天都没人和她打招呼。甚至有人住了十几年,都不知道她的存在。勒妮好似角落里蒙尘的过时摆件,没有谁会为她驻足。
除了她,公寓里还有个堪称奇葩的另类——12 岁的女孩帕洛玛。她虽不像勒妮这般卑微,却因为自幼天赋异禀,同样被抛弃在无人的荒原。她因为太聪明,在学业上无人能及,时刻有种“高处不胜寒”的凄凉;她太敏锐,对生活的奇思妙想,往往没几个人能理解。她做梦都想有个玩伴,却无法在周围找到同类。
理解是什么?理解是穿上你的鞋,走你走的路,体会你的悲喜。但这世上,根本不存在“感同身受”这种事。命运的参差、际遇的顺逆、三观的差异是横亘在人与人之间的鸿沟,难以逾越。
作家刘亮程说:“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一生里,孤独地过冬。”人生的寒冬里,谁都有无处取暖、无人照拂的时刻。只不过,勒妮的寒冬显得尤为漫长。丈夫去世后,她像一个蚌,迅速缩回自己的世界,将一切关在壳外。一个人做饭吃饭,和猫咪大眼瞪小眼,看看书,听听音乐,盯着窗外发发呆,开着电视播放新闻……
她将家中收拾得一尘不染,当午后的阳光穿过薄雾般的窗帘,她就躺在摇椅上,冥想、禅思、打个盹儿、做个梦。不面对任何人,也就不会被骂“丑八怪”“蠢女人”,不会被拿去作比较,衬托出别人的优越。这种自在的宁静,令勒妮上瘾般沉浸其中。为此,她不惜伪装自己,装傻充愣。
她佯装成悍妇,令人避之不及,但她倒也乐得清静,心中窃喜。只不过,意外还是发生了。因为一个人的突然闯入,她陡然落下神秘面纱,露出自己的“真实面目”。一天,公寓楼里搬来了新住户——音响设备商小津格郎。当小津格郎第一次在门房碰见勒妮,就被她随口说出的一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惊掉了下巴。
他诧异于这个又丑又老的妇人,竟能将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句子信手拈来。于是他抱着一份好奇心,开始靠近勒妮。他邀请勒妮共进晚餐、听音乐会、看画展,而勒妮也敬佩他的风度,不再拒人于千里之外。小津格郎听勒妮赏鉴名画与音乐,听她阐述对文学艺术的理解,看她与女伴在杂物间悠闲地喝下午茶,不由得发出一句赞叹:“您优雅得像个女王。”
事实证明,勒妮并不是人们眼中的糟老太婆,而是一个极具思想与智慧的体面人。她珍惜生活,酷爱艺术。她“将生命的每一分钟都用于读书、看电影和听音乐”,能欣赏马勒、莫扎特的音乐,荷兰画派和意大利画派的画作。门房后面那片狭小的天地,那个勒妮蜗居了27 年的低矮窝棚,是她为自己营造的秘密花园。在这个静谧柔软的角落,她忘却了一切烦恼与恐惧,达成了自我和解,收获了内心安宁。
在外人眼中,勒妮生下来就不受待见,生活里一片孤苦,最后又消失得无声无息。小说的最后,在一个极其普通的早晨,她为了救一个流浪汉,丧生于车轮之下。她去世时,连个像样的葬礼都没有,就仓促地远离了所有人。
勒妮,就这样结束了她的一生,将优雅的余味留在人世间。在书里,作者妙莉叶·芭贝里写道:“我们都是孤独的刺猬,只有频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见彼此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优雅。”
在人生这趟旅途中,孤独会一直相伴左右。与其被动接受孤独,不如主动与之相拥,将其点缀成生命华服上的明珠。在内心筑起庇护所,哪怕在外界无处可去,也可走回自己丰盈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