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绩效考核管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3-12-04王立静国纪义高明

中国卫生产业 2023年16期
关键词:心内科绩效考核考核

王立静,国纪义,高明

聊城市人民医院内科,山东聊城 252000

心内科主要职责即为心血管病患者提供优质治疗,但是,大部分心血管病患者为中老年人,年龄升高可导致身体素质、各项机能降低,此外,多数中老年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为临床治疗护理工作带来较大挑战[1]。所以,心内科的护理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常规护理管理是既往常用模式,有促进护理效率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且风险事件发生率高,多数患者对该管理模式下的护理质量不满意[2]。绩效考核管理模式即根据工作人员于岗位上的表现,及取得的效果实施评价与鼓励,以使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截至目前,绩效考核管理模式在各行业中均有应用,且均取得了优质管理效果[3-4]。因而,本研究选取2021 年3 月——2022 年3 月聊城市人民医院40 名心内科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讨论评价绩效考核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40 名心内科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参比组对象选自2021 年3——9 月,共20 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2~35 岁,平均(27.02±2.27)岁;工龄1~8 年,平均(5.36±0.14)年;与此同时,在该阶段抽选50 例心内科患者参与研究,包括男34 例、女16例,年龄49~78 岁,平均(59.63±2.48)岁。分析组对象选自2021 年10 月——2022 年3 月,共20 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3~35 岁,平均(27.14±2.19)岁;工龄1~8 年,平均(5.42±0.39)年;在此期间,抽选心内科患者50 例参加研究,由男32 例、女18 例组成,年龄50~79 岁,平均(59.78±2.31)岁。两组研究对象基本资料与信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护理管理方案用于参比组:以心内科科室相关条例为依据,检查并监督全科护理安全与质量;同时以条例规章为准则,对岗位职责进行划分,控制科室内护理工作全程及技术标准。

绩效考核管理模式用于分析组:建立护理质量绩效考核团队,队内成员即心内科护士长,及对心内科护理工作熟悉的质控人员3~5 名,组织培训活动,团队成员均需参加,了解考核意义、考核目标及流程等,其工作职责即对科室护理人员的工作表现、日常行为等进行考核,在此过程中,可采取现场考评或者不定时抽查,考核标准即制订的技术标准,而后根据考核结果完成奖金、奖励项目等方案的落实。操作:①依据护理人员工作经验、学技、患者评价、技术水平、职称等,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岗位进行调整;完成绩效评价方法,制订评估标准时需从患者、工作能力方面着手。②经不同途径收集有关数据,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综合评价护理人员的团队合作能力、服务态度、工作能力等,绩效考核由患者、护理人员、医师、护士长、科室主任等共同完成,其中,于患者中展开护理满意度调研时,需针对护患沟通、人文关怀、护理态度、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调查。③应用事实依据、尺度、评估要素方式对护理人员进行评估,不同考核项目需制订不同标准,即非连续、连续性尺度法,评价项目即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知识技能、工作量等。④医院对心内科护士长定期汇报进行考核,同时纳入不定时抽查考核措施,依据心内科工作特点设定评估表,以此设为绩效考核标准之一;考核工作量,可以获知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及工作胜任能力,工作量的考核内容即出入院患者情况、周转床位情况、接待患者情况、特级及一级护理数量等,此外,还需考核护理人员班次、出勤等情况。⑤确立晋升途径,以上级标准完成奖金、基本工资的发放;通过降级、淘汰方式处理最后一名候选人,即奖金、基本工资等级均下调,如果连续考核3 次,均处于最后一名,需行解雇方案,可以促使护理人员正确认知自身能力水平、职业素养等;针对量化考核难度大的项目,需充分落实人文思想,给予专业能力不足护理人员进行指导,以使其专业能力提高,可以保障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利于减轻其心理负担。

1.3 观察指标

①评估比较两组管理效果:由科室主任评估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各考核项总计100分,考核分数高,管理效果佳。

②评估比较两组护理质量:即针对两组基础护理、导管护理、沟通技巧、职业素养等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各项均行百分制,评分高,护理质量理想;评价人员即护理质量绩效考核团队。

③评估比较两组管理满意度:于两组护理人员中展开管理满意度调查,包括奖惩制度、评价方法、晋升途径、管理思想等,总计100 分,管理满意度包括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对应评分范围是90~100 分、70~89 分和0~69 分,总管理满意度即满意百分率与一般满意百分率总和。

④评估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于两组患者中展开护理满意度调研,包括人文关怀、护患沟通、护理态度等,100 分为总分,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为护理满意度等级,对应分值范围是90~100 分、70~<90 分和0~<70 分,总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4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描述,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n)和百分比(%)描述,行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人员管理效果比较

参比组与分析组的理论知识考核评分、操作水平考核评分比较差异明显,参比组评分低于分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人员管理效果比较[(±s),分]

表1 两组护理人员管理效果比较[(±s),分]

组别参比组(n=20)分析组(n=20)t 值P 值理论知识91.48±3.12 94.56±2.84 3.264 0.002操作水平90.25±3.08 93.12±2.73 3.118 0.003

2.2 两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比较

参比组基础护理评分、导管护理评分、沟通技巧评分、职业素养评分均低于分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比较[(±s),分]

表2 两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比较[(±s),分]

组别参比组(n=20)分析组(n=20)t 值P 值基础护理78.49±10.03 89.41±5.36 4.294<0.001导管护理79.52±10.21 89.37±5.29 3.830<0.001沟通技巧80.54±8.16 91.32±6.14 4.720<0.001职业素养80.42±10.35 90.53±4.37 4.024<0.001

2.3 两组护理人员管理满意度比较

参比组管理满意度是70.00%,分析组管理满意度是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人员管理满意度比较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参比组纳入的50 例患者中,总护理满意度为80.00%,分析组50 例患者给予的评价更高,总护理满意度为96.00%,参比组低于分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医院众多科室中,心内科占据重要地位,主要为心脏疾病患者实施治疗与护理,该病患者的病情通常较复杂,治疗护理的实施难度较大,为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需在实施相应医疗措施的同时采取优质护理进行配合,因而,为了确保护理质量,需实施相应管理措施,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从而保障以人为本工作理念得以准确落实[5]。

常规护理管理模式是根据规章制度对护理人员实施管理的措施,对护理质量有提升作用,但效果并不理想,这与该管理方案的针对性、系统性不佳有关。绩效考核管理模式采取责任制措施,其与优质护理间的关系尤为密切,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很高,即为不同护理人员分配患者,有提高护理人员责任感及工作积极性作用;在此管理模式中,还会采取绩效奖金措施,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6-8]。护理管理具有持续性,对护理质量的改进有积极重要意义,实施过程中,会对护理人员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估,而后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利于帮助医护人员掌握患者病情;良好的沟通技巧可以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护患关系,从而引导患者主诉自身详细病情,有助于掌控护理工作实施期间的安全性,这对于改善患者护理满意度、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素养有促进效果[9-11]。研究发现,分析组管理效果、管理质量、管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均较参比组优(P<0.05)。提示绩效考核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很高,心内科护理管理中落实该管理方案后,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职业素养、综合能力等大幅度提升[12]。对原因展开调查发现,绩效考核管理模式明确了护理人员职责范围,并将其工作表现、服务质量等与绩效连接,有助于提高护理效率及质量,对护理人员实施绩效管理后的服务模式受到广大患者认可,这对于促进患者临床依从性、积极主动性有重要意义,值得在护理管理中广泛推行与应用。

综上所述,在确保心内科患者获得优质护理时,需在该科室护理管理中落实绩效考核管理模式,有提高护理人员责任感、使命感、专业能力作用,临床推广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心内科绩效考核考核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对心内科新护士应用人性化带教模式的教学效果观察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国企改革视角下绩效考核的具体方法
绩效考核分配的实践与思考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实施探讨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家庭年终考核
心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病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