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课程:助力教师自主发展的校本课程
2023-12-03舒艳琴叶晶
舒艳琴 叶晶
武汉市光谷第二十五小学开发的“百花课程”,系统呈现了以校为本的青年教师培养途径和策略,取得了较好效果。笔者聚焦该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特性、目标体系、内容设计、实施与评价策略等,阐述如何通过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促进青年教师自主发展。
一、“百花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门课程的系统建构需要有理论做支撑。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潘海燕教授于2003年提出的“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是“百花课程”的理论依据之一。“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是基于长期的教师培训实践,根据发生认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生态学相关理论以及行动研究与叙事研究方法等提出的一种教师自主成长理论。
该理论认为,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分析个人经验,反思个人教育案例,以此找准专业发展的起点。基于此,“百花课程”主张青年教师在自我经验嬗变中提升核心素养:首先,从亲身体验中提炼事例经验;其次,依托众多事例经验,整合类经验;再次,组织系列类经验,形成个体经验体系,凝练个人教育教学主张;最后,在实践中应用自己的教育教学主张,生成教育实践智慧。由此,形成一个循环促进的教师经验生长模式。
二、“百花课程”的课程特性
“百花课程”具有针对性、延续性、自主性、实践性等特性。
针对性指“百花课程”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结合青年教师的实际发展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素养结构标准,递进式设计课程目标和内容,为教师设置匹配的培训课程。延续性指“百花课程”根据教师入职年限分层设置课程培训对象,以递进式发展模式保障教师入职3年内、3~5年、5~8年三个阶段都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学习资源。学校还通过物化“百花课程”的课程资源,打造教师培养校本课程资源库,在物质层面保障课程的延续性。自主性指“百花課程”注重从教师的兴趣与经验出发设置课程内容,强调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以及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和反思。实践性指“百花课程”以活动或项目为实施载体,强调教师在实践中学习。
三、“百花课程”的目标体系
学校通过调研教师队伍现状和教师专业发展意愿,确立了学校青年教师的四大核心素养,即师德修养、教育素养、教学素养和研究素养,并据此设定了“百花课程”的总目标:通过实施“百花课程”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师培养体系,提升教师核心素养,形成高素质教师队伍。在此基础上,学校设定了如下阶段性实施目标。
第一阶段,构建并实施“百花课程”。以提升教师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构建以“百花课程”为主体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并通过课程的实施,为教师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和途径。
第二阶段,摸索教师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在“百花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总结、积累经验,形成教师培养的典型经验,构建教师培养校本课程资源库,为学校教师培养工作提供课程资源和案例资源。
第三阶段,依托教师培养课程,提升办学品质。基于已有经验和智慧,将以“百花课程”为主体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建设确立为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生长点,依托教师培养校本课程建设,整体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四、“百花课程”的内容设计
“百花课程”由初阶课程(聚焦师德修养目标)、进阶课程(聚焦教育素养和教学素养目标)、高阶课程(聚焦研究素养目标)三个模块构成。师德修养是教师发展的根基,相应的初阶课程称之为“花之根”课程,包含“师德、规划、法规”三个专题。教育素养贯穿教师发展全过程,对应“花之脉”课程,包含“关系、班级、理念”三个专题。教学素养是教师培养的重点,对应“花之叶”课程,包含“课堂、课程、功底”三个专题。“花之脉”课程和“花之叶”课程共同组成进阶课程。研究素养是教师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突破发展瓶颈的有力手段,归属于高阶课程,包含“科研、教研、学习”三个专题。学校为每个专题课程制定了课程纲要和对应的学期课程表,帮助教师稳扎稳打地实现素养发展目标。
五、“百花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策略
1.课程实施策略
一是以普及型必修课程和生长性选修课程提升“百花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和自主性。“花之根”课程的三个专题是教师从教的基本要求,学校将其作为普及型必修课程,建议全体青年教师集中上课,通常一个专题课程授课时长为2小时,每学期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具体课时;“花之脉”课程的功底专题课程是所有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必选项,也属于普及型必修课程。
生长性选修课程依据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及教龄结构分层设计,供教师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需求自行选课,每学年每名教师可选修2~3个专题。一个专题课程下通常有多门子课程,如“花之叶”课程中的课堂专题课程下设“课堂观摩、教材解读、探究教学”三门子课程。新入职教师迫切需要直接的教学示范,大多数会选择“课堂观摩”子课程。“教材解读”子课程是学校语文学科“种子教师”团队的精选课程,团队中有不少区级学科带头人,他们通常以同课异构活动作为课程实施的载体,一学期内围绕一个课例或一类课型开展多次研讨和实践。
二是“百花课程”以主题式研修、项目式学习为主要实施方式。一般地,普及型必修课程以主题式研修形式开展,要求聚焦问题、一课一主题,如“‘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与管理”“这样说,家长才爱听”“法治思维下教育惩戒权的有效行使”等主题研修为教师成长筑基;生长性选修课程则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实施方式,注重简化内容,一课一项目,如“花之根”课程下的规划专题课程不仅要培养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还要培养青年教师的生活情趣。其中,“艺术与生活”子课程分次开设动感搏击、简笔装饰画、乐曲吹奏等学习项目,通过降低艺术类学习的门槛,拓宽教师的参与面,丰富教师的课余生活,涵养教师的高雅气质。
2.课程评价策略
一方面,学校结合学校评优评先方案,通过定期开展“教师素养大赛”“五项全能比赛”以及“朗读者”“年级组展评”“备课组展评”等活动,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和“百花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学校依据“青年教师量化考核表”,对青年教师核心素养水平进行量化评价,并通过阶段性小结,向教师反馈评价结果。学校青年教师量化考核分师德修养、教育素养、教学素养和研究素养四个板块,每个板块以三年为周期设定三个年度考核目标。例如:师德专题课程第一年的目标是敬业,即青年教师能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做到无家长投诉、无教学事故发生;第二年的目标是乐业,即做到为人师表,乐学善教,关爱学生,从教育教学工作中获得职业幸福感,家校评议满意度达90%及以上;第三年的目标是精业,即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追求,不断提升教育智慧,家校评议满意度达95%及以上,年度考核获“优秀”等次。
丰富的教师培养校本课程为学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增添了动能,提供了养分,为学校教师培养工作铺就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责任编辑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