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高校家校共育模式研究

2023-12-04吉,夏

科教导刊 2023年27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心理健康

戴 吉,夏 璇

(湖南工商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湖南 长沙 410205)

随着人们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家校共育成为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必然要求[1],亦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高校存在着意识不足、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家校共育空泛化、行政化和纯网络化。

针对家校共育,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18 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 “强化家校育人合力,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以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学生,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202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强调,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 教育部2021 年工作要点第20 条要求 “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 ,目标任务为 “发挥学校指导作用,明确家长主体责任,研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 。2023 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提出 “健全多部门联动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上述相关政策文件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2]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与学校协同育人的高度重视,对当前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的家校共育

美国心理学家Bronfenbrenner(1979)提出生态系统理论,把个体放在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并把围绕个体发展的所有环境由内向外,按照同心圆的模式依次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观系统和宏观系统[3]。Charles Zastrow(2004)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认为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4],将其划分为微观系统(个体直接面对和亲身接触的系统)、中观系统(小规模的群体,包括家庭、职业群体或其他社会群体)和宏观系统(社会系统,包括文化、社区、机构和组织)三个系统,强调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从Charles Zastrow 理论出发,学校和家庭均属于中观系统,并与微观系统(个体)和宏观系统(社会)相互作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会受到家庭成员、家庭环境、家庭氛围的影响,也会受到学校群体和所参与的其他群体的影响,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互动也将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大学的各个阶段,家校合作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离家就读阶段,家人的关心和学校的关爱有助于他们更快地融入集体;学校提供的成长辅导和心理咨询,结合家长的理解与开导,帮助他们在学业、人际等方面的困难中成长;大学生毕业阶段,学校和家庭提供的信息和资源,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作出选择;遇到危机事件时,家长和学校通力合作,有助于他们尽快度过危机,获得危机后的成长。同时,对存在家庭关系问题、有早期心理创伤、家庭重大变故等情况的学生,学校积极与家长联络获得支持,通过提供心理咨询帮助他们,有助于解决源自家庭的背景性问题。以Charles Zastrow 理论为指导,有助于促进家校共育,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适应新时代要求。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共育现状

谈及家校共育,一些高校教育工作者认为这是中小学教育阶段的任务,不应该或难以在高等教育阶段实施。诚然,随着身份的转变,大学生在心理空间上更为自由和独立,家庭对其影响有所减弱。同时,大学生在物理空间上的离家,客观导致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更少,增加了家校共育的难度。但必须看到,大学生正处于埃里克森提出的合法延缓期,建立自我同一性依然是重要的发展任务,而家庭是影响同一性发展的主要因素,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处理自我与家庭的关系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5]。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个体的心理品质塑造起关键作用,即使大学生在物理空间上已经离家,但在校期间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根源往往还是在家庭,需要回到家庭层面处理。同时,在大学生遇到适应性困难、学习困难、人际压力时,家庭与学校都是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在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家校共育有其必要性。

高等教育有其特殊的教育规律,大学生也处于与家庭分化的阶段,不能套用中小学阶段的家校共育模式。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中,如何根据学生特点来实施家校共育是一大难点。有高校从行政层面出发,规定家校沟通的次数和时间,例如新生必须召开家长会、每学期与每位学生家长联系一次、每学期期末必须通报考试成绩等,将 “共育” 变成 “通报” 。有高校过于强调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家校沟通,将家长来校与学校共同处理危机作为唯一的共育途径。有高校过多依赖 “云端沟通” ,把家校共育完全网络化。更多高校空有家校共育的概念,难以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抓实落地,从而影响了家校共育的实效。

面对家校共育空泛化、行政化和纯网络化的现状,如何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系统建构,并最终落实实施,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成为高校家校合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3 高校家校共育体系的构建

3.1 普及教育层面,在课程和活动中融入家庭心理与家庭教育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要求, “普通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原则上应设置2 个学分(32―36 学时),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更多样、更有针对性地心理健康选修课。” 为加强家校共育,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中增加有关家庭心理的内容,例如设置 “我与我的家庭” “家庭促我成长” 等专题,通过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完成与父母互动作业、绘制家谱图等方式,帮助大学生理解自我与家庭的关系,通过自我体验和反思来梳理自己的成长史,学习使用更为成熟和有效的方式与家长沟通。有条件的高校可面向有特定需求的大学生开设更有针对性的选修课,开发建设网络课程、微课,如 “家庭心理学” 等。高校依托 “5·25” 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10·10” 世界精神卫生日等时间节点,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专题教育活动,在宣传活动中融入家庭教育。利用校园开放日、新生家长会、辅导员见面会等契机,向家长宣讲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及时转变教育思路,建立新阶段的家庭新关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学校网站、公众号等媒体开设 “心理健康课堂” “家长心理课堂” 等栏目,定期向家长推送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组织 “家庭沟通与亲子教育” 等科普讲座,帮助家长和学生共同提高思想认识;开展 “亲子心语墙” “给新生的一封家书” 等亲子互动活动,父母表达关爱,学生感恩父母,助力新生更好地融入大学校园;在毕业季开展宣传活动,充分发掘家庭资源,支持学生的就业和深造;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素质拓展、心理沙龙、校园心理情景剧展演等活动,融入家校共育主题。

3.2 成长辅导层面,辅导员与家长协同共育解决学生心理困惑

成长辅导是指二级学院运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技术,以互动式交流为主要的交流方式,及时疏导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生活困难、学习困难、就业压力和心理困惑,防止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转化为心理障碍。成长辅导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一环,也是家校共育的主要阵地。在新生入校期间,通过填报《学生及家庭基本信息表》等方式,学校初步了解学生家庭基本情况,结合与学生和家长的面谈,掌握不同类型学生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夯实家校共育的工作基础。文件规定: “辅导员、班主任定期走访学生宿舍,院系定期研判学生心理状况。重点关注面临学业就业压力、经济困难、情感危机、家庭变故、校园欺凌等风险因素以及校外实习、社会实践等学习生活环境变化的学生。” 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依托成长辅导室平台,组织辅导员、班主任广泛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对于学业警示生、违纪学生等群体,适时联系家长协同教育,解决行为习惯问题;对于存在家庭关系问题的学生,运用家庭治疗的理论和技术,解决认知偏差问题;对于有早期心理创伤、家庭重大变故的学生,积极与家长联络获得支持,解决源自家庭的背景性问题,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

3.3 心理咨询层面,将家庭治疗理念运用于个体咨询并开展家庭咨询

当前高校以开展个体咨询为主,其中家庭关系问题一直是咨询的热点和难点。由于大学生在空间上已离家,邀请家庭成员进行家庭咨询有现实条件的阻碍,因此可将家庭治疗理念运用于个体咨询,开展 “一个人的家庭治疗” 。通过使用系统式提问、家谱图、家庭格盘等可视化技术,帮助来访学生重新认识家庭对自己的影响,获得新的理解和感悟,提供调整亲子关系的机会,有助于更好地帮助困在家庭关系中的大学生。同时,针对有需求的学生和家庭,可将个体咨询向家庭延伸,为他们提供家庭咨询服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不同空间的家庭成员同时线上咨询已成为现实,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家庭治疗;对于因心理问题陪读的家庭,提供地面家庭咨询服务,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3.4 危机干预层面,在排查、干预、追踪过程中调动家庭资源

对高校中 “关键少数” 群体,家校共育是非常有效的支持方式。对新生心理普查中发现的心理危机易感群体,及时了解这部分学生的家庭情况,必要时与家长联络,确保学生出现异常言行时家长能及时向学校反馈。在日常排查时,及时了解学生是否存在亲子冲突、家庭变故等情况,及时进行疏导。在心理危机发生时,调动家庭资源共同做好安全保护、情绪安抚、危机化解和后续帮扶等工作。在进行危机干预时,除常规方法,还可采用辅导员、家长、学生和心理咨询师共同参与的 “合作性谈话” 模式,对学生和家长同时进行心理干预,促进家长和学生的相互理解、家长和学校的相互信任,帮助家长和学生共同成长,化 “危” 为 “机” 。危机解除后,持续与家长保持联动,就学生就医和治疗情况、在校学习和生活情况进行交流。针对心理问题陪读家庭,学校组织辅导员、班主任定期走访,了解学生状态及亲子关系。对家长陪读的经济困难学生,给予相关困难资助。

总之,以生态系统理论为依据建构高校家校共育体系,在 “普及教育” “成长辅导” “心理咨询” “危机干预” 四个层面开展家校共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应然之义,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更好地与家庭分化、完成同一性的建立,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心理健康
家校距离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