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远程医疗甘肃省医防融合建设需求分析

2023-12-04胡佳丽姚一韵袁丽莉冯紫阳吴得海

中国卫生产业 2023年16期
关键词:医防公共卫生医疗机构

胡佳丽,姚一韵,袁丽莉,冯紫阳,吴得海

1.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医务科,甘肃兰州 730000;2.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3.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兰州 730000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医防融合体系建设,强化顶层设计,优化体制机制,严抓政策落实,基本形成了由国家、省、市、县四级疾控中心和各类专病防治机构、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同构成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1]。基层与各级医疗机构已组建医防融合管理基本单元,施行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的联动机制。甘肃省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落实分级诊疗制度,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效能[2],积极推动远程医疗服务发展。2019 年率先在14 个市(州)进行布点,建设成以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教育、疫情研判、疾控子系统和双向转诊等项目为主体的省级“医防一体”的远程医学信息平台,实现“国家部级医院——省级医院——市级医院——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六层网络构架[3]。在甘肃省医疗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防融合体系建设背景下,依托2019——2022 年甘肃省远程医学信息平台建立数据库,研究医防融合建设需求,推进医疗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全方位协同,为促进医防融合体系建设提供依据[4]。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甘肃省“医防一体”远程医学信息平台2019——2022 年14 个市(州)布点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妇幼保健院(所))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

1.2 方法

描述性分析平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运行情况、医疗专科需求;采用电话访谈方法,对平台相关负责人或医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记录访谈内容,整合提取有效信息,调研远程医疗运行影响因素和需求。

计算公式:开展率=开展数/布点数×100%。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n)和百分数(%)表示。

2 结果

2.1 远程医疗开展情况

甘肃省辖设14 个市(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均有布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74.42%)占比最大,其次是医院(19.57%)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妇幼保健院(所、站)(6.01%)。整体开展率为27.04%,医院占比最大,其次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妇幼保健院(所、站)。医院为远程医疗开展主体,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妇幼保健院(所、站)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在平台开展远程医疗整体占比较少。见表1、表2。

表1 远程医疗平台运行布点情况

表2 远程医疗平台运行开展情况

2.2 临床专业需求

根据远程医疗专科申请情况发现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服务群体决定临床专业需求。医院需求前5 名依次是内科、外科、神经病、老年医学和妇产科,与总体需求一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需求前5 名依次是内科、外科、康复医学与理疗、神经病和影像医学与核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妇幼保健院(所、站)需求前5 名依次是妇产科、儿科、内科、神经病和中医。见表3。

表3 临床专科需求分析[n(%)]

2.3 医防融合能力建设需求

参与调研的医院有52 所、妇幼保健院(所、站)23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5 个、乡镇卫生院297 个,其中调研机构的开展率最高的是医院(84.62%);通过各平台运行调研机构远程医疗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远程医疗后无法依照专家要求调整诊疗方案”是医院的最大影响因素,“因交通便利,患者到上级医院就诊”是妇幼保健院(所、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最大影响因素。医防融合能力建设主要需求是实现患者向下转诊,培训学习提升首诊、下转患者承接力、患者延续性管理、传染病识别、常见病和慢病患者管理以及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见表4。

3 讨论

3.1 加强持续性投入和监管,充分发挥远程医疗医疗服务效能。

需要加强持续性投入医疗经费,强化基层卫生资源配置[5],补足所需基本的硬件、软件及检查检验设备;加强资质考核培训,壮大有资质的乡村医生队伍,专人管理远程医疗工作;健全管理和运行机制,加强应答督导,保证远程医疗的及时性,尤其是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能够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3.2 统筹布局卫生信息技术系统,医防多元信息化融合。

加快医疗机构间远程医疗系统的信息互联建设,促进各医防融合管理单元医疗网络的信息融合,积极推动医疗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间的信息互联互通,为基层医防融合管理、信息共享、远程服务提供支撑条件[6-8]。促进以预防为特点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以临床治疗为特点的医疗服务体系的有效结合[9],促进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10]。

3.3 提供差异性需求供给,提高医防融合综合能力

依据各类各级别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服务群体差异性、对临床学科专业以及群众就医需求为方向;通过线上为各级医防机构提供医疗技术支持、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依托省级教学医院持续扩展远程教育内容,针对临床医生、乡村医生、护理、药学、检查检验等不同专业制订“差异性”培训方案,从医德医风、院感防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常见病诊疗、传染病防控、急危重症识别与处置、疾病护理、合理用药、中医适宜技术、慢病管理方案制订[11-12]、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服务、常见病检验检查方法、报告解读及诊断等方面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和延续性诊疗能力、传染病监测和识别能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以及医防融合综合能力。

3.4 持续推进分级诊疗与联防联控融合

一直以来,双向转诊的向上转诊较为畅通,但向下转诊困难较大。主要难点在于上级医疗机构制订诊疗方案后,患者向下转诊时,下级医疗机构的承接能力不足。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远程医疗在远程临床诊断、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和教育中的价值,结合省级医疗机构技术优势、区域医疗中心引领和辐射作用[13]。强基层,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与联防联控的融合机制[14],提升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便捷性、公平性和连续性,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提供综合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充分发挥健康守门人的效能价值[15]。

综上所述,依据医防体系各类医疗机构服务群体、专业定位和实际需求,发挥平台效能提高全方位协同能力,促进医防融合建设,逐步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分级诊疗目标。持续巩固拓展基本医疗成果,推动健康甘肃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医防公共卫生医疗机构
我国医防融合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
福建三明医防融合实践:局限与对策*
医防合作模式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效果研究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湖北:健康管理联合体实现医防结合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