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责任制”管理模式在呼吸内科药品管理中的效果评价

2023-12-04明安云邓芳肖祖国鲁婷段晓松汪云亮

中国卫生产业 2023年16期
关键词:责任制内科药品

明安云,邓芳,肖祖国,鲁婷,段晓松,汪云亮

竹溪县人民医院呼吸肾病内科,湖北十堰 442300

从以往研究中来看,在所有医患纠纷中,涉及药物类的纠纷占比极高,但是其中大部分纠纷实际上可以事先进行预防。加强药品管理工作质量对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减少医患纠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完善呼吸内科药物使用的管理机制和规范,能够进一步使整体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1]。传统药品管理方法存在诸多不足,容易出现用药差错[2]。与之相比,采取责任制管理模式可充分避免这一问题。鉴于此,本研究选取竹溪县人民医院14名呼吸内科工作人员,自2022 年6 月——2023 年5月,对呼吸内科药品进行“责任制”管理,2021 年5月——2022 年5 月,对呼吸内科药品进行常规管理。以期分析“责任制”管理模式对呼吸内科药品用药安全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14 名呼吸内科工作人员。2022 年6月——2023 年5 月,对呼吸内科药品进行“责任制”管理。2021 年5 月——2022 年5 月,对呼吸内科药品进行常规管理。本研究参与工作人员14 名,皆为女性,年龄21~38 岁,平均(28.5±1.49)岁,其中本科学历7 名,大专学历4 名,中专学历3 名。开展“责任制”管理前后,分别于本时间段收入患者中选取50例患者。开展“责任制”管理前收入的50 例患者中,男26 例,女24 例;年龄23~67 岁,平均(45.20±1.03)岁。开展“责任制”管理后收入的50 例患者中,男27 例,女23 例;年龄25~67 岁,平均(45.69±1.13)岁。两组管理前后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的管理形式,方法如下:对本科室工作人员进行用药知识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常用药物的用法、用量、禁忌证,能够认真、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每种药物的适应证,为患者安全用药。

责任制管理模式,方法:①首先设置呼吸内科药物管理的小组,在小组内安排专业的医师以及护士长作为小组领导,并提前制订药物管理的相关制度及规范。同时在院内,需要成立内部的座谈大会,所有小组成员进行重点讨论,就呼吸内科药物管理相关的规范收集各方意见,通过吸纳来不断优化管理准则和规范,进一步优化制度。完成规则制订后,听取每位小组成员的意见,对相关制订合理化调整,做到充分采纳工作人员的建议,保障各项工作规范化、合理化。②在具体管理期间,针对呼吸内科药品中危险性较高的药物,需要设置警示字样,将这类药品集中划分,通过张贴警告标识,可以让工作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加强对此类药品的警觉性。呼吸内科药物在放置过程中,合理规划环境,严格划分每一个区域。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药物在名称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通过张贴不同颜色的字条来进行区别,能够有效防止药物间的相互混淆,因此也降低了用药错误等低级不良事件的发生。③在呼吸内科药品的发配过程中,必须严格贯彻“4 查10 对”的制度,同时在发药过程中必须做到双人复核。对于部分需要选择静脉输注的药物必须经由院内调配中心统一发放。对于情况特殊患者,遵医嘱由专人负责发放,并遵循双人复核的原则。药品发放完毕后,做好登记。④部分工作人员对于呼吸内科药物管理的工作经验较为匮乏,对于药物使用的内容了解度相对较低,若依靠个人判断,则会引发不良后果。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药物知识培训十分重要,应提高呼吸内科用药种类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促使工作人员了解各类药物的使用规范、流程及注意事项。每周开展例会对呼吸内科药物的使用安全进行分析,提高其风险防范意识。定期开展药理知识普及培训,使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相关药物的药理知识。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管理前后药物知识掌握程度,分为药理知识掌握、用药方法掌握两部分内容。每项内容满分100 分,得分越高,表现相应内容掌握情况越好。②对比药物配发出错、用药重复、剂量不符发生率。③对比管理前后患者对用药服务满意程度。采取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评估,满分为100 分,评价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护理操作的及时性、护理操作的适用性等,分为非常满意(评分>80 分以上)、满意(评分60~80 分)、不满意(评分<60 分)3 个标准,总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差异比较用t检验,以频数(n)和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差异比较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管理前后工作人员药物知识掌握程度对比

相较于开展“责任制”管理模式前,管理后工作人员对药物知识掌握程度评分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管理前后工作人员药物知识掌握程度对比[(±s),分]

表1 管理前后工作人员药物知识掌握程度对比[(±s),分]

时间管理前(n=14)管理后(n=14)t 值P 值药理知识掌握88.26±2.06 93.16±1.52 7.162<0.001用药方法掌握89.15±2.09 94.35±2.19 6.427<0.001

2.2 管理前后工作人员不良事件对比

相较于开展“责任制”管理模式前,管理后药物配发出错、用药重复、剂量不符总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管理前后工作人员不良事件对比

2.3 管理前后患者满意度对比

相较于开展“责任制”管理模式前,管理后50 例患者对用药服务总满意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管理前后患者满意度对比

3 讨论

通过有效的呼吸内科药物管理,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对药物知识了解、药理作用的掌握,从而可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用药服务,保障患者疗效[3-5]。开展呼吸内科药物管理期间,应对传统管理方法、规范进行优化,确保每个管理环节有专人负责。并通过各个环节的优化,促使以医务工作者作为管理工作的重心,采取有效的培训措施,提高对呼吸内科常用药物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风险意识,主动了解药理知识,避免不良事件发生,在此期间,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可得到明显提高。此管理模式的应用打破了传统药物管理的局限[6-8]。

在呼吸内科药品的管理工作中,如何保障管理模式的规范性、有效性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既往呼吸内科药物管理工作缺乏统一规范及相关责任人,一旦出现用药差错无法追责,且相似差错易反复出现。在呼吸内科药品管理工作中,制订规范的管理流程十分必要[9-10]。鉴于此,在制订管理措施时,应立足于预防角度,为临床药物的使用创造良好的环境,保障患者用药安全[11-12]。

本研究分析“责任制”管理模式对呼吸内科药品用药安全的影响。“责任制”管理模式的应用打破了传统呼吸内科药物管理模式的局限,在提高工作人员药物知识掌握程度、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对用药服务满意度方面更具优势。在开展“责任制”管理模式期间,首先成立责任制管理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药物知识培训,可提高对药学知识掌握情况。在呼吸内科药物区域管理中,重点优化摆放位置,对特殊药物做好标识,以提高工作人员的警惕性。进行药物分发工作时,严格贯彻查对流程,并做好双人复核工作,可有效保证药物管理工作严格落实,降低药品发放过程中出现纰漏的风险。对于医嘱内容模糊不清、难以辨认的情况,为了避免错发药物,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医嘱内容。通过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可不断提高工作人员对药物知识的掌握程度。

综上所述,对呼吸内科药品用药安全采取“责任制”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药物知识掌握情况,减少用药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猜你喜欢

责任制内科药品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党建责任制要算好“两本账”——优化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体系研究
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顺利“首考”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主审法官责任制论析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
药品集中采购将走向宽松
PBL教学法在内科见习中的实践与思考
杜润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幕后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