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anner咖啡两平方米法则

2023-12-02孙郡

商界 2023年11期
关键词:咖啡师星巴克门店

孙郡

10月,Manner Coffee(简称Manner)门店即将过千的消息,让很多行业人振奋了一把。从打造“小店模式”,到千店规模,Manner似乎为精品咖啡找到了一种新的可能。

2023年,随着气温上升的,还有火热的咖啡市场。成立5年的瑞幸咖啡业绩向好,门店总数破万,远远超过了入华耕耘20多年的星巴克。坐拥超5万个营业点的中国邮政跨界卖咖啡,风靡全球的Blue Bottle中国内地首家门店开业当天就火爆,续写着“开一家火一家”的传奇故事,半年完成4轮融资……

我们稻蓝产业加速器在早期对Manner做了孵化陪跑,从战略定位、商业模式设计到连锁门店管理,做了系统的指导。Manner,一家只有2平方米的小店,一家中国本土的精品咖啡店,到底如何在咖啡店密度极高的上海站稳脚跟?又如何在星巴克、瑞幸等巨头的眼皮底下快速成长?

极简模式:让咖啡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Manner于2015年由韩玉龙夫妇在上海成立,咖啡的定位是“平价精品咖啡”,走的是性价比路线,理念是“让咖啡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低廉的价格让Manner既避开了与其他咖啡品牌在价格里的“厮杀”,还能以“便宜好喝、咖啡味浓”的标签吸引更多的客群。这群人可能只是习惯喝咖啡,而不懂咖啡,但也想要便宜且好喝的咖啡来满足一种情绪释放,从而突破了精品咖啡品牌一直被束缚在小众圈层的困境。

在咖啡店密度颇高的城市,刚开始基本没有人留意到蜗居在南京西路和静安寺小路间的Manner。

一方面是它的选址周围竞争对手林立。不管是连锁咖啡馆还是独立咖啡店,每一家在成立的时间、店铺的面积以及固定的受众群体等维度都是降维打击Manner。另一方面是Manner实在太小了。当时它的门面只有一个蓝色雨篷以及一个约80厘米宽的小窗口,左边是居民楼的入口,右边则是服装店,这样的选址用现在的话来讲,是十分糟糕的周边环境。

虽然这种只做外带生意的窗口咖啡馆在欧美很常见,但是在当时星巴克式第三空间体验盛行的国内咖啡市场,Manner算得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是Manner进行差异化定位的一小部分,但赚足了眼球。

更重要的是,Manner抓住了一个变革性的机会:在已经不太需要再被教育的上海咖啡市场,大部分消费者不再执着于咖啡文化的输出,而是纷纷选择回归到咖啡的日常饮品属性,基于这一市场形势之下,Manner做出了更加深层次的差异化定位。将自己从往常的咖啡品牌的同质化竞争里摘了出来,从而开创出了一条全新的赛道。

同时,Manner凭借着精准的“Z世代”人群定位,牢牢把握社交热点,专门启用了有内容的KOL和KOC,一直不断进行着跨界合作。持续“种草”私域流量,扩大客户群体,屡创增长新高。

Manner凭借着精准的差异化战略、营造出一种“快场景”的消费理念,构筑起了Manner独属的品牌优势,从而在激烈的咖啡赛道中脱颖而出。

产品力的“变与不变”

过去3年,是中国咖啡行业风起云涌的3年,新模式、新产品、新品牌不断涌现。最近2年,也是Manner动作最多的阶段,但其产品节奏却泾渭分明,一直有边界清晰的“变与不变”。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不变的:无论在哪个城市,无论单量多少、是否排队,Manner一直坚持使用21.5g的更多粉量、只用烘焙好20天以内的咖啡豆、使用短保冷链的冷鲜奶、坚持半自动设备出品、奶咖产品杯杯拉花。

这其中有几个关键点:比如,短保冷链的牛奶,采购成本、冷链运输、储存的成本更高;只使用烘焙好20天以内的咖啡豆,豆子在其上海烘焙工厂完成后,快速运输到其他城市,成本无疑会更高。

又如,全自动咖啡机。培养一位咖啡师可能只需要一周甚至更短,但一位咖啡师完全掌握半自动设备、在门店能熟练萃取,最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这也是近两年不少连锁品牌,纷纷更换全自动咖啡机的原因。

Manner在快速扩张之中,截止到目前,大多数门店使用的仍是“辣妈PB” 的半自动咖啡机。一位曾在Manner做过咖啡师的从业者透露,她任职时所在的门店,最高峰时,只需要6个人,就能完成单日最高3 000杯的出品,秘诀也是曾被多次报道过的“流水线式作业”。

她表示,在Manner入职时,无论是成熟咖啡师,还是零经验从业者,都需要前往上海,进行为期3~6个月的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正式进入门店。

而无论应聘的是哪个城市的咖啡师,在上海培训期间,公司统一提供住宿,底薪都按照上海门店的6 500元/月发放。培训结束的考核极其严苛,考试一对一。有研磨、萃取、拉花三项,分别要做出拿铁、卡布、澳白三种奶咖,老师会拿器具去测量奶沫的厚度、奶温等。在Manner,咖啡师的考核一共有3个档次9个级别,每一个级别的通过,薪酬都会相应上涨,优秀的咖啡师月入过万也不稀奇。

听到这几个细节,联想到去年3月份,Manner在上海、杭州、重庆、海口、北京、深圳等10個城市,一口气同时开业了超过200家门店,在如此大的人才缺口之下,没有替换自动咖啡机,或者缩短培训时长,还坚持采取繁琐的培训体系、考核制度,支付高昂的培训成本——这或许是属于Manner的长期主义。

半自动设备的精品出品,没有捷径,大品牌也不过是在下“笨功夫”。

而在另一面,在外部咖啡市场不断变化下,Manner的产品也不是一成不变。

Manner的门店都是两张菜单,一个经典菜单,一个季节菜单,在季节菜单里,超大冰杯,果味的气泡美式、以及不含咖啡的特饮、茶咖系列都有。

大杯量、入口酸甜、浓郁芝士以及加入花果元素的茶咖,无不显示出Manner对于咖啡基础薄弱市场的消费偏好把握。而在联名玩法上,Manner先后和赫莲娜、LV、特斯拉、smart等各不同领域品牌联名做主题店、快闪店、产品、周边等,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的质感、调性。

“上海精品咖啡业界只有少数的几家窗口店,而Manner是里面咖啡做得最好的”这是中国首位COE咖啡比赛国际裁判黄俊豪对Manner的评价。

Manner咖啡的高品质是其核心资源,这也是Manner一直坚持不支持配送的最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咖啡回归生活的最关键表现,自然是价格。通过剔除空间体验,Manner每杯咖啡的售价仅为10~25元,自带杯子还能再减5元,价格一度做到了星巴克等老牌选手的一半不到。这样的饮品低价,为其赢得了一大批将咖啡视为日常饮品的客群。

不过,仅有低价,在咖啡行业竞争激烈的上海可留不下回头客。虽然Manner当时的门店只有2平方米,但它在咖啡品质的体验上却很卖力。精品咖啡的体验与性价比兼具的策略让Manner成为上海小有名气的网红咖啡店,许多人专门赶来打卡,且不少消费者都成功转为了回头客。此外,“好咖啡日常化”是Manner创始人一直强调的方向。在创始人的故事里,咖啡不再仅仅是某一层面高大上的代名词,而是所有人都消费得起的日常饮品。

总的来说,咖啡店扎堆的选址保证了客流量,2平方米小店降低了租金成本,10元左右的售价加快了销量的快速累积,客人的高频消费又促进了小店的健康运转,这些一起构成了Manner初期的盈利结构。

资本赋能,跑通小店高坪效模式

在2015-2017年两年时间内,Manner凭借“好咖啡日常化”的差异化打法站稳了脚跟,但两三家店的数量远远未形成规模。直至風投今日资本的出现,才让Manner的规模化有了着落。

今日资本看中了Manner咖啡可以兼顾低价和品质的核心资源,再者Manner注重在高流量的地段开店,门店面积都很小,这样既能承接流量,又能降低店租。再加上货款同步和预收款的盈利结构,早就创建了单店盈利的现金流模式。

2018年,今日资本以8千万元的金额独家投资了Manner,还派出了投资经理金斌斌深度参与Manner的日常运营管理。风投的资金与人才输入都促进了Manner的发展,成立不久仅有3家门店的Manner随即开启了规模化扩张之路。

随后的两年时间,其加速拓店的动作也没断过,今日资本的加持为Manner获得了更多资本的热捧。2020年12月,Manner完成B轮融资,投后估值超10亿美元。

紧接着在2021年2月至6月,Manner又在5个月时间内密集地完成了三轮融资,投资者中不乏淡马锡、美团龙珠资本、字节跳动在内的资本,估值更是从84.5亿元飙升至162.5亿元。

不过,获得风投资金是一回事,当与一群产品外观看起来差不多的对手竞争,吸引足够多的客户,以高增长支撑高估值则是另一回事。

在创业起步期,“开一家纯粹的咖啡馆”的故事是有效的,因为它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让顾客了解为什么 Manner会诞生以及它是如何进入市场的故事。同时可以在多个层面与顾客的心智建立链接,让顾客得到一种情绪释放。

但是,如今只靠“开一家纯粹的咖啡馆”情怀维持增长的方法不再管用了。一方面是2021年全球咖啡豆减产、海运等物流价格高企、本土咖啡人工成本飞升、租金红利消失等不利因素带来的利润增压,另一方面则是竞争对手群起的“围攻”。

同样奉行低价与扩张门店策略的还有瑞幸咖啡。根据瑞幸2021年财报,截至2021年12月31日,瑞幸门店总数已达到6 024家,包括4 397家自营门店与1 627家加盟门店,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连锁咖啡品牌之一。

虽然各家主打的模式不同,但是目标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要让自己成为消费者的习惯。习惯养成的关键在于咖啡的获取更为便捷。星巴克的门店密度可以在一个商圈内达到5家以上,如果可以证明顾客觉得跨过马路买东西很麻烦,那么星巴克很愿意在现有的星巴克的对面再开一家店。

传统逻辑会认为这样做会流失一部分原有店面的销售额,但星巴克不这么认为,它认为如果你可以让顾客不穿过马路就能买到咖啡,你就能卖出更多咖啡。

事实上,Manner上海门店也是这个逻辑,凭借扎堆的高密度门店布局,其在上海主战场,是一个能和星巴克面对面掰手腕的存在。甚至有坊间传闻,如果在星巴克对面开一间Manner,星巴克的客流量会掉30%。

此外,Manner也没有把砝码都压在2~10平方米的原版Manner小型店铺上,而是扩展出 20~50平方米的Manner主力店型、80~100平方米的咖啡+烘焙门店以及 150 平方米左右的咖啡+简餐+烘焙门店。4种门店场景基本覆盖了白领从咖啡到早午餐以及下午茶的用餐需求。

在拓店之外,Manner还需要更大的流量入口——美团外卖。

2022年3月13日,Manner通过一条公众号信息,正式开放美团外卖服务,外卖上线地区包括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接入第三方外卖平台,对Manner来说是个巨大的转变。虽然让Manner开通外卖的呼声一直有,但是为保证咖啡体验而成立7年不开通外卖却是消费者选择Manner的理由之一。

不过外送服务无法给消费者带来情感上的连接,场景体验也无法与门店相匹配。但在疫情减少门店客流量的现实压力之下,开通外卖带来增长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国内咖啡市场仍未达到饱和,但是“好咖啡日常化”的故事已经饱和了。成瘾性以及高复购率,使得咖啡成为资本眼中的好生意。

稻蓝视角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咖啡市场在2013年开始高速发展,CAGR(年复合增长率)达29.54%,并预计以25.99%的年复合增长率继续增长,2023年咖啡市场规模预计将达1 806亿元。有调研机构预测,中国人均咖啡消费杯数将从 2021年的9杯提升至了2023年的11杯,国内的咖啡市场远未饱和。

最开始,如何制定自己的运营模式对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凭借着极简的商业模式——去空间化、出杯快、品质好、价格低、门店可快速复制的模式,Manner在国内的咖啡市场找到了财富密码。

但老大星巴克也不是吃素的,凭借多年的耕耘与超过5 500家门店的布局潜入大部分人的生活里。瑞幸也以大家熟知的烧钱模式换市场,实现了让咖啡从某种地位和品位的象征到日常饮品的转化。

咖啡新贵们也争相以更疯狂的融资,更猛的打法让自己成为顾客的选择。毕竟,只有当顾客产生了持续性与习惯性的购买时,才能保持住地位,才能继续获得资本的青睐。

但是,占据大块市场或是构建消费忠诚的机会越来越渺茫了,因为寻求新鲜感与多样化,也是消费者的一种习惯,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就成为了一个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Manner咖啡的逆袭之路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要相信再小的企业都有被资本青睐的可能”。

猜你喜欢

咖啡师星巴克门店
门店零售与定制集成,孰重孰轻
德国最成功的洗车门店——Mr.Wash
壶里乾坤大(上)
从优秀到卓越门店需做好12项修炼(上)
作品五
全球最大星巴克里面到底怎样?
星巴克的成功与其独特企业文化分不开
如何突围购物中心打造火爆门店!
煮出一杯好咖啡
从星巴克的成功谈商业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