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传承与自媒体传播:琼中黎族与苗族民歌表演文本的“再语境化”

2023-12-02李天龙肖志丹

歌海 2023年5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传承自媒体

李天龙 肖志丹

[摘 要]媒体技术的成熟赋予直播从线上到线下拥有更多的便利条件。琼中黎族苗族传承人的传承模式在自媒体传播模式下形成了歌唱表演的新生文本,通过考察琼中文化馆苗族、黎族民歌“非遗”传承人在新型网络直播空间内的表演传播过程,结合民歌和自媒体直播的手段数据分析,描述海南“非遗”在传统的传承与自媒体传播的双重空间中如何形成音乐表演文本的“再语境化”构建,并思考当下直播语境下传统民歌所形成的形态特征、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海南琼中民歌;黎族民歌;苗族民歌;自媒体;文化传承;再语境化

随着现代媒體技术的发展,新型的自媒体行业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人进入网络直播进行文化传播。直播一时成为当下社会的一种火爆现象,各种“非遗”文化的直播也很快引起了广大学者的高度关注。“非遗”直播有着多重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自媒体直播紧密结合在一起。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拥有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通过该地区民歌传承人在直播平台的演唱表演,以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传播体现出少数民族“非遗”在自媒体平台上形成的多样音乐文本和多重文化价值。笔者通过对琼中苗族、黎族民歌“非遗”传承人直播的考察,描述传统民歌文化通过网络媒介平台的直播在当下现实空间中的转型,思考传统民歌“再语境化”后形成的形态特征、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创新路径。

一、海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地理与文化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中部,地处东经109°31′37″-110°09′08″,北纬18°43′45″-19°25′20″之间。东邻琼海、万宁,南接陵水、保亭和通什市,西连白沙和通什市,北濒儋县、澄迈、琼中。1黎族苗族自治县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国家林下经济发展示范基地,拥有海南百花岭热带雨林文化旅游区、白沙起义纪念园等旅游景点。截至2021年12月,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项,分别为2008年第二批申请的黎族民歌传统音乐,2014年第四批申请的苗族民歌传统民歌。

黎族和苗族作为较早生活在琼中的居民,有着非常悠久、深厚的民族文化。黎族和苗族每年都有非常重要的传统习俗和仪式,比如三月三、六月六等都有比较隆重的民俗节庆仪式。在节庆当天,各村各地会有许多重大的庆祝活动。据笔者了解,三月三有许多精彩活动如节庆晚会、民族体育竞赛、黎锦苗绣竞赛走秀、民歌对唱等展现黎族苗族风情的文化展演。三月三当天,少数民族的男女都穿民族服装,喝着山栏米酒、吃着竹筒饭,大家从各地汇聚在一起进行神圣性的仪礼祭拜、娱乐性的文化表演,以迎接和庆祝节日的到来。这习俗一方面体现了非物质民族文化在民间的认同性,另一方面也受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传统文化和民俗仪式对于一个国家的人文、政治社会都有着巨大的意义。1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琼中黎族、苗族的传统文化资源仍然保持着较大的活力和创造力。

二、表演文本的“再语境化”:琼中文化馆民歌直播过程分析

(一)黎族民歌的表演与形态描述

2022年2月10日,团队成员前往琼中文化馆进行传统民歌的调研考察,两位馆长接待并带领我们观看了黎族省级传承人王取荣、林玉英夫妇的直播表演。王取荣:男,上安乡作雅人,初中学历。林玉英:女,58岁,女方村,初中学历。我们现场观看两位老师的精彩表演,在直播中看到网友“君君”的留言说“美妙但不见真人”等对老师歌声的夸赞。对于这种“非遗”的直播,随行的赵书峰教授表示:“这是疫情下的网络民族志的记录和描绘形式。”随后我们从文化馆了解到,直播时间是2月10日—15日为期6天,时间一般从早上10点开始,直播时长为1—2小时。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有着众多的“非遗”类别,黎族苗族的民歌是该地区代表性的特色项目,这种“非遗”直播是文化馆的主要任务之一。笔者问及为何采取这种形式来传播民歌,文化馆负责人认为,通过直播可以让更多人关注琼中民歌,为“非遗”保护和传承传播提供新的方式和尝试。笔者在旁观看直播时发现,传承人从演唱表演到与观众进行互动的过程,其实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新的互动方式。两位传承人与观众、主持人形成互动链:主持人介绍—传承人演唱—观众提问评论—传承人解答—观众获取知识,通过传承人与观众之间的互动,直播平台成为表演者和欣赏者的一个跨越时空的枢纽。笔者选择其中演唱的经典曲目之一《不要生气来给我》进行了记谱和音乐形态分析。

该歌曲为降B宫调式,音乐旋律优美平稳,以二度音级进为主并且多次使用主持续音“降si”,音域比较窄,上下句相互呼应,上句由低向上,到达高潮音后下行落于主音并围绕着骨干音“降si”进行,在演唱上尾音会拖长,节奏平稳,为4/4拍子,这种节拍体现出黎族民歌的抒情、平稳的吟唱特点,也反映了黎族人民质朴真诚的品质。在黎族流传下来的传统曲作中,主音在句尾同音反复多次,节奏节拍十分规整,演唱起来具有稳定的律动感。这样的音乐形态也反映了四亲调的内容特点,体现了黎族民歌的语言特点。

王取荣老师在直播时,笔者在手机直播平台观看并记录(如表2),王取荣老师的直播通过演唱黎族民歌来对外宣传琼中的黎族文化。自媒体直播所呈现出的新方式越来越成为社会文化传播的新方向。直播的软硬件技术日趋成熟,必将形成时空压缩式的新型网络民族志叙事,但是网络民族志同样面临着异样的声音,因网络民族志是“最不确定的、最公开的”,因此它“受到的质疑往往也最多”。1网络民歌直播也是一种通过网络自媒体的视角和手段来书写民歌文化的尝试,所带来的传承与传播效应与反馈,也是民族志叙事值得反思的现象。

(二)苗族民歌的演绎与创作实践

2月10日,笔者随团队从三亚开车去往南毛村对苗族民歌传承人邱建东进行考察。邱建东:男,32岁,南毛村人,是琼中文化馆主推的苗歌演唱者。他学习民歌受到爷爷的影响,9岁开始学习苗歌,17岁登台演出,后到星海音乐学院进修学习,演出和创作的作品获奖无数,是当地知名的苗族青年民歌传承人。笔者了解到,邱建东老师比赛经历丰富,在2021年琼中县首届“海南苗族民歌大赛”获三等奖、2021年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原生态民歌对唱赛获一等奖等。2他自己结合苗族音乐元素创作了许多歌曲,如《神毛歌》《鸳鸯歌》,这些作品都保存在文化馆,其中较为经典的歌曲如《农活多》,该歌曲在海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海南省商务厅、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承办的“三月三”原生态民歌表演中获得白沙主会场比赛第一名。

对于苗族民歌的分类,邱建东老师说,苗族民歌最多的是短调歌曲。短调歌曲是苗族民歌中最常见也是较容易学会的一种。短调歌曲主要以爱情、风俗、劳动为主题。笔者邀请邱建东老师进行短调歌曲《节日到》的录制。节选歌曲部分进行浅析,该歌曲调式为E商五声调式,音乐平缓流畅,乐句工整,节奏前短后长。结构上由A+B两个乐段组成,形成上下两个对比乐段。全曲一共21小节,主体动机用“re-mi-re”贯穿整个曲子,A乐段音乐旋律优美以二度级进为主,音乐平稳围绕主音“Re”进行,B乐段相对A音乐旋律性更强,出现了切分音和附点音符,具有苗族民歌特点。全曲的节奏简单,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为主,节拍有3/4和4/4的混合拍子,A乐段为3/4拍子,B乐段为4/4拍子,前面A段音乐旋律在第一个强腔拍音上,后面B乐段音乐旋律的律动性强,最后趋于平稳,音乐优美舒缓,容易传唱。

(三)黎苗民歌的传承与传播现状分析

通过对邱建东、王取荣等老师的采访交流,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海南黎族、苗族民歌传承人,他们都对本土文化有自觉、自信精神。不论是传承还是传播,他们对于海南黎族和苗族民歌的发展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非遗”的民间传承多是一种传统的历时性接衍,“非遗”进校园更多是一种文化的共时性传播。1邱建东老师也着力推进苗歌进校园的传承与传播活动,这不仅让学生对苗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学唱苗歌也对传统文化进校园传承做出了贡献,对当下苗歌的传承提供了一个好的机会。作为琼中文化馆的签约直播歌手,邱建东秉持对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使命,如文化馆每年暑假举办的苗歌“非遗”培训班,他坚持做了6年的教学与推广,培训内容多为教唱苗歌,如长调歌曲、中调歌曲、短调歌曲。学员的年龄段从11岁到80岁,但以中青年学员居多。邱建东老师通过实际行动让更多的人习得本地区的民歌文化。他认为一个合格的传承者,至少要完整掌握短调、中调、长调这三种类型歌调。此外,苗歌的一些歌唱技巧也非常重要,如在句尾加点装饰音使得气息流畅、韵味十足。较为全面地掌握苗歌的演唱技法和歌曲类型,是对传承者最基本的要求。苗歌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本地区,邱建东老师在陕西、河南等省都参加过比赛。参加各地区的比赛,在此过程中与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歌手交流学习也是一种文化互动与传播。黎族民歌传承人王取荣夫妇常到学校教小学生演唱黎族民歌,内容包括爱国、社会文明进步题材,他们认为这是传承人必做的事情,他们的儿子也会唱多种类型的黎族民歌。在音乐题材上,黎族苗族民歌也有相似性,歌词大多是与爱情、劳动、亲情、婚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田野调查一定要了解和尊重本地区的民俗和文化语言,要融入这个环境中,思考如何进行从局外人到局内人的视角转换,要思考黎族和苗族民歌为何在當下形成新的传承和传播方式,深入田野中观察和描述细节,与传承人进行深度访谈进而了解其文化现状。田野调查需要有深度和温度,深入这种文化语境中与受访者建立友好交流的关系,倾听研究对象的真实感想。海南民歌在自媒体语境下,通过不同歌手的演唱,让观众看到了黎族、苗族不同曲调风格上的异同。当下的直播媒介让海南民族文化得以更好地展示给观众,观众能从多角度看到海南黎族苗族文化的内涵。自媒体直播对各个地区的“非遗”传承与传播形成辐射性的优势,充分发挥当下的技术条件可以较好实现“非遗”和自媒体直播的整合发展。

三、自媒体语境下琼中黎、苗民歌的传承与传播反思

通过此次的琼中文化馆调研,笔者认为,传统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播与传统的语境相比,音乐演出形式体现了“去语境化”的发展路径,形成了自媒体直播的新语境探索实践。“非遗”的传承在自媒体背景下发挥出文化的更多价值,自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音乐表演与传播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从音乐表演形态到传播方式、传播渠道都发生了重要改变。1此次琼中黎族苗族“非遗”文化展演活动,在直播平台的传播实现了表演者与观众的跨时空、跨地域、跨民族的交流互动。直播中的互动环节、演唱环节、传统习俗环节都让观众感受到少数民族特色风土民情。

(一)网络直播平台“非遗”传播数据分析

通过2018—2022五年间网络直播平台用户数据来看,整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关于直播的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从直播的用户来看,用户人群在不断增长,可见直播在当下的用户需求中的占比非常大且在继续扩大。在网络直播用户中,“非遗”用户占了较大的比重,有学者认为大城市的经济发展与“非遗”保护关系越来越密切,“非遗”作为当下较为热门的话题,促使居民形成保护意识,“非遗”也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在直播的内容方面,包括多种多样的音乐类型直播,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代表性音乐“非遗”。根据抖音过去一年的数据得出,戏曲、器乐、舞蹈、话剧等艺术门类的演艺类直播超过3200万场,1相关视频播放量排序,相声、象棋、京剧入选抖音直播最受欢迎十大“非遗”项目的前三名。2分析“非遗”直播的数据,戏剧类受到较大的关注,例如京剧、豫剧、越剧等,这些剧种流行于北京、河南、浙江一带,该地区对本土剧种的传承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财政支持,并开设了各种剧班加强人才的培养,对于本土音乐文化的“走出去”也做了较好的宣传。海南省的“非遗”进入排名的仅有一项,海南的众多“非遗”中以儋州声调最为出圈,播放量达3亿多次。

通过数据分析看到,当下人们看直播越来越关注“非遗”,大家对直播“非遗”有了较多的认知了解,在直播上也出现许多成功的人士如千艺、凌珂、史国良等,他们都是通过直播进行“非遗”的传播并且获得巨大的流量,成功将“非遗”展示在全国观众面前。海南传统民歌的省级传承人及地方文化管理部门可以模仿借鉴这些成功案例,打造海南“非遗”的地方文化特色,将海南少数民族民歌文化传承与传播以新的形式带动起来,让大家对海南黎族苗族民歌有全新的认识,让海南的民歌达到“走出去”的发展目的。

(二)自媒体传播对“非遗”传承的价值意义

当我们试图用文化感知和回忆进行自我认同时,视频直播的出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种文化的出现与今天我们所处的直播大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关联,传统文化与当下直播结合形成新的文化现象。文化的发展、进步与社会技术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联。“非遗”借由自媒体传播建立起一种具备明确观念以及受众认同的文化空间,为文化遗产的价值建构创造了可能性。3总体来说,传承人通过自媒体直播达到的效果和形成的价值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首先,通过琼中黎族苗族“非遗”直播,观众可以获得传统文化传播带来的音乐审美熏陶,直播互动可以让局外人感受到黎族、苗族局内人对民歌的自信、自觉精神。直播的过程也是进行不同文化的交流、传播、输入、理解和学习的过程,通过直播连线,观众可以面对面地提出歌曲演唱、创作等方面的问题,也可以在直播间评论留言,对表演者提出相关的建议和看法,喜爱苗歌的人也可以有一个学习的机会。虽然相隔千里,但也可以零距离感受传承人的演唱,这就是直播的优势所在。通过采访了解到,来听民歌传承者唱歌的,少数民族占比居多,主要原因是出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民族方言的理解优势,也有部分听众不是少数民族,他们或者是喜欢唱歌,也有是出于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喜爱、好奇,这使传统的民族文化有了更多的听众。

其次,可以展示地方文化的传承现状和管理路径实践。直播是当下一种新的文化传播方式,是一个没有门槛设定、操作简单方便,借助电子媒介就可以实现文化传播的形式,人们可以通过各类社交平台、直播平台了解和学习不同文化。直播不仅可以呈现民歌的演出,也可以介绍黎族、苗族的服饰和刺绣等其他“非遗”。我们通过走访看到黎族大姐纺织服饰的场景,她腳蹬纺织机对五颜六色的线进行编织,可见制作服饰也是一门传统的手艺活。槟榔、橡胶等农产品也可通过直播来介绍,这也是对当地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宣传,通过自媒体平台的宣传起到对当地文化的认同与推广作用。此外,直播旅游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充分利用海南地区独特的地理优势,开发和宣传海南旅游文化资源,让全国更多的人通过直播看到海南的旅游文化产业,实现对“文旅融合”的宣传探索。李毓认为,从事地方品牌建设的企业营销者在对目的地的塑造过程中占据一个相对不可见,但却非常有影响力的角色。1这充分体现出对地方文化发展现状和地方文化管理路径的探索。

最后,刺激媒介技术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多重功能和技术开发。民族音乐学早期通过图像和语言来对民歌进行记忆理解,而当下音乐影像志强调以视觉的形式记录和阐释文化,通过视觉听觉及互动来感受直播平台的文化展示。以琼中黎族苗族民歌直播为代表的视频记录方式,给观众带来了一种从“看”到“听”再到“互动”的文本建构过程,在直播中表演者可以与粉丝互动,打破单纯以图片、视频、文字直播的局限,让自媒体的“观”与“演”更具有互动性。技术的发展往往会推动一个时代的进步,任何一种科技的发展不是随意无意义的,而是能改变社会、改变生活方式和文化生产结构的。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一批新兴的社交平台开发,如小红书、贴吧、微博、抖音、快手等,大部分媒介的建立都是以个人用户需求和社会文化发展为中心的。所以音乐文化直播能借助当下科技,体现出技术力量在文化传播中巨大的可能性空间,自媒体技术也因用户需求和文化文本生成模式而开发新的技术产品。

(三)传统音乐文化在自媒体语境中的问题反思

在直播用户数量不断增长的环境下,直播也越来越受到受众的喜爱,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直播也有其不足的一面。比如直播中的舞台活动空间范围无法跟剧场和现实舞台相比,直播的可视范围较小,并且视频的镜头和位置都不能随时根据表演者的行动和身体行为表演而进行较大范围的走动,只能在镜头可控范围内表演。歌唱形式比较单一,缺乏现场的立体空间体验感,自娱自乐为主,没有真实舞台的现场感,比如观众的鼓掌声音、赞美的情绪以及互动完成的合作演唱,都不能直观地表现出来,直播中表演者只能自己活跃气氛,没有现场互动那么好的氛围。此外,传承者在年龄上也有局限性,年龄大的表演者对当下流行的直播软件和硬件无法熟练操作,黎族民歌的传承人王取荣和林玉英夫妇就对直播操作不熟练,只能每次都去文化馆直播,所以传承人对于直播设备操作也需要进行相关的学习。

海南有着丰富的音乐文化,而因直播而走红的“非遗”却寥寥无几,相较于全国的“非遗”直播,海南“非遗”直播成效还较为薄弱,音乐的直播形式相对较为单一。海南黎族、苗族民歌优美动听,民歌代表了当地人最深厚的文化传统,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然而对海南少数民族民歌的直播却少之又少。黎族作为海南独有的少数民族,有着巨大的地方文化基因和魅力,但是面对新的表演语境,传承人的表演缺乏一定的创新,传统民歌因语言和节奏的复杂性使观众无法产生共鸣,因此迫切需要创作新的、较为通俗易懂的民歌以引起观众的情感和审美共鸣,但是过度地迎合观众的口味又会导致传统民歌的基因面临破坏和消失,因此,民歌直播面临的审美需求和艺术创作问题值得传承人和直播平台搭建者思考。

结语

田野工作就是一个不断记录不断研究的过程,通过田野记录、反复研究,才能对考察中的仪式、民俗、“非遗”等有深入的阐释和思考。文章通过对琼中黎族、苗族民歌的田野考察,以“再语境化”的新视角,反思直播与经济、音乐生产的关系,进而丰富和探索网络空间民族志的研究路径。海南黎族苗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不应仅仅存留在现实的社会生活空间中,应该借助直播媒介进行更多具有创新性思维的可能性探索,利用直播技术进行多元化的传播,让海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新的语境下构建新的发展空间和模式。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传承自媒体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