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倒在黎明前
2023-12-02陈曦
陈曦
“活下去,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
今年1月12日,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沈晖,在自己的微博发布了一段电影《芙蓉镇》的片段,封面正定格在这样一句台词上。
就在这条微博发布的前一天,威马宣布与Apollo出行达成协议,Apollo将收购威马子公司。威马希望通过借壳上市的方式,挽救销量掉队、工厂停产、亏损严重、负面不断、岌岌可危的自己。
而就在4年前的2019年,美团创始人王兴曾表示:“中国车企格局基本是‘3+3+3+3角逐下两轮,除了3家央企、3家地方国企和3家民企,3家新势力是理想、蔚来和小鹏。”不服气的沈晖随即与王兴隔空喊话:在造车新势力中,威马汽车一定会进入TOP 3。
10月10日,威马出现在了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的案件栏中。即使此后威马回应称,自己并非申请破产,而是在“预重整阶段”,仍没能挽回外界对威马“已然失败”的判断。沈晖一个月前发布的微博:“这周出差去了慕尼黑,然后纽约。”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也被看作“贾跃亭式”表达。
而他4年前的那番豪言壮语,也仿佛在一夜之间成了一个笑话。尽管,这样的江湖地位,威马一度触手可及。
车界“大佬”创业,出道即巅峰
沈晖这个名字,不仅在中国车界是个有一定分量的名字,中国汽车史上或许都会有他的一笔。
2009年10月,吉利老板李書福将沈晖招至麾下,任职吉利集团董事兼副总裁。
能打动“汽车疯子”李书福,沈晖必然要有“两把刷子”:第一把,是30岁任世界头部汽车零部件公司博格华纳中国区总经理,2年将这个“烂盘子”从濒临破产带到了毛利高达30%,4年被博格华纳年报点名表扬;另一把刷子,便是在菲亚特(旗下包括法拉利、Jeep、道奇等品牌)任中国区CEO时,撮合了当时中意两国最大的合作项目——广汽菲亚特。
沈晖不负李书福重托,在外界的一片唱衰声,于2010年带领团队完成中国汽车工业史至今最大的海外并购案——吉利“蛇吞象”收购沃尔沃,并在之后就任沃尔沃集团全球董事兼高级副总裁、中国区董事长,主导重组沃尔沃全球的管理架构。
可以说,吉利和沃尔沃从合体到合体得如此之好,沈晖是最大功臣之一。
在基本完成吉利对沃尔沃的梳理后,沈晖留下一句“我在自主品牌做到顶了”,转身于2015年成立威马汽车,开始加载“自己做老板”的游戏新地图。
2016年8月,威马宣布完成A轮融资,融资额高达10亿美元。要知道,现在的造车新势力三剑客“蔚小理”(蔚来、小鹏、理想),A轮融资额基本都在1亿美元上下,威马比他们都高出了10倍。
也就是说,相比蔚小理,当时的资本方更看好威马。而在都不知道各品牌量产车到底长什么样的时候,资方更看好的应该是沈晖、他的合伙人,还有他从吉利离开时一并带走的5个吉利高管。
拿到融资后,威马立马在湖北黄冈开建生产基地,成为当时新势力造车行业里唯一一个自建工厂的品牌。仅过了一年多,公司又在浙江温州开建第二个工厂。
熟知汽车行业的沈晖深知代工的弊端:生产成本不可控、生产质量不可控、生产流程和节拍不可控,“如果选择代工生产,我会天天睡不着觉”。而且他认为,老老实实做实业的人就是要重资产,这意味着对用户和团队的承诺,“不会两三年就跑掉”。
威马也没有像很多新势力车企一样“惯性难产”。
2017年12月,威马亮相了其首款量产车型EX5:2018年实现量产,当年9月正式交付,成为首个按时交付的新势力车企。交付后,EX5曾连续数月成为新势力车型销冠,2019年创下年销售1.6万余台的好成绩,仅次于蔚来的ES8,将小鹏等甩在身后。
深厚的传统车企背景,两个自建工厂,价格实惠、实用不花哨,在那个造车新势力遍地开花,倒下的也一抓一大把的黎明前夜,成功帮威马立起了“老实人”的人设。稳当、扎实、可靠,就像一个成熟稳重的中年男人,俘获了众多想“吃螃蟹”的消费者的心。
2020年9月,成绩亮眼的威马成功拿到D轮100亿元人民币的巨额融资,创下中国汽车有史以来的最大单笔融资。同时,威马也开始申报科创板上市。
看上去,沈晖当初对王兴的喊话确实是有底气的。随着众多品牌的倒下、退场,剩下的车企格局、实力也逐渐显现,威马在其中似乎走得扎实而稳健,显然是熬过了黎明前黑暗的那个。
急转直下变“危马”
亮眼的成绩,加上巨额融资,几乎所有人都以为2020年的威马会开始腾飞。但当年威马的销售数据却最终定格在了2.25万辆,仅比2019年增加了几千辆,而蔚来这一年的销量来到了4.37万辆,理想3.26万辆,小鹏2.7万辆。
2021年,威马销量4.41万辆,同比2020年实现翻番,下半年还发布了全新车型M7,从设计到交互,都让人十分期待。
单纯跟自己比,威马这一年的成绩似乎还算不错,但问题已经开始有了往外钻的苗头。
要知道,威马的销量虽然对比自身有了极大增长,却不到老对手的一半,直接跌出造车新势力榜单。随着销量完全掉队,威马的各种问题开始全面地被摊开在桌面上,停产、财源、欠薪的负面消息就此再也没有断过。
如今,当我们站在上帝视角去讨论威马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当年那些让威马自己无比自豪,也让外界感到安心、稳健,且帮助威马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扎下第一根篱笆桩的因素,现在看来,却成了它的“绊马绳”。
首先是自建工厂。
沈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每个自建工厂大约花了60亿元,两个工厂就至少花掉了威马120亿元。而那时,威马连造车资质都还没拿下。工厂开建的两年后,威马才又花了约12亿元,通过收购两家车企获得了两张汽车生产资质。
也就是说,这两个自建工厂,在还没有一辆车影子的时候,就用掉了威马几乎一半的前期资金,其他部分就只能省之又省。
这就导致了第二个问题,技术。
从威马2022年的招股书上可以看到,其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都没超过10亿元,而且在同期收入的占比逐年降低,同时段的蔚来在这一项上的支出少则25亿元,多则46亿元。同时,大众化也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平庸,蔚小理都有着自己鲜明的品牌个性,威马却难以总结出其产品特色。
而在更关键的内在层面,威马也没能把控好。
对电车而言,电池自然是重中之重,成本也占到了整车成本的40%~70%。而威马选择的供应商,除了大名鼎鼎的宁德时代,还有瑞浦能源、浙江谷神,以及不少装机占有量不到1%的小厂,甚至一些今天已经倒闭的厂家。
有网友调侃,买威马,相当于开电池盲盒。仅2020年10月,EX5就发生了至少4起自燃事故,甚至有3起事故是在一周内发生。
这些自燃事件之后,威马的黑料也相继被扒出来。
早在EX5首次交付后,就有网友爆出,发布会现场运往全国各地的运输车绕了一圈,又开回了工厂,之后不断有用户因等不到车而退货。还有威马车主表示,续航短、空调不灵、漏风这些在他看来都已经是小事,他的威马在2年时间内,能坏的、不能坏的,基本都坏过了,连售后维修的工作人员,都和他混成了熟人。
而这背后更大的问题,来自曾让威马收获无数信赖的传统车企出身的高管团队和专业度。
2022年9月,就在威马已经风雨欲来的时候,法院一审认定威马EX5的5个零部件图纸相关信息都属于吉利。除了赔偿,法院还要求威马停用这5个零部件,而这5个零部件,均属于前稳定杆摆臂、后桥总成等底盘部件,不仅影响已售车型的售后,更对威马的新车的产销造成巨大影响。
结合威马并不算多的研发投入,不禁让人猜测,属于威马自己的核心技术就算有,又能有多少?
这一系列事件过后,消费者对威马的信任度降至冰点。
另一方面,也正由于团队大部分出身传统车企,在设计、营销、运营等方面,威马大部分时间还在用传统车企的思维、打法,玩着新能源的牌局——沿用着传统的经销商模式,售后也基本全部外包。
技术跟不上,市场反馈滞后,长相平淡,口碑糟糕,价格优势也在不断被削弱。或许,威马从建厂开始,就已经走进了“一步慢、步步慢”的困境。
勉力自救,机会已然不多
10月18日,就在破产消息发酵一周后,威马官微发文称:“威马并未申请破产,只是在预重整阶段。而预重整是在企业面临困境的早期阶段进行的自救行为,旨在通过重组债务引进战略投资人,避免破产,实现重生蜕变。”
要想自救,技术、口碑、销量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威马的当务之急是钱,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下去的钱。而获得资金最快的途径,无疑是融资、上市。
威马也一直在这么做的。
据不完全统计,威马自成立以来累计完成了12轮融资,已公布额度的融资规模累计达到350亿元,估值一度高达470亿元。从2020年开始,威马就一直寻求上市,但科创板折戟,美股又因为滴滴的原因去不了,想转战港股又碰上疫情,威马的上市被一拖再拖。
其招股书显示,从2019年威马就开始连年亏损,从41.45亿元到82.06亿元,3年共亏掉174.35亿元。即使在销量最好的2021年,毛利率仍为-41.1%,卖一辆亏一辆,越卖越亏。这是威马一定要上市的理由,也是威马难以上市的原因。
拖到2022年一季度,威马手中的现金仅剩下36亿元。
于是有了开头那一幕,威马与已经在港交所上市的Apollo达成协议,Apollo拟以20.23亿美元收购威马子公司,并增发39.18亿港元股票,通过Apollo借壳上市的同时,还想筹得近40亿港元的资金。
但9月8日,Apollo发布公告称终止收购威马,威马又一次被资本市场抛弃。
没想到,几天后的9月11日,卖二手车并且已经登陆美股的开心汽车宣布,和威马签署了非约束性并购意向书,并计划增发一定量新股。而在威马传出破产消息后,威马、开心双方都没有就这次并购有任何表示。
除了這些,威马也曾在内部实行降薪,并对W6等车型涨价,试图改善盈利结构,但在自身各种负面层出,新能源车企又普遍降价的情况下,会有几个人愿意埋单呢?
威马不会是最后一匹“危马”
而威马这个跑出了黎明前黑暗,却倒在破晓时刻的新势力造车品牌,似乎也在提醒着各个车企,新能源车的战争越来越难打。
威马“出事”以后,多名汽车行业专家都认为,这是独属于新能源车主和中国市场的难题。“中国有100多家车企,未来集中程度势必提高,优胜劣汰至只有十几家,”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杨胜兵就表示,“倒闭、破产,会是行业今后的通病。”威马之后,还会有下一个“危马”。
摆在大家面前的第一个,就是盈利问题。
对新能源汽车来说,利润转正本就是个老大难问题,沈晖当年的一大目标就是成为首个毛利率转正的新势力品牌。
2022年底,国家终止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当初国家推出补贴是为了吸引更多企业进场,而现在新能源市场已经发展起来,甚至全面进入产能过剩时代,已经开启了近似肉搏的价格大战。补贴结束后,就真正成了资金、成本控制等硬实力的比拼,对很多车企来说,盈利压力就更大了。
最近一个实现盈利的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是刚在今年六、七月连续两个月实现盈利的广汽埃安,拿下国产新能源盈利的第三名,前两位分别是比亚迪和理想。造车新势力方面,除了理想,蔚来、小鹏、零跑、北汽蓝谷、赛力斯等,还陷在持续亏损之中。其中,蔚来平均卖一台车就要亏损约20万元。
现在,停止补贴又碰上降价潮一浪接一浪,车企想保持市场竞争力,就不得不进一步压缩自己的盈利空间。如何在价格战中生存下来,去盈利,恐怕是新能源汽车面临的最大课题。
而且,消费者已经被移动互联培养出了相当的学习能力,加上车企相互竞争带来的内卷,他们对乘用车的要求已经不仅要好看、好性能,还要求体验、性价比。这对车企在营销、口碑、运营、管理体系等软实力上的要求,比燃油车时代高出了许多。
加上现在传统车企、合资车企也在发力,现在不管处在榜单前还是后的车企,市场、需求就摆在那里,注定放不下100多家车企。参赛者稍有不慎便会被市场抛弃,新能源格局的排位战恐怕才刚刚打响。
接下来,车企们还将面临维修、售后的问题。毕竟,首批纯电车即将迎来换电潮。电池如何更换,成本几何,更换后对车子是否产生影响,车企是否能兑现质保,换下的电池如何处理等等问题,正排着队在前方等待着考验整个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条。
只是不知道,这些问题对已经不在国内的沈老板来说,还需要去考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