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背景下植物组织培养与工厂化育苗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2023-12-02农艳丰李健李曦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新农科应用型人才课程思政

农艳丰 李健 李曦

摘 要:在新农科建设及课程思政背景下,本研究以植物组织培养与工厂化育苗课程为例,结合课程特点分析教学“痛点”,立足人才培养目标,从信息化教学方法、建设思政案例库、创新教学手段、提升教师能力等方面探讨课程思政改革的措施和途径,以期在专业知识讲授的基础上,润物无声地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程教学,为农业、农村和涉农企事业输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新农科;课程思政;应用型人才

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对涉农高校加强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服务“三农”事业发展予以充分肯定,对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新农科”建设为地方高校的教育发展明确了新的历史使命,对地方高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乡村发展人才支撑提出了新的戰略要求,而课堂教学作为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素质能力的主要教学手段,在当前农业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成为亟待优化的环节。“新农科”的“新”要求高等农林院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新农科农林人才。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农林高校作为培养“三农”人才的重要基地,应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厚植“知农爱农”情怀,培养强农兴农的应用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新贡献。

一、课程的重要性

植物组织培养与工厂化育苗课程作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发展课,在课程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一门应用性强的技术课程,其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营养学、植物病理学、植物遗传学、微生物学、设施作物栽培学等课程为基础,形成综合性强的专业技术课程,为其后作物育种、次生代谢产物生产、基因工程、种苗生产、种苗脱毒、种质资源保存、人工种子等技术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政策背景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可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思政元素,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爱民情怀和学农爱农的职业道德,推动教学改革与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特点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百色学院农业与食品工程学院在2014年新设的涉农专业,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专业课程,主要教授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知识。课程开设初期共计30个课时,包括15个理论课课时和15个实践课课时,为理实一体化课程。近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及对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增加,课程内容进一步丰富,植物组织培养与工厂化育苗已经发展为36个理论课课时,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已经发展为30个实践课课时。植物组织培养与工厂化育苗课程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开课,开课前,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及植物营养学等相关知识,因此在学习相关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基本原理时较为容易。

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达到以下几种学习目标:系统地掌握植物组织培养发展史、植物组织培养基本原理及相关应用等;熟练掌握植物组织、器官培养,种苗脱毒、遗传转化、人工种子包埋技术的理论知识;具备开展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操作和研究的能力;具备组培苗生产、管理、研究、开发及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具备在植物种苗生产生活中较高的职业素养以及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等综合素质。学生毕业后能在设施农业、特色作物、中草药植物生产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种苗生产和栽培管理等工作。

三、课程思政教学的“痛点”

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思政元素融入方式生硬。二是课堂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单一。三是教师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日益信息化,交互式课堂被广泛应用,但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发生改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没有显著提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也没有太大改观,因此,如何在教学上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是当前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挑战,需要教师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四、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策略

基于以上教学痛点,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发展及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教学团队立足专业课程特点,以成果产出为导向,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挖掘思政元素、建立思政教学案例库、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等方式,构建全新的植物组织培养与工厂化育苗课程体系。

(一)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指以问题为教学的出发点,并将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问题,挖掘问题中蕴含的思政内容。比如,在单元“植物组培中常见的污染问题”中,拿出真菌污染和细菌污染的培养物,让学生仔细观察两种培养物之间的不同,随即提出“为什么会污染”这一问题,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给出回答。教师将学生想法汇总后进行集中讲解,总结出“微生物无处不在,要勤洗手勤通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内容。也可以结合新冠疫情期间的相关案例,如方舱医院通过消毒及采取各种防护措施防止病毒扩散传染,得出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也是需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引出做组培实验前应该对实验室及实验操作进行消毒灭菌。教师在专业知识讲授的基础上,将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出来,让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得轻松有趣,不仅增添了课程思政的趣味性,而且丰富了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更具感染力。

(二)建设思政教学案例库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再现案例情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理论、形成观点、提高能力的教学方式。建设思政教学案例库,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将学生培养成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服务于地方性产业需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地方性案例来丰富课程知识点,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讲到种质资源保存的内容时,以位于百色市田林县的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思政教学案例,通过对该保护区内原始森林的保护及珍稀兰花资源的拯救保护等案例的讲解,强调种质资源保存的重要性,提升学生保护资源的意识,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同时在讲授工厂化育苗的知识点时,可以结合百色市本地特色作物如芒果、圣女果、药用植物等育苗案例,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工厂化育苗设计,学生完成任务后进行讲解,不断提升实践应用能力。授课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案例来进行教学,准确把握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从而达到实践育人的教学效果。

(三)采用多样化、信息化教学手段

信息化教学,是指在教学中采用信息化技术及手段,使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教学的限制,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化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速度加快。由于植物生产类学科专业特点的差异,高校开设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偏向性有所不同,但其内容都是以植物快速繁殖等技术流程为基础。目前,学生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如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加快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是当前信息化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难点。教学团队从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及雨课堂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出發,通过课前发布线上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预习,课中教师进行重难点的讲解,课后布置相关的习题等。在混合式教学中,思政元素主要在课前预习及课中讲解环节融入教学。比如,可将思政视频作为课前导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或者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讲解。同时,授课教师也可以在录制技术操作等微视频时融入相关思政元素。目前教学团队已录制完成40个微视频辅助教学,其中20个微视频融入了思政元素。

(四)提升教师思政教学能力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到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要素是教师。也就是说,想要落实课程思政,必须增强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政治意识、同时要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只有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才能更好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课程思政以各类专业课教学活动为基础,对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及教学能力要求很高。教师需要不断提升教学能力,用心投入到思政教学活动中,持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课程思政工作坊、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培训等加大课程思政学习力度,通过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入职培训、在岗培训、师德师风培训、教学能力专题培训中,帮助教师掌握课程思政育人的原理和方法,提升将思政育人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能力。

首先,教师要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夯实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关注国家时事政治,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其次,积极参加课程思政培训,提高思政认知水平。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参与校内外、线上线下组织的课程思政培训活动,参与课程思政的相关研讨活动,学习和掌握先进的课程思政理念,学习优秀的思政案例。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开放平台、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等进行学习。再次,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科特点,积极挖掘符合课程思政的热点话题,引导学生讨论,发表见解,例如,基于组培技术发展起来的转基因技术这一热点话题,教师引导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去探索,培养辩证思维。最后,积极寻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贴近生活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潜移默化的思政育人效果。例如,教师可以挖掘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等内容。另外,教师可基于网络热点话题进行思政探讨,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引导学生对时事热点展开讨论和分析,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五、教学改革成效

百色学院从2019年开始对植物组织培养与工厂化育苗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经过教学团队三年来的努力,明确了该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及思政育人培养目标,修订了思政教学大纲及教案,完善了课程思政体系。授课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及进行线上线下培训提升了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挖掘了丰富的思政元素,采取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建立了思政教学案例库,构建了一体化思政教学体系,培养了学生知农爱农的情怀,增强了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该课程在2022年获批校级课程思政项目立项,并被推荐申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

六、总结与展望

在植物组织培养与工厂化育苗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课题组从教学方法多样性、教学手段多元化、建立思政教学案例库、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出发,以正确的思想价值取向为引领、以德育为导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构建了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后续的教学改革中,仍需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令娟,崔华威,郑奕雄.新农科背景下本科植物分子育种课程建设初探[J].科教导刊,2021(19).

[2]张丽,刘梅.农科高校“金课”开发中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探索:以专业必修课“植物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21(4).

[3]张拥军.新农科视野下农林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21(Z2).

[4]龙蔚,王静,陈蕊.新农科人才培养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30).

[5]漆勇政,孙倩茹.农林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6).

[6]张高翔,邵妍丽,卢磊.信息化教学手段对提升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效果的分析[J].中国新通信,2021(13).

[7]仇浩.问题导向教学叠加智慧课堂模式在“地下基础工程概论”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J].科教导刊,2022(18).

[8]钱枫.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导向教学的要点[J].现代职业教育,2022(1).

[9]朱丽霞,吴棒.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建设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1(5).

[10]陈光辉,公一涵,杨瑞霞,等.“现代环境生物技术”教学案例库建设与实践探索[J].环境教育,2023(Z1).

[11]金广.构建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的机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2(6).

[12]张迎春.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策略探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6).

责编:勉 耘

猜你喜欢

新农科应用型人才课程思政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