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2023-12-04沈俊美

科教导刊 2023年27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校园

沈俊美

(广东培正学院 广东 广州 510830)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是以董事会、党委、工会、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等为组织主体,以教职员工和学生为参与主体,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长期传承和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网络文化等一系列文化建设的总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不仅是一种组织力量和协调力量,也是民办高校实行特色办学和差异化发展战略,打造民办高校文化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

1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主流价值观的思想引领

受消费主义以及功利化思想、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容易成为一项面子工程。民办高校更加重视市场化运营,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单一化、程序化。民办高校重视校园环境美化等物质文化建设,但弱化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缺乏对主流价值观的思想引领,经济利益至上观念抬头,出现学术腐败、诚信缺失、师德失范现象,也淡化了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学习[1]。

1.2 单一刻板的体制制度约束

民办高校的教育投资体制比较单一,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学费、住宿费,经费来源受市场环境和招生情况变化较大,不利于学校的长远规划。在经费分配方向上主要向教学倾斜,用于教学管理和教师工资支出较多,用于文化建设方面较少。另外,在制度建设方面还比较僵化,偏管理导向而不是服务导向,民主管理、弹性管理和人性化管理不足。

1.3 缺乏个性、人文性和学术文化品位

民办高校以扩大招生规模求生存,主要精力是硬件条件建设,对大学精神培育、师德学风建设等内涵发展重视不够,并出现校园文化趋同现象,一是在专业设置、师资引进、教材选择、管理制度等方面与公办高校趋同,但由于民办高校文化积淀不够,容易出现文化排异现象。二是与兄弟院校趋同,对兄弟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做法简单套用,内容创新不足。校园文化活动侧重实用性和娱乐性,能够有效提升人文性、专业性和学术品位的活动项目较少。

1.4 缺乏有效的多部门协作和全员合作

大部分民办高校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管理和质量文化建设,对校园文化功能的认知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面,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党的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等割裂开来,各部门责任分工不明确,共建联动机制不明显,未能做到多部门协作和全员合作,严重影响校园文化整体功能的发挥。

2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理念上,缺乏理论指导和战略管理观念

民办高校办学时间普遍较短,某些民办高校的决策层办学理念不太成熟,创办者和管理者对校园文化的理解比较肤浅,观念比较落后,对校园文化的概念、内容、功能以及具体的建设途径、机制等缺乏全面理性的认识。理论上,专门针对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偏少,无法及时解决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2.2 制度上,缺乏资金保障和制度支持

受民办高校办学资金所限,某些民办高校存在短期功利办学行为,往往把精力放在基建、招生、就业、教学条件等硬指标的完成上,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这个软任务,既没有形成战略共识并提上领导者议事日程,也没有具体可行的目标、规划和措施,更没有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和人员配备。

2.3 目标上,人文教育薄弱,缺乏与企业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对接

目前民办高校育人功能局限在狭窄的专业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思想政治素养、公民精神、人文精神、社会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从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单位评价和反馈来看,学生的社交能力偏弱、诚信意识淡薄,敬业精神、合作态度、坚强意志等综合职业素质不够。

3 多元主体参与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3.1 党建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培育理想信仰,塑造人格品性。民办高校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会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植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民办高校的党员作为校园文化中的中坚力量,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先进性,创造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保持其对民办高校特色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及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民办高校应当积极借助多种途径、多种手段创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形式,为校园文化建设助力[2]。

3.2 提炼学校核心价值,更新校园精神文化

民办高校管理者要把特色鲜明的学校核心价值渗透到管理制度和管理文化中,树立模范教师和优秀学生榜样,加强榜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形成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点在师德教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民办高校实行职员制和教师聘任制,教师队伍中存在较强的雇佣意识,对民办高校缺乏认同感、归属感和忠诚度,对学校的发展漠不关心,缺少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没有形成高品位的教师文化。要加强教师科研诚信教育,健全学术评价和师德考评制度,建立师德监督机制和师德一票否决制,形成健康的教师文化。通过提高教师待遇,落实听课制、巡课制、督学制、导师制以及奖学金、助学金等管理制度,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热情,建设优秀校风。

3.3 创新文化管理模式,培育校园制度文化

民办高校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民主化决策和管理过程,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和文化管理模式。在制度文化培育方面,倡导精神立校、文化兴校,追求价值整合和共同愿景。在制度设计与执行中,提倡文化管理、民主管理、人本管理,将刚性的制度约束与柔性的人本管理有效融合,关注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

3.4 加强校企校政合作,夯实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环境建设除了美观以外,还要重视功能分区;图书馆除了要考虑建筑风格和装饰设计,更要关注藏书内容和服务质量;实训基地建设需要协同学校和企业两个外部主体,建设好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教室、图书馆、宿舍、公寓应作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增加文化内涵。民办高校要加强同地方政府、社区以及地方媒体和文化团体的沟通,充分利用地方电视台、电台、报社、图书馆等校外物质文化设施,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载体,同时通过学校形象管理,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5 强化校园典礼仪式,塑造校园行为文化

校园典礼仪式不仅是一套程序化的仪式,也是一门隐性育人课程。典礼仪式是文化保存和传承的基本载体,包括开学典礼、校庆典礼、颁奖典礼、毕业典礼、学位授予仪式、入党仪式,升旗仪式、成人仪式等重要活动,也包括戴校徽、升校旗、唱校歌等日常仪式,典礼仪式承载着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能激发师生庄严的神圣感和使命感,达到统一目标、引领行动、凝聚人心的作用。校园社团文化活动有助于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竞争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育,要多开展一些高雅艺术、学术科技活动,如大学生艺术节、音乐节、科技节等,多开展一些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如社区志愿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活动内容,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交能力。

3.6 构建网上绿色家园,引导校园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加剧了学生的价值冲突,使他们面临政治信仰、道德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困境。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影响了学生的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网络文化的数字化、虚拟化造成学生道德人格缺失、人际交往能力弱化和情感冷漠等问题。高校在建设校园网络文化时,要坚持正确的校园舆论导向,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加强数字校园建设。要研究和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网络技术,利用网站、论坛、公众号、QQ 群、微信群等网络新媒体积极介入师生关注的舆论场,加强自媒体管理。

4 创新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

4.1 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实现多元主体协作

民办高校高层领导应以战略思维规划设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校园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人才培养规划、科研发展规划等协同思考、整体推进。领导小组负责制订建设规划和战略管理,专门机构负责具体项目实施,党委思政部门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引领,工会负责维护教职工权益、解决教职工困难、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团委指导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处负责教育管理学生,学生社团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4.2 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增加资金供给

经费来源单一是民办高校的共性,但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科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硬件设施建设一样,都是学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全盘筹划并预算专项资金,做好全面质量管理。民办高校要主动寻求与地方企业、与社区合作开展文化共建,积极申请政府科研项目以及吸收民间资本等方式增加校园文化建设的资金供给,也可以通过争取周边展览馆、纪念馆、博物馆、名胜古迹、公园、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管理部门的无偿支持,节约活动经费。

4.3 实施科学运行机制,激励全员合作参与

在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基础上,建立起完善的组织领导机制和科学管理运行机制,横向上集中力量抓精神文化建设和师德学风建设,纵向上注重特色品牌建设,打造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学生培养品牌、学科专业品牌、社会服务品牌、文化发展品牌等,走文化内涵发展和文化创新发展道路。要完善相应的激励和奖惩机制,如教师指导社团奖励制度、学生参与校园讲座学分折算办法等,激励师生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4.4 打造合作共建机制,对接企业文化和地域文化

民办高校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区域社会办学,更需要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学校各类文化活动中,发挥大学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沟通链接的桥梁作用,促进区域文化繁荣发展。通过校企、校政合作,采用灵活学制,实施多元化育人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植入创新创业知识元素;专业与创业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过程与成效结合开展一体化教学实训;以企业文化和地域文化为基础制造品牌文化影响[3]。通过设立地域文化研究机构、开设地域文化课程、搭建学术文化论坛等地域文化传播平台、深化与地域文化研究机构及学者的合作等方式,主动承担传承与创新地域文化的职责。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校园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