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仓前符号”寻绎:基于地方文化的课后服务课程群探索

2023-12-02郎俊杰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20期
关键词:符号评价过程

摘要:“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积极创建课后服务课程,实施“基础辅导+拓展活动”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能够较好地实现“辅导学生课后作业、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等目标。学校构建“四维优化”课后服务管理,从课程定位、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维度开展指向改进课程管理的实践研究,开展基于“仓前符号”课程群的项目式学习,有利于增强课后服务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仓前符号”;地方文化;课后服务;项目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20-0051-05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信息化课题“‘仓前符号数字化研学: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区域地方文化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2022ETC159)、浙江省杭州市综合规划课题“‘仓前符号寻绎: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小学跨学科课程群构建与路径研究”(2023G105)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08-06

作者简介:郎俊杰,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中心小学,杭州市教坛新秀,余杭区骨干教师。

2017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学校要积极落实课后服务工作,在做好学生安全看护和作业辅导的同时,创建相关阅读指导、体育锻炼、综合实践及兴趣拓展等服务课程,探索形成多样化、特色化的课后服务模式。如何丰富学校课后服务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求,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

一、优化课后服务的定位

课后服务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试验区”,旨在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解决家长3点半后接孩子难和看护孩子难的问题,为孩子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学校课后服务,除了要设立基础的作业辅导课程外,还要积极开设多样化的拓展课程。

(一)指向减负提质

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目的,不是为了延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加重学生学习负担,而是为了给学生更好地减压,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终身必备的学习品格和关键能力奠定基础[1]。为加快落实课后服务“减负提质”的目标,学校在课后服务实施过程中,应落实把控总量、精选作业、形式多样等要求,优先安排“作业辅导与答疑”内容,实现多数学生在校完成书面作业,同时要积极开发多元延时课程,创设诸如阅读、体艺、科技、劳动等课程。

(二)满足多元需求

课后服务课程主要包括课后辅导和主题活动两个方面,课后辅导包括自主作业和辅导学习,主题活动则包括拓展体验、兴趣社团等。在课后服务课程实施过程中,考虑到“不得集体补课、不得讲授新课”的要求,学校要在加强课后作业管理的基础上,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特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引领学生经历实践探索、合作共享、互动评价等过程,努力实现多领域、跨学科的知识融合,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满足学生多元需求。

(三)促进个性发展

课后服务的实施,旨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应避免给学生造成新的学业压力与负担。在课后服务过程中,学校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以拓展学习为导向,落实“1+N”式课后延时服务(“1”指自主“作业+阅读”,“N”指校本课程视域下的项目学习,涉及传统文化、科技创新、体艺拓展、思维生长等),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和社会资源,创设自主选择和个性差异的特色课程,探寻个性化学习路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二、优化课后服务的课程内容

“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课程的实施,整合了校内外优质资源,旨在减轻学生校外培训的学业负担,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课后时间开展学习活动,为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营造有利的环境。拥有800多年历史的仓前,至今仍留有章太炎故居、四无粮仓、钱爱仁堂药店等古建筑,随着互联网、科创等元素的注入,梦想小镇、未来科技城等现代社会发展优质资源在这里扎根,为课后服务的拓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一)架构科学体系

结合区域人文特色和历史文化资源,学校推行“仓前符号”背景下的课后服务活动,突出拓展性课程的趣味性、活动性和选择性等特点,明确不同年段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凸显项目式学习的关键要素,挖掘和传承当地的人文古迹和历史故事,有力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凸显办学特色。

基于地方文化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如图1)设计,以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经验为教学起点,创设充满趣味性、多样化的地方特色课程内容。在课后服务拓展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以“探中学”“思中研”为主题的拓展性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同时,教师积极落实拓展活动的管理工作,组织学生對学习成果与学习感悟进行分享,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成长路径。

(二)丰富在地资源

立足于五育并举的“仓前符号”特色校本课程群,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学校在实施课后服务课程时,以校园及周边展览馆、研学场为基地,把仓前地区的“景、物、人、事”用语言文字、艺术表现、创意制作等形式记录下来,让艺术、科技、人文、理性等元素承载仓前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仓前符号”课后服务项目将区域文化遗产、数字创新科技等元素运用到课程实践中,对学生了解、体验、发掘、传播与保护家乡的历史、人文资源起到积极的作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看到了家乡的发展变化,萌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三)整合课程内容

学校在实施课后服务过程中,还增设了人文教育、劳动教育、体艺教育、中医教育、技艺教育、数字教育等六大领域课程,开设诸如“赏阅秀美仓前”“品味古韵民俗”“水墨仓前画卷”“领略名人荟萃”“寻觅国学文化”等特色课程,引领学生经历实践探索、合作共享、互动评价等过程,为落实课后服务全覆盖、推进文化育人目标提供保障。拓展服务内容主要围绕“仓前符号”六大主题课程下的48门子课程,实施“1+N”课后课程服务,即“基础服务+拓展服务”模式,建构“仓前符号”课后服务课程群体系(如图2),共设132个班,课程实施小班化教学,每班人数控制在20~25人。

三、优化课后服务的实施过程

学校依托“仓前符号”特色课程,通过跨领域、跨学科的设计思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实施拓展课程有助于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使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可以向校园乃至生活中的多个场景延伸,帮助学生将已有知识进行重构与整合,并进行实践与运用。

(一)基于素养导向

基于地方文化的课后服务特色课程,以“素养指向、学为中心”为教育理念,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和学科思维,聚焦学习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注重以项目式学习为实施路径,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兼顾个性差异,积极构建开放灵活的课程内容结构。

课后服务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活化主题学习情境,重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进而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表达创造等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学科知识与生活的相关性,在操作、体验中不断记录与优化,形成整体认知和成长经验。

(二)注重实践体验

融入地方特色资源的课后服务的拓展课程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发挥学生的实践性与创新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把焦点放在:学生是如何运用学科知识协同开展富有实践创新体验的活动的,多学科课程整合下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是否基本达成课程目标。

基于在地资源“仓前符号”的课后服务课程(见表1),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自身发展需要作为活动实施的切入点,关注学生的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的需求,转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场馆、校外基地,体验周边社会生活,使学生积极投入项目体验活动,快乐地感受生活。

(三)多方协同联动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后服务的现实意义,做好精细化管理与服务工作。学习项目的申报要坚持学生与家长的自愿原则,严禁以任何形式强迫或诱导学生参加。同时,学校要对课后服务课程的项目选择、时间安排、上课教师、资质机构等内容进行把关,杜绝在课后服务过程中存在变相集体教学或补课的行为,努力营造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环境。

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场地、周边社区、各类场馆、地域资源等条件,丰富地方文化视角下的课后服务项目内容,全方位、多领域地开展课后服务,提升课后服务的品质。学校还做好了校外机构的准入、评估及退出机制,聘请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人员或家长志愿者、非遗传承人、高校学生等,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四、优化课后服务的课程评价

基于地方文化的课后服务拓展活动的过程性学习,要求教师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下的探究性任务,促进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获得思维创新与素养提升,进而使得课程教育的意义定格于生命成长和人格完善。

(一)构建层级评价体系

在“仓前符号”课后服务评价过程中,学校结合美好教育、美好生活的办学愿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制定课后服务拓展课程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积极追求课后服务课程学习评价的全面性,实施从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果”到重视学生“行为表现”的动态评价过程,着眼学生发展的多样性与差异性。

学校设计了一套多层级评价方案,培养在文学、数学、英语、科技、运动、艺术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并将美好教育、“符号”教育和梦想教育融入学生素养评价体系,从“美好儿童”向“梦想少年”迈进,让每个学生有梦、筑梦、逐梦,促进学生在美好教育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开发过程评价载体

学校在实施课后服务过程中,依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开展基于“仓前符号”课程的学习体验活动,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合,实现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在此基础上,选择更利于学生成长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学习小组成员和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学习习惯、过程学习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表现给予相应的量化分值评价,任课教师及时将学生的各项表现记录于《多彩梦想星成长手册》之中,以便后续实施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同时,学校建立了健全课后服务的管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课程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和巡视,督促教师认真履行职责,并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课后服务数字化管理系统,是一款记录课后服务课程实施情况的课程系统,能有效反馈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满足学校、家长和执教老师的不同需求。

(三)丰富表现评价方式

教师应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对学生个体和学习小组在课后服务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估,指出该学生(学习小组)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有哪些方面值得学习,有哪些方面还有待改进。在素材整合與成果积淀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记录的信息及形成的结论进行梳理,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完成拓展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对整个项目活动进行回顾与反馈,并以小组汇报的方式对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展示。

家长可以通过孩子在拓展课程学习中的作品设计及项目评价情况,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这种了解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科成绩上,而是可以有效地把握孩子的兴趣点,在加强家校联系的同时,与孩子共同进步。

课后服务背景下的校本课程项目拓展活动,以具体探究任务为学习方向,将原本散乱的知识进行重构与整合,有助于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较完整的认知。学校课后服务的本质是一种由学校承担主体责任的课后“学习”服务,具备了看护、托管的双重功能,并通过“学习化”改造,让看护、托管的内容具有育人价值[2]。实施基于“仓前符号”的课后服务特色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生积极参与多样化的学习、体验活动,在探究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特点及时调整追求方向,实现自我教育,进而获得富有个性的、可持续的发展,领略课程学习的快乐与充实。

参考文献:

[1] 蒋新秀,田夏彪,张一波.小学精准化课后服务模式的探析与启示[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2(2):11.

[2] 刘登珲,卞冰冰.中小学课后服务的“课程化”进路[J].中国教育学刊,2021(12):13.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符号评价过程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学符号,比多少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